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情商教育》是一本由米杉(Michel Claeys)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儿童情商教育》读后感(一):写给教师的情商教育实操指南
这是一本写给广大家长和教师,尤其是教师的一本关于儿童情商教育的实操指南。
本书的实操性很强。从层次上来讲,非常简单,总共分为两个部分,较短的第一部分讲理论,更多的内容则放在了第二个部分,作者根据情商教育的不同主题设计了不同的教育活动。一线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育需要稍加改动后,就可直接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很有实际指导意义。
什么情商?什么是情商教育?怎么进行情商教育?这三个问题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什么情商?现在评价一个人,很高的一个评价就是双商都很高,这其中的一商就是指的情商。然而这个情商到底是什么,世人对此多有误解,常常认为情商是一种能让别人舒服的能力,真实情况可能恰恰相反,根据书中的定义,情商是一个人能够平衡情绪或者说是一个人能够让自己平静下来,并且可以自我觉察情绪感受而不被淹没的能力,是一种能够用自信、和谐和有爱的方式来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情商不是让别人觉得舒服,而是让自己生活在信任和喜悦之中,情商更多的是向内的自我锚定。
什么是情商教育?书中提出了六大教学策略:主动教育、积极教育、合作教育、多元教育、快乐教育、榜样教育。这六大策略是对教育者的教育。这些概念被提出并总结,就会被喜欢并信服这一概念的教师不断在实践中运用。
怎么进行情商教育?书中大概用了3/4甚至更多的篇幅在介绍:用游戏和活动的方式进行。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全书有详有略的共介绍了1401种活动,认真仔细的借鉴的话,任何和情商教育有关的课程的教学设计几乎都可以信手拈来。这些活动有助于教育者在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中教授情商技能,书中教授的方式是一种同时提供框架和具体工具的综合性方法。
因为本文更多的是写给教育者看的,所以用的词汇相对较为专业,有种看教材的感觉,如有教师想看这本书,可向我免费索要。
最后,借鉴一下书中的一句话:当下,我们正在从一个陈旧的教学时代,迈向一个拥有教育教学新范式的时代。这个世界正在往前迈进,就像一列已经设定了清晰目的地的火车。教育者要确保自己在火车上。
《儿童情商教育》读后感(二):“情商教育”背后,是希望孩子拥有一个自我掌控的人生
“情商”这个词,相信我们大家并不陌生。一个不太能够把握分寸,在人际关系中屡屡侵犯别人边界的人,我们会赠TA一个名号:“情商低”。或是职场上,一个人自恃聪明,却总是说出不合时宜的话,我们也会背后嘀咕:“”这家伙情商不高啊。”我们什么时候说人情商高呢?大部分时间,也许我们会觉得此人说话或者处事方式得体。但也有人给“情商高”的定义为:左右逢源或者吃得开。俗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我们对“情商”一词的定义过于宽泛了,诚如作者在引言里说到:“……大家一致认为情商很重要。但什么是情商教育?怎么样去实践它?这些问题一直都模糊,没有明确答案。”
这就是本书作者,比利时心理治疗师,米杉,想要回答的问题。作者从情商是什么开始谈起,回答了情商和情商教育的定义。他认为,“情商是一个人能够平衡情绪或者说是一个人能够让自己平静下来,并且可以自我觉察情绪感受而不被其淹没的能力,是一种能够用自信、和谐和有爱的方式来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对此我深表赞同。情商情商,所谓的“情”,指的便是情绪。如果说智商指的是智力商数。那么情商,顾名思义,便是情绪的智力。情商的核心,便是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自己情绪的掌控能力。
对此,米杉认为,一个高情商的人,是“能够活出自己的内心,强有力地锚定在内在的力量,自信和安全感中”的人。而这种能力的来源,是“这个人能够用一种稳定的方式联结其内在的资源——力量、自信、爱、喜悦、能量、意志力、内在平和、智慧和灵感。”他认为,“一个高情商的人总是可以生活在信任和喜悦之中”。
围绕着“高情商”,我想,米杉在不遗余力的帮助我们,怎么样通过游戏和活动来带领情商教育活动。他将情商教育包含的主题进行了一一列举。其中有个人成长、社交技能的发展、内在的平衡、管理生活、动机、澄清目标、识别成功策略。与此同时,他又不厌其烦的将世界卫生组织于1993年正式提出的一系列情商技能单独成章,向我们展示并带领了接下来的主要活动课题,不可谓不用心。
令我更加惊喜并颇为受用的,莫过于米杉在本书中,花了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为我们详细的展示了情商教育里的游戏和活动。每个主题下有至少十几甚至几十个内容详尽的活动参考。从活动主题、到活动适合的学生年龄到活动需要注意的细节……对于一个关注心理健康,也上心理健康课的老师来说,是相当好的参照。对于心理课设计感到头疼的老师有福了,因为米杉在本书中按照主题总结了大量的实践方案,可以说是一个丰富的活动宝库。
推荐本书给关注孩子情商教育的家长和老师们。情商是个略为笼统的词,我想,在情商这个词背后,无论是自我认知、情绪平衡、积极思维还是自我负责、自主主动与合作,其实都是在帮助我们的孩子,全方位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纳悦自己,而这,正是我们内心力量感的来源。当我们有了强有力地内在力量,当我们活在信任和喜悦中,高情商自然不请自来。而一旦我们拿回了对自我,对情绪的掌控权,我们掌握的,才是我们自己的整个人生。
《儿童情商教育》读后感(三):培养情绪稳定自我悦纳的孩子,关键在这三点
疫情之下,不定期的居家、网课增多,即便出门也都戴口罩。对于通过与伙伴们一起游戏来发展自身能力的儿童来说,最重要的学习途径受到影响。尤其对语言发展期的婴幼儿,口罩减少了他们观察和模仿口型与面部表情的机会,交友和说话都可能遇到障碍。 在户外活动和与人交往的机会变得不确定时,父母们如何尽量减轻它对儿童情商发展的负面影响? 比利时心理治疗师米杉的《儿童情商教育》,不仅阐述了情商教育的原则,还从“感受和情绪”、“选择和责任”、“倾听技能”、“识别需要,表达请求”、“积极思维和消极思维”等方面,设计了218个生动有趣的活动,配以详细解说、步骤和引导语,分别有针对地提升相关能力。让家长日常居家就能通过活动,培养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中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一、识别感受,合理表达情绪 婴儿出生时只会以哭喊表达不适,渐渐能说“不、不要”,语言学习与成长让他们有更多自主意识和需求。 儿童期的孩子虽能自如沟通,情绪化反应仍激烈,帮助孩子发展自控力,首先让他们认识到其所感受到的,给感受命名,继而识别感受背后的需要,学习不施加压力地表达自己的欲求,同样学习去认可别人的感受、需要和请求。 教授情绪觉知和情绪平衡的指导原则: 1)让孩子明白,人有很多不同的感受。感受总是在变,有时一种感受很容易转换为另一种感受。2)教授并演示接纳。所有的感受都可以被接受,不要去思考它们,也不需要去评判它们。指出感受、态度和行为的区别。任何感受都可以出现,但是态度不一定是这样。 在这一部分,书中给出了25个相关活动,适合年龄段为3~10岁。 其中适合3岁以上的活动:“情绪,我能做什么”: 1)在白纸上画一个笑脸,问孩子看见什么,这意味着什么。让他们说说什么事会让自己开心。 2)在纸上画一张不开心的脸,并重复前一过程。然后问“当你不开心的时候,你能做些什么?当你看见别人不开心时,你能做些什么。” 3)继续画生气的脸、害怕的脸、受伤的脸,并与孩子讨论。 经过讨论,会发现,生气、难过等情绪是没有被认可和满足的需要的表达。身为父母,当孩子有情绪时,更多关注其背后的需要并引导孩子及时觉察到自己的需要。 结合情绪教育绘本,效果更好。
二、能选择并承担责任 当孩子入托、入学,校园里遇到的有挑战的情景越来越多,心情常会被其它人的言行影响。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事件是客观的,选择如何看、如何解读、如何感受才最终影响情绪。 让孩子了解这一点需要通过活动去体验。 比如适合10岁以上的活动“我不得不”和“我选择”。 1、写出三件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情。比如“我不得不去上学。”或“每天早上我不得不六点起床” 2、念写的句子,并说说写下它们时的感受。 3、用“我选择”代替“我不得不”改写这几个句子。如:“我选择去上学”或“每天早上我选择六点起床。” 4、说说写下选择时的感受。 5、讨论两者的不同并进一步探索其它生活情境,体会我们的情绪、感受和思维模式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承担责任”赋予人力量。这一点对家长们也格外重要,当孩子的表现不如预期,是“不得不生气焦虑”还是“选择生气焦虑”?值得深思。 三、乐观并积极地自我鼓励 “悲观者称半杯水为半空,乐观者称半杯水为半满。”可见,思维模式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幸福感。 积极思维是办法导向,表达信任与自信,有力量有创造性。消极思维是问题导向,表达恐惧,无力和抑郁。 积极并不意味着否认、忽略或轻视困难和感受,它意味着识别出它们并将其当作成长和转变的机会。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犯错并改进的过程。书中的活动“犯错误” (8岁以上),演示了面对错误的正确方式。 1)回想一些你犯过的明显的错误,或者经历过的失败。 2)你感觉哪里出错了?识别出里面的评判和相关的负面信念模式。 3)识别出你从中获得或学到了什么。 4)分享并讨论:任何经历都只是经验。失败的观点只存在于你的思维中,它暗含着评判。没有失败,只有经历。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关注成长比盯着结果更重要。 书中还列出了把消极的自我对话转换成积极的自我对话的方法。
情绪稳定自我悦纳,不仅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对学业表现也很重要。因为有效的学习是感觉、思考和行动的结合,离不开高情感支持。《儿童情商教育》里的实践活动,也适合家长们弥补自身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