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德萨》是一本由[西班牙]曼努埃尔·比拉斯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奥德萨》读后感(一):黄色的痛苦
我想,当一位作家的写作由外在的对象转为镜像的个人时,必然会经历痛苦的内心抉择。这种挣扎与痛苦不仅在于陷入虚构与非虚构的两难困境,更因为写作方式的巨大转向——由创造变为复现,由建构变为解构,由审视变为自省。
在曼努埃尔·比拉斯的这部《奥德萨》中,虽然并不缺乏温馨甜蜜的美好时光,我依然阅读到了文字背后的纠结与创痛。当书写系统由“局外人”到“局内人”,身份转变所带来的必然是许多不可回避的艰难时刻,以及那些穿透时光、再次回首凝视的道道深渊。
在这本自传中,曼努埃尔·比拉斯以纪传体的方式回忆自己的亲人,追述那些遥远的事件,并勾连出整个家庭貌离神合、比海更深的情感维系。
阿拉贡自治区韦斯卡省巴尔巴斯特罗市,是作者反复提及的家乡,也是作者念念不忘的想象。在作者的家族谱系中,上有祖父母/外祖父母、父亲巴赫(胡安·塞巴斯蒂安)、母亲瓦格纳,还有瑞美阿姨、拉赫曼叔叔、蒙特威尔第舅舅;下有大儿子勃拉姆斯与小儿子维瓦尔第。居于中间的作者是血缘的纽带,是其所有亲友的连接点,进而交集出许多的故事,当然也包括许多的“事故”。
想要真正透视《奥德萨》,不仅仅只是视力所及的阅读,还需要感同身受的聆听。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作者写下的这些文字,更像是情绪多端的絮絮低语,追忆过往的事情与时光,诉说自己的懊悔与伤痛。
博尔赫斯说:“我是由时间建构的实体。时光如河水,将我卷入其中。而我即是这条河。”流动的时间给作者带来了切肤之伤,并在这种伤感中“真诚且赤裸地谈论丧亲之痛,无法言表的苦,爱人和被爱的需要。”(西班牙诗人、散文家费尔南多·阿兰布鲁语)
而“奥德萨”是指什么呢?在作者看来,“奥德萨位处群山环抱之中,这个城镇名字充满了黄色,代表黄色的记忆。”奥德萨是贯穿全书的线索,也是意有所指的符号,或者说,也是裹挟记忆的颜色。
作者反复提及的“死亡”,未尝不是作者心迹的自然流露。亲人逐渐凋零,陆续逝去,进而作者生发出“死亡应是万事万物的广袤和基础”这一悲观绝望的结论。正如书中说奥德萨代表“黄色的记忆”,又说“痛苦是黄色的”,作者以移觉的方式暴露了自身的情绪。
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奥德萨》并未锚定明确的时间序列和出场人物,而是反中心叙事,以发散的文本串联出充满私人性质的巴尔巴斯特罗往事。这段往事如果有色彩的话,那一定是黄色;如果有感情的话,那一定是痛苦。
《奥德萨》读后感(二):在回忆面前,我选择思考
写在这篇书评之前,我想先表达自己对于阅读这件事的理解,当一个人在有限的人生中选择将阅读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时,无疑会对今后的生活乃至人生轨迹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除了阅读本身带给我们的价值外,更为可贵的是那种在一页页纸书、一个个文字之间所形成的思考,一边思考着书里书外的话语,一边改变着自我意识和思想,水滴石穿之间,很多原本不可触及的东西豁然开朗、油然而生,成为了塑造自我的特殊力量。
同样的道理一样适用于回忆这件事情,如果说回忆是故事的大门,那么思考则是打开大门的钥匙。跟随着手边这部自传体小说《奥德萨》的脚步,我们陪伴西班牙作者比拉斯的时间轴穿越回到了上个世纪的西班牙历史,从字里行间之中感受比拉斯父母的心路历程和作者所付出的爱。整部书的篇幅不长,通篇都以“我”的口吻诉说着曾经发生在主人公身边人的点点滴滴,缩小到一张照片和细节,放大到整个国家背景和命运,一张一弛,一小一大,小人物的命运被时代的洪流所包裹,以朴素的话语打动读者的内心,以无时无刻的思考镌刻着属于自己的印记。比拉斯流动的意识无疑是搭建在读者和作家之间的桥梁,这种波动逐流的形式会让你联想到伍尔夫、福克纳等等著名作家,不同于这些成名人物的是,比拉斯一边在回忆着曾经,一边在传递着自己的认知——一份凝聚了毕生所感所悟的认知,不由得令读者产生深深地同感和熟悉。我想,对于生活的共同感悟是相同的、无地域所限的,作者在书中的每一句话都道出了其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不过分追求情节的怪诞离奇曲折,不过多追求言语上的铺张绚丽深奥,仅仅用现实+意识的双重点缀就呈现出了一部非常有质感的小说。
在译者的后记中也提到过的小说人名都是来自于传世的音乐家,这一点其实已经在阅读的过程中十分微妙,尤其是一个个人物登场时不经意察觉出的欣喜,赋予了不同的阅读感受。众所周知的大人物和书中的小人物有了灵魂上的呼应和交织,前者在音乐上的造诣、后者在生活上的经历,这些其实是相通无异的,大家一同面对生存、死亡、爱情、亲情和友情等等这些人类所共同承担的情感要素,如果说阅读本书是一种享受,那么这份由众多的音乐家所谱写出的乐章也一定是不同寻常、耐人寻味的珍贵。
回到整部作品的叙事结构中,在作者不同口吻的之中、在小节与小节的安排之中,你能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情绪变化,他时而对时事政治饱含关心和无奈,时而对父母的种种过往感到怀念和致敬,时而对萍水相逢之人流露出各不相同的情绪,这些片段组合并勾勒出了一份完整的框架,从第一小节的开始,到最后一小节犹如最后一块拼图的落下,在作者极为用心的搭建过程中将曾经的时光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了读者眼前,正文后关于家和历史的诗则将整部作品进行了定义和升华。合上书本,我们很难找到一本类似于这部小说的书籍,也许就是因为这份非凡和不同,让我们在阅读中不由得总是回忆起了自己,回望着那些再也不能触碰的过去,思考着我们所不曾见到的未来。
最后对本书的手感要予以表扬,大小合适的开本握在手中非常舒服,封面画则犹如“横看成岭侧成峰”,整体设计落落大方、不落俗套,其实之前也有一直在关注S码书房系列,侧重于引介国外知名作家的定位,赋予了整部系列良好的受众群体,希望能继续推出更多佳作。
《奥德萨》读后感(三):生命脆弱轻薄,人生博爱厚重!
关于西班牙文化,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写就《堂吉诃德》的塞万提斯和“西方当代艺术先驱”的毕加索了,荒诞讽刺和多变创新是其主要的文化特色。然而,这次阅读了这本西班牙当代作家曼努埃尔·比拉斯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奥德萨》,极大地延伸和拓展了我对西班牙文化的有限印象和粗浅认知。这是一部无比伦比的作品,它详实地记载了数十年以来西班牙国家、社会和家庭流变的历史,其中所蕴含社会变迁和人文气息保罗万象,绝不是三言两语所能容纳概论的。
这部小说采用的是作家的第一人称视角而展开,故事的叙述口吻是一个年过五旬的作家,这样的写法极具代入感,相信很多的读者愿意相信故事的主人公其实就是作者本人,整部小说宛如一部回忆录一样真实可信。故事主人公“我”在经历丧母之痛后,并努力试图唤醒尘封已久的记忆,开始反思自己疏离的家庭关系:他自称不是一个好儿子,也不是好丈夫和好父亲,在所有的家庭关系和责任的角色扮演中他都是不合格、不称职的。他离婚,酗酒,滥用镇静剂,以此来麻木自己空虚的内心和陷落的灵魂,对于家庭而言,他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严重缺席了子女的成长和父母的陪伴。直至父母双亡后,他才试着放下负担和枷锁,告别阴霾,以此释怀和他们和解。于是他开始追述童年,特别是父母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度过的壮年岁月,他向读者讲述自己从小到大与亲人共度的悲喜情境,自始至终密布着痛苦和死亡阴霾的根源,一并回忆了西班牙近几十年不断衰退的社会史、外省中下阶级粗俗的生活史和资本主义制度对人民无休无止的欺骗,作者以此来探求有关婚姻、教育、历史、社会制度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这部书是作者详尽率真地回首了人生中的种种不堪过往和苦难,也是一个从一个逆境的困局中挣扎、矛盾以及奋起的不幸者的心灵蜕变史。这是一场对自我、原生家庭、孤独与爱的一场私人化献祭,因其自剖的姿态坦诚无私。关于孤独与自强、离弃与守护,关于亲人的衰老和离世,关于浮世过往与将来之种种:残忍的、恐怖的、冷漠的、无力的、天真的、自由的、善良的、悲悯的、充满爱的都有着精妙刻画。全书的叙述全面立体,情感真挚饱满,作者将人生中的诸多情愫刻画的异常入骨,读来让人铭记,它自然清澈地记录了那种属于人间的真实,在作者细腻敏感的文字里,承诺着对家对自己的认真观察和思考,娓娓讲述着自己内心的波澜。
小说以时间和空间作为小说的经纬,死亡和爱的元素满布其中,贯穿始终。作者以自然平静、冷峻不禁的笔调叙述内心的遭遇,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色彩斑斓的悲悯世界,更是在无时无刻告示着人生现实的未知和残酷。小说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线索,在叙事设置上灵活有张力,小说采用前后双声部交织的复调书写,尤其是第二篇章的11首诗作部分,作者用西方经典音乐家的名字来为亲朋好友命名的构想极富隐喻性,这段堪称整部小说点睛的绝笔。
这部《奥德萨》正是这种共时性、跳跃呼应性的预言叙述角使得整个书小说魅力无穷,它既像是真实的,又像是虚构的;既有自传性家族小说的味道,有隐含了很多社会现实小说的神韵。正是如此,作者在也是通过这一种不拘一格、肆意汪洋的书写来弥补人生的诸多遗憾,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作者最终揭示出一个人生哲理:生命脆弱轻薄,人生博爱厚重!
《奥德萨》读后感(四):一个中年男人关于亲情、婚姻、工作……的自述
奥德萨,是西班牙北部的一个地方,它地处群山环抱之中,是我和父亲都热爱的一个地方。奥德萨是黄色的,在我看来,痛苦也是黄色的。
这是书籍《奥德萨》开篇的第一句话,初读,脑海里只有“苦痛”二字,整本书似乎直接就被渲染上了阴郁的基调;《奥德萨》的书封以黄色为基调,边缘有绵延起伏的山峦。奥德萨,是西班牙北部的一个地方,它地处群山环抱之中,是我和父亲都热爱的一个地方。奥德萨是黄色的,在我看来,痛苦也是黄色的。热爱而痛苦,十分矛盾,在这本书中,我们也时常能看到“我”的矛盾,“我”笔下的文字,读来时而让人觉得有趣,时而让人悲从中来,时而又让人热泪盈眶!
这是西班牙作家曼努埃尔·比拉斯的一本当代自传体小说,它的介绍是“ 这部作品详实地记载了数十年以来西班牙国家、社会和家庭流变的历史。”我没怎么了解过西班牙的历史,所以关于这本书中涉及到的历史我没办法深刻的理解到,但是,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它所说的家庭流变,尤其是其中关于死亡的部分。同时,这似乎也暗示着我能这本书可以读很久,每一次阅读,或许都会有不同的看法。
(接下来关于书中的“我”皆以我代替)
我写下这些文字的原因就是因为痛苦,而这份痛苦来自于我最近想起了我的父亲。
2005年12月19日,是父亲火化的日子。当时做了这个决定我没感觉到什么,但是现在,我不止一次地对这个行为后悔莫及。父亲对于我来说,是重要的,无论是在他死后还是他活着的时候。他喜欢把车停在阴凉的地方,也没有别的原因,但是如果他没有把车停在阴凉的地方,他会很愤怒,甚至煎熬。年少的我,是父亲做这件事的旁观者,如今的我,是这件事的行动者,我现在也习惯把车停在阴凉的地方,这种执念只因为这是父亲的遗产,我不想让他受到煎熬,所以只是因为父亲。这就好像我也同父亲一样,同样热爱高山,记得一个叫做奥德萨的地方。
母亲在睡梦中离世,我现在也同样不止一次地后悔火化了母亲。母亲把自己的身体视为疾病的大全,除了哮喘和焦虑症,在她生命的后半段,她已经能够把一些小毛病视为生活意识了。她抽烟,Winston和L&M牌的香烟为她所喜,她从不抽Ducados,那是一种黑色的烟草,肮脏而丑陋,污秽和贫穷。我也不抽Ducados,我最喜欢的是Kents,尤其是它白色的烟盒尤其让我着迷。
……
这是书中一部分关于父母的内容,然后就是关于他们离开以后,我也并没有认为他们离开了,或者说,他们的离去让我对“死亡”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在没有他们的日子里奇怪的行为是有迹可循的,我在没有他们的日子里依旧活下去是因为我觉得他们一直都在我的身边,我不觉得害怕,无论怎样,他们始终是带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
1.
2.
3.
4.
我是一位丈夫、一位父亲。
离婚后,我再次成为多年前的那个男人。自己要采买一切自己需要的东西,我住在自己的公寓里,看得出来,门房打心底羡慕我这间公寓。“无论你的生活多糟糕,总是会有羡慕你的人存在。”
我有幸看到了一张父亲还是单身时的照片,那时,他在人群中央做着自己的事,他没有想过他之后会有一个妻子,会有我这样一个儿子。对于我来说,“只有我是在我父亲成为我父亲之后才认识他”,“你能想象一个有父亲在场,而孩子却缺席,而他也没有期待你的来临的世界吗?”这些与婚姻相关,因为这是一个家庭,“家庭是一种证明幸福的形式”,婚姻似乎是为幸福而生。在我成为父亲的孩子之后,看到了一张父亲是单身时的照片会想到这些。
在我自己拥有婚姻之后,或者说,在我拥有又失去过后,我依然认为,离婚是痛苦的,“需要五年的时间撑过离婚的煎熬”。同时,我对婚姻也有了一点感悟。婚姻其实是一段亲密关系的建立,而每一段亲密关系的建立都会产生一种秘密语言,只属于这段关系中的每个人,所以:
这部分我只讲一个故事,我坐在西班牙皇室的宴会上,想起了我在1991年任教时的一件事。
请记住这句话,对于我教书的这份工作,一开始我就不是积极的,我不是为了教人而工作,而是为了工作而教人,或者说,是为了工资,为了生存。所以我在任教时,我会有“我都不知道是不是对的,但我还是得想点办法去传递大众几乎都认可的‘道德准则’给我的学生,不然我可能会失去这份工作”这种想法,这是对我的工作。对我的学生,我也是绝望的,“我”(作为读者的我)猜这种绝望或许是来自这份工作。学生产生纠纷之后,我本身是一种看客的心态,但是这份给我带来工资的工作告诉我,我应该要“善良”,双重矛盾刺激之下,反倒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绝望,我甚至想要成为“帮凶”。
这就是我的工作给我带来的体会。
其实读到这儿,这本关于一个中年男人对亲情、婚姻、工作……的感悟也就差不多了,虽然整体的故事都是像奥德萨一样的黄,一样的忧郁,但是我们仍能从他的故事中感受到力量,承受住死亡的打击,涅槃重生之后仍然是生活的英雄,愿你,能从中找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