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标》中规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语文学习的主要功夫在于“读”。那么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呢?下面是我的一点思考,不成熟之处还望读者批评指正。
(一)多种形式,唤醒学生课外阅读内驱力
为了让现代的中小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读书,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设置悬念调动法。在读书时,留下悬念给学生。听老师读了精彩的文章,却缺少结尾,悬而未决的情节催促学生自己急切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慢慢他会挣脱老师的扶持,自己自由地畅游于书海,寻求他的精神家园。
2.故事梗概介绍法。老师先把故事的大意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例如引导学生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事先,老师将故事的大致内容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学生听了有趣,就会自己去阅读此书了。
3.视听结合辅助法。社会上流行的电视剧往往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相当大的影响,老师如能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趁机向学生介绍相应的读物,学生阅读的兴趣会比较大。例如中央电视台曾经播出的《水浒传》,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对学生们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他们常常讨论剧情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老师和学生一起读《水浒》,谈谈一百零八将,学生们边读边思,边读边议,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再比如很多听书软件也很好弥补了纸质书的笨重及不便随时随地阅读的缺陷,并且可以更有效解决了眼睛的疲劳。解放了双手,使阅读更便捷了。洗衣服时,排队时,睡觉前甚至上厕所时,随时随地都可以听。把读书与电视与听书相结合丰富了读书的形式也加深了学生对书内容与思想的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二)选择好书,让阅读成为一种乐事
首先要选择符合学生自身阅读兴趣的课外读物。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的学生喜欢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有的喜欢曹文轩的小说、有的却喜欢从古典中寻求乐趣。学生只有对读物感兴趣,才能主动去阅读,积极去思考,才不会把读书当作是一种苦事、一种负担。
其次要选择符合学生阅读能力的课外阅读。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接触中学生比较多,她的发言应该比较有权威性。她建议中学生们应该多看些常规性的书,比如《古文观止》、鲁迅的《呐喊》,她认为《三国演义》逻辑性好,比《红楼梦》更值得中学生一看。泰戈尔的《飞鸟集》,科普书《十万个为什么》等都是对课堂知识性东西的有益补充。
作为语文教师,应尽可能的与学校联系,让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多给学生一些方便。要配合教学,选择读物。学期或年度的推荐,一定要根据课外阅读计划,配合教材的学习,认真审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开列一个比较适量的系统的清单。重点要推荐一些中外名著,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作为语文老师更要广泛涉猎,及时了解阅读有关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课外阅读,这样更有利于向学生推荐书目,更有利于与学生交流并对其进行引导。也可在班内,发动全体同学的力量,建立一个班级图书角,向学生介绍好的读物,推荐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推荐优秀书报期刊等。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人的一生”,特别是学生,在他们跌跌撞撞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时,更需要一本好书把他们牵引走向成长的彼岸。
(三)传授方法,为有效阅读保驾护航
学生的课业是很繁重的,如果只是机械地将一些课外内容强行基 人他们手中,只会增加他们的负担,引起他们的反感。要使学生的阅读从被迫消极转向主动积极。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切实解决怎么读的问题。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等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钢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接授这些方法要指导学生在具体运用时要不拘一格,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运用,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四)每周一节阅读课,让阅读落地保证质量
保证每周一节“阅读课”。要求学生在学期初为自己指定一份“本学期阅读计划”。教师给集体提供阅读资料 ,对所提供的资料要学会分类归纳,在有关的阅读材料上要注明字数,要求达到的阅读时间,有条件的话,可以提出一到两个阅读题目。做到共享阅读资料。 老师要负责检查这些阅读课的进展情况及阅读质量,及时提出修正意见。要及时发现阅读现场的成功的做法并加以推广,发现做得不够的有缺陷的要及时指正。 教师还要做好“学生阅读情况记录”。记录可采用表格式,做到一目了然。
最后要组织交流,检查督促。在课外阅读中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间的互相影响产生的作用有时比教师指导更大。另外,交流活动还能激发兴趣,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教师应分阶段地开展些活动:召开读书报告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 开展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举行读书知识比赛,举行朗读或快速阅读比赛,举办手抄报、演讲会、故事会、网上作文比赛等等。组织这些活动要有计划,认真实施,才有效果。
(五)家校联手,深入落实读书行动计划
课外阅读很多时候都是在课外和家里完成,这就需要家长给子配合。老师应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时机,向家长介绍学生课外阅读的整体趋势和个体情况,再针对家长文化素质较低的情况,教给家长督促帮助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让课外阅读发挥最大的功效。激发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贵在坚持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培养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对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作,可让学生安排在假期生活中阅读。当然阅读的成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可以办到的。还是徐特立先生说得好:“要刻苦钻研,要坚持,持之以恒,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学不好。”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到阅读是终身需要,应该永不停止的意义,并逐步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品质,这几乎可以说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之,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任重而道远。我们要要充分注意课内课外结合,课内得法,课外运用。我们不仅要认真落实课后“积累拓展”中推荐的课外阅读篇目,而且还要利用课时做好名著导读,把学生带入“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境界。从而形成了课外阅读的良性循环,提高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