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阅读照亮教育人生》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9-11-06 23:2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阅读照亮教育人生》的读后感10篇

  《阅读照亮教育人生》是一本由吴奇著作,宁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7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阅读照亮教育人生》读后感(一):你想读到最贴近一线教师书籍吗?

  你想读到最贴近一线教师的书籍吗?想!

  书那么多,读哪些最管事的?

  读一本书,又很花时间,怎么办?

  有没有读完就能用得上的?

  这些问题,好解决

  读一读《阅读照亮教育人生》这本新书吧!

  这是一本书评集。

  作者评论的书都是值得好好读的书,极其有价值的书,作者把书中的“干货挖掘出来,又与当下教育问题结合

  不读,可能你的损失不大;

  要是读了,收获肯定是多多滴!

  《阅读照亮教育人生》读后感(二):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是作者教育理念充分体现。教育生活中,我们都有近乎绝望时候,都有想放弃的念头。“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教育理念会令我们下决心永不言败,不断鼓励自己坚持、坚持、再坚持。

  为什么这样做?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个体,每个孩子都有尊严,都渴望来自每个老师的被爱、欣赏尊重;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可以挖掘和培养优点,每个孩子都渴望成功;每个孩子都有权拥有一位有能力、有同情心又胜任工作的老师。

  找到每一个孩子被生活保护罩所重重掩盖的内心之美,运用教育智慧开发它,让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或是做人,或是做事。(节选自《 立竿见影的101条建议》)

  《阅读照亮教育人生》读后感(三):芬兰教育到底好在哪里?

  归根结底,就在于芬兰教育者愿意花心思去了解每个孩子的差异,尊重孩子的差异;他们善于把高尔夫球运动里的“差点制度”运用到教育上,给孩子成功的机会

  差点理论高明之处在于其极佳的“阶梯式”学习法。它让人人有希望,让不同程度阶段的“学子”都有被鼓励、赞扬、赢得荣誉的机会,同时技术高强的人同场切磋,凭借不断努力而向上提升。教育,也该如此宽容、有弹性,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的基本功能与目的,正是协助不同孩子找出最适合的发展与学习模式,鼓励他们乐于持续向前走,以马拉松的跑法渐渐调整步伐

  陈之华提出,“适者生存不适淘汰”的丛林法则不适合基础教育。教育者不应只标榜成功的唯一象征,让孩子们望之却步,而应千方百计地把教育现场化作能给予千千万万个无限潜能的孩子们发挥自我、发掘潜能的成长沃土。我们更可以试着跨越过往“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框架,拥有“教之即得天下英才”的信心胸襟,不再以僵化的管教和学习模式要求所有的孩子在单一化、标准化体制里拼杀。

  “唯有自己和自己竞争,才是最健康、最有意义、最为正确的学习方式!”“只有让孩子自己学到,他们才会再乐于继续学习……”“给孩子成功的机会,才能真正启动他们对于学习的热忱动力!”从对芬兰教育的观察研究中,陈之华提出,教育成功的“秘诀”无他,就是“公平善待每个孩子”。(节选自 芬兰教育:哪里我们可学 J�?YM#)

  《阅读照亮教育人生》读后感(四):课堂本来就是“允许出错的地方

  学生到底愿不愿意投入学习活动?有没有信心去学习?这都取决于教师能否充分满足学生的情感动机需求。作者认为,“教师要想成功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就必须先竭尽全力去满足学生‘情绪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求。”   课堂上,学生有谁愿意承认自己“无知”呢?随着年龄增长,他们迫于家长、老师以及考试压力,会对自己的“无知”越来越难以启齿。由于缺乏安全感,他们要么逃避学习,要么寻找借口,要么通过“小动作”引起他人注意,以期获得另外一种满足。因此,教师需要创造能够保障学生情绪安全感的课堂环境,让他们认识到:在课堂上,承认自己的知识漏洞错误不是丢人现眼的事——课堂本来就是“允许出错的地方”。   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课堂气氛就会和谐融洽,相互支持和相互欣赏的课堂氛围就会形成,自主学习才能开展起来。为此,教师要示范“勇于冒险”的做法,撕下全知全能面具轻松自如地承认自己“并非无所不知”。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的评价,要让学生感到,无论自己回答得怎样,只要经过认真思考,回答就是“安全的”,自己就能体面地坐下来。教师尤其要避免这两种情况: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就肯定表扬;对回答错误或提出“荒谬问题”的学生,就加以批评嘲笑。   善于关心学生的教师在教学上会更有成效。教师可以用友好问候微笑、写便条、聊聊天、拍拍肩膀摸摸脑瓜、直呼学生名字等方式,让他们天天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让他们明白老师是他们永远支持者!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灌输“每个人都能成功,也必将成功”信念;不忽略、也不放弃任何学生,坚持不懈地帮助他们,直到学生成功。千万不要用冷酷无情玩世不恭态度对待学生的失败!(节选自《课堂不是教师独挑的担子》)

  《阅读照亮教育人生》读后感(五):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

  刘波

  读完吴奇的新著《阅读照亮教育人生》,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长期的阅读带给一位普通教师的改变。袁牧的诗《苔》云:“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也就是说,野百合也有春天,每一位教师都有追求成长的权利。作者在阅读中实现了自身的完善,并成为教育的智者。可以说,这本书对有成长愿望的教师而言,很有参考价值选择阅读就是选择成长 这是一本书评精选集,书中的文章绝大多数都是在报刊媒体公开发表过的。我最初就是在《中国教育报》上读到作者发表的文章,后来又在相关的交流群中相遇,并因为爱阅读这一共同的爱好而成为网上交流比较多的朋友。 作者并不是一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就形成了爱阅读的习惯。他是1990年大学毕业,在教材、教参和资料摸爬滚打了十年。他认识到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仿佛浑身织满了茧简直就要僵化了。于是,开始自我觉醒,在朱永新教授主持的“教育在线”开始过一种读写的生活。到2008年,他才开始系统阅读教育相关的书籍并陆续在《中国教育报》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 在教材、教参和资料中摸爬滚打,这是很多教师职业生活的标配。也有很多教师习惯了这种生活,不愿意走出这样的“舒适区”。当然,对于教师而言,教材、教参和资料,这是不可缺少的,但教师的职业生活中不能只有这三样,否则手中的旧船票是登不上快速发展的教育的新客船的。作者勇敢地走出了“舒适区”,唤醒了自我的阅读意识,逐步走上了系统的教育专业阅读之路,过上了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记得陶继新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坚持读书,久而久之,你就会成为你所在单位优秀分子,甚至是更大范围内的教育名人。”当然,教育名人的目标不是人人都能实现的,但每位教师至少能在坚持读书中成为所在单位的优秀分子。对于教师而言,能成为所在单位的优秀分子,得到领导信任同事的尊重、学生的喜爱,也是一种“有所作为”。 作者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选择阅读就是选择成长。教师走上阅读之路,并没有严格的时间表,任何年龄读书都不算晚。只要真正形成阅读习惯了,那么成长就是早晚的事。 从学科阅读走向教育阅读 吴奇的这本书很好地回答了教师应该读些什么书的问题。正如对教育人人都能发表评论一下,每个人都能对阅读指点江山。有人说非经典不读,有人说教师要博览群书,还有人说教师的专业阅读不是真正的阅读。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阅读,焕发生精彩”“阅读,发现教育妙招”“阅读,唤起内心觉醒”“阅读,传承经典智慧”“阅读,学会哲学思辨”这五个层面讲述了不同类型的书对他成长的促进作用。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激发自身成长的动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与教育大家的对话提高自身思辨力,多元的阅读让作者超越了学科教学,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有真知灼见的教育人。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作者在阅读中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基于教育又跳出教育,基于经典又不局限于经典。他的这样的阅读取向,可以说是教师较为理想的专业阅读方式。 现实语文教师往往是阅读的推广者,在阅读方面有较大的发言权。受学科本影响,不少语文教师倡导的教师阅读书往往是语文方面或各类文学书。但是,不同学科的教师有不同的阅读需求,即便是语文教师,只阅读这些书也是不够的。新阅读研究所研制的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中,把教师的阅读书目分为职业认同、专业发展、视野拓展这三大类。 对于教师的阅读,我们不妨从三个层面来看,其一是作为人的阅读,也就是作为具有一定素养现代人的阅读;其二是作为教育人或教师的职业性的阅读;其三是进一步的细分,比如作为学科教师的阅读,作为班主任的阅读。 在新阅读研究所的阅读分类中,视野拓展类的书其实就相当于教师层面的第一类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是对教师阅读广度上的要求。但是教师的阅读也需要在深度上下功夫,也就是说需要在专业方面深耕。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吴奇老师既阅读语文学科方面的书和传统文化方面的书,他还涉猎了大量教育理论书籍、教育实践书籍。从他的阅读痕迹来看,其实教师的专业阅读范围是很大的。 读写结合是成长真谛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其实,作者就是这种说法的践行者受益者。 教师的写作成果是其阅读思考后的结晶。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之源,没有写作就无法固化成果。当然,教师的写作是慢的艺术,很多人都是在大量的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水平的。 从最初的网上发帖,到小豆腐干见报,再到成为报刊发稿的常客,这跟他开展系统性的专业阅读有关,同时也离不开其长期的写作。 有一点不容忽视,写读书随笔不仅仅是写读书随笔,这也是对一个人知识储备检验。同时在写读书随笔的过程中,一个人对语言的运用、对思想打磨、对逻辑训练,都有着很大的关系。为此,每个教师不妨在写读书随笔上要有“代表作”意识,在一段时间内好好写上几篇高质量的读书随笔。这些读书随笔还可以用来投稿或参加各类读书征文评比。这样,既锤炼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同时也可能有作品发表或获奖的“获得感”。这种“获得感”也会进一步激发自己的“奋斗感”。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作者在写书评上的水平也不是速成的。这本书是作者十多年来在阅读上长期坚持读写结合的成果。其实,在写读书随笔上形成的写作能力和提高的思想水平,是能够迁移的。近年来,作者对新课程改革也有深度的思考,有不少教育教学文章在各级各类学科刊物上相继发表。 每读一本书,每写一篇高质量的读书随笔,都会成为你我成长路上的垫脚石,也会为自己搭建起更美好的教育人生舞台。长期坚持读写结合,就会过上有滋味的教育生活。作者是一名普通教师,从他的读书成长经历中,可以让更多的普通教师看到成长的可能性。 作为一本教育书评集,这本书也可以成为广大教师学习写作读书随笔的样本。愿这本书能激发更多教师的阅读热情,让阅读照亮更多教师的教育人生。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教科所)

  (中国教育报 2019年10月28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阅读照亮教育人生》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