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雾中的孩子》是一部由Diem Ha Le执导,越南主演的一部2021-11-19(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云雾中的孩子》观后感(一):Q&A @IDFA 2021
趁暂时还没忘快速记一些能想起来的点。
导演映后谈介绍到Di在电影结束之后的生活哽咽了好一阵。先是她成功说服父母去离村庄有段距离的寄宿学校上学,后来拿到一个国外奖学金可以继续甚至去更远的地方念书,父母都觉得她成为了家族非常大的骄傲。再后来Diem接到Di父母边哭边打来的一个电话,说她爱上了另一个男人,于是离开学校搬到了他家里。最新情况是,Di已经在一年之前“结婚”并在四个月前17岁的时候生下女儿,不知何故她不再接听Diem的电话,所以所有的消息都是从她父母那里得知,但Diem说看她在facebook上传的动态,感觉她应该是过得幸福。很唏嘘,是没办法用三言两语在这儿描述清楚的五味杂陈,我想也正是这份人物身上的复杂性加上“童年结束”这一议题在Di身上的回响才能够让本身简洁的影像如此动人吧。Diem谈到如何全靠自己一个人作为团队来拍摄,摄影机位如何设置(总是很低导致法国剪辑师吐槽她到她都快因此学会一些法语了),如何走近主人公的生活,还有她镜头下Di所经历的一切是如何让她回忆起自己在相似成长环境中度过的童年。最后男孩一家强行拖走Di情绪爆发的一幕,Diem说她作为一个本该隐形于摄影机背后的人,却没忍住出面阻拦这暴行,按当地习俗在此种“抢婚”情形下一般来自第三方的介入或干涉只能由胞兄弟姐妹完成,但她几乎下意识地做出行动,因为已经(把自己/被)当作Di的亲生姐妹。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Diem说她其实不太能听懂当地民族语言,导致她在片子推进的过程中总隐约有种这家人在对她隐瞒某些真相的感觉,直到后来电影字幕制作出来她才最终明白他们在讲什么。这种不止是地理意义上的(语言和文化的)区隔也补全了影片自身的结构,其中有些诙谐的画面和情节不时引起身边观众发笑,也正映照了这一点。到最后已经被震撼得一句话也讲不出,有些论题是具有普世讨论价值的,我始终坚信。
《云雾中的孩子》观后感(二):Cinéma du Réel 03/12 Forum des images
北越苗族女性悲歌。我將此當作你國某縣事件的前世來看。她身上有我很熟悉的那種直腸直肚不屈不撓的氣質,雖然片中沒有搶成,大概她在她的同齡姐妹中算是稍微幸運那麼一點的那個。她其實堅毅聰明也很勇敢,也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太早被扔進這樣一個盤算已久的共謀中去,使她看起來神思凝重。她本就不該在這個年紀被脅迫着思考婚姻和愛。
嬉皮笑臉的父親,看似猶豫不決的母親,無論想或不想女兒被擄,都從利益考量出發。片中一度“不出所料”出現了一次提及賣到X國的對話(彩禮更多)。父親那句“像個大人一樣做事”跟他本人爛醉又無能的樣子,以及父母“遵照孩子的選擇”和最後的不出手阻攔,都是非常經典而唏噓的橋段。最後強搶的那幕看得人提心吊膽,La mère décide de suivre la tradition au détriment de sa fille. 導演:直到那時才有了自己是個 outsider 的感覺。
貌似有人提問涉及 Di 跟 Vang 回家後又回了自己家的問題,導演:當地苗族女孩如果不想和男孩發生性關係,就要與他家中的同齡女性親屬(姐妹)一起睡。如碰巧男方家沒有姐妹,那女孩只能徹夜醒着。這一點從 Di 母給她打電話告誡她要“勒緊褲頭帶別讓他碰你”“在火堆邊守着別睡覺”可見。
看完又無端想起頭天看的 Mr. Landsbergis 第一次出現國歌時字幕有個 mère patrie,查了字典覺得這個造字可謂荒謬,patrie 本就是 pays du père,加個 mère 又如何呢,She doesn't have one. 所謂 the motherland don't love you, the fatherland don't love you.
當地教育系統作爲強力介入的第三方和邊緣族羣的互動,這種角力使我很感興趣。不知道。據說如今已放棄獎學金輟學爲人妻母,17歲半。願她們有不用哭喊的選擇。
《云雾中的孩子》观后感(三):被迫極速成熟的情感心理 能抗衡過文化嗎
今年的紀錄片影展有幾部留下特別深的印象,《迷霧中的孩子》正是其一,且就影像而言是最為衝擊的,若以敘事方式來看應是《雅穆克圍城日記》(說的好像看很多部,實際上因為疫情的關係只選了一些⋯⋯)。
在看《迷霧中的孩子》時,完全可以感受到攝者與被攝者之間關係之緊密,因為很多話語幾乎不會對陌生甚至半熟的人坦露,不過,不論是從開場一眾少女扮家家酒似地玩搶親遊戲,抑或是片中琪與母親時不時談論的超乎「成熟」的話題,幾乎無法想像那是一位不到十五歲的女孩需要煩惱的事,也很震驚這個年紀時常與男性調情甚或被男性調情且母系長者也清楚萬分的這個行為是「正常」的。當然,情慾是非常自然的事,只是沒想到涉及話題的尺度之大,像是「搶親前是不是要先知道尺寸」這種。
北越苗族文化中的搶親儀式,會在農曆新年期間發生,女性在這期間有可能被男性「綁架」,然後男方家屬會來提親,女方若逃跑或女方家屬若拒絕會被族人覺得丟盡家族臉面。本片主角琪深知這項傳統文化,媽媽也時常耳提面命要多加注意,但到了實際發生的當下,琪還是無奈失措,媽媽也傷悲啼哭,媽媽還在電話叮囑正被「綁架中」的琪,「要好好思考決定,自己做的事自己負責,千萬不要用下半身思考」。
但令人無法理解的是,即使媽媽看似悲憤,而且自己當年也是「深受其害」,但面對把女兒帶回後來提親的家屬及面對當著面被搶婚的琪,她都沒能主動解救自己的女兒。女系家屬在片中也一直呈現出「這是你要自己思考負責的事,我們沒法替你決定」,但是,這可是個不到十五歲的孩子啊!就連搶婚的男人旺都說「我自己都還是個孩子,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綁架她」,「但我知道娶她為妻我會很幸福」。看到這些實在覺得太荒謬了。
不論早婚晚婚,感情都是需要不斷學習的過程,但差別在於,片中少女一旦結婚就得放棄學業,承擔夫家的家計、生兒育女,極早地被迫思考人生無敵重大的決定。片中主角琪的姊姊才十七歲就已懷著二胎⋯。
導演跟被攝者有著深厚情感,她的話音數次出現在影片之中,在二次搶親發生時,琪對她呼喊著「簡,救救我!」,作為攝者和非家屬的身分,當下她一定心急如焚卻又難以出手,但她最後還是沒忍住開口拜託琪的母親做點什麼。不知道這件事發生的中間,導演的因素是否仍影響了事情走向,但當這整件事都被「拍攝」時,一定會跟未被拍攝時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