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外乡人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9-17 00:24: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外乡人读后感锦集

  《外乡人》是一本由[西]奥尔加·梅丽诺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0元,页数:202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外乡人》读后感(一):色彩独特的书籍

  1、如果你融不进城市、回不去故乡,一定要读《外乡人》,封面的宣传语简直是一场欺骗,估计是图书编辑的阴谋,我也是被这句话欺骗,一路阅读到底。 2、书中的文字很治愈,特别是对西班牙当地各种植物的描写,中间穿插着这本书独居特色地对色彩的描写,特别赏心悦目,与对自杀和死亡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里面有各种插叙的方式描写了各种古老的故事,跟中国古代我们称为迷信的东西有些类似。 3、本书的结尾是最后的高潮,结尾之前的所有铺陈都是平静的、甚至颓丧的,我原本以为安吉会选择自杀,出乎意料,她选择焚山报仇,那种强烈的色彩,跟本书的封皮色彩一般热烈。 4、从故事的字里行间,我感悟到一个冰冷的事实,被逼入绝境的人能做出更加疯狂的举动。 5、每周有4—5小时都晃荡在公交车上,为了戒掉手机,我购买了这本小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外乡人》读后感(二):归不得的家园

  看介绍读到作者在关于本书的采访中说道:“我们像是韭菜一样,被移植到城市的农民的子孙。”我不由得乐了,原来西班牙也有韭菜啊。而我又何尝不是进入城市的韭菜,在一个工作前从未来过的城市打拼,成家,把一切留在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城市。因为身份证号码永远是最初的一串数字,使之我总不像当地人。部分人要知道身份证号的前六位才会决定是否接纳你,六位数字是无法改变的过去和未来。生活在这里,却不一定被接纳,这就是外乡人的感受吧。那么我们成长的地方还回的去吗?多年未归,早已陌生了的家乡怎么看也没有我的一席之地。我只好徘徊于世,仿若一个扎不了根的蒲公英。我明白,我早已没有了故乡。

  而书中的西班牙乡村,对我来说是缓缓铺开的画卷。因为那里人们的生活与我的经历相距甚远,我只能根据书中的描绘,想象书里的世界。安吉的生活的村子,人们谣传着各种自杀的故事,她打小喜欢听母亲讲述跳井的女人,又和易卜拉希码发现了吊死的庄园主人。但在这个自杀率很高的地方,人们并不担心什么,在喝酒时会大谈特谈自杀的话题,就像在谈论天气变化。伴着安吉的回忆,又会知道她在伦敦的生活,可谓是颠沛流离,但却很顽强,在那里她可以远离家乡。后来遇到了她的画家,他们是灵与肉的结合,安吉在那时很快乐。而回到这个对她并不友好的家乡,她开始调查姑妈的过去,似乎有个谜团将人们的死亡纠缠在一起。我一度寻不到这本书的主线,迷失在这个逐渐凋零的村庄。该书的译者在最后的译后记里也提到,读这本书时,总是无法知晓故事将走向何处。可我们会逐渐梳理出主人公安吉的家庭与人生,理解她的所思所想。让我们感同身受,却又不至于悲悯。当村里人们的过往逐步清晰时,我被这些故事吸引了。书中的角色都越来越鲜活,他们的经历是悲剧也是尘封的青春。

  有时我会想,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归属感或是身份认同,尤其在这个时代。前段时间曾和几个朋友聊到居住问题,其中一个说买了个很便宜的房子,因为是回迁房,小区也不咋地。但自己把省下来的钱用于装修,每天回到自己的窝,管他外面小区咋样呢!身份认同也是如此,我们过好自己就够了。当然,还是需要朋友的。本书里安吉也是在失去与她紧密的人后,才会选择离开。让家能够称之家的不是房子,是房子里生活的人。人没了,家也就不在了,剩下的是没有归处的心灵。

  《外乡人》读后感(三):努力活着就是一生最大的成就

  记得梭罗说过一句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有时候摧毁一个人的并不是大风大浪,而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普通人也会抑郁,也要接受来自社会的毒打。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很轻很轻。

  人们只知道自己知道的,谁会知道一个轻生者的理由呢?未经他人苦,莫说他人是用轻生来逃避现实。西班牙作家奥尔加·梅丽诺的《外乡人》就以追寻一场自杀为入口,展现了西班牙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描绘了一副层次丰富的浮世绘。

  主人公安吉·马洛托是一位独自在乡下居住50岁刚出头的女人,陪着她的还有一条猎兔犬和一条叫“上尉”的黄毛狗。安吉平时不与村里的人有过多交流,生活上自给自足偶尔打些零工,还有神父偶尔的接济,她的爱好就是去酒吧喝酒,唯一的朋友是黑人易卜拉希玛。

  安吉在田间撞上了惊慌失措的易卜拉,他看到了一个上吊的人。两人结伴去报案,自杀的是庄园主胡里安·哈尔东先生,曾经这个庄园是属于安吉的马洛托家族。安吉和庄园主家的矛盾要追溯到她曾爷爷那辈,为了帮她爷爷逃避战争,而把庄园卖了钱去买一个替代他的人,两个家族就此结下了矛盾。

  当安吉调查胡里安轻生的原因时,发现两家的矛盾比她想象的还要复杂,那些掩埋的真相也被扒开。她的姑妈,她曾经的画家男友,哈尔东家的父子,都是死于自杀,这不仅让她怀疑她父亲是否也是自杀,于是她开始调查父亲。同时,胡里安先生的离世,造成庄园主由双胞胎姐妹经手,以往的平静被打破。双胞胎想经营旅游造别墅酒店和猎场,这就使得原来在庄园工作的人失业,村民使用的土地将被夺走。安吉一边面对强占强拆,一面调查着两家的渊源。

  这部小说用细腻深沉的文字,通过安吉画家男友的角色将色彩运用到极致,也是此书的亮点之一。这本小说也反映出西班牙底层人民挣扎的现状,人口迁移到城市导致乡村的凋零和大量空巢老人。黑人易卜拉远离家乡来到这里打工,庄园那些被辞退的短工,被工厂辞退参与罢工活动的安吉父亲,曾经以为自己翅膀硬了远到英国打拼的安吉,这些五行八作的人,来自不同地方又去往不同,生活的苦只有自己知道,容不进新的城市,回不去遥远的家乡,这不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现状…

  《外乡人》读后感(四):《外乡人》译后记:人世间,总归是有恨才有爱,有绝望才会有希望。

  译者:李碧芸 2021年2月于杭州

  作者奥尔加·梅丽诺以对自杀的追寻为切口,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层次丰富的社会、人文小说,除了对集群自杀的探寻,还关注了西班牙人口迁移造成的乡村凋敝现象,关注西班牙社会现状和社会底层的挣扎。她并不是一个从一开始就一吐为快的倾诉者。她会为你准备好舒适的扶手椅,为你调试恰到好处的灯光,铺垫好温暖的背景,放着轻松的音乐,跟你谈论着这天的光线,谈论着某个熟识的友人,然后当你卸下防备,正准备享受这持久的惬意和欢愉时,她突然话头一转,或骤然一击,或如同瀑布般地倾吐,每一句都戳中你的要害。

  梅丽诺的文字细腻、深沉。主人公安吉是英国画家的模特和缪斯,借助主人公和英国画家的角色,作者将色彩描绘到了极致。对于色彩,尤其是色调细微变化的翻译是此书翻译工作的一大难点,但对色彩的详尽描述却正是此书的魅力之一。作者描绘了人体、红酒、英国画家溺亡的泰晤士河、小说中许多人物自缢的山峦等具象的色彩,对于场景、人物、静物等色彩的细腻描绘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个油画般的画面,读者无需丰富的想象力便仿佛置身于故事的每一个场景。对色彩的细致描绘奠定了每一处场景的基调,我们仿佛亲眼看见了后撒切尔时代的灰暗伦敦,深绿色的橄榄收割时节,镶嵌着深深浅浅蓝绿色的、赭黄色的西班牙寂寥乡间。色彩甚至奠定了故事的结局。对画家来说,他曾经的模特都只是特定色彩的混合和调配。他与安吉,甚至与这世间的牵连,仅一条细雨中暗流涌动的灰黑泰晤士河便可斩断。

  作者奥尔加·梅丽诺

  梅丽诺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其极其丰富、精确的词汇使用。她丰富的词汇来源于家庭,她的母亲曾在田间劳作,积累并向她传递了大量的乡村劳作时的词汇,因此梅丽诺的词汇具有时代性、地域性、专业性的特征。全书充满了对物品、人物、动作的精准描写,遣词用句细致准确。为准确翻译这些丰富的词汇,译者查阅了大量资料,使用了各种传统和创新科技手段。比如在翻译一些西班牙特有的植物名称时,译者使用了图像识别软件等手段,使用中文、英文、西班牙语文字和图片交叉核对,力求确保翻译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又比如在翻译“镜柜”这个词时,由于作者使用的词语十分具有地域性,当译者的西班牙籍爱人也对这个名词表示不熟悉时,译者却从国外二手买卖网站找到了这个词汇表述及其对应图片,恍然明白,原来这就是原本如此熟悉,此时却又突然陌生起来的镜柜。

  翻译的过程,是一个作者与译者内心流动的过程,虽然实质上作者本人没有与译者交流,但她的文字和情感流通到了译者的心中,然后译者需要将这些文字、这些情感、这些作者想要的意境再尽量原汁原味地流动到读者的心中。梅丽诺的作品细柔与激昂并存,最终汇聚的情感却十分强烈,因此译者也需要将时而温婉、时而激烈的情绪传达给读者。

  相信读者读她的文字时和我有同样的感受,你看不懂故事将要走向何处,但是你内心深处却深深地懂安吉,认同她和她的经历。这正是梅丽诺文字的魅力。在这样直击内心的描写中,我们又怎能不节节溃败,最后卸下铠甲去感同身受呢?

  全书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一句安吉对她的父亲的不起眼描述:

  我们谁又未曾处于自己不该待的位置呢?谁又从未格格不入过?这让我联想到了凡·高的耳朵乐队的一首歌:如同一朵不情愿地装点典雅办公室的花,如同一个决定在银行工作的诗人。我沉默是因为欺骗自己更为容易,我沉默是因为理智战胜了内心。我们身在此处,目光却忍不住在高耸的楼群间寻找自己渴望的山川与田野,那些可能永远也难以企及的梦。小说中的那些农场的短工,被工厂辞退的父亲,在异乡漂泊的易卜拉和白雪公主,那些在暮色间裹着雾气与疲惫从轻轨上成群下来的工人,哪一个不是与他们所处的世界格格不入的人呢?而他们自己的世界在哪里?他们自己的世界还在吗?

  与神父的分别从表面上看对主人公安吉来说不那么重要,虽然这场分别仿佛极度平淡,却透出深深的无力感:

  神父在安吉的生命中似乎并不重要,可能连她的情人都算不上。这样单薄的关系,甚至连安吉都不明白他为何要对她这么好。但是,他实质上是安吉这一段时间内的精神支柱,作者将这样的信息和情绪传递给了我们,神父的离去,安吉生命中一个个男人的离去,不能说与故事最终的走向毫无关联。神父的离去是出于荒诞原因的无奈之举,但是我们的生命中就是有着这么一个个看似无关紧要却影响自己和他人一生的转折。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身处异乡的忍耐和无奈呢?安吉虽然“不情愿”地被他抱着,但是在水沟边的“庄重”告别后,却目送着他的车远去,直至消失不见。此时,原本主动的神父却让安吉陷入了仿佛“被动抛弃”的境地,一个熟悉的、亲切的人离我们而去了,仿佛一场电影已经落幕,我们能感受到这种孤单、失落的情绪。在我们的生命中,谁未曾有过别离,感受过被抛下的伤心和失落?

  乍一看,梅丽诺表达的内容和情绪很复杂,但是若你细细品味,或许可以从引言的诗句中寻到答案:

  梅丽诺曾说,我们高估了幸福。她说,她写的并不是悲伤的小说,因为悲伤暗示着不接受,而这部作品表达的情感则是对于所拥有状态的接受和认同。她轻描淡写地描绘着安吉坚定的步伐,描绘着她的意志与反抗,虽然故事情节有着悲剧色彩,但是整部作品的态度并不哀伤。该带走的一切,就让他们全部带走吧。

  最后,将阿根廷诗人胡安·赫尔曼一首诗的片段献给各位:

  外乡人

  评价人数不足

  [西]奥尔加·梅丽诺 / 2021 / 河南文艺出版社

  人世间,总归是有恨才有爱,有绝望才会有希望。

  还要感谢我的爱人——维克多·马丁先生。许多对于细节的理解,都是我们一起克服六个小时的时差一字一句雕琢出来的。没有你,这一切并非没有可能,但你恰好是我的阳光,照亮了我的所有阴暗。

  最后,受工作时限和个人能力所限,译文中瑕疵在所难免。若有谬误,还请读者谅解,并不吝指正。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外乡人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