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是一部由张一执导,徐枫 / 王尔利 / 涂中如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枫》观后感(一):一部理念先行的作品
三十年前就经常听到片中插曲,但一直未看过此片,后来听说禁了。最近才看,感觉这是一部理念先行的作品,批判和歌颂就都是预设的。片中小兔子的表演非常到位,其他人物都比较脸谱化。节奏缓慢更是不在话下。
《枫》观后感(二):偶像气质的女主角
大胆,激进,具有诗意的少年美。
女主角很精致,别样的气质,像日剧里的偶像派。但是就跟片中女主角一样,稍纵即逝。。。
每每女主角的镜头,导演就特别用心的去展现——带有情感,不知道影片名称跟这个叫徐枫的女孩是否有关。
《枫》观后感(三):现在看这部电影时需要了解的背景
电影拍的时候WG并没被否定,电影工作者必须按照WG的正面话语去拍,但又要拍出反WG的真实思想。所以表现得很困难,象走钢丝。WG是在电影上映后次年被上面正式否定的。所以无论按现在的观点还是按WG的观点都难以理解这部电影。它是一个夹缝中的电影。
《枫》观后感(四):想重新看看
这部片子我是小学的时候看过的,那时候还小,估计是二三年级的样子。最深刻的镜头就是女主角随红旗一起从楼顶飘下。当时是学校组织看的,也不知道那时的老师是怎么想的,居然让不懂事的小学生看这个电影。一起看这部电影的人,如今能记住它的恐怕只有我了。上了大学后,知道这是从一篇报道文学改来的,当时文坛称这类作品叫<伤痕文学>,这是文革后特有的一类作品。
至今仍在寻找这部电影,希望能再看一次。二十多年后重看,应该会更有感触。
《枫》观后感(五):楓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
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
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
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
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
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枫》观后感(六):《枫》的演职人员
导 演:张一
编 剧:郑义
主 演:徐枫(饰 卢丹枫) 王尔利(饰 李红钢)
其他演员:涂中如 (饰 王老师) 夏楠 (饰 小兔妈)
刘京梨 (饰 孙猴子) 曾涛 (饰 兔妹)
鲜梅 (饰 赵妻) 刘璐 (饰 兰兰)
副导演: 张西河
责任编辑:刘大桑
摄影: 李尔康、王文相
特技摄影:王志杰
制片: 岳世海、邹跃祖
录音: 张建平
剪辑: 陈先柏
美工: 谢惠兵
作曲: 傅庚辰
指挥: 邱正桂
独唱: 李双江、张正宜
服装: 申晨、林爱莲
道具: 高成生、汪水清
化装: 高林梅、王萍
照明: 龙晓阳
美术设计:谭小林
背景设计:李忠荣
烟火设计:卡川宣
《枫》观后感(七):想了解历史,这是值得一看的电影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愚昧,请看电影《枫》;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疯狂,请看电影《枫》;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可气、可叹,请看电影《枫》;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可怜、可笑,请看电影《枫》!
《枫》,这部以文化大革命为题材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因为其大胆、真实地揭露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所以多年来一直被讳莫如深,所以很多人对这部片子不是很熟悉,但是一旦看过,而且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就永远不会忘记,这部拍摄于1980年,叫做——《枫》的影片。
该剧现在不怎么好找,我提供一个免费在线观看的网站给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枫》观后感(八):坏人未老时
这几年有个新词: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这段话多用于老人在公交车上抢座位并打人,年龄都在60岁以上。那么这些老坏人年轻时做了什么坏事呢?这部电影可以解答一下。
以老人60岁以上来算,50年前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十来岁,也就是文革初期,著名的文攻武卫就在1967年如火如荼的展开了。电影里就有这么一个十岁左右小孩。美术老师假装写生去侦查对方情报时被发现了,几个年轻人和这个小孩一起围住了美术老师并质问。然后,小孩举起了刺刀,刀刃几乎顶住了老师的咽喉。这个举动非常吓人。十来岁的小孩是最可怕的,因为下手不知轻重,也不在乎后果。在知乎上见过一个警察的答题,头一句就是这句。事后,因为女主角曾经是美术老师的学生,私下把老师放走了,这个小孩还絮絮叨叨要把老师抓回来问罪。
这就是坏人的小时候,在人生观世界观刚开始建立时,却正逢一个崩坏的年代。基于这个原因,个人相当不喜欢老炮儿这个电影,年轻时打破一切规矩,年老时却教训后辈要守规矩。
《枫》观后感(九):寻一次历史
我在重庆读书的时候,听说重庆沙坪坝区有一处红卫兵墓园,此内埋葬着400多名亡于山城武斗的红卫兵。一直对此很感兴趣,在去年的清明节,我去访了此地。为找一些知识与情感的积累,在清明节的前夜,我观了这部片子。以下是当时写的博客链接。
《枫》观后感(十):他们是历史
孩子:叔叔阿姨是英雄吗?
爸爸:不是。
孩子:是烈士吗?
爸爸:不是。
孩子:那他们是什么?
爸爸:他们是历史。
这段对话,最初是在刘慈欣的小说《三体》里看到的。在影片结束时,王老师和自己的孩子,在卢丹枫和李红旗的坟前,进行了这段对话。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对我来说,那是一段无法言说的历史。我也未曾问过我的父母。他们都是50年代生人,是那个整个的少年和青春都在那场混乱中度过,而他们惟一告诉我的是:父亲就读的初中,一座数百年历史的塔在两派武斗中被炸毁;母亲上高中是在那时的五七干校,半工半读。
片中的战争场面,和一般的战争电影无异,看着却让人揪心。那是青年之间的自相残杀。李红旗和卢丹枫,这两片并蒂的枫叶,从恋人到敌人,双双死于这场荒唐的混乱,而他们尚未触摸到生活的美好,本来,他们就是体验幸福的。
以今天的电影艺术评判标准来看,这部电影或许不会吸引某些人的目光。但仅仅在混乱结束后的4年,在人们对暴力记忆尚清晰的时候,就拍出了这部如此写实的影片,凭这一点,《枫》的思想就远远地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至今,记忆渐渐淡漠,再加上其它种种原因,可能再也无法重现那段历史了。
让我们祭奠,并永远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