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谈美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9-05 00:06: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谈美读后感1000字

  《谈美》是一本由古吴轩出版社著作,58.00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21-7,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谈美》读后感(一):发现美,拥有美

  美不仅是客观的,更是主观的。美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个物体,只有具有了美的普遍特性,才能称其为美,一个东西,虽然不能使一切人都觉得美,却能使多数人觉得美。一个东西,如果一眼就让人觉得丑陋,那它绝不是美,可见美的审别还是带有很大的客观性。美是主观的,如果一个人只见风动,不见心动,那他是无法感知美的。美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美不仅在物,更在于心。就拿本书来说,碧绿色的封面,简单的“谈美”两个大字,简约大气,清新宜人,谁能说这本书不美?

  一个人的审美很重要,穿衣是简约风格,还是嘻哈风格?家里装修风格是什么?是欧式田园风,还是中式雍华风?所以我们对于一个事物,是看到它实用的一面,还是美感的一面?为什么有些人觉得没用扔掉的东西,其他人捡回了装扮装扮就变的和艺术品一样?同样一颗古松,有的人看到它上好的木料可以做品茶的茶几,有的人看到它蜿蜒曲折的线条,看到它几千年历经风雨的痕迹。这个世界上美的东西太多了,我们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发现了美,我们才能拥有美。

  美需要你倾注感情在它身上。《兰亭集序》为何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因为它倾注了王羲之内心的情感,一泻千里,岂不快哉?穿越千年,我们能看到他肆意的笔法,磅礴的感情,彷佛我们也经历了那场“酒会”,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上去,彷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我们高兴的时候,看见下雨也是欢喜的,我们难过的时候,看到花也不觉得可爱。苏东坡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就是苏东坡对竹的偏爱。

  美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中国那么多名人字画,价值连城的就那么多,被乾隆皇帝四方搜寻宁可破坏美感也要亲在“盖章”的作品也不多。它们从一面世就得到人们的追捧,人们对于美的追逐夹杂了权力和欲望。梵高的作品在生前不被人重视,在他死后却变成了瑰宝,可见人们对于美的评判标准也是会发生变化的,雍正时期流行粉彩,清新淡雅,到了乾隆时期却变成了五彩大花瓶。断臂维纳斯一开始人们要给她接上断臂,后面发现残缺的美也是一种美。

  美具有多样性,自然、文学、艺术,甚至宇宙,都是美的。悲剧是美的,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悲剧都是美的,喜剧是美的,周星驰喜剧、卓别林喜剧,都是美的。有大美,一望无垠的草原是美的,潮起潮落的大海是美的。有小美,蜂蜜、蚂蚁是美的,小草、石头也是美的。女人美,男人也美,像男人的女人美,像女人的男人也美。美是不完美的,不完美才是美。天下大同,美美与共。美是一门学科,美是一场修行。眼中有美,心中有美,人生才能更美。感谢作者为我们带来一场美的盛宴。

  《谈美》读后感(二):培养孩子高情商,从“谈美”开始

  记得以前有个朋友跟我说,孩子爱美,喜欢自己挑衣服搭配,不要否定她,要肯定她、支持她,孩子从小爱美、有一 双发现美的眼睛,这是多好的事。从小“谈美”,这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这样的孩子情商也会高。因为她懂得什么好看,看到美的会去选择,也会把自己美的方面展示出来,让别人看到她的美,这样的孩子谁不愿意接近?久而久之,她在美的熏陶下也更容易交到朋友,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更能培养孩子的情商。

  朱光潜的这本《谈美》从中国“大美学”的范畴来与大家讨论中国的“美生活”,他说西方人研究的美学是“小美学”,而咱中国人的美学是“大美学”,西方的小美学感性理解的美学,说白了,是侧重于艺术美,说到这,马上想到的是文艺复兴。而中国的美学更宽泛些,不仅包含感性美,还包含了哲学、生活等都在内的广阔的美学。

  书中从艺术的角度、从哲学的视角、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探讨美学。美不一定是完美,哪怕是不完美的事物,也很美。朱光潜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对美学有独特的见地,读他的这本《谈美》会觉得他写美学是信手拈来之事,没有刻意的,而是想着什么就写出什么,很自然,就像是坐着听长辈讲故事一样。虽然关于美学的许多思想我们可能理解有点困难,但是读了这书以后我们会觉得美学它不是高高在上的,朱光潜强调的美学是生活化的,而我们的人生就应该是“慢慢走,欣赏啊!”很多时候正是因为我们赶路赶得太匆忙,所以疏忽了身边的各种美,只觉得乏力得很、枯燥得很,却忘了原来生活可以这么美。

  在这本书中,他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让我想起了蒋勋说的一句话:“所有生活的美学旨在抵抗一个字——忙。”

  如果我们忘了生活中的美,即使我们再富有,也会对所拥有的东西失去安全感。只有美,让我们发现自己是拥有的,并且是满足的。朱光潜老先生认为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我想也许这也人的海马体构造有关,就像孩子为什么会觉得新鲜的事物让他们新奇,并且当他们不断接受新鲜事物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那是因为他们的海马体会不断地去记忆,去思考这些新鲜的事物。而我们任何人对一件事物的美的理解大概也是这样,当我们觉得它美时,海马体会唤醒我们对那些美丽意象的回忆,它就这样持续地储存在我们的大海里,慰藉我们的心灵。

  审美和知觉、想象有关。朱光潜先生从中国古今的艺术作品、诗词文学、灵感创作等方方面面来深入探讨学美,虽然那些关于美是主观还是客观的观点我无法参透,但是这些都不打紧,重要的是我也能理解需要尊重生活美学这一观点了。谈美,我们只需提取我们需要的,能帮助到我们的那些点就可以了。这一版的《谈美》的装帧我也是很喜欢,锁线装订裸书脊,再加上封面中国颜色,以及书名竖写在仿古信笺上等设计,让整本书都显得很复古、也很养眼。

  在和孩子谈美的时候,我相信即使是细微的那些美学,对孩子都会有着深刻的影响,比如我们尊重生活,对细心对待生活,喜欢身边的花草树木、享受美食、热爱干净等,这些思想,这些对美的尊重会让孩子看到平和的我们, 在不知不觉中感染着孩子。

  《谈美》读后感(三):《谈美》:让朱光潜教会我们什么是美?怎样欣赏美?怎样发现美?

  美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他隶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讨论一切关于美的事物以及美的欣赏活动。 古今中外有着非常多的美学专著和美学大师,中国美学研究起步较晚,最为著名的美学大师非朱光潜莫属。他对于中国美学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无论是教学、科研、杂志的编辑、美学知识的传播,朱光潜都是杰出的代表。朱光潜对于中国美学的贡献是全面的,关于美学专业思想,他有着专门的著作论述,而关于美学的科普,他也写了大量的文章,并集合成册,出版发行。

  对于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我们不太需要弄懂那些美学的专业知识,而且也极为难懂。我们只要懂得什么是美?如何欣赏美?如何发现美?也就足够了。而这正是朱光潜发表的一系列关于美学的科普文章的用意所在。他向广大的中国读者传递着最朴素的美学常识,这些文章被收录在一系列的美学散文集之中。 《谈美》是朱光潜对于青年美学普及的重要著作之一,它是继《给青年的12封信》之后最系统的关于美学常识的普及。而我今天拿到的这一本最新版的《谈美》,是对于朱光潜的几本美学科普著作《谈美》、《谈美书简》、《给青年的12封信》的汇编版。这让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更清晰,也更系统。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完完全全的进入朱光潜的美学世界,接受他的美学教育。

  什么是美感?朱光潜用一颗古松给我们形象地做了比喻。不同的人看到同一颗古松感觉完全是不一样的。木匠看到的是木材,科学家看到的是树种,而美学家当然会看到它的美。实用的、科学的和美感的是三个并列但又相辅相成认识世界的模式,而这三者正好应对了我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科学的一定是求“真”的,而实用的目的是我们“善”极致追求,有用才是善的,我们欣赏的美感,就完全不同于科学的和实用的观点。

  美感就是一种心理愉悦的状态,它是可以完全脱离于实用和科学之外的。甚至可以是完全不实用的。从实用的角度来看,美是没有意义的,但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美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是精神上的真和善。只有我们精神上愉悦,只有我们懂得欣赏美,我们的人生才会有价值。想想一个完全没有任何精神追求的人,他有再多的物质需求又有何用呢?这也是现代人心理空虚横行的原因所在。苏东坡就曾说过:“食可以无肉,居不可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颜回也是追求“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人们有精神追求的情况下,物质反而没有那么重要了,美学的存在价值也在其中。 但怎样欣赏美呢?这又是一个完全的主观体验。艺术是主观的,是作者情感的流露,而欣赏艺术也就是体验作者的那种真实留存在艺术作品中的情感。情感的共鸣是我们欣赏美,欣赏艺术最自然的状态。这也就是有些艺术作品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但也有些作品,我们就是无感的原因所在。这是很正常的,美的体验就是一个完全个人的体验,没有好与不好,只有适合与不适合。

  那我们怎么去发现美呢?首先我们要把美感和快感做出区分。快感也是一种心理的愉悦状态,但快感更注重于身体层面。而快就是他最突出的特征,快也意味着短暂,意味着快感会急速消退。当我们追求快感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刺激物有着不断的提升。比如我们享受美酒,酒醒后就是无限的空虚,只有下次再次饮酒时,才能体会到那种快感,但欣赏艺术完全不一样,它是一种弥散的愉悦状态,我们沉浸在艺术作品中之时,可以不知不觉忘记时间、忘记地点,当艺术作品离我们而去时,那种喜悦的状态也可以久久的留在脑海之中,当再次想起,她依然是美的。 关于美,朱光潜有着太多的话要说,有着太多的关于美的态度需要告诉我们。美虽然是一种主观体验,却还是需要有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这本《谈美》就是教我们睁开这双眼睛,认识美的世界,进入美的世界最好的方式。

  《谈美》读后感(四):在物我之间赏美,不完美才是真美

  林青霞曾经这样评价蒋勋:“蒋老师是我唯一的偶像。他的声音是我的半颗安眠药,能给予内心安定的力量。”

  席慕蓉说:“蒋勋是我们这个时代踏入艺术门槛的最佳引路人。他为我们开启的,不只是心中的一扇窗,更是文化与历史长河上所有的悲喜真相。时光终将流逝,然而美的记忆会长存。”

  为何蒋勋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因为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学信徒。

  美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一个遥远缥缈的意象,然而对于朱光潜来说,美从来都不是一个意象,而是生活本身。

  他在《谈美》中说:“要像大人一样生存,像孩子一样生活。”“以处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社会的险恶、人际关系的复杂都不曾让他失去诚意与真心,相反,他始终保持着孩童般的天真与童趣。

  《谈美》汇聚了朱光潜早年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以及他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全书收录《谈美》全编17篇,《谈美书简》《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美学书里的“谈美”精要9篇,以及“近代实验美学”的内容,是一部更广泛意义的“谈美”。

  本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美的特点这一脉络逐层展开,一次从“免俗”“美感态度”“艺术和实际人生”等角度娓娓道来。他认为“人生的艺术化”是个人修养、快乐的源泉,也是净化社会、净化人心、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良方。

  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什么是美?美的定义是什么?丰子恺在《缘缘堂随笔》中写道:“美学上所谓多样的统一,就是说多样的事物,合于自然之律而作成统一,是美的状态。”

  也就是说,无论背景,不论阶级,万事万物只要顺其自然,随天性而动,都是美的所有者,都可以被赞扬和尊重。

  生活美学倡导者刘悦笛在《谈美》序言中说:“中国人的美学,不是小美学,而是大美学。”这里的“大”,不仅仅指感性上觉得美,更在于对生活上的觉悟。

  简而言之,就是客观事实加主观所定的价值,因此,我们需要以敏锐的双眼和细腻的心灵去捕捉,才能发现美。

  就像川端康成,他有一

  双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凌晨四点钟醒来,看到的是海棠花未眠,感受自然的变化;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我拼命工作,按时看日出。”即便承担着沉重繁杂的工作,也能看到日出之美。

  正如朱光潜所说:“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美是最无“用”的

  “美”和“用处”是一组难以调和的对立。美不美要看有没有用,朱光潜对此持反对态度。

  他在《谈美》中提出一个假设:三个人,一个木商、一个植物学家、一个画家,同时看到一棵古松。在木商眼里,他看到的是这课古松作何用途、价值几何的木材;

  植物学家看到的是一棵叶是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而画家不管其他,只管审美,他看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木商和植物学家都无法脱离实用态度和科学态度来观赏古松,他们也就无法感受到古松的美。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真善美都是凭人的主观判断定的价值,并不是事物本身的特质。因此,从狭义来说,美是最无“用”的。它既不能让人们饥而有所食,渴而有所饮,寒而有所衣,也不能有助于科学的辨伪。

  所以,要想感受到事物的美,需得脱离实用的角度和科学的态度。

  距离产生美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个看庐山的动作引发对人生的思考,人生需要这种跳脱当下的警觉。

  朱光潜在《谈美》里也谈到,欣赏艺术需要和实际人生保持距离。卓文君陪司马相如当垆卖酒,在当时的人来看,她的所作所为是一种违背纲常伦理的行为,而在我们看来,这却是一段佳话被口口相传。

  读陶渊明的诗时,我们以为农夫的生活是理想中的生活,可农夫在烈日寒风中耕作时尝到的况味,却不似陶渊明所描写的那样闲适。

  原因就在于,当时的人受实际问题的牵绊,不能跳出繁复的社会现实欣赏美丽的意象。因此,适当的距离是感受真正的艺术的前提之一。

  美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在你的手里。朱光潜所言之美学,是入世的美学,而不是飘在云端的理论说辞。

  总有人抱怨生活索然无味,却不改按图索骥的乏味。有人能将平凡朴素的生活过程意蕴悠长的诗篇,有人能在苦难的人生中笑靥如花。

  其实,生活的趣味与美感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对待生活,我们一样能将平淡无奇的日子过得五彩缤纷!生活的平凡之中也有崇高、世间的黑暗之中也有光彩,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

  《谈美》读后感(五):既然美没有实用价值,为什么还要欣赏美?

  《谈美》这本书是朱光潜先生写作于危急存亡的年头,在那样的年代,还有谈美的必要性吗?朱光潜先生说,社会糟糕,是因为人心太坏。

  在各个时代,我们都有人心净化、人生美化的需求,我们这个时代同样需要这样一本教人如何“免俗”的书。

  美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看到后,为什么有的人觉得美有的人不觉得美?美是否有一个标准?美的事物有哪些特点?这些问题都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阅读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先生非常诚恳,虽然他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但是文字非常朴实,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感。在书的开篇他就提到:

  在阅读过程中,就像和一位老友对话,在谈论一个话题时,可以有分歧,但有很多“我也这样觉得”的瞬间。先生在书中说“ 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他的文字也像是艺术作品。

  我姑且摘出几点阅读过程中对我有启发的地方。

  不同的人在看待同一个事物时,会从实用、科学、美感这些角度来观察。美感是无用的,但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在于这种高尚的企求,比如美就是人们的追求。实用和科学要依附于其它东西而存在,但美却可以独立存在,从这个角度来看,美是事物最重要的价值。

  恰当的距离产生美。“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我认为这句话很好地解答了一个近几年比较热门的问题,比如看《英国病人》《泰坦尼克号》时,有一些刺耳的声音说“这是在歌颂出轨的人”“杰克就是个小三”。其实,道德是用来约束实际人生的,艺术创作是远离人生的,不该用生活中的道德来批判影视创作。

  “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朱先生早年研究过心理学,在这里能隐约看出来,因为“移情”是个专业的心理学术语。它讲的是,当我们欣赏美的时候,会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通俗地说,就是靠近美的事物,自己也会变美,人和物都会沉浸于美中,美会陶冶情操就是来源于此。

  英国姑娘的“美”和希腊女神雕像的“美”前者会让人有快感,后者让人有美感,他们有什么区别呢?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所以不带占有欲,当时当看到鲜活的漂亮姑娘时人是会有占有欲的。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美感带来的快感当时是意识不到的,因此当时人是沉浸在美中的。因此,引起快感的东西不一定是充满美感的。

  读这一章时,有种时刻在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的感觉……

  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比如我们看到桌子上的茶杯,觉得它很美,很可能是因为它唤起了我们和初恋一起喝茶时的记忆。那么,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作者认为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以分开欣赏的。比如看到一幅关于森林的画,不太可能只欣赏笔触、色彩的美而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片森林。

  这个是我们当下互联网中的一个被忽略的地方。因为评论的门槛太低,在互联网上每个人似乎都能说几句,但是说出“美丑”“好恶”的道理,却很难。

  考证和批评虽然不是欣赏,但是欣赏的过程中一定要带有考证和批评。若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这里提到一个让我醍醐灌顶的视角——“自然美”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

  我们欣赏美的过程,就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也就是把所见之物人情化和理想化,这个过程中,“自然”已经不存在了。

  我在第十五节《 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这一节中看到了作者的人生哲学:

  我特别喜欢下面这句话:

  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就是在欣赏这本书,在欣赏的过程中,感慨能读到这样的文字真好啊。我也要把自己的人生,过成这样的艺术,因为我的生命,就是我的作品。

  《谈美》读后感(六):世间是缺少美,还是缺少发现?答案源自你的内心

  罗丹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艺术的魅力无所不在,感受艺术中独特而又震撼的力量,是一种令人陶醉的幸福。

  朱光潜

  我国美学家朱光潜曾说: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

  他在《谈美》中这样解释什么叫做美,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但这种关系并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以书信体形式为青年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自问世以来即深受好评,被视为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备的经典之作。多少年来,他的《谈美》启迪了无数青年读者的审美思索,影响深远。

  全书从“要求人生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的理念出发,顺着美感态度的特性、艺术与人生的距离、美感经验与移情的关系、美感与快感、自然美与艺术美等问题次第展开,最后呼吁人们“慢慢走,欣赏啊”。

  本书从“谈美”为“免俗” “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师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即“人生的艺术化”,它是个人修养、快乐的源泉,也是净化社会、净化人心、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良方。

  读大学的时候,选修了文学,学了这本《美学》。记得老师在开场的时候板书写到这样一句话,当时我一下子戳中了我。所以看到这版本的谈美,心里充满了上课时雀跃。

  这句话是这样的:美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或许美正如多少年前朱光潜先生递出的一枝小花:一半在物,另一半,已经接到了我们手里。

  包个书皮

  在艺术者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之核心;如能抉发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触及其内在的真。此真,也即是美。

  朱光潜的谈美,最核心的思想莫过于,艺术源于生活但却是无实际效用的,因为倘若有实际效用,那么接触的时候,想到的会是怎么用,而非单纯的欣赏怎么美。

  谈美说的就是什么是美、是艺术,怎么去欣赏、创造美。“美”这一概念的主观情感中产生的完整过程以及如何去追求美感及其结果。

  这本书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书中指导意见去评述周边事物的方法,也为我们深入理解文艺作品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 朱光潜说美,是没有意义的,意义大半都起于实用。唯有脱离了实用,你才能真正欣赏到纯粹的美,这也是为什么印象主义画作你总是会看不懂,因为它强调的是线条、颜色、阴影,看轻内容。

  现在就有一种“隐形穷人”,穷的不是物质,也不是文化,而是审美有一次,作家蒋勋和一名世界500强公司的总裁,去希腊看阿波罗神殿遗迹。汽车翻山越岭近两个小时,终于来到了目的地。

  这位总裁看到荒凉的山头,一脸吃惊地说:“我们花了这么多时间,难道就是看这几根柱子?”

  蒋勋解释说:“老板,一路上,你都在跟我谈论品牌价值。什么是品牌?香奈儿是品牌,阿玛尼是品牌。而这几根柱子,就是叫做‘希腊文化’的品牌。所有受希腊文化影响的西方国家,不论美国、英国,他们国会大厦的柱子,全都要按照这根柱子的样式来建。”

  然而这番说辞,并没能说服这位务实的生意人,他仍觉得,“走了几小时山路,太不划算了”。蒋勋也就笑笑不再解释了。

  朱光潜说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在利害关系方面,人已最不容易调协,人人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当欣赏艺术的时候,人就能投入到绝无利害关系的世界里去。我们在浮躁的生活中,要学会慢慢来,欣赏生活。正如书中所说,车走太快,山边的美景也不过是囚牢。

  现在自媒体时代最流行的也莫过于“立人设”。也时常有新闻标题:某某人设额崩塌等等。这个人设就是包装出来,关于包装朱老先生在这本书中给到了一个阐述:伪君子。

  他说世上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掩盖本色。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沉浮,心里没有天光云影,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

  伪君子则是在这种俗人的资格之上,沐猴而冠。他们不仅道德上虚伪,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叫人起不美之感。谁知道风流名士的架子里藏了多少行尸走肉?这两种都是生活中的苟且者。

  多么形象的论述啊!历史上从来没有新鲜事,美亦是如此,只有经历过时间洗礼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丰子恺先生亦曾说:“人欲有五:食欲、色欲、知欲、德欲、美欲”。可见,趋向美好的物品是人的天性,也是生命品质的一部分。一个懂得审美的人,就不止是生存,而是在生活了。

  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每个个体意识中产生的形态也是不同的,而美学正恰恰是在这种混乱而且在不断变化的范畴内进行讨论,寻找到一个本质的核心知识。

  尝试理解人类思维,在中国特色的文明中美学还可以拓展到道德,甚至直接影响法律和社会安定。

  即使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加入一些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讨论,事实上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根本离不开唯心的思维支柱。

  在当今中国,有一种虚假的生活美学仍在蔓延。这种虚假的生活美学的一大特征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我们对生活应当追求美丽,精致。但真实的美本色的美才是真正的美,用滤镜拍出来炫耀的图片就像带着有色眼镜,容易让人审美疲劳。

  正如朱老先生所说的:不完美,才是美。不完美中的完美,有点小缺憾的美才更美。

  包好的书皮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谈美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