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们的动物邻居》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19-12-04 23:1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们的动物邻居》经典观后感10篇

  《我们的动物邻居》是一部由阎昭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的动物邻居》观后感(一):人也是动物,有了思想之后,才会变成高级动物。

  曾经原始森林

  如今的钢筋城市

  留给动物的生存空间能有多少?

  加快城市化进程

  放慢生态化的脚步

  留给人们的生存空间能有多少?

  人类愈发增多

  物种愈发稀少

  工业文明自然文明的冲突对抗

  希冀看到人与动物的和谐与共生。

  而不是发展结局

  是人类无休止的扼腕叹息

  这些美丽的动物们,

  希望你们亲眼看见,

  亲耳聆听,

  亲身保护

  《我们的动物邻居》观后感(二):城市的丛林法则生命伟大

  在折叠的缝隙处,在忽略的角落里,总有关命运不甘抗争。在CBD的高空,红隼与喜鹊乌鸦缠斗不休,只为了夺取一块广告牌领地;在立交桥的底下,刺猬四处“捡漏”充饥,栖身于“影响市容”的杂物堆中等待明天;在老城楼瓦片间,雨燕搭建简陋巢穴,只是为了短暂地歇脚,终究还是在路上。 人与动物何其相似呀!一颗漂着的心想要停靠,却未承想谁才是真正的主宰?为了生存,动物飞天遁地,昼伏夜出,拓展一切关于时空可能,却无法逃脱丛林法则的优胜劣汰。也许,生命的伟大就在这里? 粉身碎骨义无反顾穷困潦倒却不改其乐, 不被理解却永不止息。 动物如此,人类亦然。

  《我们的动物邻居》观后感(三):然而,我们消失的动物邻居又有多少呢

  这周一口气看完的。

  少见难得的中国本土生物纪录片,记录北京城市及周边的一些动物,也包括外来或路过的一些种类。取材很棒,画面不错,远超国内很多纪录片,但作为纪录片有很多片面客观解读容易让太多人产生误解

  鸟类包括红隼,黑鹳,大杜鹃,大苇莺,北京雨燕(楼燕),家燕,长耳鸮,鸡,灰鹤,大嘴乌鸦,小嘴乌鸦,喜鹊,金雕,秃鹫,树麻雀鸳鸯,丑鸭,绿头鸭,凤头鸊鷉,普通翠鸟,苍鹭等;

  兽类包括家猫(外来),远东刺猬,猪獾,麋鹿(外来),猕猴(外来),岩松鼠,欧亚红松鼠(魔王松鼠,可能外来),还有一种外来松鼠;

  鱼类包括泥鳅(喂黑鹳时出现);

  昆虫包括中华大刀螳(有个画面混入了其他种),黑蚱蝉(应该不是片中说的要十多年才出来),棺头蟋,蚜虫,瓢虫等。

  拍摄地点主要有东灵山,野鸭湖,十渡,颐和园,元大都遗址公园,CBD,万寿路,奥森,城市绿地苗圃,北京周边垃圾厂等。

  每个篇章故事穿插而成,有研究调查救助,旁观,偷窥和诱拍(螳螂捕食蟋蟀),穿插很多喂食讨好场面(我们认为的帮助或保护)。

  画面极力营造一种和谐共生,但其实普遍大部分动物把人但做敌人。城市建设包括园林绿化消灭了大量的野生动栖息地,也创造出些许机会特别的生存空间。

  目前城市发展的逻辑,以及我们生活方式对大多数生物真的没什么好处。我们的动物邻居大多数都超可怜日子过的担惊受怕的不是这个样子小时候在北京五环以内可以见到的野兔鳌虫萤火虫都哪去了啊,人类对它们的理解包容欠太多太多了,如果给各种我们的动物邻居看这部片子,我觉得它们会非常生气吧,做了那么多坏事而且也没有停止而一些微小改变就迫切的夸自己

  要说目前站在统治地球角色平等的看待万物必然很难很难,人类很难理解其他生物的同时其他生物更难以理解人类每一天的所作所为,无论是城市乡村还是荒野所谓的生态平衡有无尽种可能以及是动态却非必要也非必须,走向实质的生态文明(如果真的能),至少是几百年之后的事吧。

  《我们的动物邻居》观后感(四):野性现代人的安魂曲

  对于长久生活在都市里的人来说,自然界的动物已越来越陌生,这似乎是一个心照不宣共识,然而,纪录片《我们的动物邻居》,却向我们揭示了一些让人们颇感意外的事实:原来即便在高楼林立的繁嚣市区,也依然有一些野生的动物生活在我们的周围。

  比如北京,安家在CBD的红隼、老城楼上的雨燕、长安街上的乌鸦、朝阳公园的鸊鷉,后海的绿头鸭,以及短暂歇脚的长耳鸮……如果算上城外的郊野,野生动物比我们想象的更为遍布周遭,只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市匆忙生活的人们极少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一提到野生动物,我们已经习惯了首先联想到广袤的荒野,热带雨林,或者深邃无边的海洋,反观,城市的环境则太过喧哗、生硬,对动物们来说实在不友好

  纪录片《我们的动物邻居》虽说已不是首开先河,但也算摆脱常规另辟蹊径,将野生动物与我们潜意识里最意外的选项——现代都市联系起来,而且更成功地告诉人们,都市里竟也有那么多令人意想不到精彩内容。这种惊喜,正是本片令人耳目一新原因之一。

  另外,众所周知,在人群密布的城市,寻找野生动物本就并非易事,而长周期追踪拍摄它们降生繁衍迁徙一生,记录它们独特隐秘的生活习性更是极为困难事情,仅此一点,本片的拍摄团队便值得致敬。

  当然,这部片子带给我们的启发还不止如此。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动物?博物学兴趣科学的研究,对于自然生态及城市生存环境的深切关怀,的确,我们有许多充足理由了解它们,了解我们的动物邻居。当然,因为了解它们,我们也会更意识到自身的处境

  流落城市的动物,极易唤起人们的恻隐之心,而我们将同情施于它们的时候,却似乎忘记了,一个更为严重的事实:我们人类也曾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且将会永远带着自然的属性存在下去,但比起城市里的动物,也许更为族群庞大的我们才是现代城市里,离开故土更远更久的物种。

  曾经的诗人告诉我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的有些时刻,我们把一种爱和亲切敬意献给植物、动物、风景的自然,就像献给儿童、农民风俗和史前世界人性自然那样,并不是因为它使我们的感官感到舒适,也不是因为它是我们的理解力审美情趣得到满足,而仅仅因为它是自然。

  而依然留守在城市的动物,及一切自然的存在,便唤起了我们对内在的自然的感受。每个不完全缺乏感受的文明人,面对一朵朴实的花,一块布满鲜苔的石头鸟儿的啁啾,蜜蜂的嗡嗡等等,都会使他感到愉悦。这些不正说明,对自然的满意不是审美的,而是生命本能冲动

  如今,地球上有一半的人生活在城市,而这一数字还有日益增长势头。在未来,城市或许是这个星球上最易扩张地貌,成为人类最为主要的栖息之地。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是城市的特征,然而,自现代城市诞生以来,它带给人类的不安紧张,也是一直伴随而来的问题。人类如何纾解这些矛盾?或许一切时尚的娱乐、高雅文艺形式、及高效便捷科技,都不如那股自然的野性更具力量,更能令人类的内心安顿下来。

  极致的美与真实,往往带有一些野性。在城市里,当我们享受着人类文明所创造的成就之时,更需要借着植物、动物、野性的自然,唤醒我们更为敏锐的感受,如此,人类的天真诗意和生命才不致枯竭。这或许是那些陌生的动物邻居,在城市存在的另一种意义

  《我们的动物邻居》观后感(五):让生命共享城市,《我们的动物邻居》如何用奇趣故事让观众觉醒?

  “自然距离我们,其实并不远。”城市的奇观背后,《我们的动物邻居》更教会我们如何敬畏生命。

  2015年,刚刚拍完《第三极》,从青藏高原下来的杜兴对猛禽异常敏感

  一次在北京的办公室开会,看见一只大鸟从窗外掠过,“红隼!”他们一下就认了出来,“猛禽生活在CBD这件事值得一探。那么松鼠呢,乌鸦呢,黄鼠狼呢,刺猬呢,这些身边的小动物,城市里的野生动物,是否可以做一部片子?”

  纪录片《我们的动物邻居》就这样诞生了,但距离这个想法诞生已经过去了四年。他们经历了什么?

城市立体生态的生动演绎

  当人们提到城市,尤其是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时,首先闯入脑海的绝不会是各种神奇的动物。

  在监制杜兴看来,《我们的动物邻居》是一个“超出一般纪录片运行规则项目”。在预算有限条件下,整个项目从构思制作播出用了整整四年时间,在没有范本参考的情况下,团队逐渐摸索出一种新的纪录片类型,全片主题到拍摄手段再到叙事方法都与传统的自然纪录片不同。成群结队的雨燕,极速俯冲的红隼,煽动翅膀瞬间震起的灰尘、雨水滴落营造的气氛都被悉数记录下来。

  更重要的是,除了在技术手段上不断延伸人类的视觉极限节目呈现形式上也做了几番创新。《我们的动物邻居》逐步跳脱传统纪录片的表达方式,尝试采用更故事化的手法,片中不仅有动物们各自求生的传奇故事,也有人与动物亲密接触感人瞬间。正因为这些更具人情味的表达和对动物的感性认识,拉进了观众和动物、城市的距离。

  正片播完的拍摄手记中,摄影师自述道,“在城市中拍摄野生动物,说的时候近在眼前,拍的时候却远在天边。”这种需要时刻捕捉、长期等候难度也熬出了创作团队的耐心,他们总是夜以继日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准备着。

  “当你努力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一定会遇到它。”长久的努力让团队获得了自然回馈礼物,正如导演阎昭所说,“这便是宇宙中最浪漫动人的事情——遥远相似性。一颗行星和另一颗行星,一个文明和另一个文明,一只鸟和一个人,看起来没什么关联。但相似,战胜了遥远。”

  事实上,城市中的野生动物就是被大多数人忽视的一种奇观。在北京国贸CBD的大楼间隙影片镜头仿佛与红隼同步飞行,营造出惊心动魄的大战场面。你是否能够想象,就在你办公室一窗之隔的空中,一只红隼刚刚完成猎物追捕紧张和凶险战争戏、动作戏、爱情戏所带来的体验在这部纪录片中一个不落。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或许当我们有一天想起北京,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纪录片所描述的自然景象,那便成功了。

见动物、见人,更见“邻居”

  北京市民李翔一家刚刚搬迁到新家,正准备在夏天来临前装上新的空调。但不巧的是,一对红隼飞到他们的空调机位上,产下了三只褐色的蛋。“觉得它在这里能安家,那真的是找不到地方了。”在李翔看来,这样的奇遇让她回想起了自己初到北京“找家”的经历,“没有家的那种感觉,我觉得鸟应该也会有吧,两者应该是同样的。”

  说到动情处,李翔也忍不住红了眼眶,她和丈夫决定“不去打扰”,等待小红隼成年飞走后再装空调。最后的结局也如解说词般温馨——“和几千万生活在北京的人们一样,在闹市之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我们的动物邻居》将动物的遭遇延展到人的身上,将“同一屋檐下”的共生之情继续扩展

  在很多自然纪录片中,创作者常常专注于对自然现象观察解释,或者专注于讲述某类、某群动物以及自然生命的故事,如《帝企鹅日记》《王朝》等纪录片便是采取此种策略;再或者以专家身份出现普及知识引导叙事,包括爱登堡系列等自然史纪录片。

  但在《我们的动物邻居》中,无论是生活在山林湿地珍稀物种麋鹿、金雕、黑鹳等,还是在城市上空上演精彩捕猎追逐的红隼、猫头鹰,抑或悠闲游走在胡同小巷的黄鼬、刺猬……当他们与城市、城市中的人发生紧密关系时,这些自然生命便有了最真实的情感特征。

  这些“邻居”作为叙事元素,以它们的视点需求出发,展现动物与人、动物与自然环境、甚至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是一个永恒又庞大的话题,但它离普通人太过遥远。我们常说纪录片需要“以小见大”,这部小而美的纪录片,恰恰为观众理解这个话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虽然创作者并非有意建构煽情戏,但是这些与人类共通的情感段落消解了动物与人类的隔阂,更加强化了“邻居”的概念,拉近了观众与动物们的心理距离。

就在身边的“生态密码

  近年来,北京全市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34万亩,城市绿地4022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2平方米,建设湿地8000余公顷,形成10处湿地公园和10处湿地保护小区

  这些生态家园吸引许多野生动物到北京生息繁衍。其实,片中那些趣味十足,令人感动横生的故事的说服力远远胜于上面的数字。

  从城市CBD到几类代表性园林,再从中轴线附近的老城区到郊区的山林湿地,《我们的动物邻居》首次这么直观地让观众认识到,哦,原来北京的生态是这么丰富

  英国文艺评论家约翰·伯格著作《为何凝视动物》给了导演阎昭很大的提示,“被转入景观范畴的动物,已经以另一种方式消失了。(动物)虽然对于镜头而言完全可见,观众却无法亲临它们的所在之处。”

  但在阎昭看来,“自然距离我们,其实并不远。只是这件事,还没有变成大规模的新闻报道,图书,纪录片,所以很少有人知道。”《我们的动物邻居》不仅在发现自然,更在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认知。

  此前,自然或动物纪录片习惯单纯记录生存方式,那些猎奇的镜头已经能吸引人们的目光。但这部纪录片在叙事内涵上却进行了新的尝试。影片建构了不同野生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框架,体现了生物学中生态系统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该片对大自然所流露出来的情感力量正在超越所谓的技巧,它用影像语言激励人们自发的觉醒,建立与自然生命共享城市的价值观。

  相较于一些自然纪录片更为大胆地鞭挞,《我们的动物邻居》明显要更温情和诗意一些,充满奇趣的故事虽然减弱了对人类批判的锋芒,但却能激发观众自主的觉醒,实现从情感接受到理性反思的过程。正如阎昭所说,“我们更关心的是:观众能否在看完影片之后,重新开始关注生活中的自然?”

  《我们的动物邻居》观后感(六):北京市民您好!请查收一份来自野生动物邻居的问候

  文字: 徐嘉伟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我们的动物邻居》宣传片

  提起自然类纪录片,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BBC出品的各种高分神作,从《蓝色星球》到《地球脉动》,再从《王朝》到近期上线的《七个世界,一个星球》,BBC的系列神作通过对地球生态的揭秘,让观众了解了钢铁丛林之外的生命奇迹,拉近了人类与自然的距离。但今天我们要探讨的不是久负盛名的BBC自然类纪录片中的任何一部,无关非洲草原、南极冰川、亚马逊雨林任何一处远方,而是一部关于北京,关于我们所生活的城市,甚至是关于我们自身的城市自然纪录片——《我们的动物邻居》。

  《我们的动物邻居》于10月28日正式播出,每集时长约50分钟。整部作品共分为“立足之地 闹市”、“进退之法 园林”、“来去之间 古城”、“共存之道 郊野”四集,用温暖有趣的镜头语言展现了城市中的野生动物们的真实生存现状。

  摄制组在三年的时间里,与北京的野生动物们朝夕相处,克服重重阻碍,记录下它们的生活故事。这些动物邻居们的故事,可能没那么奇异,没那么震撼,也不会让人头皮发麻,浑身鸡皮疙瘩,但却能带给我们来自内心深处的暖心体验,启发我们关于城市与自然最深刻的思考。

“钢铁森林”中竟还有这些邻居

  《我们的动物邻居》是一部活灵活现的北京野生动物图鉴。即使您是一个在北京城扎根数十年的老炮儿,自诩对着这儿的每条胡同都门儿清,若不是看了它,您恐怕都不会相信,在这车水马龙的紫禁城内,竟还住着这么多稀奇古怪的野生动物邻居!

  “有的看着眼熟,却叫不上名字。比如绿头鸭和凤头䴙䴘(pì tī),很多人管水里游的鸟都叫野鸭子。实际上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和故事。”

绿头鸭凤头鸊鷉凤头鸊鷉用舞蹈立下婚约

  “有的既不眼熟,也叫不上名字。比如在CBD高楼上筑巢的红隼,在公园里潜伏的长耳鸮。它们都是高级的捕食者,生活惊心动魄。”

在CBD楼顶尽情嬉戏的红隼夫妇呆萌的长耳鸮

城市与自然触碰的暖心瞬间

  对动物来说,城市绝不是什么好地方,这里的一切都依照人类的意志运行,就像现代人类再难以适应野外生活环境一样。

  不过好在城市中总有这么一群人,他们默默守护着这些在北京的钢铁森林中留守、求生、居住的野生动物们,珍藏着每一个能触碰到自然的瞬间。

  有的人为了不打扰在窗台繁殖的红隼,夏天也不用空调。

北京市民李翔

  有的人为了给绿头鸭保留一块可以觅食的水面,在冬日的清晨手动除冰。

北京市民曲喜圣

  有的人为了让一窝燕子能顺利迁徙离开北京,暂停了一条胡同的施工,帮燕子进行了一次冒险的搬家,保住了燕巢。

帮燕子搬家的街坊们搬家成功后的喜悦

关注即存在,探索邻里间的共生之道

  在《我们的动物邻居》中,动物不再仅仅是遥远的观赏品,而是与我们共享着城市空间的合作伙伴。当纪录片将镜头对准生活在城市中的野生动物们,这些平日里沉没在城市底端的“弱势群体”便浮现出来,重新获得了“存在”,而这种关注,也引发了观众对于人与动物“邻里关系”的深层思考。

如今天坛再难以找寻长耳鸮的身影因食物短缺,野生黑鹳需要人工投喂

  如今,地球上有一半的人都生活在城市。享受着便利的我们很难意识到,在这样被精心建造的人工世界里,人类已渐渐失去了同自然的联系。但不要忘记,我们还有一群不离不弃的动物邻居,反客为主的我们,正理所应当地占据着它们曾经的家园。城市绝不仅仅属于人类,当人类的活动导致动物们无家可归,谁又该为这些生命负责?

写在最后

  “无论从哪方面看,《我们的动物邻居》都无法和那些殿堂之上的神作相比。那位90多岁的英国老人带领的队伍,几十年前就开辟了道路,并把我们远远甩在身后,我们还有什么路可走呢?……我更关心的是:观众能否在看完影片之后,重新开始关注生活中的自然?”——导演手记

  正如导演阎昭在导演手记中所说,当BBC已经成为自然类纪录片的标杆,我们的自然纪录片该如何突围?当科普类的自然纪录片“前人之述备矣”,简单的复制显然无法满足观众的新鲜感,另辟蹊径,转换叙事场景,关注身边的动物们,也许是更好的解决方案。

  本文转载自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们的动物邻居》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