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由“象”寻“意”把握诗歌情感
日期:2022-02-22 22:16:37 作者:春水煎茶 来源:春水煎茶推荐 阅读:

  这里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指诗歌中融入了诗人情思,寄托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由“象”寻“意”也就是通过揣摩“意象”把握作者情感的过程。

  如何由“象”寻“意”

  寻找到了诗歌中的意象,也就找到了探寻作者情感的钥匙,但不代表就把握住了作者的情意,那么作者情归何处?意在哪里呢?我们一起由“象”寻“意”。

  了解物象自身的特性,从特性入手,揣摩其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关联。

  月亮的特性有哪些呢?

  提到月亮我们会想到很多,比如美丽的“嫦娥”“那棵永远砍不断的月桂”“中秋”等等,根据我们的感知总结出它的特性有:美,朦胧,可望不可及,高悬,人人可见,明亮,皎洁,永恒,阴晴圆缺等。

  那么根据这些特性作者可以抒发怎样的情感呢?

  月亮的“美”可以抒发喜爱之情;“朦胧”可以烘托一种气氛;“可望不可即”可以抒发求而不得的单相思;“高悬”“人人可见”可以抒发思乡和寄远的情愫;“明亮”可以抒发一种磊落的胸怀;“皎洁”可以抒发高洁的品格;“永恒”可以抒发吊古伤今;“阴晴圆缺”可以抒发人世无常和残缺的美等等。

  结合意象的特性,运用联想和想象,唤醒个人的生活体验。

  《诗经》中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这样的诗句,作者为什么要把美人放在朦胧的月光之下呢,天上有着皎洁的月光,地上有着娇美的女子,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花好月圆,天惬人意。但“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人神颠魄荡,而又无从表白,生发出无限的忧愁和感慨。运用我们的联想,结合我们的生活体验,应该不难理解作者可望不可及的单相思之苦。

  结合诗文,深入准确理解修饰词,把握意象的语言环境。

  以两句诗为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花未全开月未圆 ”——蔡襄《十三日吉祥院探花》

  诗句中的“阴晴圆缺”“未圆”体现出月亮“盈极而亏,亏极而盈”的特点,月满有磊落透彻的情怀,月缺有惆怅伤感的美丽。佛家也曾用七个字来形容圆满的最高境界“花未全开月未圆 ”。心似朗月,他可以涤荡很多我们人间的不快,消除阴影保持心灵的那种澄澈。

  明确意象在诗词中的一般作用.

  (1)营造氛围,塑造背景或环境,奠定情感基调

  (2)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3)衬托人物气节、品质或性格

  得“意”不忘“形”

  诗歌中不乏意象,但当诗歌中出现了多个意象时,要整体把握,分析其特点,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理解。

  再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意象”很多,但每一个都跟思乡是有关系的,首联叙事“客路”“行舟”暗指离乡;颔联写景“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看似顺风顺水的好景,但顺风顺水却不能回乡,其实是加重了结尾思乡之情的抒发;颈联写景“海日”“残夜”“江春”“旧年”抒发了时间流逝的感慨,又一年过去了却不能归家;尾联抒情,“乡书”“归雁” “洛阳”借鸿雁传达我的思想之情。

  由“象”寻“意”,自然能找到解读诗人情感的突破口,但也不要得“意”忘“形”。 在关注“意象”本身的同时,又要关注由意向构成的意境,整体把握,不可片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由“象”寻“意”把握诗歌情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