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地狱彷徨:解读鲁迅《彷徨》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8-20 00:30: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地狱彷徨:解读鲁迅《彷徨》》是一本由孔庆东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页数:4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狱彷徨:解读鲁迅《彷徨》》读后感(一):辣酱要多!

  “一斤绍酒。——菜? 十个油豆腐,辣酱要多!”

  《彷徨》中的一篇《在酒楼上》,“我”有一句这样的台词。

  我觉得用它来形容《地狱彷徨》这本书,再合适不过了。

  《觉醒年代》最近很火。能让大众普遍喜爱的,肯定不是最辣的。比如老干妈风靡全球,恰恰是因为它不是特别辣。相比之下,《地狱彷徨》就是“辣酱要多”的油豆腐,读起来感觉必须要配上绍酒更加过瘾。

  @孔庆东

  【地狱彷徨】

  释迦入地狱,

  彳亍且彷徨。

  排队捐门槛,

  消磨日月长。

  @孔庆东:

  躺平诚可羡,

  彷徨境更高。

  为破旧地狱,

  二者皆可抛。

  《地狱彷徨:解读鲁迅《彷徨》》读后感(二):照影自顾不彷徨——孔庆东《地狱彷徨:解读鲁迅〈彷徨〉》读后

  作为一个长期活跃在互联网一线的知名学者,孔庆东老师很久不出书了,这本《地狱彷徨:解读鲁迅〈彷徨〉》算是一本名副其实的新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6月第1版,热乎劲儿,硬硬的还在。这算是一本关于《鲁迅小说研究》的课堂实录,真的是在逐篇、逐句地解读鲁迅小说集《彷徨》的十一篇作品,最终呈现的这部406千字的作品,对于没有去北大听过课的读者而言,绝对会有赚到的体验,不排除考大学、考验考博、做学问获得启发、发散思维、抄抄写写的功利角度,就是从一般读者放松心情、增广见闻、借以抵消平庸的纠缠与寂寞的啃噬,也都是可以一读再读的,因为口语化的课堂实录,显然足以打消大部头学术专著带来的阅读困境。从书籍侧页的“广告”上看得出来,作为孔庆东解读鲁迅小说系列,除了这本之外,还有“人间呐喊”“重来故鬼”和“再造天堂”三本书。

  直接读鲁迅,自然是吃蜂王浆的悦读之法,间接地通过孔庆东或者其他经过了学术职业检测与评判的学者的二手材料,也不失为便宜之法。以前在大学,老师们总会教导我们要读原典,不要读二手书,这个话,其实是对极少数想要一心一意做学问,成名成家的学术苗子说的,对更大多数的普通知识劳动者而言,找到一个值得信赖的攀登认知高峰的梯子,比如这本《地狱彷徨》,显得尤为必要。因为很多原典,由于岁月的隔膜和话语的梳理,对阅读和理解的挑战超乎想象,过于执拗地“啃”,往往会成为更多普通人恐惧原典、拒斥原典,甚至对经典名著、大部头著作产生“心理阴影”和本能拒斥。这一点,对于普通阅读者是十分必要的。从无知的清醒,到懵懂的彷徨,再到“战斗”的快乐,多少人连第二步,都走不到。

  好的老师,不是把标准答案都说出来,而是把一切可能性空间和方位都指示出来。孔庆东在这本书里至少提供了如下四个方位的鲁迅读法。其一,脚踩大地用心读,从“蛰居人”而宅男宅女,从查黄历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切历史都可能照进现实,一切历史又不可能简单成为“当代史”,重要的是怎么样牢固树立起慎思明辨的主体性;其二,当成盲盒拆着读,比如,不管是成年人的人生识字忧患始,还是小孩子的喜欢爬树偷桑葚,似乎太阳底下没有新事,其实皮相之类似,并不代表问题之实质,各有不同时间情境中的个体爱与愁;比如,小说中的“我”和小说作者到底是什么关系,普通读者好奇,更是长盛不衰的中文学术增长点;其三,当成镜子照着读。比如,我们为什么会自觉不自觉地喜欢、追捧和崇拜某些知名作家,比如我们《百家讲坛》曾经有过要请单田芳来主讲的念头,差点把自己提前搞成了了《曲苑杂坛》,又比如“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和“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哪一个真美?在人手一机刷不停、人云亦云追“明星”的阅读大排档里,能多几本“在北大听课”的书,捧在手上,在奔向美好生活的坎坷之路上聊以解忧或是解颐,该多好。

  (《地狱彷徨:解读鲁迅〈彷徨〉》,孔庆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6月第1版)

  《地狱彷徨:解读鲁迅《彷徨》》读后感(三):今天的我们需要一位领读者,关于鲁迅

  鲁迅

  我们在回答今天怎么读鲁迅之前,不妨先追问一个前提,今天还需要读鲁迅吗?鲁迅的重要性是不用多讲的,王瑶等人建立的大陆现代文学史,你随便去翻哪一位名家的史论,鲁迅都是第一流的,也是第一名的。可以说,不读鲁迅,我们不足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不足以认知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与巅峰。 可怎么读呢?我们知道今天学生有一怕甲骨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的论调。鲁迅的难读是肯定的,在我看来,鲁迅的难读主要在于他是一个难懂的人。因为他本身难懂,所以他的著作跟着难懂(简单的人必然写不出复杂的书,如大冰先生)。而鲁迅难懂的书,我以为首先得推荐《呐喊》、《彷徨》、《野草》、《坟》这四本。我自己之于鲁迅是陌生人,也没怎么读过鲁迅的书,在以前读书时候翻过这四本,当时觉得很难,现在觉得更难。我相信有很多鲁迅的粉丝,或者想要读鲁迅的书都会和我有一样的障碍——鲁迅太难读了。所以我们需要一位领读者。 这位领读者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首先这个领读者要了解鲁迅,不一定治经为博士,但首先得了解鲁迅,能够讲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其次,这个领读者要很会聊天,最能令人记忆深刻的话就是很随意的聊出来的,一个人会不会说话很重要;第三,这个人一定要有一定的固执,没有固执难以形成深刻;第四,这个人一定要能够持续地讲下去,不持续,不足以形成整体性。 许子东很符合这四个标准,但许子东的文学课不可能只讲鲁迅。(他单独讲过张爱玲)。在鲁迅越来越可怕的今天,我们真的需要一本可以供我们长期阅读并且适合我们阅读的书。

  周氏兄弟

  今天,我推荐一本,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的《地狱彷徨:解读鲁迅<彷徨>》,这是一本细读鲁迅并很有趣味的书。比如,他讲《祝福》,这是鲁迅非常重要的一篇小说,如果是让我来讲,我会更关注他的叙事,人物切换等。而孔庆东的核心讲述线索是谁杀死了祥林嫂,用孔庆东的话来说,他把这篇很复杂的小说当成侦探小说来读的。我们可以这么说,孔庆东这本书基本的底色就是用非常通俗非常引人入胜的点子去带领读者领略鲁迅的趣味,让我们更加地喜欢上鲁迅。

  麻耶熊猫的《地狱彷徨》

  《地狱彷徨:解读鲁迅《彷徨》》读后感(四):《地狱彷徨》,让我来做孔老师的学生吧

  一、四大批点本,各有特色。 评点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种读书方法,我国的四大名著都有著名的点评本。 《红楼梦》点评者是最牛的,他们和作者是认识的,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已经参与,可以就小说的情节设置提出自己的意见,甚至可以改变小说人物的命运。 他们在评点过程中把作者写作时候的一些素材和思路也展现给大家,让大家对这个小说有着更清醒的认识。 《红楼梦》这样一边评点,一边写作的毕竟是少数。 更多的是其他三大名著的那种评点法。 《西游记》的李卓吾属于一个疯狂的点赞者。这个点赞者很有良心,凡是他点赞的地方都绝对是精彩之处,但是他不说为什么精彩,只是点个赞就过去了,读他的评点,你有时候会有一种恨不得起他于地下问之的感觉。 《水浒传》的金圣叹就要体贴的多,一边叫好,一边会非常详细的地告诉你,这里为什么好,而且还为你总结出了水浒的15种方法,如草蛇灰线呀獭尾呀等等,上升到创作理论的高度。 《三国演义》的毛氏父子,更加有意思。 他们采用了一种比较的方法,把《三国演义》和历代的文学作品相比,把《三国演义》前后的情节相比,在比较之中让我们更加了解《三国演义》本身的特点。 二、孔本评点的特色

  《地狱彷徨》是以孔先生的评点作为主打的。 孔老师的评点,兼有金圣叹和毛氏父子的优点,偶尔也会客串一把脂砚斋,点赞的时候又很爱惜自己的手指,颇有李卓吾的感觉。 可以这么说吧,得四家之长。 我以他的《在酒楼上》举个例子。 当他讲到鲁迅笔下的雪景的时候,他兴奋的像一个李卓吾:“鲁迅是一个高明的画家,他使用颜色线条使用的极其高妙。” 当他看到鲁迅的两篇文章中,使用了同一段话的时候,他八卦的像一个脂砚斋:“这在他的另一篇作品《雪》里头已经写过了”,有没有品出他的那种得瑟? 当他拿鲁迅和余秋雨、周作人比较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毛氏父子附体。 当他在那里盘点吕纬甫的啰嗦时,你仿佛看到了他和金圣叹一起在那里点数:啰嗦一、啰嗦二…… 三、老师的课堂实录 这本书不是一个单纯的评点本,这还是孔老师的一个课堂实录。 所以你能看到在这个文本中,孔老师和学生的那样的一种亲切的交流。 说实在话,这还挺颠覆他原本在我心中的印象的。 原来我总觉得他有一点儿鲁迅先生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感觉。 看了这个课堂实录之后才发现原来他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 在这一篇《在酒楼上》的前面,他有大段的和学生的交流。 开头的时候他关心了那些坐在地板上的学生,希望他们能够过几分钟起来活动一下,以免寒气栖身。 接着他还给学生推荐了一些书和杂志,并且清晰地说明了为什么会推荐这些。 他所推荐的书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传统的,为大家所接受的,比如说王尧先生的作品。这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打一个非常浑厚的底子。 还有一类就是过去文学史上不怎么提的,比如说武侠小说。 孔先生还同时是金庸研究的大家。 不过这一次他推荐的可不是金庸,而是另外一位不太为大家所熟知的武侠作家司马翎。 孔老师这是希望学生们能够博览群书。 另外孔老师还向大家推荐了一些杂志。 杂志里面往往有着最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以书来打着底子, 以杂志来增加拓展阅读面。做孔老师的学生,很幸福。 没有机会去倾听孔老师的课堂,在这本书里头,拜孔老师为师,也挺幸福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地狱彷徨:解读鲁迅《彷徨》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