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10-12 00:18: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读后感摘抄

  《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是一本由Bill Gates著作,Random House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29.49,页数:3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读后感(一):比尔盖茨在气候问题上的大局观

  个人觉得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有两点:1.比尔盖茨通过自己多年来在新能源方面的投资经历,积累起来的一手数据;2.由此建立的气候问题大局观,和明确的目标:必须实现净零排放。另外书里面比尔盖茨有一条建议很不错:I built a mental framework for the things I was learning. I try to get the big picture first, because that gives me the context to understand new information. I’m also more likely to remember it.

  《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读后感(二):避免气候灾难,唤起当下的启蒙主义

  推荐大家可以一读这本英文版的小书

  核心观点:温室效应对发展中和贫困国家的伤害比发达国家更大,零碳排放是一个长远的,短期内无法实现的目标,但通过技术,政策,和市场等因素协调,最终我们还是有希望达到这个目标,每个人都需要贡献自己的力量。并提倡可以通过碳溢价这个工具,去平衡减排的成本。

  小评:盖茨作为一个企业家,创新者,慈善家,通过讲述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罗列了从可替代能源,农业,制造业,出行领域,以及其他包括空气质量,室内保温等领域的创新,并针对企业,政府,个人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行动建议。其中特别突出的是对贫困国家和地区的关注。通过创新,和政策制度和市场化的引导,帮助低收入的国家和人们负担的起这些技术。不是相互指责,妖魔化,而是共同努力,理性的思考,共同协作,提倡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重新唤起启蒙思想中所提倡的价值观:理性,人文主义,进步,科学

  《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读后感(三):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入门科普

  关于气候变化的科普,重点在探讨如何实现碳中和。假如温室气体-全球升温-将造成严重影响-需要将升温控制在2℃以上(IPCC后来给出的建议是1.5℃)-需要减排-需要能源转型的逻辑是对的,未来能源转型的路径就是电力清洁化(水电、风电、太阳能、核电等)和能源利用电力化,不能电力化的领域可以利用绿氢和化石能源+CCS。不过这样一来成本就会比化石能源更高,因此需要降低绿色溢价(green premium)。探讨了在电力、生产制造、农林牧渔、交通、取暖制冷等几个主要领域目前已有的技术和未来需要实现突破的领域,整体思路很清晰,很适合作为入门书了解全球气候变化。

  发达国家能否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升温2℃以上是否真的会造成灾难性后果?碳减排是否是在剥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这些问题还是有些争议的。这么大范围的全球合作可不是像蒙特利尔协议解决氟利昂造成的臭氧层空洞问题那么简单。或许在面临全球灾难的时候,人类在技术和制度方面的创造力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ps:近几年关于植物肉和人造肉的讨论很多,只要市场能接受,我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以全球气候变化为借口,要求中国人少吃肉、蛋、奶、海鲜等,碳减排这个理由还不够充分。怎么不说人均呢?何况吃牛肉的碳足迹可比猪肉要高很多呢。

  《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读后感(四):艰难的任务

  无论你是否相信气候危机,每个人都应该阅读这本书。是的,我有偏见。我是比尔·盖茨的粉丝,我认为基于他为全球健康与发展所做的贡献,他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慈善家。我也非常喜欢阅读他推荐的许多书籍。即使话题很沉重,这本书很好读。像一本初学者指南,简单明了。先从高层次的全局出发:每年人类在5个类别中生成510亿吨CO2e(31%制造,27%的发电,19%的农业,16%的出行和7%的温度调节)。全书主要的叙事逻辑是关于需求和供应,技术制约(功率密度,...)和成本(激励与抑制)。技术革新和扩大规模使电动汽车,太阳能和风能成为减少排放的相对容易的方法。这样的进展给人们希望,在某些领域能消除绿色溢价(新的零碳排放方式与旧的“脏污”方式的成本差异)。但是,对于到2050年(富裕国家)零排放这个目标,剩下的旅程确实很难。比尔·盖茨提出了完成任务的具体计划。 “市场,技术和政策就像三个杠杆,我们需要同时朝同一方向努力。”简而言之,通过制定必要的激励/抑制措施的政策,在研发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整本书采用非常“书呆”的方法:识别问题,理解问题,然后寻找解决方案/突破(技术创新)。当下是阅读本书的最佳时机。与COVID-19的斗争很难。全球变暖也是事实,要与之抗争更是非常困难。当然,比尔·盖茨可能是错的。有太多的未知因素,气候恶化不一定会真正崩溃,或者可能存在诸如气候工程这样的“简单”解决方案。问题是我们是否敢冒险,在新冠大流行期间,到处都看到无知无畏的行为。我希望我们可以从历史和错误中学习和反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并不乐观。

  《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读后感(五):书评

  Chapter 2: 问题很难解决1. 石油如水:围绕石油有一个巨大的生产和制造产业链,石油产品从牙刷到农药,无处不在。这意味着什么?改变对石油的依赖,可能会改变我们整个制造业产业链。以后农药可能是微生物制成,塑料袋可能是玉米做的,而这一切都已经在慢慢发生。

  2. 不论贫富:整个地球的人类都在慢慢变富有。从历史数据来看,生活水平和人均能源消耗是肯定正相关的(probably causal)。我们不能要求贫穷国家牺牲生活水平,那么只能改变我们生产和使用能源的方式。

  3. 我们要等多久:直接上图 - 对,我们x轴是60年左右

  4. 能源效率提速:提高能源转换率不像芯片,可以每几年x2, 我们需要更加快创新,但是这很难。

  5. 法规陈旧:我们的法律(Gates举例美国)还在支持石油产业,而环境保护的法律多1970年代制定,基于保护公民的健康(比如减少雾霾)。这些法规和政策是远远不够的。

  这应该是盖茨投资的几个要点:

  1. 相对于510亿吨CO2排放量,占了多少?

  2. 对于水泥行业你有什么计划?水泥和金属行业的碳排放是最难变少的,而这些占到30%的碳排放。

  3. 你能发多少瓦电?占多少地?这两点主要针对发电行业。

  4. 多贵?- 这可能是投资最重要的一点了. 盖茨不相信可以靠大家自觉,那么最重要的就是降低green premium (绿色方式高于传统方式的部分)。

  1. 发电:需要解决的问题

  - 怎么储存新能源 (因为发电,比如太阳能和风能是受天气影响的)

  - 怎么传输能源 (比如在太阳能发电的例子里,从有太阳地方产生电,传到没有太阳的地方)

  - 怎么应对极端天气

  - 其它几种发电方式:核聚变,离岸风能,地热 - 这几种方式都比较可控制,不受气候影响

  数据/软件可能在这几个方向有用:

  - 控制,管理发电的资产(发电厂,太阳能厂,成百上千个太阳能板/电池,电网等)

  - 整合多个住宅太阳能板和储能 (如何作load-balancing, 比如nest)

  - 天气预测和传感

  2. (待续)制造

  3. 农业

  4. 交通

  5. 保持温度舒适

  《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读后感(六):一本关于人类未来,技术创新,投资机会的书

  比尔盖茨花了十年时间调研气候变化的成因和影响。我国对碳排放也有着郑重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拜登政府上台以后,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调门一下子上去了,说要重新领导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前不久又宣布美国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碳中和”。这个目标能不能实现另说,但确实远超国际社会原来的预期。另外像欧盟、日韩、印度也都打出了自己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目标。

  减少碳排放量究竟有多重要,值得政策决策者和企业家都在谈论和研究?

  从我们人体感觉来说,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温度升高1-2度可能都感觉不出,但地球平均温度如果升高1-2度可完全不一样。

  首先,异常炎热的天数将会增加。而且额外的热量会产生连带效应,比如风暴会越来越猛烈。它会造成人员伤亡,飓风和洪水还会破坏那些需要花费多年时间才能建起的建筑物、道路和电力线路。当然,设施可以重建,但重建花费的时间和金钱原本可以用于新的投资并推动经济增长。

  这里插一句,最近麦肯锡公司出了一份报告《亚洲气候危机与应对》,报告里说由于极端高温高湿天气,中国损失的有效室外工作时间在2020年时是4.5%,到2030年可能增加到6.0%,2050年可能增加到8.5%。换算成GDP,那是平均每年面临1万亿到1.5万亿美元的GDP损失。这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了。

  另外,强风暴还会导致“穷的穷死,富的富死”。有些地方降水越来越多,有些地方则经历着越来越频繁的旱灾。

  全球气候变暖意味着山火的发生会变得更频繁,更具破坏性。暖空气从植物和土壤中吸收水分,使得一切都易于燃烧。森林里储存的大量的二氧化碳也会随着大火逃匿到大气中,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

  还有一个后果是海平面上升。而海平面上升对贫困人口来说是灾难性的。在气旋,风暴潮和洪水的冲击下,农作物绝收,居民区被淹没,居民家破人亡。

  讲到这里,政府和企业家为什么要关注这个话题的原因也呼之欲出:

  富裕国家不仅仅是问题的主要制造者,也是因为这是一个巨大的经济机遇,那些建立起伟大的“零碳”企业和伟大“零碳”产业的国家,无疑将在未来几十年里引领全球经济。

  应对气候变化不光是软实力竞争,像碳达峰、碳中和这些措施背后是能源政策和产业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实打实的经济产业竞争。

  谁能在这个进程中保持领先,谁就能获得最大的利益,甚至引领世界下一波的产业结构升级。

  源于人类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于五个大类:

  一,生产和制造(31%)

  二,电力生产与存储(27%)

  三,种植和养殖(19%)

  四,交通运输(16%)

  五,取暖和制冷(7%)

  这五大类加在一起,一年一共510亿吨的碳排放量。我们现在的目标,是把它们一步步降为零,也必须是零。减少一部分的排放量只能起到延缓的作用,并不能阻止灾难的到来。

  分析下来,我们目前还需要的技术包括“零碳”制氢工艺,生物燃料,“零碳”水泥,“零碳”钢,植物基或细胞基肉制品和奶制品,“零碳”肥料,核聚变,下一代核裂变,碳捕获,抗旱耐涝粮食作物,热能存储等。

  最后有一章,比尔盖茨讲到政府的角色。第一,弥补投资缺口。碳捕获,高能储存电池这样的技术,在短期可能是赔钱的。在私人投资者因看不到获利方式而不愿开展研发活动时,政府就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率先开展研发投资。一旦获利前景明朗,私人投资者就会接过政府的投资接力棒。

  第二,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我们可以制造更便宜的“零碳”产品来降低绿色溢价,也可以通过提高碳排放产品的价格来降低绿色溢价,或者两种手段兼用。这是为了创建一种激励机制,政府逐步提升碳的价格,使其反映碳的真实成本,推动生产商和消费者选用更绿色的替代品。

  第三,破除非市场壁垒。因为缺乏信息,专业技术人员或激励措施,某些房主不愿意放弃化石燃料驱动的暖炉转而支持低排放的电动替代产品,这跟成本没太大关系。这时候政府的政策就可以发挥作用。

  第四,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产业标准使其能反映最新的科技进步。

  第五,规划“公正转型”。实现碳排放的减少,一定会导致一些人的失业,比如经济上严重依赖化石燃料创造就业岗位的地区。政府要考虑如何让他们获得新的教育机会,得到相应的补贴和福利。

  第六,迎难而上。政府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难啃的骨头上。

  第七,技术,政策和市场三管齐下。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个极其不公的残酷事实是:这个世界上的贫困人口基本没有做任何导致气候变化的事情,但其承受的气候变化带来的冲击却最大。对美国和欧洲地区相对富裕的农民来说,气候变化带来的或许只是一些麻烦,而对非洲和亚洲的低收入农民来说,气候变化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随着食物越来越匮乏,以及零碳技术只被少数发达国家掌控,富裕群体和贫困群体之间本来就存在的巨大鸿沟将进一步拉大。

  作为一个公民,消费者,雇员或雇主,我们也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日常的行为,尽量减少家中的碳排放量,购买电动车,尝试人造肉汉堡等等。我们的一点点行动,都可能在拯救地球另一边贫困人民的生命,也可以激励着政府和企业加快研发的步伐,早日避免气候灾难。

  《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读后感(七):《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读书笔记

  2021年的第10本书。

  气候变暖和温室效应早已经是老掉牙的话题 - 我记得N多年前就看过Al Gore拍的纪录片《An Inconvenient Truth》(难以忽视的真相)。最近这些年,这个话题的热度一点点的提升,直到最近,国家把碳达峰和碳中和列为了政府的KPI。说来惭愧,尽管相关的信息不少,我自己对于全球变暖的理解十分有限,只是模糊地了解温室效应大概是怎么回事,但对于其紧迫性、解决方法、时间表等等都缺乏概念,甚至一度对于某些“白左环保主义者”还产生过相当负面的印象,认为他们的行为过于极端,乃至于对环保这件事情本身都产生了疑问。当然,我对于比尔盖茨先生还是十分敬佩的,所以在听说了他专门写了这样一本书之后,第一时间就找来读,给自己补补课,算是小白入门吧。

  本书写得比较流畅易读,从目的(“为什么要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气温上升可能的影响是什么?”),到目标(为什么目标必须是“零排放/碳中和”?),再到解决方法,最后是执行计划,给出了盖茨先生对于这个问题的完整思路。在总结之前,先谈谈我自己的几点感受:

  第一,按照四象限问题分析框架来说,环保在传统上应该属于典型的“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这类问题周期最长,也最容易被忽略。然而各国政府能够就零排放的目标达成一致,并且承诺各自的责任,我认为这本身就说明了环保的紧迫性已经足够高,已经变成了“重要并且紧急的事情”,否则很难想象复杂度如此之高而短期收益又如此有限的大规模跨国协议能够达成。这只能被解释为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生存基础正实实在在地面临威胁;

  第二,全书读下来,相当于是近距离观摩了一下Bill Gates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这个Problem-Solving的方法论本质上十分简单清晰,但十分有效 - 将问题进行拆解,然后各个击破。在分析问题之前,首先需要建立目标(零排放)和度量衡(Green-Premium绿色溢价,用来衡量达到零排放所需要的额外成本,例如植物肉的绿色溢价是75%,即用植物肉替代动物肉需要额外付出75%的成本),之后就开始拆解了。全球每年510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可以分为五大类,分别是原料生产(包括水泥、钢铁、塑料等,占31%)、发电(包括煤、天然气、水力等,占27%)、农业(包括畜牧业、种植业、林业等,占19%)、交通物流(包括乘用车、货车、航运、海运等,占16%)、日常生活(包括供暖、制冷等,占7%),而每一类又可以分为若干子类。Gates花了五章的篇幅,分别从这五个大类入手,分析每个大类的现状、核心困难、解决思路以及对应的绿色溢价(成本)。这个思考方式十分扎实,有效,向读者展示了为什么“碳中和”是有可能做到的;

  第三,Bill Gates使用最多的还是经济学的思考框架(或者说“思维模型”),即从“供需”和“市场”的角度来看问题。作为这个星球上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商人之一,他相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

  With those provisos in mind, I’ve divided the different elements of my plan into two categories. These categories will sound familiar if you’ve taken Economics 101: One involves expanding the supply of innovations—the number of new ideas that get tested—and the other involves accelerating the demand for innovations. The two work hand in hand, in a push-and-pull fashion. Without demand for innovation, inventors and policy makers won’t have any incentive to push out new ideas; without a steady supply of innovations, buyers won’t have the green products the world needs to get to zero…I realize this may sound like business-school theory, but it’s actually quite practical. The Gates Foundation’s whole approach to saving lives is based on the idea that we need to be pushing innovation for the poor while also increasing demand for it. And at Microsoft, we created a large group that did nothing but research, something I’m proud of to this day. Essentially, their job is to increase the supply of innovations. We also spent a great deal of time listening to customers, who told us what they wanted our software to do; that’s the innovation demand side, and it gave us crucial information that shaped our research efforts.

  和很多极端的环保主义者不同,他并不是天真的期望人们能够为了环保概念而牺牲自己的生活品质,反而在书中多次强调,人们向往和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 -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人们用空调、开车,吃更多的肉,盖更多的楼房等等,是完全合理且正当的,是值得鼓励的。因此,不能狭隘地指责和要求这些需求,反而应该考虑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新增的市场来为创新制造更大的动力。在我看来,这种态度是十分务实的,也是非常值得尊敬和称赞的。

  第四,作为一个科技行业出身的企业家,作为一个投资者,Bill Gates十分相信科技的力量。在书中,他着重论述了各种前沿科技的思路以及可能的前景,包括但不限于:

  在书中,他也提到了作为一个投资者,在面对寻求融资的新科技企业时,他自己会问到的五个问题,包括:

  可以看到,这五个问题同样遵循经济学的思维模型,是从收益/成本的角度来进行评估的,非常务实。

  第五,Bill Gates非常重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尤其是政府。他提到自己在经营Microsoft的时候,曾经因为忽视了政府的作用而吃过大亏。这一次他没有再犯同样的错误。在最终他给出的计划中,政府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国家政府、州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有各自的价值。

  最后,相对于Bill Gates,我自己的看法更加乐观。通篇读下来,我认为各个领域的“绿色溢价”其实是可以接受的,极端情况下,政府征收一个50%的“碳税”,几乎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 只要有决心。另外,我对于很多技术也是充满信心的,比如核电 - 法国70%的发电已经是核电,加上Bill Gates提到的“可以从根本上杜绝风险”的新技术,等等。相比实际的解决方案,我觉得更应该做的还是教育,是洗脑,是让大众接受“碳中和”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形成共识。我认为人类还没愚蠢到用二氧化碳把自己搞死的地步 - 还是等待新物种来替代掉我们才更加符合进化论的剧本。

  P.S. 读本书的过程中,好几次想起了三十岁那年在南极的日子。

  怀念那时的冰山,那时的静默,那时的我们。

  个人对全书观点的整理和总结:

  为什么要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

  核心的原因是温室气体的排放会带来气温的上升。正常情况下,太阳光的短波辐射照射到地球上之后,很大一部分不能被吸收,而是转化为长波辐射反射到宇宙真空中。然而由于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等气体(还包括甲烷、一氧化二氮等,氮气和氧气是不吸收能量的)的存在,它们会吸收长波辐射,将本应被散发到真空的热量留在大气层里,就好像夏天的车玻璃一样。工业时代以来,全球的气温上升已经超过了1摄氏度 - 要知道恐龙时代的气温大概也就比现在高4摄氏度左右,而当时的鳄鱼是生活在南极圈里的。在书中盖茨给出了这样一张图,分别从乐观、中性、悲观的角度来预测2100年的气温上升幅度,即便按照中性预测,100年里的气温变化也会超过2摄氏度。

  气温上升会带来什么影响? 盖茨给出了下面的一些可能的后果:

  可以用新冠病毒作为参考,来说明温室效应的影响。从死亡率的角度,新冠病毒的每10万人死亡率是14人,而到21世纪中期,温室效应带来的死亡率同样可以达到10万分之14,而如果不加控制,到21世纪末可能会达到10万分之75 - 新冠病毒的五倍多。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温室效应带来的破坏效应相当于每十年来一次新冠。

  目标

  目前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折合成二氧化碳是510亿吨(包括所有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其中370亿吨是二氧化碳,折合成碳是100亿吨),而这场碳中和运动的最终目标则十分简单 - 零。

  目标拆解及对应的解决方法

  发电,占碳排放的27%;

  生产,包括水泥、钢铁、塑料等原材料的制造和使用,占碳排放的31%;

  农业,包括作物种植和畜牧业养殖,占碳排放的19%

  交通物流,包括出行工具和物流,占碳排放的16%;

  日常生活,包括供暖、制冷、冰箱等,占碳排放的7%;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