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生》是一本由小饭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偷生》读后感(一):是自白书?还是顶罪?我在我的小说中犯罪
书名:《偷生》
作者:小饭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拿到这本书时首先被封面所吸引,注定是一个淹没在五彩斑斓人生泪水中的故事。
腰封有国内知名悬疑作家,也是我喜爱的作家那多和蔡骏诚挚推荐。作者也是《萌芽》杂志的编辑,我亦与许多人一样,在学生时代看过的、泛着青春痕迹的文字,多多少少与它有关的记忆。
故事主要讲的:
上海梦辉酒吧员工阿芳——“我”的婶婶被杀,同时酒吧被纵火。凶案那晚,“我”躲过所有的监控,拎着两罐汽油,揣着刀去找阿芳,准备杀害她。可当“我”真的遇见阿芳、与其聊天后,便不再想杀人,于是我放弃作案,离开了现场。可没多久,梦辉起火,阿芳身亡。真凶到底是谁?
“我”无意间认出刘警官手拿的监控照片上的叔叔身影,便开始配合刘警官“破案”。嫌疑人有四人,“我”也是其中之一。而“我”与其他嫌疑人、“我”与阿芳、其他嫌疑人与阿芳之间,都有错综复杂的联系。
1、三名女性刻画风格鲜明,却交织在一起
整篇小说场景简单,都发生在酒吧里。每个出场角色都在后面的故事中多多少少跟酒吧有着联系。读起来不难,特别是从“我”的视角出发,有很多复杂的人性内心戏的描述。三个女孩与“我”的情感经历,婶婶(阿芳)、前女友(jaja)、现女友(阿珍)迥异的个性,因为仇恨和生活所迫,人生在梦辉酒吧交集,造就了后面悲剧。
2、 “我”作为一个作家,是将经历写成了小说?还是将小说演绎成经历?
文中作为作家的”我“,叙事视角新颖独特,创作了两部小说。一部关于下毒,一部是写前女友。一度被警察怀疑是以身边真实的事件作为素材贯穿其中,然而纵火案是否也是为“我”提供的新素材呢?
侦探迷们肯定都读过阿婆代表作《罗杰疑案》,不知道情节的读者往往会被作者读到被“骗”的感觉。《偷生》在各种反转后,是否和你猜想的一样?
这次的悬疑故事,没有烧脑的布局,没有宏大的场景。但绝对是不读到最后一页,不知道凶手是谁的一个故事。
《偷生》读后感(二):豆瓣8.5分被骗了吗 ONE前主编小饭著《偷生》
有时看书之前真不该先看推文,不然当自己看时真的会很失望。
情爱+悬疑,多重反转;探索人性,直击人心。
怎么当我看完后完全没有这种感觉,嗯嗯。。。
情爱嘛,有很多,主人公和这么多女性,婶婶,前女友,现女友的感情纠缠不清。
剪不断,理还乱的那种,因爱成恨,善恶难抉,
主人公的舅舅还是个同性恋,却选择走婚姻这条路,在婶婶的送别会上来了段精彩的表演。
连查案的刘警官还是前女友的哥哥,也跟婶婶有一段美好的回忆。
这样说婶婶真是个神秘的女性,但为什么却是大家的目标?
世界就是这么小,绕了一圈全是认识的人,
情爱刻画的部分非常的多,但总是充满着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
为什么要这样觉得呢?因为这些女性都是店里的妈咪和可爱的小姐姐。
讲到这,真有一种《华灯初上》的感觉,都是风尘味瞒重的。
情爱部分多就算了,说到探索人性这部分,主要还是是对心理的描写,还有对几位女性的回忆。
总是像鬼打墙一样,每一章节当故事终于进展了一点点,就开始心理描写。
反反复复,而且还加入了很多当下热门的话题:网约车、以贷养贷,书店倒闭。。。等等,
看起来很贴近现代生活,但读到JAJA因为网贷而选择去当陪酒小姐时,完全兴趣全无了,
然后前女友也因为钱做了同个行业,扎堆进店,难怪乡土气息那么重。
真的太过平庸了,没有想像中那么的烧脑,也没有太吸引人环节,
加上过多的心理描写,越看越觉得没意思,以后再也不看推文去选书了!!
颜控也千万不要为了封面去买书了!!豆瓣8.5分我可以打一半分吗?
《偷生》读后感(三):深陷生活泥潭,你会苟且偷生,还是最后一搏
“我”想杀死自己的婶婶,经过精心的谋划,我躲开了所有监控,提着两桶汽油、带着匕首,顺利来到婶婶面前,可是天生就怂的我在最后一刻,放弃了计划。但就在当晚,有人杀死了婶婶,还纵火烧毁了婶婶工作的梦辉酒吧。究竟是谁?用“我”的计划杀死了婶婶?
小饭的这部《偷生》以一个极具悬疑的故事开头,将读着瞬间拉入扑朔迷离的案件中去。当谜案的真相被层层揭开,才发现锦缎下原来都是人性的肮脏与丑陋。
书中的人物不多,但极具代表性,堪称挣扎在底层的小人物群像——美丽却世俗的酒吧妈咪阿芳;被男友坑害深陷债务危机的阿珍;桀骜不驯的陪酒女jaja;正直淳厚的刘警官;怀才不遇嗜赌成性的舅舅;还有江郎才尽的过气作家“我”,多个人物主线纠缠,推演出惨案背后的人情事理与人心的深不可测!
故事的开头极具悬疑感,引人入胜,中间随着案件的铺陈,推演出一幅人生百项图,而结尾又通过让人拍案叫绝的多重翻转,让人手不释卷。看似随意的一句话,可能都隐藏着深不可测的动机与讳莫如深的心理暗影。不到最后一行,你永远不知道谁是真正的凶手。掩卷细思,才发现前面看似无意铺陈的线索,竟都环环相扣,让人恍然大悟。
书中还融入了很多当下的热门话题:网约车、以贷养贷、文化没落、书店倒闭……字里行间渗透着时代洪流中小人物的无奈与挣扎,他们都深陷在生活的泥潭之中,有人选择苟且偷生,有人却选择最后一搏,一场精心布局的凶杀背后藏着绝望中的最后挣扎,原来那个“偷生”者,才是奋力一搏的人。
另外书中提到了莎婆的名作《罗杰疑案》,为了本书的线索铺陈和引导,竟不惜剧透了莎婆名著中的凶手,对于没读过《罗杰疑案》的读者不太友好。建议读完《罗杰疑案》后再读本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