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一首诗歌最重要的就是把握作者的情感志向,所谓“诗言志”。但诗歌的“志”往往又是含蓄的,以至于很多同学在学习诗歌时会苦恼的感慨:作者说了千言万语,情感志向却尽在不言中啊。
那么该如何把握作者的情感志向呢?我将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四首诗歌为例谈三个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句之思
也许有人会说,诗歌本身就是浓缩的精华,每个词句都很关键。这个说法完全正确,甚至,除诗歌本身之外,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诗派等等也很关键,这些都会给我们理解诗人的情感志向以重要提示。只不过我们要找到最为关键的点,比如:
1、题目
“开头就像人的脸,题目就像人的眼”,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题目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首李白送给友人王昌龄的诗歌。在古代诗文中“左迁”是降职的意思,可知王昌龄被贬官到龙标,李白听说了这件事以后,心生感慨,写下了这首诗歌,寄托了对友人的关切与同情。
再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题目中的“次”是停宿的意思,诗人王湾是洛阳人,他因何停宿在江苏镇江的北固山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他此刻是奔波在外的游子,整首诗的情感“思乡”应该是个大方向。
2、直抒胸臆的词句
诗歌的情感虽是含蓄的,但并不意味着完全的不流露,诗文中不乏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比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的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通过“乡书”“归雁” “洛阳”这些词知道作者是希望借助大雁传书,给家人带去思念,这样我们就一下了解到这是一首游子思乡的诗。
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卒章显志“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二字作为诗眼表达了诗人倦于漂泊凄苦的思乡之情。
3、关注意象
王国维曾经说过哦“以我观物故物皆浊我之色彩”,这里的“物”便是加入了作者情感的物象,即我们所说的“意象”,意象往往是理解作者情感志向的好抓手。
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的意象很有特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10个意象一连串的运用,就像是一幅一幅的画面重合,勾勒出一幅深秋游子漂泊图,我们眼前呈现出,在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的场景,渲染出悲凉的氛围,烘托出人在天涯漂泊孤苦之情。
再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杨花”“子规”“月”都是意象。“杨花”就是我们常说的柳絮,每到暮春时节,常常可以看到漫天飘荡的柳絮,它的特点是无根无蒂,轻柔飘荡,像游子一样漂泊无尽,所以常用以表达离恨爱思。“子规”叫杜宇、布谷、杜鹃等,春末夏初的时候,他常昼夜不停的鸣叫,叫声很像是人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很容易引起游子的乡愁和思念亲人的感觉。也表达悲苦哀情,这里面有一个传说故事,望帝,传说是周朝末年蜀地的君王,禅让退位,归隐深山。不幸国亡身死,此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每年暮春时节,日夜鸣叫,悲鸣不已,直到口中滴血其声凄切,所以人们借以倾诉悲苦和哀怨之情。那李白在这里选择“杨花”“子规”两种意象,除了是典型的暮春景外,更主要来表现对友人漂泊命运的同情和浓郁的离愁思念之情。“月”常用来抒发思乡怀远之情,把“月”看成通情达意的使者,陪伴友人,从这里能看到李白的浪漫情怀和他与王昌龄的深厚情谊。
4、整体把握景物特点
诗歌中不乏意象,但当诗歌中出现了多个意象时,要整体把握,分析其特点,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理解。
如曹操的《观沧海》曹操登山望海,眼中所见之景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是作者眼中大海的样子,大海波澜壮阔,海岛上一派生机,欣欣向荣。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事诗人通过想象,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更加宏伟壮阔的境界,日月星辰本来就是自然界中光明而伟大的形象,可是在诗人眼中,他们的运行却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因而具有了吞吐日月,博大包容的胸怀。所以作者虽然写到了很多意象:“水”“山”“树”“草”“风”“波”“日月”“星汉”等,但最终是为“大海”这一意象服务的。准确理解了大海的形象,我们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志向。
再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意象”很多,但每一个都跟思乡是有关系的,首联叙事“客路”“行舟”暗指离乡;颔联写景“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看似顺风顺水的好景,但顺风顺水却不能回乡,其实是加重了结尾思乡之情的抒发;颈联写景“海日”“残夜”“江春”“旧年”抒发了时间流逝的感慨,又一年过去了却不能归家;尾联抒情,“乡书”“归雁” “洛阳”借鸿雁传达我的思想之情。
所以在理解作者情感,分析诗歌意象的时候,既要关注“意象”本身,又要关注由意向构成的意境,整体把握,不可片面。
5、含英咀华
含英咀华是阅读古诗的一种方法,是指读书咀嚼体味其精华。
比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的首联,我们可以抓住“客路”一词,“客路”是旅人前行的路,我们今天也有“客居”这个词,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学过“独在异乡为异客”也是一个“客”字,一个“客”字,点出了一个游子的处境和心境。再看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平”是说明春天的潮水上涨,潮水好像和岸边齐平,而且这一天风平浪静。“阔”是说明江面开阔,视野也跟着开阔。“正”这个字很值得玩味。我们常说一帆风顺,这里的“正”不但是顺风而且是和风,所以风帆高悬于江面,如果风是猛的时候,旗子就会鼓起一张弓那就不是悬了。“潮平”所以“岸阔”,“风正”所以“帆悬”。颔联看似顺风顺水的好景,但顺风顺水却不能回乡,其实是加重了结尾思乡之情的抒发。
背景资料之思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阅历,面对同样的意象,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情感。因此,“知人论世绝非妄谈,通过这把钥匙,我们可以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寻找到诗人的写作初衷,从而顺利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如曹操的《观沧海》曹操生于东汉末年,这正是一个群雄逐鹿民不聊生的乱世,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乌桓首领屡次骚扰边境,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最终曹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写下此篇。
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文字和货币,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被称为始皇帝。而汉武帝开拓汉朝版图,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东西方联系。秦皇汉武,都是历史上有所作为的君主,他们都曾登上碣石山,今天我曹操也登上了碣石山。曹操联想到自己的功绩,有一天也将永载史册,内心一定无比的豪迈。我们在联系北征乌桓的前后事件,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次战争对于曹操是多么的重要。曹操站在碣石上,意气风发,一方面为北征辉煌的胜利感到自豪,另一方面他的视野像眼前的大海一样,延伸到了更远的地方。
作者同时期其他作品之思
提到“知人论世”更不可或缺的就是他的同时期的其他作品。还以曹操的《观沧海》为例:
《观沧海》是曹操所写诗歌《步出厦门行》的第一章,《观沧海》《龟虽寿》这些题目都是后人加上的,在另一章《龟虽寿》中有这样几句,相信大家一定听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就是老马的意思。这句话说的是,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旁边,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驰骋千里。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的雄心不会止息。曹操这时候已经53岁了,这在古代已经是迟暮之年,我虽然已经年老,但我志在千里。联系前面提到的背景,曹操志在千里的志是什么呢?是统一全国之志。曹操拿自己与大海相比,是志在抒发想要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曹操看见了大海找到了表达胸中志向的寄托。而大海遇见了曹操,大海浩瀚壮阔的气象,博大包容的胸怀,才充分得以展现。眼前那片壮阔的大海,早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了一起,迸发出不朽的壮志与豪情。
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话》中言:“诗缘情而生,而不欲直致其情,其蕴含只于言中,其妙会更在言外。”正是这种“言中”“言外”的含蓄,让诗歌在璀璨的文学星空中永放诱人的光芒,也让后人沉醉于其虽“意在言外”,但可“思而得之”的无穷魅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