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太原好人
日期:2022-02-05 10:08:27 作者:bigwinner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太原好人

  2022年春节前夕,山西省太原市因为一位面案师傅网红了一大阵。偌大的省会城市被一个小人物搅动,引起各家媒体追逐,还真是稀罕事儿。

  发这条网络新闻的不是普通平台,是官家新闻媒体之爷,出自最牛的新华社记者之手,在人民日报的网站推发的。标题没有如雷贯耳,是一条充满街烟火气的数字俗话:

  "5年,2万碗,十万元"。

  现在是真正的信息爆炸时代。再痴呆的一旦爬在手机上,铺天盖地的各类信息冲过来,不炸翻你几十次没商量。特别是那些"厉害了!""独家绝密""天大的"标题党,消费你时间挡不住。

  顺着这条小消息看下去,不过区区几百字,配的几个图,白文素描的淡淡说了件小事儿。在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有一间很小的饭馆子,叫"老军营打卤面"。老板兼面师傅姚孝瑞。姚孝瑞五年来坚持做一件事儿,每到中午,把临街清扫卫生的环卫工人请进小饭馆,热乎乎的吃一碗打卤面,给个鸡蛋,还是免费的不需掏腰包。5年了,毛算下来吃了有2万碗。不按销售价,毛算过来,每碗按5块钱,"老军营打卤面"5年拢共贴了有10万块之多。

  不咸不淡就是这么件俗事,却引起了网络世界的小波澜。不到一天多时间,点击量上百万之多,点赞的6万。

  胡说本太原人。看了这则消息,好奇心,感动心,热爱故土的心一古脑儿烩在脑子里不安静。

  反正春节前闲情闲时有的是,决定第二天去吃一碗老军营的打卤面。

  家住在汾河桥过了的长风西街,离老军营不算远。

  已是虎年春节前的腊月廿七,年味浓厚,加上冠毒的阴影仍在天空笼罩,街上的车辆少人流少。

  别看太原市,几千年一直是北方雄城,是华夏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市区随机提留一条街巷,就有一段动人的历史说叨。老军营小区,那是几朝开过光的。最早是大宋朝,金朝是汾河岸边的屯兵大营。到了大明朝,军营索性就更名为"老军营堡"。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1982年,老军营是太原市最早建成的最大居住社区,5千户,2万多人口。从古至今,这么多人每天生发各类故事,自然衍生为太原著名的地标。

  "老军营打卤面"店小牌子不小。若是头脑一根筋在老军营小区寻找这碗面吃,那一定害苦了你。因为姚老板的小面馆是开在老军营之外,在双塔西街挨近的寇庄西路22号。

  3年来因为防控冠毒,生意惨淡。大疫三春,朱门花天酒地仍旧,草根裤腰带越勒越紧。做实体店的业主们叫苦不迭。沿街的各类门店索性早早关门歇业,猫回家里准备过年了。牛年没有牛起来,只能祈祷虎年生气回归。尤其餐饮店受害最重。3年来,网络上扬言,没事不岀门就是爱国爱党。能窝在家口吃一口,尽量不要出来下馆子。

  不起眼的小门店,路东"老军管打卤面"映入眼帘。莫不是白跑了吧。还好,远看到内有灯光内烁。

  上午11点半,接近饭时。撩门帘进去,未见有任何吃客。2个中年妇女在灶间忙乎。

  餐厅横跨两间房,约有60平米左右吧,旁边一条过道通往厨房。一碗面快餐店,十余支条桌,太平民化的馆子。店内拾掇的干净整洁,一感觉就不见外,很温暖。

  找支靠墙的桌子坐下来。

  女主人走过来,带着微笑,"要碗面吗?"

  "是啊,慕名而来吃打卤面的。来个小碗的吧。"

  酒翁之意不在酒。采访问事是采访记者的拿手戏。一开始聊的对卯很重要。直插主题问的尴尬了就会破了和谐磁场。凡事急不得,循循善诱彼此舒服。

  岀品够快。一小碗打卤面上来。这面香在一个卤料,还没有吃到嘴里,品色就馋人。"好,看着就香。"一夸奖老板娘自然开心,顺势就问:"昨天网络上炒红的太原打卤面店,是你家吗?"

  "是啊,是啊,你也看到了?"一句话,老板娘很开心。

  "看过了,很动人的。所以今天赶着吃这碗面来,顺便捣歇几句,我是喜欢网络创作的闲人。"说明了意图,实际吃面是捎办的。

  好呀,好呀,老板娘一看就是憨实慈祥的中年妇女。一梦醒来,成了百万流量的网红,谁也会幸福的晕几天。这才网文冲红刚过24小时。

  这时,从厨房走出一位中年男人。视频上已有印象,他就是店主姚孝瑞。

  店里开始热闹,陆续有十多男女食客进来了。一扫冷清。

  "那就是姚师傅吧,您看我能否和他捣歇几分钟呢?"说话客气铺路,一般不会拒绝。

  可以呀,可以。

  老板娘过去,和姚师傅嘀咕了几句。老姚面带微笑走过来。他已知道我来的意图,在条桌对面坐下来。

  "先吃,先吃,面凉了不好。"他和颜悦色。老姚长圆脸,挺和蔼,善相微笑着。

  拨拉了几口打卤面,真还对味儿。已是多年的糖友,很少吃带卤料的主食。

  紧赶着切入主题。

  胡说不是持有证件的作协人物或官媒记者,多年是流窜在市面的文学流浪狗。只能展开手机上的几篇文章,给自己背书。咱不是骗子,是手痒的喜欢码文的网络作者。

  姚师傅信了。太原人说大年令的男人是老圪节,我已名符其实。

  姚孝瑞岀生于1965年,已经是翘脚看六的老后生了。他和妻子原来都是位于太原市和平南路山西纺织厂的职工。上万人的国企,红火了几十年活不下去了,2007年正式破产。两口子失业了。天无绝人之路,日子还得继续。大本买卖无资金,于是开了一间打卤面小饭馆。此前,有姚师傅的亲戚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老军营开摊点,专心致志的做一碗打卤面。老军营打卤面在坊间早有口碑。许多人从老远的地方寻找这一口。

  姚孝瑞从亲戚那里学了这一手后,2007年在长治路菜园街口开了店。"老军营打卤面"这块招牌用起来。

  一晃十年过去了。姚孝瑞的夫妻店开的十分稳当,如何的经营不在话题之内。反正本本分分做好这碗面,善心对顾客。也无大的野心,日子过的很不赖。

  姚孝瑞是个好人,他经常把一些街面打扫卫生的男女清洁工叫进来。"他们没明没夜的干活,风雨无阻,露天工作。累了坐没个坐处,歇没个歇处。"起初是叫进来歇缓一下,喝口热水,喘口气。后来他萌生了一个想法,于是和妻子商议。"咱们的日子也不赖了,你看这些环卫工可怜的。挣上1800块钱,还不给上保险。每天辛苦的连顿热饭吃不上。我们能不能…"。夫妻一拍即合。

  2016年10月开始,在面食店周围工作的7名环卫工人得到了福音。他们每当到中午饭时,或早或晚时,错开营业高峰,被姚师傅请到饭馆,吃一碗热腾腾的打卤面,再奉上一颗补充营养的鸡蛋。时间长了,约定变俗成。给吃的,吃惯了的,都习惯成了自然,大家心照不宣。

  每天不声不响的十来八碗打卤面,就这么一天天做下来。环卫工是受苦人,1碗不足吃2碗,反正管饱咥。2年不觉过去了。市容大整饬,菜园街扩宽美化,许多店面被革命的没了去处。姚孝瑞的"老军营打卤面"也不得不挪窝。老牌子店换地方是大忌,风水易位,新窝儿暖起来难。围绕一里地找吧。姚孝瑞考虑经营是主要的,但多操着一份心。不能远了,熟客不能丟,还得将那几个环卫工人的吃饭进行到底。后来转悠了多个来回,安顿到现址寇庄西街,尽管房租超岀来了预期。

  2016年开始,一口气从猴年吃到2022年的虎年。于是有心人掰着指头算下来,5年多,2万来碗,折算成本10万元之多。

  常见有的人炫自己的不凡,健身活动每天走1万步,2万步,走了半个月秀完不带动了。有的人走8千步,一口气走的绕了地球一圈子。有的人会说,不就是每天几碗面嘛,我也贴的起。姚孝瑞5年这么贴,没几人做到过。

  10万如果给了大买卖人,或者挖煤的老板,是小儿科,只是不经意的一铲子。太原俗话说,圪攒攒,不如人家一铲铲。给了姚孝瑞,一碗面抠岀个3、5块,集成10万元的大圪瘩,那是多大的血本,可想而知。

  好人当然能赚来口碑。环卫工人的圈子很窄,人微言轻。他们的话语只在烟火中传递。久而久之,环卫工人说好人的声音传出,在所住居民区片引起很大反响。迎泽区南二社区前后2位主任赵宝莲,庞丽红都为之感动。近年来,她们以各种方式帮助支持姚孝瑞,宣扬这个好人的事迹。年冬至的时候,社区组织红领巾等热心居民,一起到打卤面馆包饺子。新闻人终于有人闻到味儿。太原晚报,山西电视台报道了老军营打卤面的好人姚孝瑞。央视新闻转发了山西台的这条短新闻。

  好人到处有,人们也没多在意。不想近日网络上数据标题的小文,把这个太原好人烤红了一把。特别是太原人,在全国的城市棋局上总变不成车马炮,经济上快边缘的成了小兵卒。让人说个好不容易。因为一碗面一个好人,给太原城赚了分,博得了眼球。够劲儿。

  在面馆和姚孝瑞师傅聊了十来分钟。吃饭的男女客多起来。不忍再耽搁姚师傅的生意,就此打住。

  姚师傅说不要紧,2天后就过大年,今天中午这顿饭吃完,就准备关门歇业几天。本来人不一定多,有的也是网络上看了文,找过来吃面,捎带满足一下新鲜感。

  正说着,几个环卫工进来了。也没有什么客套,回家的感觉。端起面就吃。

  身后的2位男女食客,热心地和老姚打招呼。姚师傅跟我说,这样的老客多了去。随后问了中年人一句,你吃了多少年了?回答说,大概10来年了吧。

  呵,够忠实的,打卤面的钢粉。究竟有多好吃,美味也会很快吃腻的。也许吃的是一种心里的滋味儿吧。

  离开"老军营打卤面"馆,盘算做一个好人实在太简单,做成一件事儿更简单。姚孝瑞夫妻没什么伟大的理想,但一脚一脚踏岀了不起的足迹,做出不一般的好事儿。

  要过年了,见人说好话言好事。给姚师傅留下一句祝福:

  太原好人,祝你日子越来越好,买卖越来越红火!太原向你致敬!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太原好人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