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敦煌》是一部由冯章顺执导,苏瑞璇 / 李甜 / 牛玉生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在敦煌》观后感(一):跑龙套的敦煌舞蹈演员
七集人文纪录片《我在敦煌》,这集揭秘了一小众职业:舞剧的群演。真心钦佩制作人的写实坦率,剧集瞄准舞台的背面,对舞者经历的艰辛羞辱和磨难并未做丝毫回避。
在敦煌城区在月牙泉,我也经常偶遇这些无名小姑娘。敦煌如今常驻演出不算少,王潮歌的《又见敦煌》,甘肃歌舞剧院的《丝路花雨》,剧务演员总都得有千把号人马;这边民宿客栈又多,剧团经常包吃包住,一边排练一边演出,在村里一住就是一整个演出季。
我从不知道她们来自内地哪个艺校,在敦煌暴晒干裂的戈壁滩上,这些小女孩又是如何适应生存?作为群演片刻登台的成就感,能否足以回报汗水眼泪的付出?也许受了委屈第二年她们就不会再来吧~文创贫瘠的西北太需要感谢你们啊。
《我在敦煌》观后感(二):用心之作,故事中的他们让人难忘
期待了很久的这部《我在敦煌》终于开播了,一直对敦煌这个地方心驰神往的我第一时间就赶来了。
“老师,我是梦想的梦,不是做梦的梦!”年轻的高梦岩身上,写满了独属于年轻人的那种动人的生长力。一群小女孩在剧院观看敦煌舞剧《丝路花雨》的时候,能看得出这群年轻人发自内心的感动和震撼,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就能如此深刻的接触到如此传统的精粹艺术,其实对于这群小姑娘来说,也不失为一种幸福吧。
“怀着深挚的感情说出的每一个字,都可以穿透这时间的孤单与落寞,这大概就是守护的意义。”奶奶对苏瑞璇的守护,其实也恰如苏瑞璇如今对敦煌舞的守护。虽然她在说起过世的奶奶时,会心酸痛哭,但是在舞台上的她,又透过自己的原创舞蹈展露着自己对这片土地执着的热爱。
在牛玉生那间小小的壁画工作室里,蕴藏着他毕生的坚守和一生的信念。对于他来说,这方天地就是他要一生守护的地方。就连异国归来的女儿,回来的第一时刻也要和爸妈在“画室碰面”。
“工匠村村长”杜老师,面对自己热爱的事业,他浑身上下都充满了一种极具年轻态的干劲和冲劲。看他兴奋地跟前来参观的人介绍着自己引以为傲的“工匠村”,那种状态十分迷人。而拿起工具的那一刻,镜头中的他目光坚定、手法沉着,看得出来,是敦煌彩塑给了他信心。
而在这部作品中,很惊喜的,不全是说不完的信念与坚守,也有很多诸如“投我以玉米,报之以西瓜”这样意想不到的“小俏皮”和小欢乐;既有老牛、杜老师、宫寂寞这种全身心投入敦煌艺术事业的专业人士工作时刻展现,也有像李甜、张大爷这样在琐碎生活中找寻小确幸的敦煌人现实生活展现。
大与小、抽象与具象的结合,让这部作品显得格外真实、格外有烟火气。如果你也对敦煌这个神秘的地方很感兴趣,个人感觉这部《我在敦煌》会是个不错的深入了解机会。
《我在敦煌》观后感(三):因爱而生,为爱守候!
七集人文纪录片《我在敦煌》从调研拍摄到今天播出,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我们经历了太多的人、太多的故事和去了太多的地方,在五百多个小时的素材中结构出了这条故事线,和大家分享在这个创作过程中我们受到的启发,和那份内心的感动!
和剧中人相伴的短暂时光,分享他们的喜悦,承受他们的痛苦,人生诸多的苦乐无常,与我不同,又与我相同,在不同中找相同,在无常中找共情,越来越觉得这个工作真好,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我爱敦煌,那里曾有那么多人帮助过我,信任着我,我们彼此相拥!
二十多岁的舞蹈系主任痴迷敦煌舞的兰州女孩儿苏瑞璇、长发飘飘的雕塑师山东大汉小付、花白胡子的壁画临摹师老牛、扔掉铁饭碗下海经商的工匠村村长雕塑师杜永卫、放弃天津外企工作回乡疗伤的敦煌女孩儿李甜、一心想出家的壁画临摹学徒慧清、风一样的神秘女孩儿宫寂寞、走出天水农村的壁画修复师爱夫韬、大二实习的舞蹈女孩儿高梦岩……
各式各样的人生,各自不同的出身和际遇、磨难和碰壁,失落和失望、守护与被守护、迎难而上或者人海中浮沉继续,我们用我们的方式体悟时间洪流中路过我们生边的生命,给予我们的感动。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让我回想起自己面临与他们同样选择时的选择,不禁感慨万千!
我们把林林总总的故事呈现在你的面前,或许你可以暂时地沉浸其中,助你打发眼前的难熬,帮你分担一些压力。是哭着哭就笑了、还是笑着笑着就哭了,或许含泪微笑最好,对于听故事的你来说,就算是一种缓解或释放吧。
其实,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释放,心中的感受不吐不快。很感激你们肯观看我们的片子,虽然我并不知道你们在哪里,却知道我们相互陪伴着,彼此守护着。
孤独才需要陪伴,心中有信仰就会守护!
当我们心中苦闷时,会有家人和朋友陪伴。或许,在某些情况下,陪伴我们的未必一定是具体的人,也可以是书籍、电影、一杯咖啡,或者酣畅淋漓的撸次铁,亦或者站站桩……
信仰是一种陪伴,也是一种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