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人间烟火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10-10 00:24: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人间烟火读后感1000字

  《人间烟火》是一本由赵冬梅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烟火》读后感(一):在古代,茶叶还曾经“不受待见”

  在中国,茶可谓是司空见惯的饮料了。人们不用开销太大,就能买到一盒不错的茶叶。不过,时间倒退1000年、2000年,人们对待茶的态度迥然不同。

  赵冬梅教授的新书《人间烟火》就细数了这些趣事。

  【东晋时期,皇帝的遗诏也不忘提及茶叶】

  南齐武帝临终遗诏上写道:祭敬之典,本在因心。东邻杀牛,不如西家礿祭。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惟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由此看来,饼、茶饮、干饭、酒和脯(肉干)应该是当时南方通行的饮食。

  【北魏时期,茶就没那么讨大众喜欢了,北魏名臣王肃头一个表示“嫌弃”】

  《洛阳伽蓝记》载,王肃和孝文帝一起吃饭,“食羊肉、酪粥(当时一种流行的奶制品)甚多”。

  孝文帝逗他:羊肉和鱼羮比起来,茗饮和酪浆比起来,哪个更佳?

  王肃回答说: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甚是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唯茗不中,与酪作奴。

  意思是说,鱼和羊肉南北风味,各有千秋;茶水是不行的,只配为酪浆做奴婢。茶的别名“酪奴”就得之于此。看起来当时北方宫廷的宴会上也有茶,只是喜欢喝的人不多。

  【人们现在喝茶,有时是为了提神,这个功能在唐朝时期就被发现了】

  唐玄宗开元以后,由于参禅打坐者需要靠茶长时间保持清醒,饮茶逐渐普及。

  不过与现在不同的是,唐宋两代茶的主流不是我们今天习见的茶叶,而是饼茶,又称“片茶”“团茶”。饼茶是完全看不见茶叶形状的,根据宋代赵汝砺《北苑别录》的记载,饼茶的制作方法如下:第一蒸,第二榨,第三磨,第四添加香料,第五定型。

  这样过度加工的片茶之中,究竟还能保存多少茶之真味,作者深表怀疑。

  【茶真正成为主流是在明朝】

  明人许次纾《茶疏》说:“冰芽先以水浸,已失真味,又和以名香,益夺其气,不知何以能佳。”这是对饼茶的公然否定;

  又说:“不若近时制法,旋摘旋焙,香色俱全,尤蕴真味。”“近时制法”就是流传至今的炒茶法了。茶的形态改变了,饮茶器具的美学追求也发生了改变。

  《人间烟火》读后感(二):历史望远镜里的生活场景

  自从2012、2013年登上《百家讲坛》之后,赵冬梅越发投身大众历史普及,近年来出版了一系列亲切平易的历史读物。《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生活》是她的近作。

  从书名可知,这是一部日常生活史。日常生活怎样进行呢?衣、食、住、行。这部作品的主干就是围绕这四方面展开,大概因为“民以食为天”,所以先讲食,再讲衣、住、行,研究的立足点始终落实在百姓日常的生活,以期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

  全书以史料讲述为主,因赵冬梅主修宋史,该书内容虽然涉及魏晋、汉唐、明清等,大致是紧扣着宋人的生活而展开的。两宋是商品经济格外繁荣、市民生活极大丰富的朝代,扣着两宋谈历史里的日常与生活,也是妥帖的,主题更加突出。宋代生活史有诸多可讲之处。择其大概、泛泛而论,是一种方法;搜掠重点、集中攻克,也有其优势。该书是后面一种。

  食,突出烹饪的革命。面食自西汉由西域传入中国,至唐宋时期完成了主食革命。以脍炙为标志的肉类烹饪技法逐渐淡出华夏食俗。赵冬梅指出,烧烤绝不是西北特产或韩国食俗,鱼生的吃法也多见于宋人笔记,绝非日本独创,可见饮食的多元化、全球化,一直在流动。

  衣,突出服制的讲究。从“小貂”说起丝麻棉的演义,阐述朝服的规矩,强调服饰的延伸功能是其符号功能,标志财富、地位、权力,标志身份或生活状态,还可以表明个人在社会等级秩序中的位置及相对关系。缠足恶史的描述,与后面“传统时期的女子”相呼应。

  住,侧重城市规划,揭示“东京梦华”的月亮背面。从《李娃传》看城市生计,从《清明上河图》看百业繁荣,强调发达的服务业所带动的日常生活的各种革新。

  行,路上行者匆匆是谁?平头布衣是很难或者没有能力、金钱随意走动的,在路上的大多是调任的官员、文人、士兵或者商贾。从各种山水名画、诗词歌赋、历史记载来看旅行经历如何构成精英文化,或者呈现社会世相、经济面貌、交通设施和军事活动,等等。

  这些讲述大多是零散的各个截面,以“物”为中心,挖掘“人”的“生活”痕迹,与传统的政治史、思想史系统研究大为不同,但并非全然无关,在本质上是侧面的反映和很好的补充。通过个人的经历、天然共同体的表现,通过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日常消费活动、交往活动和观念活动,我们可以发现社会进程与解构的重大问题在私人的、人身的领域的具体呈现,发现隐藏在日常生活里的政治与社会性,并将它和社会整体结构的变化联系起来。

  除了衣食住行,该书最后部分讲述“传统时期的女子”和“传统时期的男子”。两宋是中国传统文化家庭伦理观念、尤其两性观念形成和固化的关键时期,这些观念正是依靠衣食住行的潜移默化来完成的,是借助日常生活重复性的实践和重复性的思维来不断强化,凭借社会、习惯、经验、情感等因素合力完成的结构凝固。所以,这两部分的阐述是对前文材料讲述的有力的深化与提升,也显示了当代历史研究的性别视角和关注问题的方式。

  在该书序言里,赵冬梅强调了“日常”在历史记载里的缺失,强调“生活”不单指饮食起居,也包括“生命的日常”,而“生命的日常”经常受到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的限制。我认为,她的用意正在于此,看见历史里的日常与生活,就是看见历史里的人的存在。

  《人间烟火》读后感(三):历史烟火在日常生活中延续

  首先没办法不批评这本书的排版。给读者阅读体验实在不好:大概是为了符合整本书排版设计的美观,图说与正文的文字仅是细微的区别,又由于本书图文并茂,但图说释义部分与正文并不直接相关,导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总是跳出正文停顿一下,确认到底是正文还是图书,才能继续阅读下去,如果只注意排版的美观而忽略了读者可能会产生阅读障碍的问题,恐怕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把赵老师所写字句的价值埋没了。

  赵冬梅老师攻宋史,但她的《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这本书讲的并不仅仅是宋朝。总的概括,讲的就是古代中国人的衣食住行,行走坐卧种种生活琐碎。在历史研究里,大人物大历史一直都占主流位置,随着考古发掘成果越来越多,发现的文献材料越来越多,还有对历史视野与认识的转变,学者们目光开始下移,从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历史的细节,再通过这些细节,重新还原中国历史的面貌,有上有下,有大人物也有小人物,这样的历史图景,不是更完整可观吗?遗憾的是,基于历史研究的严谨原则,以史料说话,但史料大部分是“成功者”有选择性留存下来的(这也是历史一直都以大人物大历史为主的原因之一),如果老百姓们的生活不是不值一提,到底从哪里去寻找他们的历史并且为他们书写历史呢?

  依然要说明,在没有摄影技术的过去,图像也是重要的纪事工具,这种纪事有有意与无意之分,所谓有意,如皇帝要求宫廷画师为其画像,记录丰功伟绩,比如记录各国前来朝贡或互市人物,方便辨认;但不是所有的绘画雕刻都是用于记录,不少是创作者自由发挥之作,基于现实生活的情况下。因而我们在观看古画的时候,其实也能从中看出当时的社会心态与日常生活来,并且比手稿文字更直观。这便算是无意。但要从这些图像中了解古人的社会面貌与生活日常,需要对历史十分熟悉,且有全面的认识。这样被历史埋没的小人物们,才能被我们发现,讨论和喜爱。因此,此书归纳古人的日常与人生是“掩埋在历史里”,确实贴切。

  虽说古人的生活看似过得好实际又不好,但有情趣的逸事值得一提。比如我最喜欢的曲水流觞(这其实不算逸事了),并不是现在所见的在某个小庭院里一小片区域的小水渠,随随便便流个水,放个酒杯了事。曲水流觞是古人以文酒会友,吟诗作赋的雅事。在大自然环绕中,大家席地而坐,将酒杯从上游放入水中,让其随水漂流,漂到谁面前,谁就将其捞起饮尽,而后赋诗一首,其乐无穷。不过我对书中认为赵孟頫所画的《兰亭修禊图》(局部),最左边一人在伸懒腰这一点想与赵老师商榷。画中共6人,左1以一个我们今人日常伸懒腰的姿态站着,左2、3两位顾着放酒与喝酒,右1(书童)与右3的眼光朝左1看去,右3文人更像在聆听什么,右2看似准备下笔,实则耳朵也没闲着。仅如此推测,左1在吟唱而非只是站起来伸伸懒腰。

  当然,古文人的雅事哪里只有曲水流觞这么一个活动,烤肉,抚琴都是常有的。除此之外,农、工、商民也有自己的生活轨迹,最意思的莫过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虽然这张画当初是为了画给皇帝看,据说多多少少有些夸大盛世的粉饰),宋朝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活动一目了然。此书放了几个局部也特别有意思,正因如此图文并茂,历史的烟火气息透着书本弥漫到眼前。

  赵老师在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到底古代人间的历史有没有断层?没有。而且中国文化的延续,在餐桌,在饮食上。饮食首要依赖自然资源,依赖人口迁移(流动)与交流,又依赖加工制作技术,前二者依赖性比后者强,后者算是近现代时期才发展起来,它主要应对前二者对自然资源和大社会形势的依赖性。话又说回来,不管历史总是更迭着前进,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等这些人类基本需求,一直都在延续。

  《人间烟火》读后感(四):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时常自我感动于人间烟火这一说法。在我的意念里,人间烟火,是一种美好与感动。早上刚出笼的蒸包,豆汁油条,热气腾腾,香气四溢,这是人间烟火;晚上一家人围坐一桌,热热闹闹共享晚餐,菜肴清淡却温情满满,这是人间烟火;远山微暮,荷锄晚归,一眼望见村子里的袅袅炊烟,有妇人高呼儿女乳名声声入耳,这是人间烟火……

  人间烟火,只见这朴素无华的四个字,便早已让人心生感动,温暖升腾。我总是久久感怀于这人间的美好,她们是那么的让我迷恋。生活中的烟火气息,总能让我日渐浮躁的心灵趋向平实,重归宁静的心境。

  假如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应该照进我们寻常百姓的日常与人生。北京大学历史系赵冬梅教授在近作《人间烟火》中,将古人的生活分割为“衣、食、住、行”四个片段,通过一个个图文并茂、沾染着人间烟火气的小故事,打捞那些虽代代相传却以碎片化面貌呈现、极易被湮没在历史尘埃的古人日常生活,让现代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般真正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没有什么事情会比“吃”更重要。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我们似乎很难想象远古时代的华夏先民曾经历过漫长的与饥饿做斗争的历史,然而,中国史书记载了千千万万饿死的人,他们无名无姓,只有一个冷冰冰的数字代替。整个华夏民族的饮食发达史,首要得益于食物种类的不断丰富与饮食结构的不断变化。在时间的推移中,中国人舌尖上的味道一点一滴丰富起来。

  多年前还在读大学时,有籍贯山西闻喜县的同学带来当地特产“闻喜煮饼”。那时的我并不知晋南民间所谓“煮饼”不是水煮,而是油炸出来的,同学也只笑而不语。从此,那个甜腻的味道让我这个吃货至今都不想再吃第二块。赵冬梅教授在书中将山西特产煮饼与古代的煮饼联系起来,讲述了饼这种主食在中国主食革命史上的地位,并借《世说新语》引出了曹魏时期“傅粉何郎”的典故,以及对沿袭至今的“北人食面、南人食米”的地域性饮食习惯的养成做了充分的说明。并通过《清明上河图》、《东宁梦华录》、《齐民要术》、《武林旧事》等或绘画、或典籍中记载的与饮食有关的记录,将古人的整个饮食结构变迁史向读者娓娓道来……

  缠足,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陋习之一,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弓鞋就是当时缠足妇女所穿的一种小头鞋子,因鞋实在太小,时人又冠以“金莲”的美称,又因其多由罗绮绣成,又名“绣罗弓”。此后,为了满足男性的畸形“恋足癖”,也有女子主动缠足,抑或为了将自己标榜为不需要下田劳动的贵族小姐。因此,“三寸金莲”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女子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已知中国古代首位歌颂妇人三寸金莲的文人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与赵冬梅教授一样,苏东坡的伟岸形象在我心里瞬间坍塌。

  宋人郭茂倩辑录的《乐府诗集》中,有一首诗讲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生动刻画了一个少小离家的普通老兵由于在古代长期戍边,不得不忍受骨肉分离痛苦的悲惨遭遇。以今人的眼光看来,除了当时的戍边制度的不健全,古时交通工具的不发达也是造成这种痛苦的原因之一。哪怕因宦海沉浮而宦游在外的官员也同样,他们要么与老兵一样忍受骨肉分离之痛,要么让妻儿承受路漫漫且危机四伏的痛苦。

  在这本充满治愈温情的《人间烟火》气中,赵冬梅教授从古人的衣食住行、行走坐卧等微观视角,对古代历史中个体命运的真实境况进行了解读与关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没有枯燥地单纯讲述与记录历史的飞鸿雪爪,而是拣选了一些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典型案例,以故事的方式加以解读,展示出历史上客观真实的寻常生活,为读者开启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日常生活的历史与文化的通道!

  《人间烟火》读后感(五):隐藏在历史中的日常生活

  文/

  在《人间烟火》的序言里,赵冬梅写道:“人生代代无穷已,两种日常达古今。”也就是说,人类数千年文明,其实没什么新鲜事,多是围绕“物质”与“精神”展开的日常生活史。

  尽管我们在书本上读到的传统历史记录,都是“不同寻常的突发事件和重大转折”。但我们也不要小瞧“日常生活”的历史,在“如果没有重要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加持,日常是看不见的”的历史语境下,本书旨在打捞隐藏在历史中的日常生活,它是人类活动的背景,对历史研究至关重要。赵冬梅认为,关注日常、关注普通,是近年来史学的重要进步之一。

  谈到日常生活,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衣食住行,这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一旦满足了基本日常衣食住行需求,人类的身体欲求至少可以高枕无忧了。但在物质文明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精神文明呼之欲出,生活的日常因此走向了生命的日常。人类精神层面的生活,呈现的是人生与生命的体味。

  只有物质与精神日常生活双“达标”,我们才会有笃定的幸福感。纵观历史,这两种日常有变化也有不变,对人类生活的羁绊又密不可分,这正是我们在阅读本书时,体悟到的玄妙之处。

  “民以食为天”或“天下无如吃饭难”,是先民留给我们的“望吃兴叹”。现代人不禁会问,吃饭有那么难吗?在人类历史里,我们的确与饥饿做过一番艰苦的斗争。至今,世界上仍然有一小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吃不上饱饭。在古代,饥饿往往与气候相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靠天吃饭”。中华十二节气的物候令,实际上是为农耕服务的。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也是一本关于农庄种植的大百科全书。中华先人的智慧,令人称赞。

  对于华夏民族来说,餐桌史就是文化史。中华餐食之丰富,主副食的区别,常常令外国人发出望尘莫及的感叹。除了先进的粮食种植推广技术,先民们的食肉史也可圈可点。莫高窟的晚唐壁画《屠房》,画中的人正在宰羊。读者熟悉的《水浒传》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镇关西,便是个屠夫。

  餐桌上的肉食,不仅用来强健体魄,还关乎精神生活。起初只有贵族才能吃肉,且只吃牛羊肉,难怪《左传·庄公十年》里说:肉食者鄙。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煮肉得有容器。春秋战国时的鼎,既能煮肉,又可祭祀。那个朝代,平民百姓怎么可能拥有这样的器具。于进,吃饱的背后隐藏着阶级。只有官宦之家的苏东坡,才能发明“东坡肉”,因为研制新吃法,你家里得没肉可不行。

  倘若吃有高低贵贱之分,那么人们居住的水平都差不多吧?古代人口少,土地又没现在这么紧张,而且也没有精装修一说,人人都住茅草房。不过,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雅居生活,倒是值得我们重新解读。赵冬梅说得好,如果陶渊明没做官的话,他就得居住在“田园”,古代的城市不是谁想住就住的地方。所以,哪里有什么田园生活,古代住所还是有区别的。

  这里涉及一个“城市”发展的概念。最初建城是为了防御,确保政治中心的安全,而不是经济发展。因为有了城墙,出入变得不那么方便了,因此有了“市”,得有做买卖的,才能解决各种生计需求。城与市的结合,形成我们今天所说的城市。不过,我们最关心的还是在城里的居住问题。在城里住未必比乡下好,

  马伯庸《长安十二时辰》里写唐代西安城,城里有明渠,居民的污水屎尿一并倒入,城中常年臭气熏天,夏季尤为严重。可就是这样,外来人口在城里也得租房。到了宋代,就好些了。有了夜市,东京汴梁(今开封)的居民们晚上可以出来逛吃。想起知识分子为啥最想穿越回宋朝?真的是由于天子仁德吗?我以为,宋朝的生活与现代生活最像。这与赵冬梅的日常生活历史传承里“有变也有不变”的观点吻合。

  华夏幅员辽阔,迁徙与出行是必不可少的。自古以来,我们主要依靠陆路的驴、马、牛车等交通工具出行。隋炀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让水资源丰富的我国人民又多了一个选择。与此同时,交通制度上出现了“关”、“津”与“驿”。关与津,分别是陆路与水路的检查之所。驿,是休息之处。赵冬梅在书中解释得非常好,关与津代表的是管理,驿强调的是服务。唐朝是派发旅行证件的。在隋朝,科举考试是一年一次,这样的话,许多考生,可能几年也赶不上一回考试,因为一直在赶路。宋代时,改为每三年一次,考生赶路便从容多了。宋代人应该爱旅行,要么也不会有“宦游人”这个称呼。范仲淹、包拯都是当仁不让的宦游人。也不知在宋朝,异地为官成就了多少大旅行家,但只有范仲淹写出了《岳阳楼记》。

  古有“人靠衣装,马靠鞍装”,说明中国人讲究穿戴。马王堆出土的各种丝麻,标志了古代服装业的发展。同时,服饰里也充满了权力的隐喻。《周礼》就规定了衣服怎么穿。在孔子看来,服饰所带来的生活习俗与生活方式,是华夏之所以为华夏的重要标志。至于在审美情趣上,赵冬梅用了相当长的篇幅批评缠足之恶。因为它不仅是对女性肢体的摧残,也是对女性行动的禁锢。中华女性的解放,就应从一双脚开始。

  一本《人间烟火》,也许不能完全展现华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但我们可以从中领悟的是,每个生命个体的每天生活,都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不管它来自身体还是心灵。

  for《北京晚报》

  转载请豆邮联系

  《人间烟火》读后感(六):食一碗人间烟火,坐观悠悠历史长河

  汪曾祺曾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多么美好的词,单单是这四个字,便足以让人读来心安,果然人间烟火味,最抚世人心。

  人行于这天地之间,无论志存高远、忧国忧民也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罢,总归离不开那一箪食,一瓢饮,总归是要结庐在人境,总归也离不开那蔽体之衣、往来于阡陌交通之间。

  人间烟火到底是什么?其实不过衣食住行罢了。千百年来,“人间烟火”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也是让生活有滋有味的关键,它在历史画卷中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上至九五之尊、达官显贵,下到白丁俗客、平民百姓,与“人间烟火”有关的故事可谓瀚如星河。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赵冬梅教授通过对古人的衣食住行、行走坐卧等微观视角进行深入地研究和解读,描摹了一幅来自于遥远历史中的“人间烟火”之图,她在《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一书中,以生动有趣的笔调,结合一些经典的史实、诗文作为案例,辅之以70幅高清古画彩插,深入浅出地来解读中国古代日常生活史,让那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古代日常生活,生动地跃然纸上。

  提起“衣食住行”,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都是两个字——刚需!其实无论是在什么时代,衣食住行都是生活之基本,所以赵冬梅教授在解读古时的“人间烟火”时 ,也是围绕着衣食住行,以及这衣食住行的主体——男人和女人。

  民以食为天,“食”之一事自然当仁不让地排在了前面,我们看《舌尖上的中国》会食指大动,垂涎欲滴,看“舌尖上的历史”则是让人大呼有趣,那些隐藏在食物里的历史故事,透过纸页散发出人文气息,仿佛能真切的触摸到生活的温度。

  夏日已至,对于久居青岛的我来说,撸串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在炎炎夏夜的微风中吃上一份小烧烤,简直不要太惬意。其实,“烧烤”这种烹饪方式可是由来已久的,《人间烟火》中展示了一张来自于魏晋时期的嘉峪关壁画——《烧烤》,画中二人正在用三叉戟外形的工具将肉串串起,席地而坐,好像在一边烤肉一边聊天,趣味盎然。

  原来,在肉的烹饪方法中,烤比更要久远,在古代叫作“炙”,在魏晋时是河西豪族宴饮时必不可少的佳肴,士族高门甚至会亲自切肉、烤肉来款待宾客。

  《人间烟火》中还提到了《齐民要术》卷九的一些相关记载,仅仅烧烤的方法就足有二十二种,烧烤的对象也是种类繁多,包括肉类、灌肠、动物内脏和各种水产,是不是仿佛手中正拿着烧烤店菜单的感觉?

  除了“刚需”的衣食住行之外,后半部分对于传统时期女子与男子的解读也是一大看点。每一段历史都是由人来参与完成的,人们最不起眼的日常生活,其实恰恰是历史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传统时期的人们来说,往往需要恪守习俗、礼仪,每日都必不可少的“衣食住行”都走不出这些框框之外,而在当时的大环境之下,男人和女人的境况又是截然不同的,我们都大体了解封建社会女子的地位如何,在《人间烟火》中,作者也通过很多生动的事例来解读在那个时期男子与女子的日常生活有着怎样的不同之处,其中的很多史料让我们更加了解历史的同时,也不禁产生深刻的思考。

  在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古时,尤其是在大户人家中,嫡出与庶出子女的地位和待遇天差地别,对于这一点,我们在很多影视剧中其实也常常看到,在《人间烟火》中,作者也通过一些我们非常熟悉的作品和典故来讲述了这样的一种情形。

  书中提到了文学名著《红楼梦》中非常经典的一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探春在家中的几个女孩里可以说是能力品行最为出众的一个,但偏偏是庶女出身,生母只能被唤作“姨娘”,无论她多么能干、表现多么出众,却依然难逃“没托生在太太肚里”的庶出命运。

  传统时期的女子也是肩负重担,她们是丈夫家庭责任的分担者,首要职责就是侍奉公婆,其次就是抚养、教育家中的孩子,当然,主要还是指男孩,除此之外还要照顾丈夫家的亲戚朋友,什么大姑子小叔子的都是要照顾到,此所谓“夫人之职,莫先乎舅姑,甘旨以事居,蘋蘩以事往,故可以配君子,正家道也”。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食一碗人间烟火,饮几杯人生起落,十分戳心,在历史长河之中,个体的力量看似渺小,却都是组成这历史脉络中不可或缺的一节,有了那些由衣食住行构成的日常生活,才能够让文明和历史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最寻常的人间烟火其实才是这人世间最美的风景、最大的快乐,正如汪曾祺在《人间滋味》里写的:“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人间烟火》读后感(七):写给那些被历史遗忘的人

  《人间烟火》的开头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日常与历史记载是“八字不合”的。

  这是说,传统的历史记载,如果没有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加持,日常是不会被写入史书的。因此在传统历史中,日常是看不见的。但与此相悖的是,日常恰恰与每个时代的人息息相关,它与生命同在,但却与历史记载相左。

  这种情形导致的结果是,隔着历史的尘埃,当下的我们无法了解前人的日常,而后人又无法了解我们的日常。

  不过本书作者赵春梅教授在书里面说,这种缺憾正在被逐渐改善,近来的史学研究增加了对传统的“日常”的关注。

  于是我们读历史的时候,不仅仅能看到那些名人将相的际遇,还有机会窥见那些原本被历史遗忘了的人们的生活。

  《人间烟火》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的是传统的“日常”,也就是历史上的普通人们,他们过着的生活。

  普通人的生活重点无疑是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因此本书也从这四个方面展开。

  要指出的是,书里面讲述的内容或许非常平淡,但我们无法想象,要挖掘出这些平淡的日常,到底要花费史学家们多少的心血。

  以食为例,炒菜这种烹饪形式被视为是中华饮食最具特色的烹饪技法之一。但炒菜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史书上不会直截了当地写,炒菜诞生于某年某月某地。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史学家们要从许多不起眼的史料中旁敲侧击地推敲出来。

  赵春梅教授在书里面写,要想“炒”起来,需要三个条件:

  第一要有能胜任炒功的锅,在战国时南方就已经出现了;

  第二要有油,魏晋时期,植物榨油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

  第三——燃料匮乏,只有燃料变得金贵起来,人们才会尝试将熬煮蒸烤这种耗时的烹饪方式转变为省时的炒。

  于是经过层层推理,学者们得出了结论,炒菜恐怕要在唐宋以后才能流行开来。

  类似这种的推理是史学家们的“日常”,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简单的,甚至是一个模棱两可的结论,然而这背后是史学家们在卷帙浩繁的史料中苦海作舟。

  在看书的时候,我们很自然地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要挖掘这些传统的日常呢?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那么重要吗?

  赵春梅教授在书里面有这样一个观点:相较于庙堂宫廷的历史,日常饮食的历史是最顽强坚韧,也是最具人民性的。

  其实不只是日常饮食,当代社会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变革当中,但我们很多的生活习惯依旧保持有“传统日常”的痕迹。

  顺着这种痕迹,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华文明的根,中华文明不单单有灿烂的一面,它也有日常的一面,日常并不等于没有价值。

  而《人间烟火》这本书,就试图带我们寻找“日常”的价值。

  本书的第二部分名为“传统时期的女子”以及“传统时期的男子”。赵春梅教授在书里面重点讲述了两位女子和两位男子的故事。

  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作者在讲述这些人故事的时候,将他们放回到了他们各自的时代,而不是用我们当下社会的道德和价值标准来要求他们。

  当身处他们各自的时代时,这些人都算得上是离经叛道。

  先来看程姑娘的故事。程姑娘出身名门,父亲程颢和叔父程颐都是当世大儒,是名满天下的学者。

  程姑娘做的惊世骇俗的事是终身未嫁。这一举动别说放在宋朝,即便是当代社会,也依旧算是离经叛道。结婚是社会对女性最大的期望之一,这种期望有时候甚至是强迫性的。

  而在宋朝,在传统世界里,婚姻对女性而言不是选项,而是唯一正确的道路。没有不结婚的女人,只有嫁不出去的女人。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程姑娘终身未婚,直至25岁病逝。

  值得一提的是,在侄女死后,程颐说了这样一句话,“颐恨其死,不恨其未嫁也。”让程颐感到遗憾可惜的是侄女的病逝,而不是侄女没有结婚。

  千年前的一句话,似乎让千年后的许多人感到脸红。

  另一个故事是魏晋时期赵至的故事。赵至生活在魏晋时期,是嵇康的晚辈。他父亲是一名士兵,按照曹魏的律法,父亲当兵,儿子只能当兵。

  为了摆脱这种既定的命运,赵至十六岁时装疯卖傻,屡次逃跑,最终还真让他逃了出去。

  辗转各地之后,三十七岁的赵至走在仕途的上升期,但他的生命最终也在这一年戛然而止,起因是母亲的去世。

  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赵至“号愤恸哭,呕血而死”。他因为永远失去了母亲呕血而死,逃亡换来的成功成为了泡影。

  赵至的成功是他隐姓埋名换来的,他只有假装别人才能换来社会的接纳。他以此逃过了现实的制度罗网,但最终却死在了儒家孝道的罗网之下。

  赵春梅对于赵至人生的解读堪称精辟。

  马伯庸也曾经写过一本以小人物为主角的历史书《显微镜下的大明》。那本书通过几桩于史有载的案件串联起了无数普通人的故事,他们被历史,被后世遗忘了,但马伯庸《显微镜下的大明》又让他们活了过来。

  从这种角度来看,《人间烟火》和《显微镜下的大明》有些类似。

  但同时这两本书又截然不同,《显微镜下的大明》讲述的是具体案件,真实有余,但趣味不足。

  而这本《人间烟火》则是另一种风格,它虽然没有《显微镜下的大明》那么具体而微的考证,但看书的过程却非常有趣。

  这两本书都给了我们一种重新阅读历史,发现历史的方法。

  书写历史的方法只有一种,但阅读历史,发现历史的方法却有千万种。

  长期以来,史书都将目光聚焦在各个时代的主角头上,但不是每个人都要做主角,路边的普通人也可以拥有一段值得记录甚至值得歌颂的人生。

  这是史书所难以顾及的地方,也是《人间烟火》、《显微镜下的大明》这些书想要重新发现的地方。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人间烟火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