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怪谈》是一本由田中贡太郎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7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2-3-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怪谈》读后感(一):一本怪谈折射世间百态
“怪谈”在许多场合往往和“鬼故事”或是“恐怖故事”混为一谈。虽然单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怪谈确实是灵异恐怖传说的统称,但这两个字当中还包含着很强的文化性和民俗性。中日两国同为怪谈大国,且许多怪谈都有相互影响的痕迹,这和历史上频繁的文化交流密不可分。当然,在截然不同的风土中诞生出的终究是风格迥异的作品。这本由日本怪谈大师田中贡太郎收集编纂的“中国怪谈”取自中国,编于日本,不仅别有一番风味,也有很强的学术研究价值。
本书上至唐代,下至清代,涵盖了“女妖”、“物灵”、“修仙”、“不死”、“还魂”、“地狱见闻”等丰富的怪谈题材,整理了近50篇怪谈,为中式怪谈爱好者提供了一场饕餮盛宴。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中式怪谈的味道很纯正:语言表达上半文半白,故事背景和人设都贴合中国古代社会,很符合现代人对于中国怪谈的想象,而情节设置则颇有《聊斋》等怪谈经典的影子。田中贡太郎深受蒲松龄的影响,本书甚至有一整个章节就叫做“松龄”,而其中的“凉亭”一篇中,蒲松龄本人也作为角色登场客串。可能是取材于我国,且名字就叫《中国怪谈》之故,本书除了配了一些浮世绘的插图之外并没有太多日系怪谈的风味。此外,怪谈的套路化和母题化还是比较严重的,但古人贫乏的生活决定了想象力的上限,无可指摘。田中贡太郎自己谈到日本怪谈的原话”怪谈何其多,但它们不是基于佛教的“因果轮回”,就与狐狸精之类的妖怪有关,独立的故事可谓寥寥无几”用在本书也不可谓不贴切。
本书的多篇怪谈都很接地气,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现实,甚至可以当做寓言和隐喻集进行解读。根据主题和特征我将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反映老百姓对于暴政的怨恨和对于世间公正的渴望。这部分大多数假托于神佛甚至阴间角色之手来实现,例如“太虚司法传”、“续黄粱”等,老百姓面对封建上层阶级的强征暴敛、荒淫无度、搜刮民脂等糟糕的社会现实深恶痛绝却无能为力,只能祈求神明可以还大家公道,并惩戒世间的罪恶;2、宣扬”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鼓励传统美德,带有说教性质的作品,这部分往往以主人公救了一个小动物开头,以动物化身为人报恩结尾,例如“义猴记”“义猫冢”等。3、反映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作品,这部分有点类似于黄粱美梦,或渴求功成名就,鸡犬升天或期盼黄金万两、美人环绕或追求延年益寿,修仙得道。这部分作品比例最高,例如“富贵发迹”、“延寿”等等,特别是很多偶遇美人,直接谈婚论嫁的篇目都有点白日做梦的味道;4、宣扬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思想的作品,而封建体制下底层百姓尤其是女性的地位也可从中窥见一斑,例如《蛙神》、《爱卿传》等。即使是神明嫁女也逃不掉被指责不守妇道,不尊重婆婆,而一个风尘女更是必须为贞操守节,而婆婆临终对儿媳的美好祝愿居然是让她马上生出大胖小子。有些篇目的女子得到的优待是转世可以投胎为男儿身,可见当时的社会现实大家都不需要遮掩男性地位高人一等。当然以上的主题也常常混杂在同一个篇目中出现。这些怪谈披着故事的外衣客观记录了现实,是当时社会的缩影,蕴含了中国古代老百姓的主流价值观和朴素的愿望。
《中国怪谈》读后感(二):《中国怪谈》:怪谈的盛宴
打开书本便能看到一篇《出版说明》,其上介绍田中贡太郎的生平、成就、影响,以及此次出版的说明。文章介绍说:“田中贡太郎被誉为‘日本怪谈文学鼻祖’,他一生搜集与创作了近千篇日本怪谈故事,其代表作《全怪谈》更是被誉为日本怪谈文学瑰宝,曾深刻影响了黑泽明、芥川龙之介、梦枕貘、京极夏彦等诸多日本知名导演、作家。”
其中具体曲折我自然不清楚,但是“怪谈”我是感兴趣的,何况还是“中国怪谈”。文章还介绍说:“《中国怪谈》则是作者搜集中国民间故事,甚至多次远渡重洋来到上海、广州等地寻访古旧笔记小说,翻译整理后创作而成,全书均为中国背景的神话与怪谈故事”。翻看目录,即有中国“味”,书分十二章,为“子丑寅卯”的排序,其下三篇到六篇故事不等,多为四篇,凡50篇。十二章中,熟悉的有“不语”、“城隍”、“松龄”、“倩女”、“杂俎”。观其故事,也并没有注明来自中国哪个故事集之中,但“不语”“松龄”应该是从《子不语》和《聊斋志异》中来。
“怪谈”之所以叫怪谈,乃是故事古怪、可怕、难以解释,且多和妖怪、鬼怪有关,并取自民间。看了几章中十几篇故事,大抵也了解了其中故事,多半不离郎才女貌、婚姻爱情、家长里短这些老百姓所爱谈的事情。因此,关于《聊斋志异》的一些评价,倒也可以按在这本书上,大谈“狐鬼世界的内涵”,什么落寞生活、刺贪刺虐、现实伦理之类的话来。
但其实也不妨当成“故事会”,一篇一篇看过去,不说多么震撼人心有意义,却是“奇谈怪论”有意思。其中最有印象的倒是“松龄”一章中的《凉亭》。说是某地有座凉亭,建在马路中间。凉亭中蒲留仙留着茶和烟草安静地坐着。蒲留仙就是蒲松龄。这篇故事里,蒲松龄自己出现了倒是有趣得很。松龄干什么呢?自然是“等待路过的旅人,劝人喝茶,请人抽烟,再让人说说牛鬼蛇神的奇闻怪谈,作为自己那本《聊斋志异》的素材”。这一种“现实”感,颇有“现代”的感觉了。于是,来了几个人向蒲留仙讲故事,便有了“故事套故事”的结构了。同时,书中还有个彩蛋,结尾处,蒲留仙说:“我将上次叶生说的《搜神记》中求瓜术者的故事改编成了种梨的趣事”。而这一改编的故事正好在“倩女”章中的《种梨》。
《种梨》这一篇故事我相信知道的人会很多,说是一乡下人卖梨,道士想要一个,可这乡下人守着数百的梨就不给一个。有人见道士可怜,便掏钱买了一个梨给道士。道士吃完梨,便把核埋入土,让人拿来热水。此时众人围观,乡下人也在其中。道士浇了热水后,埋核处便长出了幼苗,接着长成大树,结出梨来。道士摘下梨分给众人,然后砍了树离开了。乡下人看完热闹回去,发现自己的梨不见了,不用说,定是道士施的法了。这颇像是神仙对乡下人没有同情心的惩罚了。
50篇故事,一时半会看不完,绝对是一次阅读的盛宴。只不过,如今各种灵异、恐怖故事脑洞大开,再看书中故事,也颇有点觉得见怪不怪,但不至于索然无味,毕竟,那一点古代风韵,抓住了也就别有趣味了。另外,笔者看书时也发现一处翻译上用词的错误,譬如139页,一妻子说:“现如今,下至黄发垂髫,上至耄耋老人,……”黄发垂髫在这里用错了,所指本就是老人与小孩。
《中国怪谈》读后感(三):民间怪谈更多折射的是大众百姓的精神状态与追求愿景
可能很多读者都和我一样,并不知道田中贡太郎是何许人也,然而其却是日本怪谈文学泰斗,在日本怪谈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深受我国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影响,有“日本蒲松龄”之称,也是影响了日本后世诸多的文学大家。
这次博集天卷全新出版了田中贡太郎的作品,包括《全怪谈》、《日本民间故事》和《中国怪谈》,其中《中国怪谈》更是从偶然获取的遗失了80多年的手稿中整理得来,可以说成书过程本身就曲折离奇,光是编译团队等幕后人员的付出就值得点赞。
从本书标题《中国怪谈》就可以看出,书中的故事来源为中国的怪谈故事,是田中贡太郎创作时收集中国诸如《聊斋志异》等怪谈资料时改写的中国怪谈故事集。说来惭愧,对于中国怪谈故事,我真的是所知甚少,也就知道有一本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所知道的鬼怪传说也就限于电视剧输出的《倩女幽魂》和《白娘子传奇》等,不过书中的很多元素感觉倒是挺熟悉的。
全书按照中国传统的地支划分为十二个章节,每个章节大概四到七篇故事,每个故事篇幅都不长,有的甚至只有半页,故事大部分都像是原始的轶闻记录,没有多少艺术加工,所以很难说得上有多精彩,不过里面的很多内容还是感觉挺熟悉的,不少场景、鬼怪形象甚至能脑补出画面,只是脑补的画面基本上都是八六版电视剧《西游记》的画面就是了。其中的《雷峰怪迹》一篇显然就是《白娘子传奇》的原型了,但两者故事上实际已经大相径庭了。而《凉亭》一篇,蒲松龄直接出现在故事中,似乎能看到其一盏茶、一袋烟换几个有趣故事的场景。
这些故事跨度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作为在民间流传的怪谈故事,其实质还是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精神世界和追求愿景。故事中涉及最多的主题就是爱情,这也是文学作品中最常出现也是民间传说最容易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除了爱情出现最多的主题就是功名利禄,可以说这是普通老百姓最朴素最现实的追求;另一个主题就是追求长生,这个需求更多的出现在官宦阶层,因此在民间传说中占的比重比较少,书中也只有寥寥几个故事有所涉及。另外,不管是书中的故事还是一直以来各种民间传说,其实最重要的都体现了一种思想,那就是因果轮回,即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故事中的善人与恶人都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行善积德之人或受到神仙高人的指点与馈赠,享一世繁华,或死后直接还魂或转世富贵人家,而作恶多端之人则将打入地狱,受尽煎熬折磨,永世不得超生,或投胎猪狗牛羊等还尽前世罪孽,这种因果报应的思想在那些时代几乎是主导大众言行的第一要素了。
总之,书中这些怪谈传说要论故事性确实有所欠缺,但作为创作的素材还是不错的,有的经过一定的扩展和改编一定能够成为很棒的故事,另外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看看田中贡太郎老师的其他作品,领略一下日本的民间传说和其他怪谈。
外封,最下方女子发髻好评
书中彩图之一
《中国怪谈》读后感(四):看日本怪谈大师如何书写中国怪谈故事?
中国神话怪谈文学发展源远流长,从叙写上古时期半人半兽的《山海经》,到用神魔鬼怪反映善恶报应的《搜神记》,再到“刺贪此虐入木三分”影射社会阴暗的《聊斋志异》,无不秉承一种对于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典故、人生寓言、鬼怪奇谈等等相铺相成,共同筑成了中国志怪文学史,是一道奇异亮丽的风景线。作为流行于市井小巷的怪谈文学,它们反映了古人试图解释世界和生命的起源,万事万物的盛衰的发展规律,它是古人尤其是中低层劳苦大众心声的集中体现,更是它们的信仰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生活憧憬愿望等方面一脉相承的生动写照。
这种润物无声的文化浸透和感召力,也深深影响和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日本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国家,它和中国一样,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日本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产生了许多光怪陆离的民间故事。日本有许多民间故事深受中国民间通俗故事的影响,日本很多怪谈文学都能在中国怪谈故事中发现原型。然而,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流于民间的怪谈文学才是真正的集结了人们智慧的遗珠,在日本甚至就有专门收集整理撰写中国怪谈故事的作家和优秀作品,今天要说的这本《中国怪谈》正是此类杰作。
作者 田中贡太郎
这本书的作者田中贡太郎,是日本近代怪谈文学泰斗级的人物,他深受中国怪谈文学尤其是蒲松龄影响,一生致力于日本怪谈故事的收集、编纂和再创作,其怪谈作品产量之高、代表性之强、内容范围之广,皆是之后任何一个怪谈作家都未能达到的程度。在鬼怪故事的收集和再创作方面格外用心,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带着对于中国神话、志怪、传奇、奇闻等文学的喜爱,他搜集研究大量中国怪谈资料,如《剪灯新话》《聊斋志异》等书后,整理或者改写的这部《中国怪谈》不仅具有十分巨大的文学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中日民俗文化价值。作为大师的毕生得意之作,这部书的面世命运堪称波折与传奇,它曾在首版前大部分手稿曾不幸遗失,部分手稿珍藏于日本皇室图书馆与财阀手中。这本由湖南文艺出版发行的《中国怪谈》竟是手稿遗失80年后重见天日后的原版首卷,也十分具有珍藏价值。
《中国怪谈》从故事来源、语言风格、主旨立意等方面,都和我国清代的志怪小说名著《聊斋志异》都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很多篇章故事存在相似或者借鉴引用的地方,在创作方法、语言氛围和因果报应的宣扬表达上“取经”之处更是比比皆是。全书的结构设置有一种浓郁的中国韵味,共分“子丑寅卯”五个部分,共计50篇故事,这些故事大多发生在中国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不同时期的流传于民间的奇闻怪谈故事,有反映社会现实和人们悲惨遭遇的,有揭示人性阴暗宣扬因果报应的,有表达人间真情向往美好的等等,题材极为丰富。作者在搜集整理这些中国故事的时候,也在力图探究做出一些改变,这其中融入了一些涉及日本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民族心理、观念信仰等元素,这也使得全书中的中国怪谈故事又被赋予了一些新奇创意和趣味,整个思想和艺术水准远远超越故事里原有的价值,这也是阅读本书的一大趣味和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