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是一本由王国维 / (加) 叶嘉莹 讲评著作,万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读后感(一):古今人的情感共识:《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
古今人的情感共识:《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人生的悲欢离合与阴晴圆缺,无论失意得意,生活都在大浪淘沙,回首已是雪泥鸿爪,如何得以慰藉心灵,你需要看看古人的智慧。如果读一首词,你能临表涕零或者意气风发或者其他情愫涌动,那么你或许读懂了其中一抹滋味,如果不懂,也无妨,希望王国维能够帮助您,叶嘉莹老师以现代的通俗隽永之笔势解读词坛著名批评家王国维,“境界说”从词本身的文学价值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发生勾连,真正做到“移情”之效。
生活万般形态经历,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诗词道破创作者的心境际遇,无论是伶工之词亦或是征战思乡之词,都饱含深情声叹。清代文学批评较为学者研究潮流,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学批评家,在理性的批评与一些写情达意的的诗词中发生碰撞,产生了极妙的化学反应为世人所仰慕。谈及词坛批评大家,王国维这位倔强的学人是永远绕不开的,《人间词话》便是他留给世人的智慧锦囊,悲欢离合都是人类共通的情感。
现代人的孤独有了归处,心灵有所依靠。诗词亦人生,搭建起词与现实沟通的桥梁,佳作经典流传至今,贵在展示其中与读者的共鸣之叹。易安先生以及东坡先生穷极一生探究词的地位,无论是温庭筠、柳三变还是辛弃疾、冯延巳,伶工之词、战火征战之词甚至是闺怨词等等都有其独特的时代价值与意义。悲伤时你会想起柳三变伶工之词的暗殇:“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相比当下的我们也有相似境遇:遭遇到误解无人伸援无人问津、人生得意无法尽欢,快乐与悲伤都戛然而止于一刹那,是何等的悲寂与无奈,人与宇宙的骤然安静,无以为靠,千万的感慨声叹若无知心者在身边,这样的境遇令人孤独感倍增,欢乐与忧愁皆是自己独饮,是怎样的压抑与怅然若失……现代人的孤独感表现的淋漓尽致,词人与读者的关系瞬间拉近,产生共鸣。
失意时接受自己,感受生命的愉悦与馈赠。词坛著名的选手苏东坡是我最爱的文人,几次被贬流离,面对打击与诬陷,他没有选择隐忍与反抗,他另辟蹊径,在山坡上耕作,遍尝美食,吟诗作对,即使瓢泼大雨挡住了归家之路,也“何妨吟啸且徐行”。人生当如雪泥鸿爪,他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享受着生活以及生命的馈赠,而不是自怨自艾,郁郁而终。现代的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享受与接纳、憎恶与逃离总要选择一条路走下去,而前者或许能让我们获得释然的轻松,但是这种释然不是“躺平”,而是努力激发生命的潜能去感受世界,获得幸福感,与其说是苦中作乐,不如说是感激生命,苏东坡的人生智慧,值得每一位读者反复地品味。
能坚定自己是王国维人生三重境界的奥义。王国维的三重境界是对宋代词坛提出的自己独到见解,可谓一鸣惊人,而对于人生也是如此。人生悲欢离合,各种情感都在人的人生走马灯里有所经历与汇集,学会与自己和平共处,及时调整自己,继续朝着目标奋进,保持初心不变是人生的一件幸事。爱己才能爱人,接纳、容许情感的发生,是词人交给读者的人生信条,人生不应虚度,得意之时就应尽欢,失意之时也要收拾好自己,重新寻找方向,作者娓娓道来的不只是他的故事,更是每个现代人的故事。
《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读后感(二):人间词话——词以境界为上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首篇就讲到了“词以境界为最上”,整篇对五代、北宋的词的解读时,也围绕着“境界”二字来阐述。流传到现在,有一段作为古今成大事者追求的三种境界,一直为诸学者追求:
这三种境界分别引自晏殊的《蝶恋花》,柳永的《凤栖梧》和辛弃疾的《青玉案》,三首词从原词的角度来看,晏殊写的是秋日的怅望,柳永写的是相思之苦,辛弃疾写的是寻而不得,乍见之后的惊喜,这些都与人生境界没多大联系,但如何与古今成大事者的境界追求呢?
叶嘉莹先生解释的很好:这一切与联想有关。在《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里,叶嘉莹先生就这三重境界,进行了深入的解读,确实引人入胜。
所以,好的作品固然是好,也需要进行好的解读。两者相得益彰,才能将作品的精华之处放大,但作为读者也要注意,每一种解读都有个人的主观性,正如在序的末尾,叶嘉莹先生说的:我之所说未必与王国维先生原意完全相同,读此文者之所得,也不必与我完全相同。然而这种差异,实在无关紧要,我们只是由联想引发联想,在内心最真切的感受中,觅取和享受彼此间的一种相互的触发而已。
这种客观求实的态度,也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这本书分为四部分:人间词话(解读版),人间词话 未刊稿,叶嘉莹品读王国维词,还有附录,记录了王国维年表和所涉及的人物小传。内容确实丰富,且读者可完全可以自己先解读原文,再参考解读版获得感知。在每一篇后还用蓝色纸刊印处原文中涉及的词及注释,质感满满,阅读愉悦感极强。
在这一时期众多词人之中,王国维先生对南唐后主李煜的词赞誉颇高——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自是人生常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能有此气象耶!
叶嘉莹先生解释我认为颇为中肯,深以为然:之前的词人描摹状物仍局限于闺阁园亭之景、相思怨别之情。独李煜之词,能以沉雄奔放之笔,写故国哀感之情,为词之发展中的一大突破,其成就与地位皆有值得重视者。
李煜以其独特的人生感悟,将“淫靡”变为“宏大抒情”,也难怪,王国维先生这样评价他的风格: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巳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句秀是词句藻饰之美;骨秀是情意本质之美;惟独神秀,是指精神之生动飞扬足以超越现实而涵盖一切的一种美。
所以,王国维先生评价词本身,更是从词人身世来评。知人论世,看似是词的境界,更是人的境界。叶嘉莹先生的解读也比较近似的还原先生的本意。值得一读的好书,做教师要细品,做学生也需看看。
《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读后感(三):且斟清茶品旧词
王国维少时即有才名,被誉为“海宁四才子”之一,青年又治西学,故而学兼中西,“在几千年的旧学的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王国维一生著述颇丰,其中《人间词话》一书在继承了中国古典诗学精髓的同时,还充分借鉴了西方文艺理论,成为近代中国文艺美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部经典之作。《人间词话》共64则,在这些零章断语中处处闪烁着王国维的才情。惟因其内涵精深,用语凝练,《人间词话》也并非一本易读之书。《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以古典文学名家叶嘉莹的《人间词话七讲》等书为底本,参考《王国维先生全集初编》《人间词话疏证》等书编校而成,书后附有王国维《人间词》选、王国维年表、所涉人物小传和所涉词牌简表。
王国维“家境贫弱”,四岁丧母,且“体素羸弱”,因此天性忧郁悲观。成年以后,适逢清末变乱,世事纷扰,新旧文化激烈交锋,这些都使得王国维对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叹服不已。在王国维自己所撰《采桑子》中就有“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这样的句子,多有感时伤怀之情。最终王国维以投水自沉结束了人生,也颇具悲剧色彩。 贯穿王国维人生的这种偏好悲怆的审美意识也体现在《人间词话》中。
《人间词话》第一则即谓:“词以境界为最上。”由此开宗明义,提出了“境界”论。其余各条均是围绕此说展开。第二则提出“有造景,有写境”,以此作为理想与写实二派的区分。第三则进一步为境界规定了两个基本审美形态:“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其中第二六则的三重“境界”论尤其广为人知。王国维并以古代词人佳作为例,加以品评,由此阐发其理论,其尤为欣赏五代、北宋词,又赞美“得南唐二主之遗”的纳兰性德词。其中,他对那些直抒生命中忧患意识,带有“忧生忧世”思想的作品更为推崇,认为具有更高的艺术境界。如其中第二五则,即列举了诗人“忧生忧世”的作品,如“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等句,其中流露出的对人生、对时代的忧愁悲慨,其压抑困苦的抒写较一般的抒情感怀就更为深沉。因此不难理解为何王国维对李煜的推崇。李煜中年国破家亡后,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这一惨痛的蹉跌令他的生命体验变得厚重,格局由此开阔。其笔下“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句发自胸臆,而无矫揉,因此得以超出个人不幸的层面,写出了全人类共有的悲哀和无常之感,故而王国维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认为“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并誉之为“神秀”。《人间词话》虽然不乏对作品语词、技巧细致入微的品鉴,但最引人注目的的还在于将对作家人生遭际与艺术创作相结合所作出的阐释。
全书以叶嘉莹的《谈诗歌的欣赏与〈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一文代序,带读者了解王国维的境界论,可谓挈要。之后每则之后附叶嘉莹的点评,对原文加以解说。作为一本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话》中涉及历代诗人词家,头绪繁多,点评有助一般读者理解。作为古典文学名家,叶嘉莹也以其解读为原文增色。如第二九“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由“凄婉”而“凄厉”,其中纤毫差别何在?叶先生认为是“孤馆”“春寒”“杜鹃”等意象已极为悲苦凄凉,而又加“闭”“暮”二字,遂更增原有的凄苦之感,“几无苏解喘息之余地”,因此成为“凄厉”。这有助于读者把握王国维原文的细微之处。
今天,王国维纪念碑默默伫立在清华园中,碑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之语是对王国维一生治学的盖棺之论。《人间词话》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于其中也可窥见他的为人与为学。《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可以帮助读者了解王国维词学主张,进入其文艺美学思想殿堂。
《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读后感(四):看和文学大师讲评诗词,会发现你不曾看到的美
《庆余年》里范闲背了几首诗词,就把一群古人唬得一愣一愣的,说他拥有不世之才,殊不知,这只是现代人的小学生水平。当今的小孩从幼儿园开始就学背诗,到小学毕业不会100首,也会80首,放到古代各个是文学大家。
多年的义务教育,会背诗词的人很多,但是真的能理解诗意,懂得诗词意境之美的人,却不好估计,毕竟大家不是搞诗词鉴赏与研究的,单靠读读背背就能感悟长期积淀下来的深邃文学内涵是有一定难度的。
想要提升自我的诗词素养,读大师的讲析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中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就很有代表性。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他学识广博,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
如果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你理解起来还是觉得有难度,那么叶嘉莹《人间词话》讲评本一定就没有问题了,她在王国维先生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解读,内容通俗易懂,绝对适合各类人群。
例如:书中P50对《诗·蒹葭》与晏殊《蝶恋花》的意境分析,作为普通读者很难在思想上有这么大的跨度,把北宋的词与春秋时的诗联系到一起。
作为学贯中西的王国维,在讲诗词的时候,王国维很侧重诗词的意境与情感的分析,而这两个作品因为在意境上有相通之处,所以会被作者拿来一起来说明。
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其中的凋、独、望等这些词都隐含一种与外物类似的有我之境的意味。感觉在空旷中带有一丝孤独与悲壮。
而《蒹葭》所用的苍苍、凄凄、采采对于物的叙写,与溯洄,溯游等对人的叙写都较为平和从容,并无人与物明显对立的迹象。在飘渺中带有一丝潇洒与欢快。
它们都有使读者产生“高举远慕”之情的感受,二者的区别只是一个有些悲壮,一个有些洒落而已。这也正是作者所说的诗词中有我与无我的两种境界,通过这样一对比讲解,让人豁然开朗。
文中P82对于咏物之词的分析,作者用苏轼的《水龙吟》和史达祖的《双双燕》进行比较。认为苏轼的《水龙吟》更好。在赏析的过程中,读者可以细细品味作者所说的好体现在哪里。对于作品怎么评高下,鉴优劣,提供一定是赏析素材。
对姜白石《咏梅》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作者也给出自己的看法,认为以“暗香”和“疏影”为词格调很高,但也有其不足。凡大学问者,看问题总能比我们普通人更深一步,对了他们的讲评总能让人心悦诚服。
还有P88作者分析诗词中的“隔”与“不隔”。讲真这是我读诗词以来从未考虑过的问题,我只知道诗词是否押韵,文章是否对仗,表达是否清楚,此外再无其它。
作者用有真情实感,且能表达出真情实感的词,称之为不隔;用能感受真切之意,但是却无法表达真切之感受的词,称之为隔。那么什么的句子属于“隔”与“不隔”呢?作者还给出两个例子让大家体会。
诗句“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表达的意思是属于不隔
而“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就属于隔。
“隔”与“不隔”其实区别在于一个指的是看见的意像,另一个指的是结论,直观的现象为不隔,获得的结论被认为是隔。通过深度解读,让我们看到了诗词更加精妙的部分。
作为现代人,我们对古诗词如果没有特殊研究的话,很多时候特别难理解古人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但有了大师的讲评,我们对诗词真正要表达的意境,以及诗词的魅力就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
最后,文学大家总能站在高于普通人的视角去分析和解读作品,给予人们高层次的引领。读《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看文学大师讲诗词,从中发现以前不曾看到的情境,对诗词涉猎不深的人会很有帮助。
作者:豆浆 喜欢读书、写评,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