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清醒地活:超越自我的生命之旅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11-14 00:12: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清醒地活:超越自我的生命之旅》是一本由[美]迈克尔·辛格(Michael A. Singer)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32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02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清醒地活:超越自我的生命之旅》读后感(一):经历生活本身,而不是思维

  #读后感

  《清醒地活》

  书还没读完的时候,我就着手构思自己的读后感了。

  一开始我是这么描述自己体验的:欣喜—纠结—欣喜

  随着阅读的继续,作者更认可一种平静的状态,于是我把自己的阅读体验修改成:欣喜—纠结—平静。

  这就符合这本书的主题了嘛。(自带第三方小人说:我还真是习惯于把自己塞到一个看见的容器里面去适应这个容器。)

  但是呢,文章读到最后一个章节,我突然迷惑了,突然不知道这本书宣扬的「在中间」是一种什么状态了,也不知道在面对一个现实案例的时候,如何做是「不走极端」。

  (第三方小人:好巧,昨天就碰上了一个不知道如何处理更「灵性」的事情。不遇事的时候读道理,嗯嗯嗯,我都看懂了;遇事的时候去翻这些道理,嘤嘤嘤,人家根本还没看懂嘛。)

  所以呢,昨日看完书以后的读后感就这么卡住了——我都还没懂,怎们能输出呢?这不是给人一种我很不厉害的感觉?

  如果不输出的话,是不是少了点什么?我还是应该继续保持这种练习才对吧。

  待我仔细阅读一下自己阅读过程中留下的八十多处笔记,应该就有得说了。

  ——————————————————————

  以上是准备开始阅读自己笔记之前的瞎想

  ——————————————————————

  插播: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大意是:如果我们一直做计划,月度、季度、年度计划,那我们经历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我们自己的思维。

  我不太懂,但我大受震撼,稍微品了品,生活当然是一个比思维更高维的空间,我当然要选择生活。

  ——————————————————————

  接下来,要阅读自己的笔记了。

  读完了,还真是忘记了书里写了什么。

  写了什么呢?

  不爽的、很爽的,统统都放下;

  反正我本来就厉害得很;

  怕个屁。

  《清醒地活:超越自我的生命之旅》读后感(二):活得快乐的人,都不会拒绝emo时刻

  每个人都有这样一段时期吧?

  事情太多,压力太大,又恰逢职场受挫,情场受伤,总有那么一个时刻,会让自己产生怀疑。

  这段时间,总会失去动力,对一切事情,失去探索的欲望。

  明知这样的情绪会影响工作,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其实遇到emo时刻,也不必自责。

  把沮丧心情想象成自己的孩子,总有一刻会跑出来,要学会和他和解。

  喜怒哀乐,都是人之常情,没有人能一直正能量。

  要允许自己丧,但不能持久丧下去。

  那面临emo时刻,该如何解决呢?

  沮丧时,我会选择放空自己

  首先要明白自己为什么沮丧。

  第一,自己的期望值太高了

  你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受到表扬,可结果往往是你做的不好不坏,对于这个结果不满意时你就会沮丧。

  你希望自己能成为某个人,但事实上,你没能像他一样优秀,你就会感到沮丧。

  可你永远只能成为自己,只要你超越了你自己,这就是进步。

  第二,接连不断的困难挫折让你怀疑自己

  成功之路本来就不平坦,不坚持下去,你怎么知道你不会成功呢?

  第三,不清楚内心的真实需求

  如果渴望从外界获得满足感,一旦外界满足不了你,你就会觉得沮丧。

  这一种是最可怕的,你渴望赞美,渴望认同,可你却没有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那我们用什么方法解决呢?

  这里给大家三点建议

  第一,降低预期

  预期降低,人就很愿意满足。

  为什么小孩子总是满脸笑意,而大人总是愁眉苦脸,就是因为所求太多。

  第二,暗示自己我能行

  不要小瞧自我暗示,增加信心才会有能力干下去,如果你连自己都不相信,你还相信什么?

  第三,不断反省,总结

  沮丧不可怕,失败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重复的失败,更可悲的是你选择放弃,放弃意味这之前一切努力都白费了。

  而重复的失败,这种没有成就感的事,就是看不到希望的白费功,会让你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潭

  想要摆脱泥潭,你就要在失败后进行总结反思。

  总结经验,改正不足处

  这样才能避免更多的失意和挫败感

  大家有什么建议呢?

  我是佟伊,百万爆文创造者,如果你想实现读书变现,可以私信,我手中有投稿资源与写作模板,能不能实现经济自由,就看咱们会不会见面~

  《清醒地活:超越自我的生命之旅》读后感(三):真正给人以力量的,从来不是坚不可摧的铠甲

  作 者 | 林 语

  2165字

  这是一位来访者的故事。

  女孩和她妈妈长期以来无法亲密相处,她很渴望亲情,却在这段关系中感受不到,甚至每每想起妈妈,都会唤起被支配的恐惧,常常有种快要窒息的感觉。

  她觉得用“囚”字来形容自己再合适不过,觉得生活中没有自我,完完全全被她的妈妈掌控,导致她整个“人”像是被无形的框架给框住了。

  经过多次沟通无效,她试图从物理空间上摆脱妈妈的束缚。上大学,她毅然选择了外地的学校,后来结婚,也坚决要在外地定居。

  疫情的原因两年没有返乡,眼下还有三个月又要过年了,于是她又开始焦虑起来,但这一次,她决定,要勇敢面对……

  捧起一本书,里面讲到“情感勒索”,不禁想起过往的种种,思绪纷飞,再无法安定。

  这声音来自脑海中,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

  它好像是一个不受控的小鬼,时不时就出来捣蛋,一旦开始,除非它自己想,否则没有任何方式可以让它停下来。

  有时也好像是两个小鬼,它们分别持有不同的想法,总是把人往两个方向上拉扯,而且永远分不出胜负,吵到头痛欲裂。

  这个时候,你甚至恨不得能有一个开关,可以把脑海中的声音关掉。

  这是你吗?对自己,你有过这样的觉察吗?

  如果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你会发现脑海中的声音大多是没有意义的,只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

  事实上,无论脑海中的声音说些什么,生活的大部分内容都会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展开,而这些力量远不是你所能左右的。

  你所有的思想,除了对你,它们对其他人、其他事毫无影响,只能让你对现在发生的事、过去发生的事或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感觉好一点或差一点罢了。

  曾几何时,你也曾像这位来访者一样,因为害怕面对,所以选择回避。

  害怕面对一个人,陷入被支配的恐惧。

  于是选择不见,选择逃离,认为只要远离就可以避免自己受到伤害。

  担心被套路,担心别人带着目的接近自己。

  于是选择冷漠,选择疏离,认为只要不理就可以跳过别人预设的陷阱。

  当我们选择了自我封闭,保护也就成了枷锁。

  在成长的过程中,你会渐渐明白,如果你一味地保护自己,你将永远不会自由。 一旦你封闭了自己,你就必须确保你要保护的东西不会受到干扰,然后你将在你的余生中一直执行这项任务。

  任何基于逃避痛苦的行为模式都会成为通向痛苦本身的大门。

  另一种选择是,让意识足够清醒,单纯地观察你心中不断试图保护自己的那个部分,决定不再这样下去,相反,你要摆脱那个部分。

  我们害怕来自家庭、亲人的压力,可这注定是逃脱不了的命数;我们害怕来自社会、朋友的压力,可我们注定无法脱离人群独自生活。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自己脆弱的地方,你会发现,似乎整个世界都想攻击那里,无论你去哪里,都有人或事想干扰你,并且一定会惹到你。

  勇气不是缺少恐惧心理,而是对恐惧心理的抵御和控制能力。

  一旦你决心要把自己从内心的恐惧中解放出来,你就可以在这个世界上自由地行走,找回属于你的内在能量。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注定需要在人际关系中生存。

  个人建构论认为,每个人的人格差异主要来自于——我们解释这个世界的不同方式。

  我们的内心塑造了外部世界,然后让自己住了进去。

  真正影响你的,除了发生在你身上的事,还有你对这件事的理解和诠释,而你的解释决定了它对你的影响。

  你讨厌被支配的恐惧,你担忧他人有目的地接近你,然而,让你感到恐惧和担忧的,并不是他人本身,而是你透过语言解读出的他人的意图。

  是流连忘返的美好回忆,还是不堪回首的痛苦经历,是你的理解赋予了它不同的意义。

  有些时候,越想抓住越难以留住,就像握在手里的沙;而有些时候,越想拔出越根深蒂固,就像扎进肉中的刺。

  无论哪一种结果,似乎都让我们感到沮丧,求得不得,舍而不能。

  当我们低迷、沮丧,无法感受到能量在身体里流动的时候,说明我们内心的能量被“阻塞”了。

  河水只有在流动时才是健康的,情绪也是如此。

  曾国藩曾说,“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下不杂,既过不恋”。

  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它的规则,应该顺应它的自然流动,不抵抗、不对抗;

  未来还没发生的事,我们不做过多的预设,不过分猜度、不盲目担忧;

  当下正在做的事,就着眼于当下,着眼于这件事本身,心无杂念;

  已经过去的事,无论善恶喜忧,就让它过去,不纠结、不留恋。

  真正给人以力量的,从来不是坚不可摧的铠甲,而是破除藩篱的爱与自由。

  《清醒地活》 [美]迈克尔·辛格(MichaelA.Singer)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华章心理

  《清醒地活:超越自我的生命之旅》读后感(四):知行捕手读书笔记

  这本书写得很好,非常细腻,我已经推荐给了很多朋友。阅读它时,好像自己与自己对话,然后一同探索,进行破局,成为更好的自己。

  你要明确一点,我们并不在意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观点。我们也不关心你读过什么书,上过什么课,或是参加过什么研讨会。我们唯一感兴趣的是你对你的本性的直觉体验。我们不是在寻求你的知识,而是在寻求你的直接经验。所以你不可能做不到,因为你的自我就是你的本性,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如此。我们只需要把它厘清,毕竟它在内心世界中可能会变得相当混乱。

  如果你花些时间观察脑海中的这个声音,你就会注意到,它永远都不会停止。当你不理会它时,它就在那里自说自话。想象一下,如果你看到有人一边走来走去,一边不停地自言自语,你一定会觉得他很奇怪。你会想:“如果他既是说话者,又是听众,那么他在说话之前显然就知道自己要说什么了。这一切有什么意义呢?”你脑海里的声音也是如此。它为什么要说话?说的人是你,听的人也是你。当这个声音与自己争论不休时,它究竟是在与谁争论?谁有可能在争论中获胜?这让人越琢磨越困惑。

  对真正的成长而言,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你并不是脑海中的声音,而是这个声音的倾听者。如果你不明白这一点,你就会纠结于无数的声音中究竟哪一个才是你。人们以“试图找到自己”的名义不断改变自己,想要发现在这无数的声音中,在他们的种种个性里,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答案很简单:全都不是。

  “看那棵梾木,绿叶衬着白花,真是漂亮极了。看看它开了多少花,哇,树上都开满了!”

  如果你仔细想想,你会发现这样的叙述会使你和身边的世界相处得更加融洽,就像在后座上指挥别人开车,会让你感觉好像事情基本上在你的掌控之下,你好像和那些事物产生了联系。这棵树不再是这世上与你无关的一棵树;这棵树被你看到了,描述过了,判断过了。通过心中的言语,你把自己对世界最初的直接的体验带进了你的思想王国。在那儿,它和你的其他思想融合,比如那些构成你的价值体系的思想和过往经历。

  你必须关注这一点,因为你一直在这样做。当你在冬天外出,开始战栗,有声音会说:“天很冷!”这对你有什么帮助?你已经知道天很冷,你正在感受着寒冷。它为什么还要告诉你天冷?你在心中再塑世界,是因为你虽然不能控制世界,却能控制自己的思想。这就是这个声音向你说话的理由。如果你不能把世界变成你喜欢的样子,你的内心就会用言语表达、判断、抱怨,然后决定要对它做什么。这会使你觉得自己更有力量。当你的身体感觉到寒冷,你也许没有办法改变气温,但当你的内心说“天很冷”时,你却可以告诉自己“我们快到家了,还有几分钟”,这样你就会觉得好受一些。你总能在内心世界做些什么来控制自己的感受。

  基本上可以说,你在内心重造了外部世界,然后便住了进去。如果你不这么做的话,会怎么样?如果你决定不进行内心叙述,而只是有意识地观察世界,你会感觉更加开放,更加坦然。其实你真的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你的大脑已经习惯于帮助你。它帮助你的方式是加工你当下的体验,使其符合你对过去的看法和对将来的想象。这一切帮助你制造了一个掌控全局的假象。如果你的大脑不这样做,你就会变得非常不舒服。现实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真实到难以接受,所以我们会通过大脑缓和一下。

  真正的个人成长应该超越你自身存在问题且需要保护的那部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始终记住,你是在内心中注意到有声音在说话的那个存在。这就是你的出路。那个存在觉知到你始终在对自己叙说着自己,但它始终保持沉默。它就是深入你自身存在的入口。能觉知到自己正注视着脑海中的声音说话,就可以开始奇妙的内心之旅了。如果使用得当,那么原本是担忧、烦恼和大多数神经症之源的脑海杂音就可以变成真正的精神觉醒的起点。了解了正在关注脑海中的声音的那个存在,你就了解了造物的伟大奥秘之一。

  一个人内心的成长完全取决于他能否认识到,获得平静和满足的唯一途径就是停止考虑自己。

  看到某一事物的过程是以主客体关系为前提的。其中的主体被称为“见证者”,因为正是它看到了正在发生的事情。客体就是主体看到的东西,在这里指内心的烦恼。对内心问题保持客观觉知的做法总比在外部环境中迷失自己强。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和世俗的人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世俗”并不意味着你有钱或有地位,而是说你认为解决你内心问题的方法存在于外部世界。你认为,如果你改变了外部事物,你就能摆脱烦恼。但是,从来没有任何人能够通过改变外部事物而真正好起来,总会有下一个问题冒出来。唯一的、真正的解决办法就是占据“见证者意识”的位置,并且彻底改变你的参照系。

  要获得真正的内心自由,你就必须客观地观察自己的问题,而不是迷失其中。当你迷失在某个问题的能量场中时,你找不到任何解决办法。众所周知,当你感到焦虑、恐惧或生气时,你就无法很好地应对当前的情况。因此,你要处理好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自己对外部事物的反应。你将无法解决任何外部问题,除非你能够把握住当前局面对你内心的影响。问题通常不是它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当你的认识变得足够清晰时,你就会认识到,真正的问题在于,你内心中的某个部分几乎可以对任何事物产生不满。你要解决这个问题,而这需要完成从“外部方案意识”到“内部方案意识”的转变。你必须打破一种思维习惯,即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于重新安排外部事物。要永久性地解决你的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深入你的内心,让似乎总是与现实格格不入的那一部分的你得到解脱。一旦你这么做了,你就可以扫清障碍,去处理剩下的问题了。

  从根本上说,你并不是独自一人存在于你的内心。你的内心具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层面:一个是你,是觉知,是见证者,是你主观意图的中心;另一个则是你所观察到的部分。问题在于,你所观察到的部分永远不会闭嘴。如果你能摆脱掉那一部分的你,哪怕只是片刻,你就相当于获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最美好的、宁静安详的假期。

  如果你想解放自己,首先,你必须足够清醒,能够理解自己的困境。其次,你必须致力于获得内在的自由。你必须很努力,就好像这是生死攸关的大事,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就目前而言,你的人生并不属于你自己,而属于你内心深处的室友,即你的心理状态。你必须把你的人生夺回来。为此,你需要坚定地待在见证者的位置上,努力摆脱习惯性思维对你的控制。

  事实上,你不难意识到你并不是你所观看的客体。这是一个关于主客体的经典案例。是你,即主体,正在观看客体。所以我们不必依次审视宇宙中的每一个客体,以确认那个客体并不是你。我们可以轻易地归纳出这样一个观点:如果你是正在观看某个事物的主体,那么这个事物就不是你。所以你可以立刻知道你不是外部世界。你是正从内心深处向外观看着世界的人。

  如果我现在问你:“你是谁?”你会回答:

  “我是那个正在观看世界的人。我能从这后面的某个地方向外看,并觉知从我面前掠过的事件、想法和情绪。”

  如果你足够深入,你就会找到你所在的地方。你就处在意识的位置上。在那里,居住着一个真正的灵性的存在,无所用功,亦无所图。正如当你毫不费力地向外看就能看到你所看到的一切那样,最终你会后退到内心足够深的地方,观看你的所有思想和情感,以及外在形式。所有客体都将呈现在你面前。思想比较接近意识,情感稍远一点,而外部形式则更加远离。在这一切的背后,就是你。你是如此深入,以至于你将认识到你一直都在那里。在你生命的每一个阶段,你都会看到不同的思想、情感和事物从你面前经过。但你一直都是这一切清醒的接受者。

  现在你正处在意识的中心。你在每个事物后面单纯地观看着。那里是你真正的家。就算把其他所有东西都拿走,你仍然在那里,并觉知着其他东西的消失。但是如果把觉知的中心拿走,就什么也没有了。那个中心就是“自我”的所在。从那个位置,你觉知到思想、情感的存在,还有一个外部世界正通过你的感官进入你的内心。而现在你能觉知自己正在觉知。

  人的意识有能力进行所谓的“聚焦”,这种能力是意识本质的组成部分。意识的本质是觉知,觉知有能力对一个事物进行更为清晰的觉知,而对另一个事物则次之。换句话说,它有能力将自己集中在某些对象上。

  关键在于,人的意识有能力让自己聚焦于不同的事物。主体,即人的意识,有能力选择性地把觉知集中在特定的客体上。如果你后退一步,就会清楚地看到客体在思想、情感和生理三个层面上不断地从你面前掠过。当你的意识没有居中时,它必定会被这些客体中的一个或多个吸引,并聚焦于它们。一旦达到足够的聚焦程度,你的觉知就会迷失在客体中:它不再觉知它对客体的觉知,而是只对这个客体有意识。你有没有注意到,当你全神贯注地看电视时,你不会觉知自己正坐在哪里或是屋子里在发生其他什么事。

  当你沉思自我的本性时,你就进入了冥想。所以冥想是觉知的最高境界,它意味着回归存在的本源,即对觉知状态的单纯觉知。一旦你意识到意识本身,你就会达到一种完全不同的状态。当你觉知到你是谁,你就已经成为一个觉醒的存在了。这个过程其实是世界上最自然的事情。这就像你一直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你完全沉浸在节目中,以至于忘记了自己身在何处。这时有人摇了摇你,于是你又恢复觉知,想起了你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并没有发生其他事情。你只是停止把你的自我感觉投射到那个特定的意识客体上了而已。你清醒了。这就是自我的本质。这就是你。

  你可以通过不关闭自己来练习开放自己。任何时候当你开始关闭自己,就问问自己是否真的想切断能量流。因为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学会保持开放,不管这个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你只需要承诺去探索自己接受无限能量的能力,并下定决心不关闭自己。起初,你会感觉很别扭,因为你内在的倾向就是关闭自己,将其视为一种保护手段。但是关闭你的心灵并不能真正防止你受到任何伤害,它只会切断你的能量来源。最终,你会被锁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如何学会保持开放取决于你自己。而终极诀窍是不要关闭自己。只要你不关闭自己,你就已经学会保持开放了。不要让人生中出现的任何事物变得太过重要,以至于你愿意为之关闭自己的心灵。当你的心灵开始关闭时,你只需说:“不,我不会关闭自己。我要放松。我会让这一情况发生,然后面对它。”你要尊重并重视这一情况,然后无论如何,尽你所能地应对它。而且你要以开放的态度应对它,拿出兴奋和热情应对它。不管发生了什么情况,就让它成为今天的乐趣吧。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忘了该如何关闭自己。无论任何人做了任何事,无论发生了什么情况,你甚至不会产生关闭自己的倾向,你将全心全意地拥抱生活。一旦你达到了这种非常高的境界,你的能量水平将是惊人的。你将时刻拥有你所需要的所有能量。你只要放松并开放自己,巨大的能量就会充溢在你的体内。唯一会对你产生限制的就是你保持开放的能力。

  如果你真的想保持开放,那么当你感受到爱和热情的时候,就要关注这种感觉,然后问问你自己,为什么你不能一直拥有这种感觉?为什么它总会消失?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只有当你选择关闭自己时,这种感觉才会消失。当你关闭自己时,你实际上是在选择不去感受开放和爱。你总是把爱丢掉。你能感觉到爱,但如果有人说了你不喜欢的话,你就会放弃爱。你对你的工作充满热情,但如果有人批评了你,你就想辞职了。你有选择的权利。你可以因为不喜欢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而关闭自己,你也可以通过不关闭自己来不断感受爱和热情。事实上,只要你定义了你喜欢和不喜欢的事物,你就会开放或关闭自己。这实际上是在定义你的极限,是在允许你的大脑创造能让你开放和关闭的触发器。你得放下这一切,要勇于接受不同的事物,去享受生活中的一切。

  你越是保持开放,就越能积聚能量流。到了一定时候,如此多的能量会积聚在你体内,以至于它们开始从你的体内流出。你会感觉到它们像波浪一样从你身体里喷涌而出。你能真切地感觉到它们从你的手上、从你的心中、从其他能量中心里涌出来。所有能量中心都是开放的,大量的能量开始从这里涌出。更重要的是,这种能量影响着其他人。人们可以利用你向他们输入的能量流。如果你愿意更加开放自己,这个过程就永远不会停止。你将成为周围所有人的光明源泉。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你的内在能量。如果你总是很累,没有激情,那么生活就没有乐趣可言。但如果你总是欢欣鼓舞,充满活力,那么每一天的每一分钟都会是令人兴奋的体验。学会应对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通过冥想、觉知和特意的努力,你可以学会使你的能量中心保持开放。而要做到这一点,你只需要放松和释放。不要相信世界上有任何事物值得你为之关闭自己。记住,如果你热爱生活,就没有任何事物值得你为之关闭自己。事实上,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任何事物值得你为之关闭自己的心灵。

  活着的意义在于体验你正在经历的那个时刻,再体验下一个时刻,接着是再下一个。各种各样的体验会进入并通过你。当一切在正常运作时,这个感知系统是一个非凡的系统。如果你能生活在这种状态中,你就是一个完全觉知的存在。一个觉醒的生物就是这样,始终生活在“此刻”,在此刻亲历生命的完整性。想象一下,如果你在人生的每一次体验中都能这样充分投入,让你的体验深深地触动你的存在,那么人生的每一刻都将是一次激发你、感动你的体验,因为你会完全开放自己,生命将畅通无阻地在你身上流淌。

  既然我们了解了心灵内部的阻塞来自何方,我们就已经回答了心灵是如何被阻塞的结构性问题。各种印象累积起来形成的阻塞完全可以达到只有极少能量可以通过的程度。如果它们累积得足够多,你会发现自己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切都显得黑暗。这是因为只有很少的能量能进入你的心灵或头脑。到最后,一切都会显得很消极,因为感官输入必须先通过这种抑郁的能量,才能进入你的意识。

  如果你真的想成长,你就必须反其道而行之。真正的灵性成长发生在你的内在世界中只有一个你存在时。这时,你没有分裂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感到害怕,另一个部分在保护感到害怕的那个部分。所有部分都被统一了起来。由于你自身没有任何一部分是你不愿意看到的,你的头脑不会再被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你在内在世界中看到的一切都只是你在内在世界中看到的某个事物而已。它并不是你,而是你所看到的事物。那里有你内心涌出的纯净能量,产生了思想和情感的涟漪;那里还有觉知到这一切的意识。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你在观看内心的舞蹈罢了。

  为了达到这种意识状态,你必须让你的整个内心浮出水面。它的每一个独立的微小部分都必须被允许通过。现在,你的内心中装着许多支离破碎的精神碎片。如果你想要自由,那么这一切都必须平等地向你的觉知暴露并被释放出来。但是如果你封闭自己,它们就永远无法暴露出来,毕竟封闭自己的目的就是确保你内心中的敏感部分不会暴露。所以你要明白,不管暴露会造成多大的痛苦,你都得为自由付出这个代价。当你不再甘愿将自己分割成无数的碎片时,你就为真正的成长做好准备了。

  你要先从自我保护和防御的倾向入手。人有一种很深的、天生的封闭倾向,特别是涉及自己的软肋时。但最终你会发现封闭会带来巨大的工作量。一旦你封闭了自己,你就必须确保你要保护的东西不会受到干扰。然后你将在你的余生中一直执行这项任务。另一种选择是让意识足够清醒,单纯地观察你心中不断试图保护自己的那个部分。然后你可以送自己一份终极礼物,即决定不再这样下去,相反,你要摆脱那个部分。

  你可以从观察生活开始,试着注意每天都在不断冲击着你的各种人和各种状况。你会发现自己是多么频繁地努力保护和捍卫自己脆弱的地方。你觉得似乎整个世界都想攻击那里,无论你去哪里,都有人或事想干扰你,想惹你生气。为什么不随他们去呢?如果你真想摆脱你的脆弱,那就不要保护它。

  在你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地方,意识能接触到能量,能量也能接触到意识。你要在这里努力成长。你要从这里开始放手。一旦你放手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里就将成为你生活的地方。没有什么能够夺走你的意识宝座。你将学会待在那里。当你将无数岁月投入到这个过程中,学会了不管痛苦有多深都要放手,你就会达到一个伟大的境界。你将打破人的终极习惯,即被低层次的自我不断牵引。然后你就可以自由地探索你的真正存在的本质和源头——纯粹意识。

  事实证明,将一生用于保护自己不受问题困扰,这非常完美地反映了问题本身。你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如果你不解决问题的根源,只是试图保护自己不受问题困扰,那么问题最终会主宰你的生活。最终,你会在心理上过分沉溺于这个问题,以至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你会真心以为,你已经把问题造成的痛苦降到最低,所以你已经解决了问题。但其实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你所做的不过是把生命消耗在逃避问题上。问题将成为你的宇宙中心,你世界中唯一的存在。

  不要怀疑自己消除内心干扰源的能力。它确实可以消失。你可以深入观察自己的内心,直到它最核心的部分,然后做出决定:不让自己最脆弱的部分主宰自己的人生。你要摆脱它。你希望你和别人交谈是因为你觉得他们有趣,而不是因为你孤独。你希望你和别人建立关系是因为你真心喜欢他们,而不是因为你需要他们喜欢你。你希望你坠入爱河是因为你真心爱上了对方,而不是因为你需要逃避内心的问题。

  你越是能坚守自我的位置,就越能感受到一种你从未体验过的能量。它源自后方,而不是前方,前方是你体验你的思想和情感的地方。当你不再沉溺于你的夸张情节剧中,而是舒服地坐在觉知之座上,你会开始感觉到这股从内心深处涌出来的能量流。这种能量流被称为沙克蒂,也被称为精神。如果你坚守自我,而不追随内心的烦扰,你就会开始体验它。你不必摆脱孤独,你只需停止和它纠缠。它只是宇宙中的又一个事物罢了,就像汽车、小草和星星。它不关你的事,所以放手吧,这才是自我应该做的事。觉知不与烦扰战斗;觉知释放烦扰。觉知只是觉知到宇宙中的一切从它面前经过。

  如果你坚守在自我之中,那么即使你的心灵感到虚弱,你也能体验到你内在的力量。这就是道的本质,是心灵成长的源泉。一旦你懂得,感觉到内在的烦扰并无不妥,而且它们今后不再能干扰你的意识之座,你就自由了。你将开始获得来自后方的内在能量流的支撑。当你体验过内在能量流带来的狂喜后,你将从容地行走在这个世界上,不会再受到任何事物的干扰。这样你就成了一个自由的存在——你超越了。

  关键是要安静。这不是说你的大脑必须安静,而是说你要安静。你是在内心观看大脑的神经质表现的那个人。你要放松,然后你会自然而然地停留在大脑的后方,因为你本就一直待在那里。你不是正在思考的大脑,你只是觉知到了正在思考的大脑。你是大脑后方的意识,你觉知到了思想。当你停止把全部心灵投入到大脑中,不再把大脑当作你的救世主和保护者,你会发现自己正在大脑的后方看着它。这样你就可以了解你的思想了,你可以在内心观看它们。最终,你将能够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有意识地观察大脑的活动。

  一旦你达到这种状态,你与大脑之间的问题就解决了。当你停留在大脑的后方时,你,也就是觉知,是不参与思考过程的。你只是看着大脑思考。你只是在那里,觉知到你在觉知着。你是内在的存在,是意识。意识不是你必须思考的事物,你就是它。你可以观看大脑的神经质表现,而不参与其中。只要你这么做,就能让烦扰不安的大脑停下来。大脑之所以在运转,是因为你在通过你的关注给它充电。失去你的关注,大脑就会减少思考。

  你必须审视你的内心,并决心从现在开始,不再将痛苦视作一个问题。痛苦只是宇宙中无数事物中的一个。有人会对你说一些让你心头冒火的话,但之后事情就会过去。它只是一次短暂的经历。大多数人几乎无法想象与内心的烦扰和睦相处是一个怎样的场景。但是,如果你没有学会坦然面对它,你就会把一生都花在躲避它上。如果你感到不安全,那只是一种感觉,而你能控制感觉。如果你觉得尴尬,那也只是一种感觉,它只是造物的一部分。如果你妒火中烧,你可以客观地看待这一感觉,就像你看待轻微的瘀伤一样,因为它只是宇宙中的一个普通的事物,正在穿过你的内心。你可以嘲笑它、享受它,但不要害怕它。它不会碰你,除非你碰它。

  记住,一旦你把某个事物封闭起来,此后你将不得不始终对这个话题保持心理上的敏感。因为你把它储存在了你的内心,所以你害怕它会再次发生。但如果你能放松自己,而不是关闭自己,它将从你的内心通过。如果你保持开放,你体内的封闭能量将自然释放,你将不再耿耿于怀。

  这是灵性运作的核心。当你能坦然面对从你的内心通过的痛苦时,你将是自由的。这个世界将永远不会再打扰你,因为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就是触发存储在你内心的痛苦。如果你不再在乎体验痛苦,如果你不再害怕自己,你就自由了。你将能够比以往更活跃、更生机勃勃地行走在这个世界上。你会在更深的层次上感受一切。你的内心将拥有真正美好的经历。最终你会明白,在所有恐惧和痛苦背后,有一片爱的海洋。那股力量将从深处喂养你的心,滋养你的生命。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将与这种美好的内心力量形成密切的个人关系,它将取代当前你与内心的痛苦和不安之间的关系,然后平静和爱将接管你的生活。当你超越了痛苦的层面,你最终将从心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每天都会撞击笼子的铁条,如果你撞上去后要么后退,要么迫使周围的事物改变,以使自己舒服一些,那么你实际上是在利用大脑的才智使自己得以待在笼子里。

  你想超越吗?你想感觉不到界限吗?设想有一个非常宽广的舒适区,它可以轻松地容纳一天里发生的任何事。这一天里,大脑什么也没有说。你怀着平和的、充满灵感的心和这一天互动着,即使你无意撞上了边界,大脑也没有抱怨。一切就这样过去了。伟大的存在就是这样生活的。如果你像杰出的运动员一样受过训练,一旦冲过界限就能立刻放松下来,那么一切就都过去了。你将意识到你的一切都会很好,除了你的边界,什么也不会困扰你,而现在你也知道怎样处理边界了。最后你会喜欢上你的边界,因为它们为你指出了通向自由的道路。你要做的就是不断放松,向它们靠近,然后某一天在毫不经意间进入无限。这就是超越。

  保持快乐的关键其实很简单。最基本的是理解你的内心能量。如果你向内心看去,你会发现当你快乐时,你的心是敞开的,能量在内心涌动;你不快乐的时候,你的心是关闭的,内心感觉不到能量。因此,要保持快乐就不要关闭你的心。不管发生了什么,甚至你的妻子离开了你,或你的丈夫去世了,都不要关闭你的心。

  死亡实际上赋予生命以意义。死亡是你的朋友,是你的解放者。不要害怕死亡。试着去了解它在对你说什么。了解它的最好方式是抓住你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并意识到重要的是充分地生活。如果你完整地度过了生活的每一刻,你的生命就会更加充实,你就不必害怕死亡。

  你害怕死亡是因为你渴望生命。你害怕死亡,因为你认为有些东西你还没有经历过,你还想得到。许多人觉得死亡会夺走他们的东西。智者却意识到死亡是在不断地给予。死亡赋予你生命的意义,反而是你抛弃了你的生命,浪费了生命的每一秒。你开车从这里驶向那里,却什么也没看见。你的心思不在这里。你正忙着想下一步要做什么,你总是提早一个月甚至一年做计划。你不是在度过生活,你是在度过你的思维过程。所以是你,而不是死亡,抛弃了你的生命。事实上,死亡力求让你专注于当下,从而帮助你找回自己的生命。它会让你说:“天哪,我将失去这些。我会失去我的孩子。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们了。从现在起,我将更加关注他们,关注我的爱人,以及我所有的朋友和亲人。我想从生活中得到更多!”

  如果你充分地活在每一次经历中,那么死亡就不会从你这里夺走任何东西。没什么可拿走的,因为你已经完满了。这就是为什么智者总是随时准备死亡。无论死亡何时来临,对他们而言都不会有任何区别,因为他们的经历已经是完整的和完全的。假设你爱音乐胜过一切,你一直想听你最喜欢的管弦乐队演奏你最喜欢的古典乐曲,那是你一生的梦想,而这个梦想最后终于实现了。你在那里倾听。音乐充满了你,第一组音符就把你带到了你需要去的地方。这向你表明,只需一会儿,你就能沉浸于一种超然的平静。在死亡之前,你真的不需要更多的时间;你需要的是在你所拥有的时间里拥有更深层的经历。

  你应该这样活在你生命中的每一刻里。你要让它们充满你,让它们触及你的存在深处。生命中的每一刻都能做到这一点。即使发生了可怕的事情,你也要把它看作人生的又一次经历。死亡给了你一个巨大的承诺,你可以从中获得深层的平静。这个承诺就是,一切都是短暂的,它们都只是在穿越时间和空间。如果你有耐心,它们都会过去的。

  智者意识到,生命最终属于死亡。死亡按照自己的时间表夺走你的生命。死亡是房东,而你只是房客。俗话说“他的日子是借来的”“他又签了一份生命的租约”,“他”向谁借了时间?当然是向死亡借的。死亡终将索要它的财产,因为财产一直是属于它的。你应该和死亡建立健康的关系,而不应该恐惧它。感谢死亡给了你新的一天、新的体验,感谢它赋予了生命稀缺性,使它变得如此珍贵。如果你这样做,你的生命将不再被你浪费,它将受到你的珍惜。

  最终你会懂得,若合乎道,你醒来后将不必看到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若合乎道,你什么都看不见,你还必须学会如何看不见。你永远看不见道的去向,但你只能和它在一起。盲人靠手杖走在城市的街道上。让我们给这个手杖起个名字,叫“极端探索器”,它是边缘的触角,它是阴阳的触手。用手杖走路的人常常左右轻轻叩着地面,他们不是想找出应该往哪里走,而是想找出不该往哪里走。他们正在寻找极端。如果你看不见路,你只能摸索边缘。但是如果你摸到了边缘,却不走过去,你就合乎道了。这就是依道行事。

  所有伟大的教导都揭示了中间的道路,平衡的道路。你要不断察看你是合乎道,还是迷失在了两端。极端制造对立面,智者避开对立面。找到中间的平衡处,你就会生活在和谐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清醒地活:超越自我的生命之旅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