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博斯》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10-13 00:18: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博斯》读后感100字

  《博斯》是一本由(意)马可·布萨利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裸脊锁线图书,本书定价:128,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博斯》读后感(一):非常值得一读的艺术理论书

  个人很喜欢艺术理论类的图书,因为一方面可以在阅读中了解艺术家的生平与创作背景,另一方面在画作欣赏上,可以潜移默化地通过这类图书提升艺术鉴赏力。最近在阅读的《博斯》,就是这样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艺术理论图书。

  文艺复兴是人类历史上对于艺术最伟大的修复工程,在这个时期衍生出很多优秀的艺术家,希罗尼穆斯·博斯就是中世纪晚期到文艺复兴早期的一位非常知名的荷兰画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传统画家的艺术作品多体现于宗教色彩的构建,但是博斯的作品突破了北欧绘画中传统的宗教气息,他将人文主义作为其构建画作的标准布景板,以此绘画出的作品流传于世。

  翻开《博斯》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博斯的绘画色彩基调。那是一种仿若黑白之间跳跃的深深浅浅的灰色气息,如同我喜欢的作家亦舒笔下的基调一样,将人文置于万物之中,安定其位置的唯一方法就是灰色的调调。

  博斯的画作被专业人士评价为“复杂到眼花缭乱”,他最出名的还有在其画作中展现的人文精神。任何一种艺术的突破都来源于艺术家对当下社会的思考,博斯很好地将艺术与人文融合在一起。不知道其他读者如何看待博斯的画作基调,我对其画作的感受是,在所有的色彩调和之下,有一种对生命的接纳,抛开作者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教授马克·布萨利对博斯作品的介绍和评价,我喜欢更直观地感受自己对博斯作品的理解。

  诚然,作者对博斯的书写非常专业,但是我不知道其他人会不会同我有一样的感受,虽然博斯的作品我能看出来他对生命的接纳,但是博斯作品的基调如我之前所说,是一种灰色系的调调,这也就是说,博斯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还是有一丝无奈的。或者说,历代艺术家对于当时社会的理解都是有一丝无奈与绝望的,而“高处不胜寒”的艺术解构,也是艺术家产生这种无奈的直接源头。

  除了作者对于本书的艺术解读,让我衍生出一些对艺术的自我理解,《博斯》一书的装帧也让我非常喜欢。从封面的颜色搭配和结构,都非常精致,套用一句流行的广告词来形容的话,那必定是这句——简约而不简单。

  《博斯》读后感(二):奇异诡谲的魔幻世界

  除了野蛮国家,整个世界都被书统治着。看似这句话有些狂妄,不过看看这些画作,只能感慨这些追求美的画作却在处处隐含着世界的不公,乱象。也难怪博斯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了。

  博斯的画作用神奇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异诡谲的魔幻世界。同时大量的契合《圣经》的宗教源泉,却从心里对世界进行反思,进行一种隐喻,进行着人文思考。

  其中《快乐之源》的三联画给我的震撼很大

  最左边一开始亚当夏娃生活在伊甸园,上帝在教诲,可是罪恶已经隐含了,比如那种纯洁水柱下面的黑乌鸦,豹子已经叼着新捕获的猎物,多头的动物已经上岸了,还是说世界本来如此,罪恶和善良一直共存在这个世界呢?

  接下来,亚当夏娃离开伊甸园,看似这个起初的快乐园到处都是人,各种神奇都在这个世界交融,可是阴暗也如同光暗之影子一样随处可见,一群人互相驱赶着走进一个自我封闭的蛋,一群人为了珠宝聚集在一起,各种知更鸟看似是送来世界的热情,可是旁边巨大的鸟象确是灾难与罪恶的隐藏,观察世界的人前面确实有黑老鼠遮挡。看似快乐的园林,却处处是争夺,处处是掠夺,处处是蒙蔽,与其说是快乐园,更不如说是失乐园吧。

  接下来的第三联便是罪恶的世界了,所有的阴暗全部爆发,所有的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乐谱铺在屁股上,琴弦是人的献祭,鸟儿吃了人,一群人挤挤压压,互相倾轧,色子的迷失,一群人醉生梦死,上面还有大篇幅的老鼠,黑暗分食人体,活脱脱的地狱吧。看似是圣经的末日世界,其实又何尝不是所有黑暗面的显现呢?

  当然纵观历史,我个人的看法是,黑暗光明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光明,更没有绝对的黑暗,这样的作品更多的是结合博斯时代的思考吧。

  可尽管如此,对我们仍然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失去道德的约束,人与野兽可能也无有不同吧。人人向善也是美好期待不是吗?

  这种画作从另一面体现世界,可能有些不适,也算是一种现实吧。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在我看来,世界一直很混沌,以前如此,现在如此,以后也如此。博斯的画作世界最好不要极端地出现。献给每一个人。

  快乐之源 三联画

  《博斯》读后感(三):草稿

  1356年法国国王约翰二世在普瓦捷战役大败于英国军队。此后,他为了巩固瓦鲁瓦王朝的势力,将自己的小儿子约翰封到了勃艮第地区。富庶的弗兰德斯地区之后被作为嫁妆给予了勃艮第公国。著名的法国民族领袖“圣女贞德”也是被勃艮第人给俘虏然后卖给英国人。

  大约在15世纪90年代,欧洲人刚刚走出中世纪的阴影,此时,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大师们,已经在歌颂人性的光辉,称赞摆脱了压迫的新世界了。但身在弗兰德斯地区的博斯《迦南婚礼》,是在警示新婚夫妇,在欢悦之时,也要警惕愚昧和放纵的危险。

  博斯的画作,人们会发现其中充斥着各种恶魔、妖邪和鬼怪的形象,要理解画作的含义,需要引入神学,尤其是当时的宗教象征主义。他一生中许多作品都是受教会委托而作,其时常见的绘画语言有猎鹰、裸体和猫头鹰等,作品里也包含有教育意义的存在。

  《快乐之源》所描绘的常景,真如图大洪水爆发前的场面,天神与人类的结合,使得地球之上充满了各类的“恶”,如此引起天神的不满,最终也导致大洪水的爆发,把地球之上的“恶”就此清除出去,还原地球之上原本“善”的面目。

  《干草堆》说到干草就是财富,干草的颜色近似于黄金,把青草晒成干草,就像是把商品变成财富的过程。有了干草,生活会过得很好。可以烤乳猪吃,可以养育幼儿。所以人们才去争抢干草,因为它既代表金钱,又代表权力。《暗夜与黎明》也有对干草描述的章节。

  画家所最有特色的元素,就是各种各样的畸形人物,看起来很怪怪的,有研究者将这种表现手法视为“格里洛”绘画技法,绘制古怪的人物、姿态和表情。自然作家也借鉴了中世纪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怪物形态。这种混乱的形态,也正是回归有秩序的希望所在。

  玻璃使用沙石和土灰制作而成,它们跟精美的瓷器一样,也是奢侈品的一种。普通人家一般消费不起。而在皇家和官僚贵族家庭,这种消费颇受推崇,玻璃制品成了财富和权贵的一种象征。《红楼梦》里有十几处提及玻璃制品或描写玻璃制品。

  画家喜欢借用谚语来进行艺术创作,《干草堆》有谚语的借用。这幅画作同样如此,森林有耳朵,地上有眼睛,“旷野有眼,森林有耳。我将保持缄默,只看,只听。”

  《博斯》读后感(四):荷兰画家博斯和他的那些神奇画作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绘画艺术臻与成熟,我们熟知的列奥纳多·达·芬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位,他的故事我们在小学语文中都能看到,他的杰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享誉全世界,至今无人完全超越,他和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号称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三杰”,也就是文艺复兴后三杰。

  本书书名叫《博斯》,是一本博斯的传记和博斯的作品集,博斯也算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他的画风独具一格,影响了后面很多画家的风格。有很多超高清大画作,不但有整体的画作和说明,还有局部的放大显示,对欣赏博斯的作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博斯名气虽然没有上面三位画家的名气大,但是影响力不比上面三位的弱,甚至他的一些绘画思想深深影响了那三位。

  作者是意大利的马可·布萨利,生于一九五一年,现在是罗马美术学院的教授,教授《艺术解析》课程,对艺术颇有研究,他还是一位策展人,“罗马文艺复兴”类题材是经常被展览的内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他同时又是一位高产的作者,曾出版了二百多本出版物,本书就是他的一本非常受欢迎的好书。

  本书颜值非常高,超大十六开本,全彩印刷,图文并茂,图片几乎全部来自于博斯的画作,有一股淡淡的油墨香味,让人有非常强的阅读欲望,看着这些优美的文字,精美的绘画作品,给人以超高的艺术享受。

  博斯的作品不再像传统那样墨守成规,他独创了一种独特的崭新的绘画风格,他的画作有着天马行空的造型、充满神秘诡谲的情节、包含无处不在的隐喻,他的画作需要反复去看,去思考其中的奥妙,才能体会到他画作的真谛,才能看出他作品的巧妙。他的作品虽然不像毕加索那样抽象和奇葩,但是他作品的画面经常让人觉得有点眼花缭乱的感觉,想象力丰富,里面绝大多数都是他自己的独创画法,他为了反对现实和当时的封建主义思想,画作中经常使用大量的象征符号。他的后期其实是文艺复兴的早期,他的作品显示了文艺复兴时期进步的人文主义立场,他的作品不再拘泥于北欧绘画传统中虔诚肃穆的宗教气息,更富有展现力,体现了新鲜的绘画气息,在当时带来了一股独特的绘画风气,对绘画界文艺复兴的兴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发展进程。

  我觉得马可·布萨利著作的这部《博斯》是介绍博斯传记作品和宣传其绘画组作品的最高端大气的作品,能给人带来非常高端的艺术享受,是值得反复欣赏的好书。

  《博斯》读后感(五):细腻的画法 犀利的画风

  这本书适合听着巴洛克音乐来欣赏希罗尼穆斯.博斯的画,他原名是杰罗恩·安东尼松·范·阿肯,出生在艺术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地方有名的画家,所以是在艺术氛围中长大。因为加入圣母兄弟会和娶了十分富有的妻子,再加上博斯自己的财富在当时他是没有经济压力的,我觉得这也是他敢于解放思想专心创作的原因。博斯作品充满着现实意义,每一个细节都有着其耐人寻味的隐喻,奇思怪想的画面像迷一样难解,他运用天使和魔鬼、音乐、玻璃、炼金术和魔法等恐怖、畸形的形象来隐喻这些自私的个人和团体表达自己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博斯有众多的代表作,但人们聚焦更多的是《快乐之园》《七宗罪》《圣安东尼的诱惑》《魔术师5》《取出疯狂之石》等等,众人对画作也是深入地进行了极尽细致的拆解和深入分析,带领读者走近画作,了解作品中各个元素的象征意义。在现代人们通过展览、出版书籍、召开研讨会等形式来纪念和了解博斯绘画世界。博斯出生在和平年代是中世纪晚期是文艺复兴时期,被认为是20世纪的超现实主义的启发者之一。

  博斯将复活的耶稣形象置于上帝可视万物的瞳孔当中,这一选择聪明而且富含深意。眼睛中温暖的黄色则另有含义,意味着太阳,同时也是基督的符号象征。

  另外一组临终之事是“地狱”和“天堂”,或者是“惩罚”和“永恒的祝福”。其中在第一个圆里面,博斯提前使用了很多表现地狱的符号,尽管此时时机还不成熟。第二个圆里面是基督了传统形象,他端坐在中间的王座上,四周围绕着天使和圣人,而圣彼得则在迎接前来的灵魂们。 博斯的许多作品都背世人引用时尚品牌和电影领悟都有借用其作品的元素,著名惊悚电影《七宗罪》血腥场面的构图与光线便是源自于其代表名作《地狱之光》、《七宗罪》。这本书收录了博斯许多画作,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在博斯之后涌现出了大批优秀追随者,比如拉斐尔、勃鲁盖尔、萨尔瓦托.罗萨、马格利特等等。博斯带给后人的,不止是像谜一样的作品,他是想用这种方式提醒自己和警醒世人,更是对人类本质的反思与批判。

  《博斯》读后感(六):视觉与心灵的即时通感 ——《博斯》用画阐述人类的宗教与社会

  小时候看过很多神话故事,但对本土的道教、外源的佛教基督教等没有本质性的认识,只有惩恶扬善和谐社会的朦胧感觉。 读初中时,同学的枕侧放着一本厚厚的《圣经》,有着耶稣般躯体的他,生活极为的节制与自律,常常夜读到很晚,这样的缄默与顽韧,让他在学习上收获颇丰。他的《圣经》,我有幸看了一些,对于基督教,也有了一点深刻的认识。 人类的每一次进步,在于对边界的突破,而所谓的边界,不过是人类未曾触及的而现实中又有可能存在的事物。是哪些人作为精神属性的引领者?在新知的领域里开疆拓土,希罗尼穆斯·博斯算是一位。 博斯生活在西班牙的封建统治时期的尼德兰,宗教思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尼德兰本民族的传统之中,盛行着巫术、谚语和民间传说,文学艺术家们常利用它们来发泄对教会和西班牙统治的不满。当时的尼德兰,画家特别注意平整细腻的画风,注重对象的如实表现。精力充沛的博斯,对于传统绘画技法尽皆收纳,又把奇幻诡秘的想象融入其中,这是最为奇特的。 画,比之于语言和文字,相对来说有一些隐晦和艰涩,对于图画图意的确切理解,有赖于观察者自身的文化素养。如同中国古代的绣像本小说,每一幅图画,不单单是一个即时场景的展示。许多天马行空不羁于现实的画家,早已尝试用共时性的多地域多人物或历时性单一地域单一人物的构图方式,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充满故事性的画面。在该书中,博斯惯以复合式的三联版画宣扬他的认知。 人类在蒙昧的时代,无数未解之谜被赋予神性和魔幻性,宗教作为一种精神属性,凝聚着大量的或苦难或罪恶或有欲求的信徒。而宗教的纯洁性,或者说信徒的纯洁性,在人类虚伪、贪婪、丑恶、兽性、裸露痞面前,往往充满着不确定性。也正是鉴于此,画家博斯以《圣经》、《约伯之书》、《创世纪》、《福音书》、《启示录》等里的故事作为绘画的背景蓝本,对于人性的黑洞进行了辛辣的戏谑与嘲讽。 在博斯的画作中,善良普爱的上帝,摇摆在善恶、文明与野蛮之间的人,凶暴残忍、肆意妄为的魔鬼是其必备元素。奇形怪状的动物、植物、人,常常配有阴暗诡谲的形态,以隐喻现实之中的荒诞性。 博斯的画作既是古老智慧的符号化,又是对人间荒谬的嬉笑怒骂。如在《魔术师》之中,魔术师靠自己的倏忽而逝的神秘技法吸引了围观人群的注意力,而其同伴则向观众的口袋伸出了邪恶之手。对于当时的社会,博斯的画作是尼德兰新旧教派之间激烈斗争的一种表现。 《博斯》一书,大开本的幅面,精致的装帧,充满创新的想象是一亮点。在文本方面,虽然可以依据现代科技做复原、年份推断,但仍持有谨慎的人文姿态,搁置争议、保留设想,是又一亮点。

  《博斯》读后感(七):走进博斯妖冶诡异的魔幻世界

  天马行空的造型,神秘诡谲的情节,无处不在的隐喻,“现代绘画始祖”希罗尼穆斯·博斯所创作的奇异诡谲的魔幻世界影响着勃鲁盖尔、戈雅、达利、马格利特、埃舍尔和培根等艺术家,由他所开创的崭新的绘画风格,画面常常复杂到眼花缭乱,而我们也只能通过他的魔幻世界一窥其暗藏于画中的真谛。

  希罗尼穆斯·博斯是中世纪晚期到文艺复兴早期的荷兰画家。他的画作色彩大胆且丰富,富有浓重的魔幻气息,极具想象力的作品常常让人感到复杂,然就是这样具有高度原创性与想象力的画作影响了后世对于命运的解读。

  《博斯》的作者马可·布萨利出生1957 年 12 月 9 日,毕业于罗马一大艺术史学位,现任罗马美术学院教授,教学《艺术解析》课程。并在巴勒莫圣玛利亚自由大学教学《现代与中世纪艺术史》课程,同时在罗马第一大学建筑系教学《当代艺术史》。

  如同德国艺术家威廉·弗拉肯格所说马可·布萨利所著的《博斯》“一半是被接受的再现形式,一半是‘捉迷藏’般的解密游戏——博斯的隐喻性画作是可被看作秘密启示录的图形文字系统。”

  本书内容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博斯的生平以及其代表作产生的原因和时代背景、对后世艺术家们的影响。第二部分则是着重解读其作品,一窥博斯各代表作中的细节、隐喻及具有象征意义的内容。

  每一位大师在述说其生平时总能找到其生长地及出生日期,然博斯并没有具体的出生时间,我们只能依据一些可以证明其存在的文件来估算他出生时的社会背景,或许这也是缺失的大师头衔所代表的意义吧。

  在他的早期作品中不难看出与其奇幻世界的成熟时期作品相比较会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其丰富的想象力仍可在已知的第一件真迹中初见端倪,其惯用的各种符号及展现出不寻常的建筑风格已与成熟时期的那种不安感相似。可见他的作品在早期虽显稚嫩,却隐含成熟之风,或许这些变化和他的生平经历与社会背景有关。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创作的博斯年表,从年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自1435年起至1567年止,博斯所在时代的历史、文学、艺术等大事件的发生,以及希罗尼穆斯·博斯的生平。这种年表形式的展现更容易让我们看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博斯是如何成为影响后世艺术界的“现代绘画始祖”。

  博斯的画作线条大胆,隐喻性强,让人无法在其画作中看出他对于反对现实和当时封建主义思想的各种隐喻,他的作品冲破了北欧绘画传统中虔诚肃穆的宗/教气息,同时显示了文艺复兴时期进步的人文主义立场。

  看希罗尼穆斯·博斯的画作会让人掉进一个充满了妖冶诡异的魔幻世界,他的与众不同也恰恰来自其极具原创性与想象力的各种复杂画面,如果没有《博斯》中对其作品的解读,可能读者将无法直观地去了解每一幅画作所想要表达的含义。

  《博斯》读后感(八):奇思妙想的创作

  若有机会参观普拉多博物馆,也许会长时间停留在精彩的画作《快乐之源》之前,感受作品所带来的力量。画面中充斥着大量的绘画元素,欣赏时难免会产生错综复杂的感觉,使观众不能集中注意力。直到阅读到作品的解读,才能慢慢体会到画面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许多文学作品都提到“大洪水”时代,天神恩利尔无法容忍众神与人间女性的欢爱,引发洪水摧毁人类。如拱玉书《吉尔伽美什史诗》和撒迦利亚·西琴《地球编年史》。在天神眼里,地球上充满了各类的“恶”,引发天神的不满,最终导致大洪水的爆发,以便把地球上的“恶”彻底清除,还原地球上原本“善”的面目,或者重新再打造出新的历史。而这幅作品画面所展示的,不正是如此的场面么?不就是“大洪水”的前传么?仔细找找,画面上可以发现许多‘恶’,画面前景长有“毛”的人物,正是神与人相结合的后代。

  看过此书,终于对画家博斯的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其笔下最具特色的元素,就是形形色色、由人与动物拼接而成的怪物形象,看上去十分怪异,有研究者把这种用来描绘怪异的人物、姿态和表情的表现手法,视为“格里洛”绘画技法。博斯的作品应该借鉴了中世纪时代各种怪兽形态,如《怪物考 中世纪幻想艺术图文志》,而这种混乱的形象,也正是画家希望回归有序的希望所在。

  博斯的画作,不仅仅有怪物,还充斥着各种恶魔的形象,如猫头鹰等,自然的画中有时也蕴含着“教育”的意味。要深刻理解其画作的含义,有时需要引入神学,尤其是当时的宗教象征主义,他一生中许多作品都是受教会委托。

  再有博斯喜欢借用谚语来进行艺术创作,《干草堆》的主题来自一句古老的尼德兰谚语:“世界是一辆载满干草的四轮车,人人从中取草,能捞多少就捞多少“,干草的颜色近似于黄金,把青草晒成干草,就像是把商品变成财富的过程。在中世纪时代,干草就是财富,肯·福莱特《暗夜与黎明》就有关于“财富干草”的描写。正因如此,画作中才会出现各种身份的人,不顾一切地去争抢干草,因为它既代表金钱,又代表权力。莫奈有二十五幅以“干草堆”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或许也同样表达了财富的含义。

  玻璃这种元素,也挺有意思,其是用沙石和土灰制作而成,它们跟精美的瓷器一样,在当时的社会中也是奢侈品的一种,只不过它来源于西方,据考证,世界上最早的玻璃制品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或古埃及文明时期。魏泓《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中也提到了玻璃的发展,博斯的画作中也绘制有玻璃。《红楼梦》里有十几处内容提及玻璃制品或描写玻璃制品,玻璃在皇家和官僚贵族家庭颇受推崇,普通人家一般消费不起,玻璃制品这才同干草一样,也成为财富和权贵的象征。

  博斯存世的作品约有四十幅左右,除了七幅有署名以外,其他均年代不详,很可能是出自于博斯工作室。其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如老勃鲁盖尔等等。中国现代艺术家魏东的作品中,也仿佛可以看到博斯的影子,夏阿的画作也极度推崇对细节的刻画。

  《博斯》读后感(九):博斯超现实的艺术风格,带给后世的一击

  文艺复兴时期,众星璀璨,却很少在这些书籍里看到博斯,今天才知道这一位风格独树一帜的画家。

  博斯

  他的笔墨不在文艺复兴时期重点讨论的宗教画,也不在记忆多磨高潮的透视法,而是善于把世间一切丑恶通过具象的方式展现出来,他可以说是超现实主义的画家。

  人间乐园

  由于其作品晦涩难懂,艺术史学者研究争论很多。博斯被塑造成一个不受欢迎的的异端,地方人文主义者和博学的智者,虔诚的基督徒。

  15、 16世纪之交的尼德兰艺术,随着文艺复兴的浪潮席卷欧罗巴大陆, 15世纪以前的那种严肃静穆的宗教绘画慢慢变得生动起来,画家对世俗生活和周围环境的兴趣也伴随着人文主义的脚步水涨船高,以至于 16世纪的尼德兰成了风景画的发源地,各位风景画大师交相辉映。然而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的博斯,却又跨出了超越时代的一步。‘

  超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艺术流派,艺术上的表现以探索潜意识中的矛盾为主,如生与死、过去和未来等,超现实主义的画家也为了表现这样的奇发异想,大多运用拓印法、黏贴法、自动性技法等,特殊的表现技法来创作。另外为了表现与真实世界的扭曲或矛盾,他们也常常采用精细而写实的手法来表达超现实的世界,甚至出现幽默的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甚至可以算是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开山祖师。

  超现实主义(法语:Surréalisme)直接地源于达达主义,在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说明一下,达达主义,就是所有反当时存在的艺术的统称,反艺术的艺术。超现实主义,不单单指画派,但我们主要还是说说超现实主义绘画。其理论背景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帕格森的直觉主义。

  超现实主义强调直觉和下意识。这是一个很可怕的问题,但是超现实主义的直觉和下意识,是艺术家创作范畴的。在博斯的笔下,各种天马行空的动物和世界被出色的描绘,像潘多拉打开了盒子一般,恶魔化作各种动物就在身边腐蚀着人们,也潜藏在你无法预知的空间里。

  超现实主义明确强调受理性控制和受逻辑支配的现实是不真实的,只有梦幻与现实结合才是绝对的真实、绝对的客观。” 超现实主义者主张把生、死、梦,现实、过去、未来结合在一起,把它们统一起来。于是他们的艺术作品纷纷呈现出神秘、恐怖、荒诞、怪异的特点。这也是为什么博斯的画在的观众看来,都是晦涩难懂的。

  佛兰德斯的绘画在17世纪迅速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除了以鲁本斯为代表的、主要面向上流社会的、色彩鲜丽、充满动感的巴洛克风格而外,还出现了面向普通人的生活、描绘下层人民形象的绘画艺术,以雅各布·约丹斯和小达维特·泰尼尔为代表。

  《博斯》读后感(十):走进现代绘画始祖博斯奇异诡谲的绘画世界

  2020年新冠疫情的发生让“瘟疫”这个词汇重回大众视野,反复被提及。霍乱、鼠疫、天花、结核病、流感……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多次或大或小的瘟疫事件。

  鼠疫又被称为“黑死病”。爆发于欧洲中世纪席卷整个欧洲的“黑死病”让欧洲人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陷入悲惨境地。不过,“黑死病”的爆发也为一些艺术家带来了全新的创作灵感。被誉为“现代绘画始祖”的博斯就是其中一位。

  希罗尼穆斯·博斯 (Hieronymus Bosch),是15世纪北欧最具独创性的画家。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博斯的油画画作存世的仅25幅,这些画作散落在荷兰、法国、美国、西班牙等世界各地。

  博斯常常在画作中描绘人类的各种缺点,以宗教故事或谚语(寓言)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现今存放在柏林国家博物馆的著名画作【fig199】就是从德国谚语“土地有眼睛,森林有耳朵”中获得的灵感。

  罗马美术学院教授马可·布萨利编著的《博斯》分两部分带领我们走进奇异诡谲的博斯世界。第一部分正文详细介绍了博斯生平、作品创作的原因和时代背景等;第二部分则是对博斯作品的细腻解读。

  博斯出生在斯海尔托亨博斯城(荷兰南部)的一个艺术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画家,博斯从小耳濡目染,在家庭的绘画作坊中学到了绘画的基础知识。

  1460年,斯海尔托亨博斯城发生了一场可怕的火灾,4000余所房屋被大火摧毁,其中也包括博斯家的祖屋。这场大火给博斯的童年蒙上了一层阴影,在博斯后来的画作中,博斯家的祖屋连同外祖父铸钟厂里的情景出现在不同画作的地狱背景中。

  《干草车》三联画是博斯创作于1515-1516年间的橡木木板油画,这是一幅隐喻性和真实性相结合的寓言画。

  《干草车》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尼德兰古老谚语——“世界本是一个干草垛,人人在上为所欲为。”

  三联画的左侧描绘的是上帝创造世界;中间部分则是围绕在干草车周围的人兽正在相互撕扯着抢夺车上的干草;而三联画的右侧描绘的是地狱场景。

  书中将画作放大详解,帮助我们细致地欣赏画作的每一个细节。比如三联画中间部分右下角,几名刚刚抢夺来干草的修女和修士正在将大把的干草装进袋子……座位上,一位体型肥胖的修女正在举杯畅饮。

  干草寓意整个世界,有了干草,生活会过得很好。画面中,围绕在干草周围的芸芸众生,无一不在为获取更多干草而忙碌着。对干草的渴望和不择手段豪夺的最终归宿就是走向地狱。正因为此,右侧地狱场景中的魔鬼一刻不停地建造,因为有数之不尽出卖灵魂换取干草的人(兽)即将到来。

  《干草车》外挡板关闭时,呈现出来的是“徒步朝圣者”的巨大形象,主人公脚下的羊肠小道周边弥漫着死亡的气息。累累白骨、绞刑架、还有朝圣者将要踏上的独木桥,都意味着灵魂将要通往阴间,并要接受审判。

  2003-2006年,《干草车》三联画经历了漫长的修复过程,目前收藏在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国家博物馆。

  博斯的画作极富想象力,充满了荒唐的形式和怪异的象征主义。有人形容希罗尼穆斯·博斯如同黑洞,会将所有和其独特主题搭边的作品吸食进来。

  博斯的许多画作描绘了罪恶与人类道德的沉沦,他描绘地狱、怪物,激发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后几代艺术家们的想象力;博斯的绘画作品被竞相模仿、受到后世追捧;博斯写实与浪漫的表现方式相结合的创作风格警示众生的同时也在赞颂生活美好。

  -END-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博斯》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