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标准”应运而生。那么如何将中学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有效地结合起来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课程标准与学习之间的这种紧密联结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我们需要对教学再概念。构建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的紧密联结,从宏观上讲,是对课程标准的不断修订,是让课程标准能够真正准确地描述出学生应该学什么,学到怎样的程度。本文主要谈一下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及如何在课堂中运用这种联系。
1、中学课程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无论是教育理论背景的转型、教育政策的变化,还是一系列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推广与传播,都促使“课程标准”这样一个强音应运而生,出现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也使我们身处一场基于标准的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这片浪潮带来了许多新的强有力的动力,很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在课程与教材、教学、评价以及教师教育煜专业发展等领域做出了深入而系统的努力。一名合格的中学数学老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必须具有实施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的能力及驾驭中学数学教材的能力。
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种经典的定义,如“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设计”、“教学的系统设计就是计划教学系统的系统过程,是为促进学习资源和步骤的安排。”等。由此, 我们就得到了教学设计这一综合性定义:教学设计就是指依据特定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规划、安排的理论和方法。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三种:
1.1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
它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的理论。它的设计思想是以教师为中心。设计原则是:强调以教师为主。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帮助教师把课备好、教好。
优点:
(1)有利于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
(2)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监控;
(3)有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
(4)有利于教师教学目标的完成;
(5)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缺点: 重教轻学,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对教材、对权威的迷信,使学生缺乏发散思维、批判思维的创建。
1.2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这种设计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其设计原则是:强调以学生为主;其设计思想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特别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容易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1.3“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
这种教学设计模式是介于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之间,吸收其长处,避免其短处。其总体思想是教师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影响学生,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提供主体地位的天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
优点:既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有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对学生健康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也有利。
3、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有效结合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教学思维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都意识到课堂教学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与教学效果挂钩,但是如何很好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的去学,去探究,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成为现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难点。我们要认识到,课程标准不可能变成考试大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国家层面对学习结果的界定,教师需要将之转化为对自己的教学有实际影响的学习目标,并通过课堂教学验证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课程标准与学习、教学具有内在联结的性质。在国家不断改进课程标准的同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构建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紧密联结。
由于目前课程标准的不完善和缺少相关的培训,教师还很难将这种内在的联结转化为实际课堂上的联结。因此,构建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的紧密联结,从宏观上讲,是对课程标准的不断修订,是让课程标准能够真正准确地描述出学生应该学什么,学到怎样的程度。目前我国的课程标准并不能准确回答这两个核心问题,尤其是很多课程标准都没有表现标准;而从微观上讲,是要建构课程标准的可教学性,即分解课程标准,重新理解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流程以及评估与教学关系的意义,建立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间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