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与学问(流量时代,如何守护内心、与这个世界相处?一代大儒唐君毅从中国文化出发,谈读书、治学与为人)》是一本由唐君毅 著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168图书,本书定价:28.60元,页数:2022-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年与学问(流量时代,如何守护内心、与这个世界相处?一代大儒唐君毅从中国文化出发,谈读书、治学与为人)》读后感(一):读书治学为人,数十年后读亦觉超前
《青年与学问》是一本逻辑一流、思辩一流、识见一流的哲学书,围绕学问这个主题,循序渐进地谈了青年的人生、读书的重要、阅读与听讲、学问(阶段、生死关、方法、内容)、中国文化、人生的意义等,每篇文章不长,但只有认真阅读才能通晓作者的意图,具有一定的深度。 作者唐君毅,中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毕业于中央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江南大学教授兼教务长。 虽然作者的文章写于几十年前,但从现在看来,仍然毫不褪色,对青年读书治学为人具备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青年人通读、细读。 一、读书 学问之道,本不限于读书。但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到现阶段来看,书是人类思想文化总结的经验教训,如何训练办事才能,如何洞达人情世务,科学的观察,实验的报告,哲学思想的记录,都可以在书中习得。 透过书籍,前人对自然宇宙人生社会的见解都可以在书中显现,从而增加读者思想的广度;通过研读人类的文化史与思想史,思想前人思想过的问题,才能想得深,从而增加读者思想的深度。 要读书,就要阅读和听讲,阅读可以自由选择,相比于听讲要容易,而听讲,由于讲者水平的高低不同,需要听者举一反三,才能达到听讲的效果。阅读也需要更深的思考,才能达到阅读的效果。 二、学问 立志是学问的起点,人之所以为不同的人,即在其志愿,志愿在哪里,即人是什么。人是什么,学问之成就是什么。只要志愿无限,人的胸襟气度、精神空间便已被证明是无限了。 学问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学问分为生活的学问、科学技术、艺术、做人四种,狭义学问分为文学、科学、历史、哲学四种,又专门分篇章对哲学进行了解释,揭示了哲学家论理的方式,就是翻过一理,到另外一理,或通过另外一理,来建立或否定一理,形成哲学思辩的历程。 学问有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信,就是相信他人的话,并依他的话去思想;第二阶段是疑,不经疑者学问必无进步,疑也是自己思想的开始,就是疑他人的话;第三阶段是开悟,就是在可疑的一切之外,发现不可疑的事物或道理,才可以说是有心得;第四阶段形成自己的体系,化为真理,到了这个阶段,才有学问的乐趣;第五阶段是知言,就是能根据真理体系,答人疑问,随机说法与自由讲学;第六阶段是无知,由于学问的艰难,学问的无穷,感到自己的无知,求知永远没有止境。 到达学问的中期,如果名利心重,则学问的死期将至;如果一直探求更高、更远、更深的学问,则学问将生。建议青年人治学都要向难处去,深处去,高处去,远处去,大处去。读书时先看分量重,而不大能看懂的书,先想不易想得通的问题,先求把握不能全把握的义理。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问追求中去。 三、中国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原是极富于艺术精神,并融合于一般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比如雕刻来之于日用品的镂刻,书画也由此而来,诗经大都是日常生活与庙堂中的歌咏,音乐跳舞亦与礼仪分不开。中国文化中崇尚中和、和平的精神,均由古代礼乐之教而来。 长期以来的教化,使中国人酷爱和平,因而极能反抗侵略,对于一切侵入之外敌,亦无不能加以同化,或终将其打退。中国文化的精神,就是重人的精神。人的精神上通于天下达于地,使人能顶天立地于宇宙间。 四、人生的意义 人必须在家庭中生活,在朋友中生活,在社会国家中生活,在国际世界中生活,也在认识自然真理、美的欣赏、文化生活中生活,是依存于家庭朋友等一切而存在。人只知求生于自然世界,却不知求生于内心的世界。人生的意义,思想可以是永生的。 在现代文明生活之弊端中,作者更是指出:人类的理想社会,绝不是现代都市社会,而是都市乡村化、乡村都市化、或工业农业化、农业工业化社会。中国社会将来真要现代化,同时亦须超现代化,而不能只以现代都市社会为最高理想。 这一点非常超前,我们看到,现在的特大城市,因为现代化而导致突发情况发生时,应对缓慢,尤其是新冠疫情中暴露出的特大城市的巨大风险,唐先生的这段话确实值得深思。
《青年与学问(流量时代,如何守护内心、与这个世界相处?一代大儒唐君毅从中国文化出发,谈读书、治学与为人)》读后感(二):《青年与学问》:当读之,如醍醐灌顶
“”老年应如冬日之可爱,以一慈祥煦肓之心护念后生。中年应如平湖秋月,胸怀洒落,做事功成而不拘。壮年人应如花繁叶密,枝杆坚固,足以开创成就事业。青年应如春风拂弱柳,细雨润春苗,和顺积中而英华外发。”
这是摘自唐君毅先生所著的《 说青年之人生》一文中的几句话。读之,甚是喜欢!
唐君毅先生是中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曾与钱穆、张丕介人等联合创办新雅学院。其代表作有《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中国哲学原论》、《哲学概论》等。
《青年与学问》一书,主要收录了唐君毅先生“有关青年之读书治学及为人的一些短文。”文章朴实无华,就像一位语重心长的长者,在面对膝下学子谆谆教导。
有读者说,读先生的文章,犹如醍醐灌顶。瞬间明白了年轻时不曾明白的许多道理。
谈读书
先生首先肯定了“学问之道,本不限于读书。”
就像我们常人所讲,有些人不识字,一样能讲出许多很有智慧的大道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智者。
就像文中举的例子:近代爱国诗僧八指头陀释敬安,先会作诗,后学写字。他曾做一首诗,诗中有酒壶,却写不出“壶”字,便画一酒壶代替。这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一名绝代的诗人。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呢?因为我们是生于已有书的时代之后,就必须由读书了解人类文化,通过书籍了解自然宇宙人生社会。
先生说:“书籍是整个人类文化之镜子,人必须要从此镜子中才能了解整个人类文化之大体,而由自然世界走入人文之世界。”
讲学问
有些人在做学位的过程中,一心想求得捷径。比如说寻找做学位的方法, 总以为方法比学问重要。
先生在这里讲了个有趣的故事。传说吕洞宾下山,想要寻找一个不慕富贵,能够传道授业的弟子。路上遇到一个青年, 于是点石成金要赠与青年,青年不要。
吕洞宾又点了一大块石头变成金子,青年仍然不要。吕洞宾便转身把一座大山点成了金山,可青年面对金山仍然无动于衷。
吕洞宾心想这是一个不爱慕金子的人,可以传道给他。于是问他金山都不要到底想要点什么? 青年说,我想要你点石成金的手指。
这是不是很尴尬!吕洞宾原本是要找一个心无贪念之人,没想到却遇上一个贪得无厌的。本已是不劳而获,还想要不劳而获到底!达到神仙也惊讶的地步了!
书中引用这个故事, 却并不是为了谴责青年的贪念,是为了说明,这个故事常被一些人引来证明学问方法的重要。他们说方法是点金的指头,所得之学问,是点出的金子。及以说明“人必先有学问方法,乃能治学。”
先生批判了这一观点。就拿这一故事来说,先生认为吕洞宾原本是想找一个不爱黄金的人。那青年不爱黄金却爱点石成金的指头,是想要贪得无限的黄金。 这样的人当然不堪传道。
就像许多人不对学问发生兴趣,却想先得到一个秘密的学问方法一样,这样的人是不配真正造学问的。
谈青年立志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青年。当人在青年,理应“清明在躬,志气如神”。
人与禽兽相比有什么区别呢?
“饥思食,渴思饮,暖饱思淫欲,怒则斗,惧则逃……寂寞思同伴。”这些方面,人与禽兽差别不大,但人却以禽兽为耻。
先生说,青年朋友应该先检讨自己的志愿。那么你的志愿是什么呢?努力读书,目的是谋一个职业,解决生活问题?还是出一些小名,找到一些恭维和拥护你的人?只为职业谋生而读书,与蜘蛛为捕虫而辛勤结网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那么,你的志愿仍与禽兽差不多。
先生的话虽然说得不好听,却切中要害。做人亦当有志向,对苦难亦有不忍之心,才能发心立志,去促进人类文化进步,解除人类世界的罪孽与苦难。
在日常生活中,立志去造学问、做人、在社会上做事,做一分算一分,无论成败利钝,总向此方向去。
立志也不难,难的是要立得定,立得稳。“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唐君毅先生希望青年人发奋读书,一来成就自己,二来开拓中国文化。谆谆之心可见始末。
《青年与学问(流量时代,如何守护内心、与这个世界相处?一代大儒唐君毅从中国文化出发,谈读书、治学与为人)》读后感(三):《青年与学问》:做学问有六大阶段,看看你处于哪一个阶段?
世间万物皆有其内在的秩序,做学问也是如此,循序渐进,方可学到真知。
在《青年与学问》这本书中,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唐君毅,将做学问划分为六大阶段,它们分别是:
①、学问的第一阶段,是相信他人的话,此他人,或是父母,或是朋友,或是师长,或是所佩服的今人古人,或是公认的圣贤,而依他的话去思想。
“器之大,在其能容物。人心之大,首先表现于其能信与愿信之量。”
就像一个刚学步的小孩子一样,要想学会走路,必须扶着大人的手,一步一步往前走。
即使中途会跌倒,也没关系,从头再来,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继续勇敢地向前迈步。
做学问也是同样的道理,在最开始的阶段,我们最好是不能持怀疑与反对的态度。
凡事都是绝对的怀疑,那么很难开启学习之旅;而绝对的反对,那么,任何学问根本没法开始。
因此,在学问之初,我们要秉着谦逊的态度,敢于相信师友长辈的话,肯于听从他们的经验教训,为我们所用,这才是学问的开端。
②、学问的第二阶段是疑。
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对一切人之话与书中思想皆相信者,必至无一真信。这样治学问,永不会有自己的思想,至多只能记得他人的话或书中之文字而已。”
在做学问的过程中,当我们完成了第一阶段,学习到前人的知识与经验之后,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思考一番,前人的学识是否全然适合当时当下的客观情境呢?
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要将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梳理,摒弃掉不合时宜的方面,去伪存真,然后保留对我们有利的部分。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持有怀疑的精神,多思考、多分辨,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部分内容,从而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识架构。
只有内化了的知识才属于自己的知识,才能在需要用到的时候,及时地调取出来,加以应用。
③、学问的第三阶段是开悟。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人在学问中,常常会产生一些属于自己的心得感悟,而这就是开悟的过程。
无论是看一本书,还是聆听师长的教诲,看过之后、听过之后,都会在脑海里留下一些或隐或现的印象。
当我们花费心思去思考这些人、事、物时,也就有了最基本的个人的感想与领悟,从而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见。
一个人最可贵之处,就是遇事有主见,而这就是我们开悟后的结果。
④、学问的第四阶段,是由一点一滴的心得,连系成线,成蛛网,成面,成体。
通俗点说,这一阶段就是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
平日里,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读书或者实践形成的所思所感所悟,都是碎片化的,零零星星,很难构成体系。
这时候,如果我们有针对性地对这些零散的知识点,加以划分、归类,从而形成体系化的结构,那么,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或者经验便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而升华后的知识和经验,就是实实在在的自我认知体系,在特定的场合或者情境里,我们便可以随时调取,信手拈来,学以致用。
这是做学问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
⑤、学问之第五阶段是知言。
在书中,一代大儒唐君毅告诉我们:“知言是知真者之所以真之各方面之理由,而又知错者之所以错,与如何使错者反于真,由此而后人能教之,能答人之疑问,能随机说法与自由讲学。”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知言”这一阶段便是融化贯通、一通百通,解人疑惑。
能够将自身的学识进行针对性地输出,无论是对与错,都能够娓娓道来,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令人信服。
⑥、故人之学问,到了想当教育家的阶段,人将重新再感到他自己之无知。
一个人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保留一颗赤子之心。
做学问也是这样,一个治学问到了最高境界的人,便与无知无识的人一样。
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一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尚如此谦逊低调,我们作为凡夫俗子,更应该时刻秉持一颗赤子之心,虚心地向他人学习,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
以上便是为人治学问的六大阶段,看看自己处在哪一阶段呢?
-END-欢迎关注@三姐爱读书,分享更多好书、更多人生感悟!跟我一起爱看书、爱写作,每天进步一点点。
《青年与学问(流量时代,如何守护内心、与这个世界相处?一代大儒唐君毅从中国文化出发,谈读书、治学与为人)》读后感(四):读完书才明白:最好的修养,不过是看谁都顺眼
在《青年与学问》中,作者唐君毅说:学问之道,本不限于读书。德行的修养,内心的开悟,是一种学问。
当一个有学问的人,只会读书,而看谁都不顺眼,是一场灾难。
看人顺眼,是灵魂深处的修养,而最好的修养,是欣赏别人的优秀,用书中的滋养,拥有人情世务的洞达。
会读书,读好书,用书中的道理来践行生活,才是最好的修养。
唐君毅在《青年与学问》中提到:千万不要以为我们不读书,只凭我们有天赋的聪明智慧或思想能力,真可直接去读自然宇宙人生社会这部大书,而自己读书其深微广大的意义来。
对于社会这部大书来说,看起来容易,实则难懂。
有这样一个故事:
小陈在单位看谁都不顺眼,不是嫌弃小张太拖沓,就是嫌弃小李话不中听,要么是嫌弃小王只会巴结上司。
整天满腹牢骚,似乎除了他自己,谁都有问题。
因为看别人都不顺眼,也让小陈越来越愤慨,觉得别人都一身毛病,埋怨来埋怨去,最后自己跟谁关系都处不好。
很多时候,我们和小陈一样,只是看到别人的问题,而看不到自己的问题。
在心理学中小陈的这种思维就叫人格失调症,也就是把所有的问题都推给别人,而完全看不到自己有什么问题。
读书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别人的优点,也可以照出自己的缺点。
透过书籍,涤荡心灵之镜,通过读书增加思维的广度以及思想的深度。一个人只有走过他人已走过的路,才能走得远。
同样一个人只有思想过前人所思想,才能进步得最快,读书不止是做学问,更重要的是以心灵之镜,增加修养,透视自己。
读书要活看,不要死看。做人一定是,要相信他人的话,要看别人顺眼。
一个人越是看别人顺眼,这个人越能成大器。
看别人顺眼,其实就是看自己顺眼。人眼里的东西,往往都是镜映,你眼里有什么,才会看到什么。
在《天道》中丁元英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但他却没有一点架子,哪怕是对见利忘义的叶晓明和刘冰都很顺眼。
为了帮助叶晓明和刘冰,丁元英没有收一分钱,纯粹扶贫性质帮助他们,但这两个人却一再怀疑他的出发点,遇到一点点有损自己利益的事,立刻想要跑路走人。
换成其他人,遇到这种忘恩负义的人,都会特别生气,但丁元英表现得特别淡定,只是说:这是你们自己的事,想清楚了就好。
一点没有因遇人不淑而觉得看这些人不顺眼,这才是丁元英好的修养和大器之处。
器之大,在其能容物,人心之在,首先表现于其能信与愿信之量。
对于丁元英来说,他读了很多书,自然气度和思想跟一般人也不同,从书中悟道,再从悟道中开悟。
看别人顺眼是悟,是疑后的开,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声语。
只有看别人顺眼,才能赢得尊重,才能彰显自身修养。
听读书阅读,不能偏废,善听者之谓耳聪,善阅读者之谓目明。
人在读书时,一点一滴的知识,都会关联成线,从蛛网,从点到面,从面到体,无论是心灵还是认知,都会逐渐广大而开阔。
你若看别人顺眼,先要反思是不是自己修养不够?这个时候不妨去多读书。因为大部分错误的思想,都在于思想与认识的不同步。
多读书的时候,才能认识到更深、更高、更远,从一个问题中发现更多潜藏的问题,从一种事物中得到隐含事物的通用道理。
从读书中获得极深,登高,知远的能力,个人修养也会日益提升。
常读书,读好书,就能觉悟。觉是觉悟,是知,是效法,是行。读书最大的作用就是由未知到已知,从混沌到觉悟。
无论是思维,思维,还是科学,文化和历史,离不开文字,读书可以从人之性理,性情到个人修养,都会有一种超自然生存之道,再到平天下,治天下。
一来成就自己,提升修养,二来开拓文化,祛除骄傲、傲慢以及个人的浮躁心理。尤其是在流量时代,大部分人都容易焦虑,有种看谁都不顺眼的愤慨。
这时不妨多读读书,将精神归向朴厚,当我们真诚相信一个人的时候,就能忘掉自己狭隘的认知,从而具备真正的智慧,看待别人。
当我们读过了很多书,学会了更多知识,才知道人生所遭遇的命运,想要的个人价值都需要自己去赋予。
读书,做学问,将学问变成自己的能量场,这才是一个人在读书中的自我修养,也是理想与感情自生之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