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动物与人》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2-05-19 09: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动物与人》读后感锦集

  《动物与人》是一本由[英] 肯尼斯·克拉克著作,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0,页数:2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动物与人》读后感(一):饱览古典而又浪漫的动物艺术画作

  ①内容本书主要通过西方的绘画艺术来探讨“动物与人的关系”,包括了“神圣的和象征的动物”、“观察到的动物”、“动物之美与活力”以及“被毁灭的动物”四部分,其中画作主要来源于20世纪之前,尤其是包含文艺复兴在内的中世纪——是一本古典而又浪漫的动物艺术画作!(印刷质量真的可,清晰华丽)

  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作者克拉克解释说:(人类)逐渐认识到他所发出的声音可以如此清晰地描述他的经验。即普遍认为的“智慧”,人类不再平等地与动物和谐相处,转而以高姿态的视角来审视,甚至作为——一如文中的画作所展:如崇尚公牛、狮子般的力量,象征着权力与政治;如欣赏马、独角兽般的优美与活力,象征着优雅与纯洁;如彰示猫、狗般的神秘与宠爱,象征着教养与驯化;如炫耀猪、鹿般的猎杀与愉悦,象征着崇拜与征服——对应了时代的变迁,也对应了思想的转变。

  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一直是敬畏与恐惧,对动物也不例外,而古代尤甚。但正如作者所言,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欲是逐渐提升的,而捕杀、甚至滥杀的生命及方式也是多样渐增;从热爱到利用,再到毁灭的无需混合,其结果是不可逆的,“真正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动物避难所或者面积广阔的动物园,而是我们观念的彻底改变”,重塑万物统一、和谐的感觉——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信仰。

  在书的结尾,译者还补充了对植物生命的尊重。归根结底,我们所尊重的应当是自然法则之下的每一寸土地,及其土地上的生命,而不是傲慢地满足私欲。

  相比于探讨哲学向的“动物与人”,作者克拉克更多的是展示,或是对动物艺术史的客观陈列,而对照与深思则是留与读者自己参透。之前,大·雅有出过《动物与人二讲》,这本则倾向动物与人之间的自我意识差别、尊重的责任与认知等理性陈述,可以做相辅性阅读。

  《动物与人》读后感(二):书影实拍 | 一本复古又华丽的动物艺术史

  封面的白鹿,曾被用于理查二世的徽章,出自威尔顿双联画

  封底部分,肯尼斯·克拉克阐释了他对艺术中的动物的理解

  这次我们有幸请到清华美院史论系的张敢教授作为译者,他主编的不少学术专著,被用作艺术史专业的考研资料

  整本书分为文字介绍和图版两大部分

  内页实拍:尼德兰的天鹅

  内页实拍:《圣罗马诺的溃败》

  内页实拍:《被囚禁的独角兽》

  内页实拍:提香笔下不同的狗狗形象

  内页实拍:古希腊雕塑中的荷犊者

  附录一:插图信息(标明了书中选取的艺术作品的名称、创作时间与收藏地等)

  附录二:译名对照表

  《动物与人》读后感(三):动物不言之时,人在大声讲话|《动物与人》书评

  动物与人

  9.0

  [英] 肯尼斯·克拉克 / 2022 / 湖南美术出版社

  图 1|【英】肯尼斯·克拉克:《动物与人》,张敢 译,2022年

  一颗或大或小的头颅、矫健或纤弱的四肢、彩色绒毛或滑腻皮肤覆盖的躯干便能组合成为多彩的生命——在地球上不止人类一种存在形态。幽暗洞窟中的生动壁画足以佐证,自诩具备智能的人类自进化前就在懵懂中意识到这一现实;同时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无时无刻不处于对自己和动物之间关系的再认识中,艺术中的动物便是这种动态调整的一抹证词般的痕迹。

  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ldlife Fund,简称WWF)应该是对动物与人关系的认知最为理想主义的人类群体。在他们的委托下,艺术史家肯尼斯·克拉克以他的视角和阅历,在西方和近东艺术的限定框架内完成本书的写作,试图从和谐和残酷的两极情感和双重关系出发,给予人们更多思考的灵感和余地。

  图 2|《动物与人》目录页书影

  作为一本面向大众的艺术史读本,《动物与人》选择了文本和图版1:4的比例划分,正文中提及的图像几乎都有收录,为无法到场亲眼目睹原作风采的读者提供便捷,尤其在疫情的大背景下,自由来往世界各地的艺术馆并不现实。此外,国家地理图书还提供了高清细腻的图片、合理的空间编排以及插图的详细信息,因此读者可以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还有助于其进一步探索感兴趣的主题和作品。

  《动物与人》正文共五个章节,即“神圣和象征的动物”“观察到的动物”“动物之美与活力”“被宠爱的动物”“被毁灭的动物”,图版按照对应章节的主题整理并附加相关信息。克拉克的章节划分显然存在内容上的交叉,但所讨论的不出乎和谐和残酷这两极所涵盖的范畴。同时,动物与人的种种关系绝无时间上的先后和过渡,不论是喜爱和崇拜,还是恐惧和残忍,都具有各自的历时性并共存于不同时空的人类情感和人类行为中。

  猫狗、公牛、雄狮、骏马、羊羔和禽鸟是克拉克最常选作案例的动物,大抵也是古往今来的艺术家们最熟悉的创作对象。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人类的日常生活和意识世界,常常被施以截然相反的多种情感而凝结成某种约定俗成的象征符号,譬如在动物与人关系的跨文化语境中很少缺席的公牛。

  图 3|两头野牛,旧石器时代洞窟壁画,约公元前2000年,多尔多涅拉斯科洞穴

  图 4|巴比伦伊什塔尔门上的公牛,约公元前580年,彩色釉砖浮雕,高约100cm,藏于柏林德国国家博物馆

  公牛很早就出现在了旧石器时代的洞窟壁画,早期社会以牛头牛角为祭的情况更是不胜枚举,克拉克认为这是人类钦佩之情的流露,其所蕴含的生命活力即为契机,因而它们自文明之初便是权力的象征。古埃及法老的头衔之一便是“强壮的公牛”,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公牛与雄狮皆指向了绝对力量。

  而地中海世界的斗牛在娱乐之外,还掩藏着组织者的目光投射和斗兽场上凝固的血汗,这亦是权力的一种表现。与之并行的是狩猎、屠宰和供奉。诸神献祭和群体圣餐的需求使得它们一朝跌落神坛、化为血肉,因为人们相信神明喜爱献祭,“据说当年帕特农神庙里的味道就像屠宰场一样”。基督教的图像体系则将公牛与狮子、鹰、人看作四福音书的象征,其中公牛代表圣路加。

  图 5|《凯尔经》中圣路加的公牛(左下),8世纪晚期或9世纪早期,羊皮纸,33cm*25.4cm,藏于都柏林三一学院董事会

  到了不再以万神殿为信仰的时代,西班牙画家戈雅和毕加索仍在以他们的双眼和画笔,狂热地记录斗牛传统中因悲剧性而显得悲壮的公牛。或许,从为动物赋予象征到抛弃累赘的象征,并为动物注入人的同情和关怀,未曾缺席于任何时代,但艺术作品忠实地记录了其中一些转变。

  如果人类以“动物等同于大自然”为由,自觉地将自己与其他生命存在形态割裂开来,那么贪婪和残酷便会愈演愈烈,亲密和谐的伊甸园无从寻觅,“万物之灵”的自称显得格外单薄,正如米勒否认《牛犊降生》具有象征意图,熄灭了人类试图赋予动物以情感投射的自大。那只卧在干草上的牛犊正在透过画布看向观者,仿佛在说冷静和呵护可能才是动物与人真正的理想关系。

  图 6|让-弗朗索瓦·米勒,《牛犊降生》,约1864年,布面油画,81.6cm*100cm,藏于芝加哥艺术学院亨利·菲尔德纪念馆

  克拉克早在正文的第一页便明确告知读者这一点:各种载体上的动物形象承载着人类的美学之眼又交织着人类的无限情感,阐释和赏味艺术中的动物可谓千人千面。然而,常被轻易遗忘的是,艺术史完全由人类书写——正如人类创造语言、脱离动物群体、最终跻身食物链顶端一样——动物不言之时,人在大声讲话。

  从本质上看,“动物与人的关系”是人类想象中的相互关系,从观察描摹到将象征强加于动物躯体和行为,人类都在单向地看向动物,却从不知晓自己在动物眼中的形象,是可怖的猎杀者?是天使般的拯救者?抑或仅仅是让它们感到好奇的“动物”?幸好,还有像WWF这样的机构和克拉克这样的艺术史家,以及许许多多关心热爱动物的个人和组织,能够拿出人类的赤诚和谦卑,从哪怕最低的限度发掘人类深藏的温情并缓和动物恒久的失声。

  图 7|喷泉边的独角兽,15世纪晚期,壁毯,368.3cm*358cm,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隐修院分馆

  2022/05/15

  微博|@煎鱼古典工作室

  文|@野生人文博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动物与人》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