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糯米飘香
轻轻一推,那扇虚掩的房门带着一股诱人的清香打开来,厨房台面上放着一个塑料包裹,味道是那里散发出来的。我迫不及待地去解那上面的活结,尚待余温的粽子横七竖八堆积在塑料袋里,裹着茶绿色的苇叶散发着潮热的气息。
抓出一个三下五除二剥开皮,咬上一大口,粘滑香润的感觉很是受用,我知道这一定是婆婆送来的,又要到端午节了。
糯米在唇齿间碾压着,满口留香。一丝难言的笑纹不经意间流露在唇边,老公笑问:“偷着乐什么呢?” “我想起了当年老妈学包粽子的事情。” 当初,我刚进门做媳妇时,婆婆包的粽子都是三个角的,而且容积小、个头小,粽子身上“五花大绑”。 我笑着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好象外面卖的粽子都是四个角的,怎么少了一个角?” 婆婆不好意思地笑了,坦白地说:“还是不会包呗。”
第二年端午节前夕,婆婆现场“拜师学艺”,她专门请来一位年轻的姑娘,手把手跟着学,我们也顺便都跟着学了学。天性愚笨的我硬是没学会真经,包裹糯米时,总是漏米,顾头不顾尾。没包出两个,倒是破坏了不少好苇叶。现场培训,出徒最快的要数老公和婆婆。而我包的粽子如果有生命,一定会自惭形秽的。
从那以后,婆婆手艺日渐成熟。每年端午节前好几天,她就开始上市场选购红枣、糯米、芦苇叶。采购回来,洗净泡上,找来邻里大妈大婶一起帮忙。她们总是一个互惠互利的团队,谁家需要上谁家,助人为乐。婆婆在一个小蜂煤炉上支一口大钢筋锅,小火煮上一宿。第二天,分袋装好,每个儿女家送上一包,年年如此。 那一个个粽子,包裹着婆婆一腔慈母的关爱,她虽然年迈,热情仍然不减当年,乐此不疲。
吃着粽子,我的思绪波澜起伏,不禁想起古诗一首:“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每逢端午来临,清香的味道会充斥人们的厨房,上至高官下至寻常百姓,餐桌上都会摆上粽子。在中国,端午节吃粽子的来由,几乎人尽皆知: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在这糯米飘香的时节,这个传统节日促进了我们对伟大诗人屈原的崇敬之情。在节日的氛围里,人们借着香甜的糯米传达着温馨、和睦和关爱之情。
金明光:苦涩人生
2003年,29岁的我终于获得了参加自学考试的勇气,而以前害怕没有坚持的能力。我至少迟学了10年,我18岁高中毕业后就想参加自学,但是没有信心和尝试的勇气。要是我早点醒悟,人生一定是多么美好啊。我对如今的生活很不满意,我决心征服这可恶的生活。
自学的生活是多么难熬啊,日日都在盼望有一天获得专科文凭。但是心灵却极度的充实,常常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感,令人好不舒畅啊。2003下半年年至05年年底,我连续通过10科,其间苦涩一言难表啊!我每天要学习3个小时以上,业余时间根本不够,我只好在上班的时间里挖点时间出来,几乎每个班要偷偷学1个小时。那时心里几乎有些生厌,五本厚厚的文学作品选里一道道文学评论题,让我有一种永远也做不完的感觉,有时忍耐的心似乎已达到极致,但是为了完成当年的自学进度,还得硬着头皮学下去。那时我感到忍耐几乎没有极限,深感人的潜力多么巨大啊。要是人不怕苦,人人都可以成才的。其实人不成材,多半是懒惰所致,而人往往找各种借口不去努力,可惜浪费了大好的人生啊。
2005年至2008年1月10号,我如蜗牛爬行,艰难的学完了古代文学与教师资格证课程,尤其是古代部分使我头痛不已。当我自学完古代汉语,我深感一般的文科课程太好学了。
历时五年之久,我终于获得大专文凭。去旺苍招生办领取文凭的那天,我感到天地都变了,时间凝固了,太激动人心了,我体验到了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高峰成功体验。那时我深感人的潜力多么大呀,人人努力都可以成才!正是这种信念必将使我获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