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芈姓,名平,字原。出生于公元前340年左右,逝于公元前278年。他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被誉为“楚辞之祖”。主要作品有《离骚》《九哥》《九章》《天问》等,是享誉世界的文化名人。
年少成名 遭人妒害
屈原在少年时期便已崭露头角,是远近闻名的博学才子。他是楚国王室的后裔,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学识渊博,擅长辞令,年纪轻轻就进入了楚国的权力中心。二十几岁的屈原就被楚怀王委任为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务,不但经常与楚怀王商讨国家大事、制定政策法令,还负责接待各国来的使者,处理楚国的外交事务。屈原还是联齐抗秦的主力军。
屈原才华横溢,能力过人,也因此招来同朝为官的人嫉妒,有一个姓上官的大夫就是如此。有一次,楚王命屈原制定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还没来得及修改,上官大夫就想据为己有,屈原不肯给他,那人就在楚怀王面前进谗言:“是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的,朝廷内外却无人知晓。每公布一条法令,屈原就吹嘘是他自己的功劳。”楚怀王听了十分不悦,罢免了屈原左徒之职,降为三闾大夫,关系也渐渐疏远。
一腔赤子心 明月照沟渠
因为屈原一直主张联齐抗秦,他与秦国的张仪在政治上处于对立状态。楚国一些大臣收了张仪的好处,就跟屈原唱反调。楚王宠爱的郑袖为了阻止张仪为楚王选魏国美女,也帮助张仪陷害屈原,她请屈原来看她组织宫人排演的《九歌》,中途假装晕倒在屈原怀里,故意让楚王撞见大叫屈原非礼。楚王大怒,将屈原罢黜流放。
屈原被贬后,秦国想攻打齐国,但是齐国和楚国是合纵关系。秦惠王派张仪带着丰厚的礼物来到楚国,诱骗楚怀王与齐国断交,承诺秦国会献出六百里土地给楚国。楚怀王贪图小利,相信了张仪,真和齐国断交了,没想到张仪回到秦国后立刻翻脸不认账。楚怀王怒不可遏,发动全国的军队去攻打秦国,这时魏国趁火打劫偷袭楚国,楚军不得不从秦国撤回,而齐国因为痛恨楚怀王背信弃义,不肯派援兵救助。
第二年,秦国再次派张仪出使楚国,希望和楚国交换土地,楚怀王对张仪怀恨在心,不要土地只想扣留张仪,将他关进大牢。张仪联合楚国大夫晋尚及宠妃郑袖,说服了楚怀王把他给放了。此时屈原已从流放地回来,他向楚怀王进谏道:“上次张仪那样欺骗大王,您为什么不杀了张仪呢?"楚怀王一听又想起自己上当受骗的耻辱,非常后悔,连忙派人去追杀张仪,结果还是晚了一步。
屈原见楚怀王不辨忠奸是非,不相信廉洁正直的人,只喜欢重用溜须拍马的小人,十分苦闷,更忧心楚国腹背受敌的困境,于是写下了传世经典《离骚》。《离骚》以小见大,所举的例子虽然随处可见,含义却颇为深远。他用香草来比喻自己品行端正、情志高洁,至死不肯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后来秦昭王约楚怀王见面,楚怀王打算赴约,屈原又劝他说:“现在的秦国如狼似虎,不值得信任。大王最好还是不要去啊。”可是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劝怀王说:“您为什么要拒绝秦王的好意呢,还是去好。”楚怀王最终还是去了。果然同屈原预料的一样,楚怀王一到武关就被秦国扣留,秦国要挟楚怀王割让土地,楚怀王不肯答应,最后死在了秦国。
端午投江 后世纪念
楚怀王死后,他的长子頃裏王继位,顷襄王任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百姓都怨恨子兰,因为当初就是子兰劝楚怀王去的秦国。子兰听说流放在外的屈原也对他十分不满,就很生气。他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本来就不喜欢屈原,听到官员说屈原如何不好,顺水推舟就把他放逐到了更远的地方。
无比抑郁的屈原披头散发的来到江边,看着滚滚流逝的江水,想着自己的不幸遭遇,又想起国君的昏庸无能,这一切都让他悲愤不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一边吟诵自己的辞作,一边沿着水边漫无目的地走。他脸色憔悴,身形枯槁,但在这副瘦小的身躯里,却有着对楚国和楚国百姓无比深厚的感情。
公元前278年,白起攻下郢都,顷襄王与官员贵族们一起狼狈逃难。屈原极度苦闷绝望,在写下《怀沙》之后,抱住一块石头跳进了汨罗江,希望能用一死唤醒楚国的国君和百姓。屈原死后又过了几十年,楚国灭亡。
相传屈原是五月初五投江而死的,恰好这天是我国传统的祛病防疫节日——端午节。春秋之前,吴越一带就有在这天赛龙舟祭祀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国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最初楚国人用竹筒装米,扔进水里来祭奠他,慢慢的衍生出了粽子这种食品,它寄托了后人对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哀思与敬重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