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的艺术》是一本由[美] 罗伯·沃克 文 / [美] 彼得·门德尔桑德、奥利弗·芒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2.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观察的艺术》读后感(一):注意力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如何训练“注意力”
人生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尽自己所能从外面的世界获取更多的东西;世间之事,全在用心,注意力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这点已经得到了很多成功人士的认同。在财富价值上,注意力大于时间,时间大于金钱。当然,我更加确信的是注意力对我们生命的意义,绝不仅仅只是财富层面。
在我们拼命追逐想要的一切时,我们身边很多人变得越来越疲惫,被生活折腾的毫无生气,却仍然无法获得想要的一切。我理解,这或许是因为他们只是在疲于应付各种事项,却在这个过程中丢掉了“注意力”,并没有聚焦当下,因而无法发挥出“注意力”的价值,获得相应的回报,这真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好消息是,注意力是可以训练的。
《观察的艺术》这本书中,作者罗伯.沃克给我们提供了一套非常有趣的实操手册。这本书从“观看”、“感受”、“去转转”、“与他人建立联系”以及“独处”五个主题方面提供了131个训练和改善注意力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分为四个等级,每个主题里的每种方法都明确标记了对应的等级。
第1级是非常简单,任何人随时都可以做到。这可以看做是我们训练注意力的第一步,比如 “观看”主题里的“每天都有新发现”,对于我们生活里稀疏平常的事物,我们往往已经陷入麻木,这在感知心理学上被称为“涣散盲视”,利用这个方法,训练自己在每天的平常生活里去发现一些新东西,去发现平常生活里的意外之美。
第2级是基本可行,这个等级的行动需要做些简单的计划或预先考虑,但没什么难度。比如“感受”主题里的“列一份听觉清单”,用一份清单来引导自己的注意力,去留意我们生活里哪些被忽视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得不用我们的注意力去探索目标,在找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的注意力训练也完成了。
第3级是享受挑战,这个等级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去挑战一下自己,但结果会告诉我们这种努力是值得的。比如“去转转”主题里的“艰难抵达”,如今的智能手机和车载导航都很便捷,跟着谷歌、高德或者百度地图等任意一个产品,都可以把我们方便地带到任何自己想去的地方,但同时我们也被这种工具捆绑和限制了,很多人像我一样哪怕是上下班通勤路上,也习惯性打开车载导航。不妨偶尔放弃使用工具,提前去自己研究下路线,然后步行或者开车去一个地方,用这种方式去做一次探索之旅,把我们的注意力调动起来去专注于当下,这是一个很赞的体验。
第4级是高级进阶,这个等级的观察就像是一种生活小冒险,这更像是用一种不同以往的视角去做一件事、去进行一个体验。高阶训练能够迫使我们去使用注意力。比如“与他人建立联系”主题里的“让陌生人给你领路”,你可以选择一个比较有空的时间,随机挑选一个陌生人跟着他走,直到没有办法继续。这种做法需要我们有点勇气,也可能会面对一点风险,但能够让我们在相对安全的社会环境中去体会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冒险,看到、体会到平常生活里被我们忽略的东西;再比如“独处”主题里的“穷游某地”,这里有一个新的认知“次平凡”,法国作家佩雷克在巴黎某个广场驻足三天做了个很棒的试验,他忽视周围壮观的建筑,专门观察和记录进入他视野的一切“次平凡”类事物,这些事物被他变成了每日精彩的诗篇。这真是一件让人大开眼界的事情,最主要的是他的方法很方便模仿,比如在排队的队伍中用这个方法去观察,在等待起飞的候机楼里去留意匆匆而过的人群等等,观察并记录眼前匆匆发生的一切,这会让我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
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方法,比如制作铭牌,通过意识形态图灵测试等等,相信每个人都能从中发现自己有兴趣的点,不妨跟着作者去换个角度看世界,去留心并体验生活,去收获“注意力”这笔巨大财富。
《观察的艺术》读后感(二):注意力不集中,131种对抗分心大法,总有一种适合你
难以想象我们每天会查看手机次数可能多达150次,几乎6分钟一次。如果加上触摸、话筒或点击的次数,总共超过2500次。
所以科技真的带来进步了吗?你有多久没有好好看一本书?上次和朋友推心置腹聊天是哪一天?上一次让你全身心投入的一件事是什么时候?
你有没有发现,本子上的待办清单一大堆,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但是具体忙了些啥,一天下来也不太清楚。那是因为种种外部力量都在试图吸引我们的注意力,看着健身不错,健身加入计划,摄影也挺好的于是报个班学个人摄影,要知道我们的周围广告牌、商店橱窗、令人上瘾的游戏、短视频等从四面八方吸引着我们,分散着本来就不集中的注意力。
所以要将你从那些分散注意力的事件中拉回来,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上不是那么容易。分心这件事,我们可是从小就在“锻炼”的哦,小朋友在上学的时候,老师的反馈可能是“你家小孩很聪明,但就是上课注意力不太集中”。看吧注意力这件事得从娃娃抓起,一定要看看这本书——《观察的艺术》
这本书是由美国作家罗伯·沃克所著,作者曾任教于纽约视觉艺术设计硕士班。同时也是专栏作家与记者,文章常刊登于《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纽约客》《波士顿环球报》等知名媒体。
这本书提出了131个对抗分心、寻找灵感、发现日常乐趣的练习。让你的心从这个浮躁的世界中沉浸下来,享受当下的心境。
虽然本书介绍了131的观察的练习,但是不用每个都掌握,挑自己喜欢的就好了。有几个我特别的喜欢,不仅随时随地可以练习,操作起来还超级简单,关键是不受年龄限制,你完全可以和家里小朋友大朋友一起玩,分享给大家。
第一个,你随时可以和小朋友一起互动的游戏。
小朋友在写作业,东看看西摸摸,你在大声吼“你能不能提高注意力,专心一点!”。不是他不集中,是周围的吸引力可能真的太大了。下次试试这个方法先慢慢提高他的注意力,作者曾经住在旧金山的时候,闲暇的时光里,无论走到哪都寻一寻监控摄像头。这些摄像头有些很隐秘,有些则故意放的很明显。那么我们也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看完这个我试着和小朋友做类似的游戏,不是看摄像头,换成找一找路上三角形的事物,惊奇的发现他找的很认真并且每找到一个还特别由成就感。这个提高注意力的方法,妙处在于特别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
另外一个游戏也是我超级喜欢的,相比于我们的第一个随时观察的游戏,下面这个在观察上面提升了升华,引入了一个思考的过程。
二 为你观察的物品附上“买、烧、偷”的理由。
作者说如果你去展厅,带着下面这个想法审视展厅中的所有作品,收获完全不一样。审视着展厅所有的物品,然后决定哪件愿意购买,哪件由于鄙夷至极想要烧掉,哪件令你爱不释手简直想要偷走。第一次听到展厅还可以这样参观,简直大开眼界。下次带小朋友去展厅就可以这么问他,并且可以问问原因,不仅提高的观察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思考的能力。事实上这个游戏除了展厅,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玩,只要你待在一个有物体的空间里都可以。一个人可以玩,多人也行,人多肯定更好玩,特别是小朋友在一起,着答案一定是五花八门。
我们所有的练习,要么让你思绪集中,要门让你获得心如止水的安宁,有时甚至是阻止所有的分心。所有的练习不过是沉浸在此时此刻。第一个找相同的物体,第二个说出对物体感受,都是沉浸在当下。体验到这种感觉,最好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
三 试试一次只做一件事,无论是多么简单的事情。
和很多人观点可能不一样,很多人建议一次做多件事,比如边叠衣服边看电视;边打扫卫生边听课,这些其实都没问题,往往还能将时间多重利用。但是你有没有这种体验,当你今天在家打扫卫生时,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打扫卫生这件事上,事后你会发现特别有成就感,即使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所以你越是沉浸在熟悉的事物中,乐趣越多。当你高度集中沉浸在某件事时,你的心里也是特别的安宁。
这个世界信息太多了,信息的冲击造成了注意力的匮乏。放慢一点脚步,将注意力集中,寻找一下内心的平静。
人生万一不知道要做什么:那就用心留意一下自己把注意力放在哪里了,差不多就有头绪了。
《观察的艺术》读后感(三):放下手机,唤醒你的感观,聆听内心
据有关调查报告,现在我们每个人每隔6分钟就要打开手机一次,如果包括触摸、划拉等,那么划手机的次数要达到2500,这是一个怎样的数据,好像我们离了手机就没办法活下去,离了手机我们就没有了兴致,没有方向。我们将埋头于手机,渐渐地失去专注力。我们看,但没有看见,只限于手机上的看见;听,又没听进心里,只限于手机上的听见;我们时时刻刻地想各种事情,却未曾想到心里去。
我们通过手机学习,通过手机娱乐,通过手机赚钱,但却失去了原始的感观,我们看不见听不见,不知未来的我们会不会变成机器人。
其实脱离手机,还有更多的乐趣等待我们去发现。
吴修铭说:“在未来的一个世纪,最需要保存和保护的人力资源,很可能就是我们自己的意识与心理空间。”
由作家罗伯·沃克写的《观察的艺术》此书分享了131个对抗分心、寻找灵感、发现日常乐趣的练习,很多作家甚至于名人也都会去做这些有趣的练习,而写成了作品或有所成就。通过由简至高阶的练习,每天花费10分钟,让我们注意力回到正轨,让我们再做一回原始人,感受那些日常中的乐趣!
一、去看
抬起头看看高处,你会发现很多你没有留意到的东西。你在走路时,只需要把手机放进口袋那么一会,把视线慢慢移到上方,
也许你会看到晒在阳台上的各式衣服,又或是屋顶,又或许你会看到飞机或在飞的小鸟,你都会从中发现乐趣所在,多多观察多多用心,你会发现的更多。
二、去感受
一位名叫肯尼迪的记者说:“长时间地看一幅画,直至你能用心灵看到它,到最后,它几乎变成了你自己的画,与其他人看到的不再是同一幅。”这就是用心灵去感受一幅画的乐趣。
艺术家罗伯特·艾尔文一开始是个画家,他会花非常多的时间盯着一块画布,但却不画,他沉迷于画廊空间的各种细节,有一次在西班牙待了8个月,但什么也不画,却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在一定的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是可以产生一定力量的。于是,他成了艺术家。你相信吗?那么试一试吧。
三、去转转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成就那么惊人,可他每天的工作时间很有限,却花费更多的时间用来散步,那时连手机也没有,他发现了散步的乐趣。
在你无聊时,你肯定会抓起手机,那么无聊肯定与你相伴。艺术家琳达·巴里曾解答了一个不同寻常的问题“如何避免无聊”,她建议我们去离家近的酒吧,不要带手机不要带手机。你会发现这是一场伟大的体验,你会发现路上有趣的事情,你或许还会发现路边不为所知的小花,或许还会注意到路人们在聊些什么新鲜的话题,总之手机里有的,你回家的路上也有,而且来得更直观,更生动,更有趣,更有感观上的触动。
书中还有很多的有趣练习,等着你来解锁。比如重复你的视点,反复看,玩“买、烧、偷”的游戏,研究一切,除了展品,寻找缺陷,像破坏公物者一样观看,寻找声音,绘制感官地图,把大商场变成游乐场……有些简单至极又有用之极,有些有点难度,但却愚蠢荒谬,却也极具创造力,但总之这些都可以训练我们的专注力。
曾经在电视上看到,当一位武者进入到武功的某一阶段时,他的武功就再也突破不了,但当他蒙上眼睛,仔细地感受四周,聆听风的声音,突然就灵脉开窍,然后再开始练武,却惊人的发现,他的武功就像跳级似的连跳好几级,武功登峰造级,无人能敌。 这就是专注力的惊人之处,所以我们要去做这些小练习,好好提升自己的专注力,让自己变得更为生动,更为美好。
毕加索曾经说过:好的艺术家复制,伟大的艺术家偷。这里的偷的意思当然不是字面的意思,而是说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思考,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哪些是我们也可以去借鉴去参考的,我们又能创造出什么不同来。那么我们就把这些小小的练习偷为己用,去感受这些练习的乐趣,让自己做个专注的,更有乐趣,更富创造力的人吧。
《观察的艺术》读后感(四):注意力如何集中?这本书将告诉你答案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每次在本子上列下一堆计划,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但是一天下来,也不清楚忙了些啥?
据有关调查,我们每个人每隔6分钟就要打开手机一次,这样的数据,好像人们的生活没有手机就没办法生活一样。
这是因为种种外部力量都在试图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商店橱窗、停不下来的游戏、短视频、连续剧等等都从四面八方诱惑着我们,渐渐让我们失去专注力,分散着我们本来就不集中的注意力。
那么如何把注意力拉回我们想要关注的地方呢?其实注意力是可以训练的,在财富价值上,注意力大于时间,时间大于金钱。如果你想知道答案,一定要看看这本书----《观察的艺术》。
这本书的作家是一名美国作家:罗伯·沃克,他曾任教于纽约视觉艺术设计硕士班,同时也是专栏作家与记者,文章常常刊登于《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纽约客》、《波士顿环球报》等知名媒体。
罗伯·沃克从“观看”、“感受”、“去转转”、“与他人建议联系”、“独处”五个方面,提供131个对抗分心、寻找灵感、发现日常乐趣的练习,每个主题里的每种方法都明确标记了对应的等级,让你的心从浮躁的世界中沉浸下来,享受当下的心境。
书中的131个关于观察的练习,有几个是我特别喜欢的,操作简单,可以随时练习,不受年龄限制,每天花10分钟,就能让我们注意力回到正规,现在我就分享给大家,希望对你也能有所收获:
第一个:随时可以和小朋友一起互动的游戏
小朋友在写作业,东看看西摸摸,这时候你是不是很想大声吼:“你能不能提高注意力,专心一点!”。其实不是他不集中,是周围的吸引力可能真的太大了。
试试这个方法先慢慢提高他的注意力,作者曾经住在旧金山的时候,闲暇的时光里,无论走到哪都寻一寻监控摄像头。这些摄像头有些很隐秘,有些则故意放的很明显。
看完这个你试着和小朋友做类似的游戏,不是看摄像头,换成找一找路上三角形的事物,惊奇的发现他找的很认真并且每找到一个还特别由成就感。这个提高注意力的方法,妙处在于特别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
第二个:一次只做一件事,无论是多么简单的事情
你是不是也会同时两件事情一起做,总觉得时间效率会提高?比如:边叠衣服边看电视、边打扫卫生边听课,这些其实都没问题,往往还能将时间多重利用。
但是你有没有这种体验,当你今天在家打扫卫生时,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打扫卫生这件事上,事后你会发现特别有成就感,即使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
所以你越是沉浸在熟悉的事物中,乐趣越多。当你高度集中沉浸在某件事时,你的心里也是特别的安宁。
第三个,为你观察的物品附上“买、烧、偷”的理由
书中有说一个这样的事例,如果你去展厅,带着下面这个想法审视展厅中的所有作品,收获将会完全不一样。
审视着展厅所有的物品,然后决定哪件愿意购买,哪件由于鄙夷至极想要烧掉,哪件令你爱不释手简直想要偷走。
第一次听到展厅还可以这样参观,简直大开眼界。下次带小朋友去展厅就可以这么问他,并且可以问问原因,不仅提高的观察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思考的能力。
事实上这个游戏除了展厅,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玩,只要你待在一个有物体的空间里都可以。一个人可以玩,多人也行,人多肯定更好玩,特别是小朋友在一起,答案一定是五花八门。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这些游戏非常有趣呢?其实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方法和练习,等着你来解锁。
毕加索曾说过:“好的艺术家复制,伟大的艺术家偷”。这里的偷是说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哪些是我们可以去借鉴参考的。
那么我们不要让世界上大量的信息冲击造成了注意力的匮乏。不妨放慢一点脚步,好好提升自己的专注力,去留心并体验生活,寻找内心的平静,让自己做一个专注的、更有乐趣、更富有创造力的人吧。
《观察的艺术》读后感(五):生活,除了一地鸡毛,还有什么?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观察的艺术》这本书正是从发现美的角度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个鲜活的新视角,启发我们从观察入手,取悦自己,享受生活。
书的作者罗伯·沃克不但是一位资深的专栏作家和记者,文章经常刊登于《纽约时报》等知名媒体,同时他还活跃于艺术、商业等诸多领域。
《观察的艺术》可以说是一本“礼物级”的书,无论从封面、插图,还是线装、纸张,都让我爱不释手。
下面分享书中的三个方法,希望对想要提升生活质感的你有所启发。
第一, 怎么把无趣的东西变成有趣?
人们每天抱怨上班辛苦,工作无趣,好像只有不停的刷手机才能感受到自己生活是有乐趣的。渐渐地,人们变得麻木,变得焦躁,变得易怒。
其实,只要多思考一点点,就会随时随地获得免费且有趣的体验。这就好比上下班的路线虽然是一成不变的,但是沿途看到的行人、车辆、甚至通勤车上我们旁边坐着的人都是不同的。
我有时就会在下班的路上通过说出马路边停放的汽车的品牌来找到最简单的快乐,有时我也会数一数一共经过了多少辆白色的汽车或者统计一下哪个品牌的汽车数量最多。
神奇的是,这看似简单甚至幼稚的举动真的可以让我抛开一整天工作的烦恼,整个人变得放松下来。而且这种沉浸也会让我忘记了路程的长短,忘记了时间的多少,不知不觉中就到达了目的地。
书中还介绍了诸如此类简单可行但却经常被人忽视的方法,足足有131个练习,旨在帮助我们在观察中寻找乐趣,创造新鲜感。
第二, 慢下来,你会发现你忽略了什么。
参观画展时,你是不是走马观花,重在参与?接听父母嘘寒问暖的电话时,又是不是经常不耐烦,匆忙挂断?接到新的工作任务时,你是不是只关注于尽快完成,草草了事?
实际上,生活在“快节奏”里的我们,难免会陷入这种浮于表面的“好像”旋涡中,比如“好像看见了”、“好像听到了”、“好像思考了”。
就像上面的例子,我们好像是去看了画展,但好像又没有得到任何艺术的熏陶;好像听到了父母的声音,但好像并没有听出他们的挂念;好像思考了要完成新的任务,但好像并没有思考是否给出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让我们试着慢一点,再慢一点吧,真看、真听、真感受,收获幸福感。
第三, 向外探索,请教长者。
这里的长者按照作者的建议指的是可以找你认识的人里最年长的,当然前提是人家乐于被你提问,愿意跟你分享。
开始我也会觉得找年长的人聊天这件事听起来似乎是一件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可是仔细想想,这的确是件有价值的事情。
比如前我几天下楼晨练,恰碰到隔壁阿姨,就闲聊了一会,而且我还从这次聊天中学到了两个生活小常识。
一个是糖尿病人随身携带的糖果必须是水果糖。回到家后我特意上网查了一下,确实应该是水果糖,因为水果糖是单糖,单糖是可以快速吸收的,这不正适合低血糖的紧急情况吗?
第二个是煮鸡蛋的时长。阿姨说水沸后在煮鸡蛋,大概煮8分钟左右。时间过短,灭菌效果不好;但煮久了,营养物质会产生化学变化,不利于人体吸收和消化。
你看,从我的亲身经历不难佐证作者建议请教长者的观点,因为即使是日常闲聊尚且能够学到知识,更何况是带着问题有目的性的请教呢?
俗话说:“老人吃过的盐比年轻人走过的路还多”、“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年长者经历得多,自然看问题的高度和广度就会更高更广,不是吗?
多观察、慢体会、虚心请教,这三点就是我从本书中学到的启发。
当然,除了这三点,本书中作者还列举了诸如亲身经历、身边朋友以及学生的案例等等,共131个,而且每一个都足以给人以启发。
我想当我们累了、卷了、迷失了的时候,不妨翻开来再看一看这本书,它不是鸡汤更不是解药,但却可以引发思考,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赶走阴霾。
最后,祝福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快乐,拔掉鸡毛,享受生活。
《观察的艺术》读后感(六):抓回专注力,看这本书就够了
这几天,刘畊宏火遍全网,“刘畊宏的男孩女孩”们也迅速出圈,背后的原因除了天时、地利、人和外,更多的是熟悉的歌曲、看似简单的动作加上本尊碎碎念的方式瞬间抓住男孩女孩们的专注力。
回想过往,我们有多久没有像这样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然后暴汗淋漓,直呼过瘾。
当今社会,生活压力大,外界诱惑多,加上电子产品技术成熟,人们难免分心,工作上分心,生活上丢三落四,甚至是在想打开购物平台买买东西的时候都会被各种小视频吸引,划着划着时间过去了东西还没有买。
研究显示,现在的人,每分钟就要看一下手机,一天要划手机2500次,这是多么可怕的数字,细想一下,每次地划手机都是有必要的吗?
其实未必,只是我们习惯了手机的存在,总想在手机里获取着什么,所以我们逐渐丧失专注力。
庆幸现在人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都在试着挽回我们的注意力。
罗伯.沃克在《观察的艺术》中告诉我们,原来注意力不集中是可以通过练习对抗的。
罗伯.沃克是美国专栏作家兼记者,对设计、科技、商业、艺术等领域都有涉足,文章常刊登在《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纽约客》等知名媒体上,还著有《重要对象》《买入》,还是纽约视觉艺术设计硕士班的教师。
《观察的艺术》中设有131个乐趣的日常小练习,每天只需花十分钟就能让我们的注意力回到正轨。全书通过观看、感受、去转转、与他人联系和独处五个维度展开,每个维度搭配不同难度的趣味小练习,让我们跟着操练起来。
一、通过“看”达到“观看”的目的
看,顾名思义是用眼睛看,但“看”和“看见”却是有很大的区别,看可以是用眼睛一扫而过,不在脑子中做任何停留,看见则需要花费点时间细心观察。
比如放下手机,站在窗户边,你能看见什么?是见怪怪不怪的小区高层,还是万年不变的小区绿化?那有你从未注意到的事物出现吗?
当你每天观察,也许楼房外墙有一点墙皮脱落都会引起你的注意,绿化中有只小狗在撒欢,也能引起你的欣喜,甚至大脑就会对碰巧出现事情编排起剧情,无聊的事情将变得有趣起来。
艾伦.J.兰格说:“当你主动观察到新事物时,你便身处当下,观察新事物的体验充满魅力,不光振奋精神,还令人欢欣鼓舞”。
二、听这世界发出美妙的声音
噪音,也是当下造成人们分心的原因之一,当你正准备工作或学习时,边上的工地机器锤打得声音,路上汽车鸣笛的声音,还有那狗子地狂吠,真会让人抓狂,实在静不下心来做自己的事情。
也许我们可以去试着享受生活中的一些声音,在每天特定的时间里去收集声音,让自己跟随机器锤打的节奏,慢慢地会发现原来它们也是有规律可循的,然后有选择的去寻找,扩展听觉注意力,保持好奇心,你便会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约翰.凯奇说:“无论我们在哪里,听到得都是噪声,当我们想忽略时,他就会打扰我们,当我们去聆听时发现他引人入胜”。
三、让一件事成为一个时间段的专属VIP
还记得小时候夏天在河里摸鱼,轻轻地淌着河水,悄悄地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翻开一块石头,发现小鱼儿静静地潜伏在那儿,仿佛时间都能静止一样。
这就是单任务的力量,它不仅能令人专注,更能让人产生乐趣。
每天从一件小事练起,扫地的时候就扫地,注意力只在扫把与地面摩擦上,不要边扫地还边想着别的事情,因为对每件事都投入足够的注意,那注意力就会自愿来找我们。
就像毛姆所说,一个人能观察落叶、鲜花,从细微处欣赏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