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家》是一部由彼得·莫蒂默 / Nick Rosen执导,马克·安德烈·莱克莱尔 / 彼得·莫蒂默 / 亚历克斯·霍诺德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登山家》影评(一):何为登山?
很久没有同时这么激动和沮丧了。
正如我短评所说,Marc选择这种近乎寻死的登山方式到底意味着什么,他是知道终究会面对这样一天,为什么头也不回的走向结局。
但很快就能想明白,世上不缺商业登山者,缺的是这种真正的阿式登山家。
Marc将登山艺术和难度同时发挥至极致,并不是为了嘲讽商业登山,而只是希望实现儿时的梦想,向曾经引领阿式登山的前辈们致敬。
Marc这种人属于天选之子,如此灿烂夺目又转瞬即逝的一生,如流星般璀璨生辉,让人惋惜。
至于商业登山,当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希望商业登山爱好者们不要通过压榨背夫与向导而多了丝全能的幻觉,用投资行为来解读商业登山,全当取悦自己好了。
《登山家》影评(二):没看完,但后半部分他啥都不带一天就征服艾格峰!激动!加油年轻人,继续挑战更多高峰,让我们这些不敢挑战极限的人也能躺在沙发上就分享到激情和刺激。
虽然是躺在沙发上看的,但激动爆了,太刺激了,这就是享受!他比我之前看的《徒手攀岩》纪录片那个更厉害,那个人好像31岁就失误摔下山死了,攀岩水平还有不完善缺陷的地方。
但这个叫马克的年轻人就不一样了,感觉他更专业,虽然大胆但其实小心细致,而且有天赋,所谓胆大心细!
加油年轻人,一定不要放弃啊!因为我们普通人没这能力,但又想经常看看这样的挑战极限的故事和视频,你多爬更多的山分享给我们!让我们这些不敢挑战极限的人也能躺在沙发上就分享到激情和刺激,给你点赞
《登山家》影评(三):纯粹又理想的艺术家
我之前连Free Solo都没看,只听过“剧情”。近年来对大自然接触更多,对攀岩也有了兴趣,才被电影院门口的海报吸引了,上映后的第二天我们立马买票来看。周六晚上的电影院人头攒动,但Alpinist放映厅全场不超过十个人,就连广告也比其他商业片短很多,导致我们不紧不慢进场后才发现已经在放片头了。
Marc是一个有着狂野自然卷的加拿大小伙儿,从小爱攀岩,还无意中打破过Free Solo里那位Alex的攀岩记录。后来Alex赶紧跑来加拿大刷新纪录,把时间缩减到一半,让其他人不敢再挑战。不过Marc根本不在意这些成绩,他甚至不在意是不是有人知道他在攀岩,在哪里攀岩。Alex像一个运动家,有严格的训练、竞速、调研、排演,而Marc更像一个纯粹的ive on the edge的体验派艺术家。他不仅攀岩,还挑战雪山和攀冰。他的攀岩登山都是onsight挑战,没有事先排演,全靠因时因地即兴发挥。独自一人背着一大包装备,在晃动的、看似下一秒就要碎裂的冰瀑布上向上攀爬,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条件让他不得不在冰爪和攀岩鞋之间来回切换。冰刀敲进冰块里发出脆响,好像随时都能把脆弱的冰瀑布给打碎,但他却双脚腾空,用冰刀承起自身全部的重量,再找下一个落脚点。指尖被冻裂出血是家常便饭,爬高山时还要在山腰的一小块雪地上扎营,第二天再接着爬。看他攀冰让我心跳加速,双手紧攒着,手心几乎出了汗。可他又爬得那么从容,slow, calm, and collected,更像我想象中的的free solo登山者。
他的free solo程度比Alex更彻底。他不喜欢有摄像团队跟着,他说有人跟着就不是solo了,就不能沉浸在一个人专注又宁静的攀岩世界里了。好几次他在拍摄途中溜走去攀岩,甚至是溜去国外攀岩。摄影团队找不到他,联系不上他,只能在其他攀岩者的社交平台影音里找到Marc的影子,再联系当地的摄影师去山里找Marc。他上山也不带任何通讯设备,他曾有一个手机,但是被野狐狸叼走,于是就干脆不怎么用手机了。摄影团队给他买了一个手机,但是他也不用。他好像一点都不在意名和利,像meditation一样沉浸在登山里,下山后更加热爱生活,就够了
他的女朋友Brette也是solo攀岩者,两个人生活拮据,没有车没有房,后来干脆搬到林间帐篷里。Marc的母亲让我印象更深。Marc有ADHD,从小就坐不住,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homeshcool的。他妈妈深知Marc不适合朝九晚五的学习甚至工作,homeschool期间就带他去山林里,既可以让Marc散发精力,也能让他自己探索出自己的路。后来Marc喜欢上了攀岩,爬得越来越专业,家里也支持他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并一点点成为一个专业的登山者。Marc小有名声以后也有了一点赞助,可以继续自己的登山攀岩事业了,但是他不喜欢面对镜头,he is just too busying climbing.
他去挑战南美的Patagonia时,导演问他爬山前会不会有特殊的diet。他说,吃什么都是吃,都要吃干净,这可能是这辈子最后一顿饭了。他在Patagonia遇到风雪,没能成功登顶,勉强顺利下山已算是幸运。后来他遇到了天气合适的时间窗口,虽然时间更紧,但他挑战成功了。他说成功登山并不会给生活带来什么变化,一切都是journey的一部分罢了。在登山前要做很多准备,登山时要克服各种身心的困难,要迎接大自然的挑战,这个过程对他更加重要。他能掌控的是自己的路线和技术,不能掌控的是大自然。The mountain is alive and you do not know what the mountain would do. You are at mountain’s mercy. 我近年去山里去多了也是这样的感受,生活里没有什么理所当然的,能活着都是幸运。我们从来都不能征服自然,登山之行也不是去征服自然的,我们太渺小了,只能感受和记录。进山前的最后一顿饭一定要好好珍惜,能顺利出山一定要心怀感恩。
他当然也深知登山的危险。他说危险总在那,你去的越多就越有可能遇上。如果没有死亡的可能,那么下山也没有意思了,会变得和幼儿园过家家一样。他和另一个登山者Ryan结伴在阿拉斯加登山,成功登顶时还给亲朋发了照片和信息,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但是没有人收到它们下山的消息。暴风雪过后的第四天,救援直升机找到了他们下山的路径,厚厚的新雪里露出一截橙色的登山绳,而他们也就永远留在了那里。卡在雪里的登山绳和锁扣,大概是登山者的墓志铭吧。他之前就和女友说过,如果自己遇难了,也请对方不要因此放弃自己热爱的事情,希望女友能坚持登山事业,走下去。女友Brette后来也去了Marc遇难的那段路,花了两年时间在alpinist上,后来才回到climber为重心。
Success makes no difference to life. It is a journey where we face challenges and solve problems. 他说的这段话我也深有同感,路上的经历、挑战、成长、挫折比起终点更能影响我的生活。他离世后,登山界的朋友们都去了他的老家celebrate。我喜欢电影里说的celebrate这个词,是庆祝他短暂而充实的一生,而不是哀悼。大家相拥,脸上都是快乐的样子。背景音乐响起《圣母颂》的时候我就开始哭了,Marc的母亲在台上致辞,大屏幕上写着他是1992-2018,原来是同龄人。我相信他已经made the most out of his life,大概和Mt St Helens上因火山爆发而丧生的火山学家一样,fated but lived life to the fullest.
大屏幕观感还挺好的,满屏要溢出来的雪山和风雪,还以为自己是在国家公园visitor center看纪录片。后来去Instagram找到了Marc的账号,发现他最后一张图就是在阿拉斯加登顶时发的,时间停留在2018年。那条post的下面满是他家人的留言,尤其是Marc的妈妈的留言,每一条都能看哭我。
看到片中Marc和Brette一起登山感觉特别浪漫,群山环谷,空山鸟语,只有两个热爱攀岩登山也爱着彼此的人,多好的quality time啊。让我回想起和柴一起徒步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快乐。
虽然Arcteryx已经不存在了,但Patagonia还在,而且还挺美的。我为自己的无知而羞愧,原来Patagonia真的是个山。
我也想那样玩呼啦圈。
我没有攀岩经历,以上全是外行瞎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