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对决人生:解读海明威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2-15 02:23: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对决人生:解读海明威的读后感大全

  《对决人生:解读海明威》是一本由杨照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决人生:解读海明威》精选点评:

  ●前半部分的阅读很顺畅,杨照先生的书其实也可以互文来阅读,包括《永远的少年》《推理之门由此打开》,这些也都可以作为《对决人生》的补充来阅读。彩蛋是杨照先生翻译的《老人与海》的正文,这也是这么多天才读完的原因,几次放下书做心理建设,最后碍于豆瓣这么多的在读书籍,给自己下了个死命令必须在年前读完。

  ●畅快的一趟文化之旅,阅读理解的标杆

  ●杨照老师的解读补充了以前很多不知道的背景知识,读起来也比较流畅。如果能按解读的内容,帮读者分一下章节,整体的逻辑性会感觉更好。

  ●除了封面封底的设计不好看,其他完美,仍然是杨先生絮絮叨叨娓娓道来的风格,佩服他旁征博引的渊博及追根溯源的细致文风,是我心目中学者的样子。

  《对决人生:解读海明威》读后感(一):海上的西西弗神话

  杨照老师的书评仍是那么酣畅淋漓,贴切到位,读完他的书评后又去听了道长的一千零一夜关于《老人与海》的讨论;确实某些文学作品还是要在某些生活境遇或是一定的年龄阶段后慢慢体味,才会对其中的震撼性有所体悟。而杨照老师的译文和解读都很有力量,书后的译文是一重惊喜,而书评则更是出乎意料地精彩,其精彩之处并不在于细致入微乃至全方位立体的文本解读,虽然相对《百年孤独》的书评来说,对于海明威的作品文本分析会更加丰富,更加细致,但总体来讲,其书评如同一对有力的翅膀,在阅读过程中心中喷涌而又无法以言语表达的感觉大部分由这对翅膀拖着自己带入了书中,带入海明威那个历史时期与生活境遇当中,看到了,也学到了文学作品背后的庞大丰富的广阔世界。而在广阔之外,仍有深度,其借助作品本身为基点,对现代主义的内涵、对人生又了更加深厚的理解,可以说,这部书评让我感受到了海明威真正的魄力与独特的生活视角,他虽最终被“生活”的群鲨彻底摧毁,但那股华丽的对决气韵,仍是不绝于世,如同老人与马林鱼的对决,鼓舞着人们勇敢地在一次次人生的角斗场上享受与敌人缠斗的快感!

  《对决人生:解读海明威》读后感(二):海上的西西弗神话

  杨照老师的书评仍是那么酣畅淋漓,读完他的书评后又去听了道长的一千零一夜关于《老人与海》的讨论后,感受到文学作品还是要在某些生活境遇或是一定的年龄阶段后慢慢体味,才会对其中的震撼性有所体悟。而杨照老师的译文和解读都很有力量,书后的译文是一重惊喜,而书评则更是出乎意料地精彩。

  其精彩之处并不在于细致入微乃至全方位立体的背景介绍、文本解读。虽然相对《百年孤独》的书评来说,对于海明威的作品文本分析个人认为更加丰富,更加细致,但总体来讲,其书评如同一对有力的翅膀,在阅读过程中心中喷涌而又无法以言语表达的感觉大部分由这对翅膀托着自己重新进入了书中,带入海明威那个历史时期与他的生活境遇当中。

  这让我看到了,同时也感悟到了文学作品背后那庞大丰富的深邃世界,借助作品本身为基点,对现代主义的内涵、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厚的理解,可以说,这部书评让我感受到了海明威真正的魄力与独特的生活视角,他虽最终被“生活”的群鲨彻底摧毁,但那股华丽的对决气韵,仍是不绝于世,如同老人与马林鱼的对决,鼓舞着人们勇敢地在一次次人生的角斗场上享受与敌人正面缠斗的快感!

  现代主义的语言表达方式,更注重内心中潜意识的反思与表达,无法用言语呈现的浓烈情感状态也呼之欲出。

  海明威关于人生,死亡的情景带入所塑造出的独一无二的人生场景与自由感、老人关于时间与目标的对决,皆凸显出了一种华丽的角斗状态,也反映出了人生在与自我的勇敢对决中所呈现的相互定义

  对于书中后半段的隐喻,海明威所展现出的是一种浓烈的悲剧色彩。在华丽的对决之后,老人终将面对群鲨的埋伏追击,仿佛生活中的各类琐碎、繁杂、社会给人的各种无谓的束缚一样,缠绕着人的生命;并且这类状态通常会充满人生中大部分的时光,而真正值得诉说的高光对决时刻却是寥寥无几。

  这就如同传奇人物的一生,人们通常能广为传唱并在脑海中所记得的,是他们一生中一个个与“马林鱼”决斗的经历,但其背后那日复一日平凡的生活:婚姻、整理家务、应付各种旁人的异样眼光等等这类每一个平凡人都要处理的事情,是我们每个人久而久之容易忽略的,而这构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主体,人生不是只有直面“马林鱼”时才显得伟大,如何拼劲最后的力气打倒那无穷无尽的平凡生活。

  在这样的一种悲哀或是不幸的事实下,仍在坚持缠斗,用不服输而走向毁灭的人值得被命运之神所尊敬。

  老人或许也在追求着那狮子海滩的梦境,在一次次的搏斗中,是一次次寻找自我救赎的过程

  而我自己也恰逢人生奋斗的前几年,颇有种孤舟出海闯荡一番的相思感觉,只是没有桑地亚哥那么多次的失败与洗礼。我羡慕的是,桑地亚哥的勇气与决绝,从梦中狮子嬉戏的黄金海岸出发,被梦想,抑或是救赎这头巨型马林鱼拖出到广无人际的洋面上独自坐看云涌飞鸟,漂浮在海空相接的洋面,拥抱群星静谧,终究是空手而归。但是,桑地亚哥超脱出了成败与梦想,在这次出海的过程中找回救赎,不仅仅向自我,更是向命运证明,这一次次反复的循环挣扎中,有梦里的美好回忆、有扬帆出海再试一次的斗志昂扬、有奋力追逐,与敌人之间斗智斗勇的艰苦卓绝、更有午夜时分背靠汪洋,头顶星光时分的宁静畅想。

  在趴倒于海边小屋中获得了一种救赎后的归宿,不甘与奋斗后的满足交融于心,人便是一次次这样不肯承认失败,往山上推石头的西西弗斯,不论如何,放下思考,顺遂洋流搏斗吧!

  《对决人生:解读海明威》读后感(三):大师品读海明威

  很喜欢杨照老师的《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读起来特别舒服,这本书观感也一样。

  还记得多年前读《老人与海》时内心里的感动,它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读进去以后却一辈子也忘不掉,为什么?因为海明威的作品风格,表面上朴素的文字、简单的情节,只是整个故事的10%而已,那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冰山下的untold story,才是最震撼人心的部分。

  摘录:

  这些他喜欢的事,打猎、拳击、棒球、斗牛和“game fishing” ,有共通之处:都要面对够强悍、够格的敌人,也就是说,都必须面对挑战。这正是海明威基本的生命情调,他最在意、最强调的就是:要是连个像样的敌人都没有,那样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

  他修稿子的第一个步骤是重读,然后将重读时自己认为写得不错的地方标示出来。接着,完全出乎我们一般的预期,他就试着将被标出来的地方删掉 —— 我没讲错 —— 把那些他认为自己写得好、写得出色的地方删掉。这是他最奇特的方法。他认为作品好不好最有效的判断,是看它能够承受被拿掉多少突出的好句子、好段落。

  海明威是个没有办法好好活着的人。要是活得好好的,他的生命就失去了焦点,一切都是平板平铺的。必须在死亡的威胁下,平板平铺的才倏地站立起来,成为立体的,有高有矮,有顶峰有深谷,这样才真正知道生命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有趣的,什么是有价值的。你也可以从负面的角度去评估,认为海明威是个可悲的人。他一直都活在一种欠缺的状态中,无法“正常”地享受我们所享受的一般经验。在正常、日常的情况下,他就无法衡量生命中各项元素的轻重得失。

  海明威写的,不是日常感情,是非常情境下的非常反应。他选择以压抑的手法,来表达非常情境必然带来的压抑,压抑对压抑。他不要呼天抢地,他不能呼天抢地,呼天抢地反而靠近不了那样的非常反应。因而《战地春梦》这部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间,构成了多重(至少是双重)的转折。小说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备受死亡威胁、死亡阴影无所不在的战争状态中,却又翻转过来,以尽量日常、低调得近乎冷漠的压抑方式,来趋近、来凸显其中的非常经验与非常情感。

  村上春树的小说里,也有这种不会大惊小怪,甚至是无法大惊小怪的主角。因为村上春树最喜欢的作家,他花过力气去翻译的美国作家,雷蒙德 · 卡佛、约翰 · 契弗、雷蒙德 · 钱德勒,都是明显受到海明威影响的。

  只有在别人的成功会增加自己的机会的社会中,人才能为别人的高兴而高兴。

  他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不能放弃这份对决的关系。精疲力竭又缺乏睡眠的状态下,他说出“我不在乎谁杀了谁”的话。这不是无意义的呓语,而是显示了就连在潜意识的底层,他都坚持要继续下去,他和鱼完全联结在一起,没有了他主观放掉鱼线、鱼钩的可能性,反正就是如此紧紧锁在对决关系中,直到终点。至于等在终点的,是他杀了鱼,或鱼杀了他,都不重要了。

  现代主义小说和传统小说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内在性,探索人的内在,而不再是记录外在的戏剧性事件。现代小说充满了反思,挖进去碰触人的精神本源。现代小说的叙述逻辑,因而是垂直的,寻求深度,而非广度。要这样挖掘,因而现代小说里的主角,常常都是作者自己的化身,至少是和他很像的人。常常是和世界若即若离,适应不良,爱读书、爱东想西想、爱在脑袋里自言自语的人,比较适合作为小说的主角,接受这样的反思挖掘。

  其实对决,够格的生命情境,往往只占百分之一的时间,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九,人不是处于荒芜的等待,就是陷入琐碎的挫折、消耗中。关键在于:那你怎么看待这百分之一的光彩高贵时光?是认为百分之一的意义足可以超过百分之九十九,还是认为在百分之九十九的对照下,百分之一如此稀微黯淡,近乎无意义?

  《对决人生:解读海明威》读后感(四):摘

  他提到了喜欢拳击,也喜欢棒球。对拳击、棒球有兴趣或有点认识,会有助于我们阅读海明威。换个相反方向看,完全不懂拳击或棒球,那么海明威某些最精彩的想法与写法,你就接收不到了。海明威写过斗牛,也写过有关拳击的文章,相对地他很少直接写棒球。不过他会在奇特的地方,神来一笔用上奇特的棒球典故。例如说他评论莫泊桑——法国的小说家,尤其擅长写短篇小说,他的说法是“他永远都很用力地投球,而且他投的球都是直球”。这就非得要了解棒球才知道海明威在说什么了。 他的意思是说这个人他不跟你玩什么诡计,他是那种总是投快速直球,气魄十足地跟打者对决的投手。没有什么花招,也不怕打者先知道、先准备了他要投直球,他的球又快又重,有本事你就打。像诺兰・菜恩( Nolan Ryan)或罗杰・克菜门斯( Roger Clemens)那样的投手。他们敢投快速球( high fastball),就是不怕你打,不闪躲,也就不是那种“沉球”,总是把球路尽量压低的投法。他们不怕你打,有本事就把球打出墙外去吧。而且他们敢投内角快速球( high fastball inside),那是靠近打者、稍微失投会砸到打者头部的球,他们的态度就是:要打我的球,你们也得够带种,不会被这种内角快速球给吓坏,不闪不躲。海明威用这种方式称赞莫泊桑。 海明威也讲过法国大诗人波德菜尔。他对波德莱尔最美妙的形容只有很短的一句话:“我是从这家伙身上学到怎么投指又球的。”波德莱尔当然没看过棒球,没打过棒球,更百分之百不知道指又球是什么东西,怎么可能教海明威投指又球? 指叉球是什么?那是“split- finger fastball”,又称“forkball”,即把棒球夹在食指和中指之间,然后用和投直球一样的动作投出去。这种球投出去后,在空中飞行时是不会旋转的,如果控制得好,就可以让球在本垒板上空刚好耗尽动能,突然下坠。美国棒球大联盟历史上,最杰出的指叉球投手,首推从日本跑去闯天下的野茂英雄。野茂英雄刚到美国时,他的指叉球引来了对手和记者的一种夸张却传神的形容,说他的球会在打者面前,“突然从二楼掉下来”。当时多少大联盟的强打者,都在和野茂英雄对决时,留下了尴尬的影像记录——他们像模像样地准备好,猛力将棒子挥出,结果,不只是棒子没打到球,而且球从棒子底下几十厘米处通过。这就是指叉球的厉害之处。 指叉球那么有威力,一部分原因在于投手出手的动作和投直球非常接近,方便配合直球使用。前一个球是直球,打者很自然以为用同样动作投出的下一个球也会是同样的直球,用他估计直球进垒的高度很有把握地一挥,慘了,这不是直球,而是突然下坠的指叉球。好的投手,让打者永远弄不懂眼前飞来的这颗球,到底会直飞进垒,还是会突然下坠。 如果你懂棒球,又读过波德菜尔的诗,那你一定跟我样,忍不住对海明威这么短的一句评语拍案叫绝。波德菜尔的诗,从日常的语言与题材中,横空制造出让我们惊奇的效果,在丑恶的都会情境中开出诡异瑰丽之花。作为波德莱尔的读者,其经验真的和站在本垒板前被野茂英雄的指又球眩惑的打者一样啊! 海明威也用棒球评论另一位法国诗人——在二十岁之前就写完他一辈子所有诗作的兰波。海明威形容兰波和莫泊桑相反,兰波从来不投直球,每一球出手都是变化球,试图欺骗打者。在棒球场上,不投快速直球而投变化球,当然有其必要,不过依照海明威的个性,他显然不会喜欢老是投变化球、不愿意和打者豪迈对决的投手。 另外,关于《白鲸》的作者梅尔维尔,海明威的形容是:“一个球速很快,但控球不佳的左投手。”然后再加一句:“他在所有的球队都混过,看过所有的事情,知道所有的东西,其实很精彩。”他的意思是,梅尔维尔的小说技巧不足,虽然有巨大的力量,却不懂得如何控制。他就靠自己的先天力量混着,混成了大联盟里的老油条,老于世故,没有什么会让他惊慌而应付不过来,于是他在技巧上的缺点也就被掩盖过去了。

  《对决人生:解读海明威》读后感(五):意犹未尽

  算是比较全方位解读了海明威作品风格和本人的个性特点,棒球和拳击运动、战争等对他的影响,以及与同代人福克纳的比较,中间还穿插了现代主义背景知识等。

  关于文本方面的具体分析不多,仅提到《战地春梦》开头那段的节奏感和爽约不去神父家里那段文字,但窥一斑而见全豹,也大概了解海明威是以怎样一种姿态来写作。

  但这方面是个遗憾,毕竟大家都觉得海明威的文字简单,可是真不好读,因为他总是喜欢把很多东西摁下不写,但要读出这份简洁之下的刀光剑影,又得是个多么睿智和耐心的读者呢?

  就像书中所强调:“模仿海明威看起来太简单了,就像村上也常常给人很好模仿的错觉。”(哈哈哈毫无缘由就躺枪...)

  但这种好模仿只是表面上的,一个上过战场且热爱拳击的人不可能写出浅显的文字,尤其他的短篇小说更不好读。

  “他的基本生命态度:他的拳击想象,他的好斗,永远在和假想的劲敌对垒的这种生命态度。这种人不可能随手写出简单的文字,就拿来当他的作品。”

  敢于简洁的作者都是自信的,海明威我相信不仅是自信,用自傲也不为过,他不解释,他反向筛选读者,但一开始他是怎么让编辑和读者接受的?我觉得这真是个迷。

  而且超级自信的作家是怎么修改文章的?

  老实说,看到这一段时我简直惊呆了,要有多大的勇气和自信才能选择这种方式:

  “他修稿子的第一个步骤是重读,然后将重读时自己认为写得不错的地方标示出来,接着,他试着将被标出来的地方删掉,把那些他认为自己写得好、写得出色的地方删掉。”

  因为他认为,一部好作品应当看它能够承受被拿掉多少突出的好句子、好段落。

  这个真的太吓人了。海明威对读者高傲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他对自己更狠,更下得了手。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么彻底。

  海明威更让我佩服的一点,是他敢于用最普通的人来当主角,他没有像村上那样(再次躺枪),讲述有格调有原则的人所遭遇到的故事。相反,他可以写杀手,或几乎没念什么书的古巴老人,他们可不会吹《贼鹊》或是看《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样无疑在叙事时就无法暗喻或指涉某些事物。

  当然,人物可以简单,但故事压迫感却不能少,这对他笔下营造的故事场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节奏必须紧凑,否则凸显不了人物,而且他“永远都站在强者的那一方”,站在强者的角度来讲述故事,这就是对读者强硬的挑衅。

  海明威必须是强壮的,他参战、打猎,运动对海明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评价其他作家时都是用棒球来做比喻的,比如莫泊桑:他永远都很用力地投球,而且他投的球都是直球;比如梅尔维尔:一个球速很快,但控球不佳的左投手,以及兰波:从来不投直球,每一球出手都是变化球,试图欺骗打者等等。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体能充沛作家所写的文字是不是注定充满力量感?

  一个同时代的北方佬(海明威)与南方人(福克纳)的区别是有无上过战场,还是看有无雄厚家产(如果我也有一座大庄园)?一个经常跑马拉松的作者(再次躺枪)跟一个每日微信步数不超2000的人所写的小说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好吧,如果你看完这本书,答案昭然若揭。

  书中提到的lillian ross那篇《纽约客》关于海明威的人物稿链接在此: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1950/05/13/how-do-you-like-it-now-gentlemen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对决人生:解读海明威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