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西周三百年》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6-29 00:06: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西周三百年》读后感精选

  《西周三百年》是一本由张信觉著作,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02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周三百年》读后感(一):从西周看历史的嬗代

  张信觉 著

  在人们熟悉的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历史的情势比较明朗,要到东周以后。东周以前,因史料缺失,历史的影像非常模糊。西周的历史资料,保存得少之又少。千年以来,人们习惯了对西周史的模糊认为。

  因此之故,谈及思想文化,人们习惯始自春秋战国时代;谈及政治和社会制度,人们习惯始自秦汉时代。在此之前,好像一切都不足称道。但熟悉历史的人发现,如果拒绝溯源东周以前的历史,那么后来中国的思想文化,以及政治和社会制度,全部成为无源之水。在空白之地猛然迸发璀璨的火花,一下跳跃到极限,不符合寻常逻辑。

  西周历史隐藏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少秘密。就思想文化而言,如果没有周公进行礼制改革,没有他提倡的礼乐文化,就不会有孔子创立的儒家,不会有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不会有近两千年中国政治统治的基调。就政治制度而言,没有封建制和爵位制等的探索与实践,就不会有战国秦汉郡县制和秩禄官僚制;没有西周时代的军事和政治扩张,将中华文明扩散到更广的范围,就不会有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可能。就社会制度而言,西周时代形成的以家(家族)为社会和国家基本单位的宗法体制,一直是几千年中国社会的一大特征。

  长久以来,因为西周史料缺失和东周朝廷的孱弱,造成大多数人对周朝的误解,认为这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朝代。其实,周朝的重要性,比想象的大得多。没有西周时代丰厚的积累和奠基,就不会有后来时代的收成。即使东周衰落,其文化软实力仍然是超然的存在。包括晋、齐、鲁等在内,遍布中原大地的诸侯国,都是西周王朝遗产的继承者。

  千年以来,西周遗产或是显性、或是隐性地根植于中国社会,塑造中国人的集体性格,影响历史的发展。要了解中国文化精神,不能不了解西周的遗产。而了解西周的遗产,必须从了解西周的历史开始。如果一个时代的历史,不能说清楚来龙去脉,想要人们接受其他观点,只会枉费心机。

  从传世文献资料去了解西周,所得甚寡。然而惊奇的是,由西周人以某一种形式记载的历史,越过时间的千山万水,重现于世人眼前。今天,人们通过破土而出的青铜器,了解到不少切确的西周历史。自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在青铜器考古方面的收获,比任何时候都多。因此,在今日尝试解读西周历史,以及那个时代的文化、社会制度,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本书以《史记》、《尚书》、《诗经》等经典文献为主,参于出土青铜器记载,在尊重严肃证据的基础上,在尊重客观事实的框架内,尽力还原出一个完整、连续、丰满、生动的西周历史景象。因为本书设想的阅读对象为大众,所以没有考虑其他掣肘。形象地说,本书的骨骼、皮肤是客观实在的,而其中血肉、情感与灵魂,有作者主观赋予。这样的叙述,本意在不偏移对历史事实客观叙述前提下,帮助读者更好地进入遥远且神秘的西周时代。且所有历史,本来就是有血有肉的人的历史。

  借助西周历史,发现三代文化到秦汉文化嬗代之清晰脉络,从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豁然贯通的感觉,是本书预设的目的。西周时代的事迹及其遗产的价值,值得大众普知。

  《西周三百年》读后感(二):一部通俗的西周史

  三千年前建立的周,为后世提供了无尽的政治和文化资源。其创制的封建宗法、礼法制度、天命观念等影响深远。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西周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国度,《中庸》称其“宪章文武”,就是说他以开创周王朝的文王、武王为典范。开启了周王朝的“武王伐纣”的合法性也成为了儒家经典中经常讨论的政治哲学命题。这一系列政治文化遗产成为辉煌华夏文明的基石,也是我们今天仍在继受的传统资源。从公元前1046年到前771年的三百年间,亦即平王东迁之前的周代,被称为“西周”。时代久远以及文献缺失,令遥远的西周史蒙上了一层面纱,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只是一段遥远的过去。但得益于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西周的面貌越发清晰地呈现出来,让我们得以更为清楚地认识西周时代。张信觉的《西周三百年》即借助文献资料、出土文物等,尝试以通俗方式重述西周史。

  周族的早期历史大抵是一些传说,其始祖可以追溯到尧舜时代的后稷,据说是其母姜嫄踏巨人足迹所生。周人在夏末迁徙到戎狄之间。之后公刘、古公亶父等几任领袖修明德教,使周人越发兴盛,不断扩张。之后周与商矛盾越发尖锐,首领季历被商王所杀,季历之子姬昌也一度被商王囚禁。最终,利用商纣无道,国内政治混乱之际,姬昌之子即周武王姬发率军东征,在牧野一举击败商军,这就是“武王伐纣”。周王朝由此诞生。为了巩固征服成果,武王决定封建亲戚、藩屏王室,建立了诸多封国,使得姬姓势力遍布黄河中下游。武王去世后,其子成王继位,由周公摄政。周公不仅平定了管、蔡之乱,还制礼作乐,制定了“礼仪八百、威仪三千”的庞大礼制体系,以起到教化作用,礼乐文明由此成为中国古代的文明特征。后世中原王朝设立的“六部”就是对应了《周礼》中的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这一直沿用到清末。

  之后的成康时代,是西周的安定期,西周统治达到鼎盛,疆域南至江汉,北过幽燕,天下宾服,周室在已知世界里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海之滨莫非王臣”之说。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何尊上刻下了“宅兹中国”的字样,将洛邑一带自居为“天下中央之城”。

  但如同历史上所有的强权,西周最终由盛转衰。昭王死于南征途中,这终止了周控制长江流域的梦想。穆王频繁巡游,留下了诸多传说,但也极大消耗了王室的财力。而土地恩赏也使得王室直辖领地不断减少,实力越发削弱,相应的公卿诸侯则逐渐坐大。之后的君主之下,周室日益衰微,面对日益崛起的诸侯,周夷王朝会时,甚至纡尊降贵,亲自降阶以迎。天子在实力上已经不足以压制一众跃跃欲试的诸侯。在熊渠自称楚王,齐献公自立时,天子却无计可施。之后的厉、宣、幽三代,周室在内无力控制世卿,不能号令诸侯,在外也无力与犬戎相抗,西周逐渐走向了末世。在内外交困中。幽王最终被入侵的犬戎杀死,西周就此灭亡。

  总体来说,《西周三百年》浅显易懂,能带读者迅速了解这段历史。但有两点我不是很认可的地方:一是内容主要是对文献资料的复述,对史料辨识和分析不够深入。如对周人始祖的介绍,《史记·周本纪》记载有十五代,但自后稷以至文王千余年,只经过十几代人是不可能的,历代史家对此多有疑问及解答,书中却只是引用了文献记载,没有深入分析。再如对昭王之死沿用了传说中“胶舟”的说法,没有充分评估史料中的矛盾之处。二是写作方式上加入了大量修饰和形容,偏离了历史写作,近乎文艺创作。如描述商纣听到商军惨败,“商纣愤怒得全身要燃烧出火来,脸面涨的通红,眼珠子几乎鼓出眼眶……”,诸如此类,这些近乎脑补。这大约是因为面向普通读者,如作者所说:“本书的骨骼、皮肤是客观实在的,而其中血肉、情感与灵魂,有作者主观赋予”,是否喜欢就见仁见智了。

  《西周三百年》读后感(三):一本书厘清三百年西周史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周王朝,尤其是西周时代留下的笔墨相较于其他朝代来说,实在寥寥可数,实际上,西周对于了解历史和文明发展,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西周三百年》正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个上承夏商,下启春秋战国的时代之上,作者张信觉经过近十年阅读、分析、考证之积累,参阅了《史记》、《尚书》、《诗经》等史料和出土青铜器记载,以严谨的态度和通俗的语言将西周三百年历史娓娓道来,厘清一段历史脉络,带着读者一同去深入挖掘那一个个埋藏几千年的“秘密”。

  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商纣王的残虐和暴政让这个绵延六百年的王朝摇摇欲坠,滥用民力失了民心,滥杀大臣又失了臣心,周国却正在悄然壮大着,公亶父早已把儿子分封到遥远的地方,可见周国在他统治的后期,实力已经十分强大。

  待到周文王姬昌时期,勤政爱民再加上姜太公的用心辅佐,国力日渐雄厚,但面对父亲季历的含冤而死依然只能隐忍不发。然而姬昌为九侯和鄂侯而发的一声悲叹,却为他引来了七年的牢狱之灾。

  恢复自由之后,姬昌依姜太公的六步计策将周国壮大,并且广施德政,献上洛西而求商纣王废除炮烙之刑,使得民心归顺。

  再到周武王之时,商王朝被彻底推翻,周王朝的统治日渐稳定下来,然而这个时候,肱股之臣姜太公却和武王之弟姬旦因为派谁充任监政的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姜太公认为,在权力的任用上不该任人唯亲,应该“尊贤上功”;而姬旦则主张“亲亲”的主导思想,极力排斥异姓,“亲亲上恩”,王族宗亲应该优先任用。

  最终周公姬旦的“亲亲”思想成为主导,姜太公则渐渐淡出了权力的中心

  然而经过实践的推移我们发现,当初周公的“亲亲”思想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制度将异性势力排斥在外,大举任用同姓同组,一直维持着“天下为家”权力体制,“贵族生来就是贵族,庶民至死都是庶民”的阶层静止,为国家发展埋下了不小的隐患。优秀的人才混不出头,世袭而来的地位又削弱了贵族们的“斗志”,严重缺乏自我提升的意识,愚昧和堕落在安于享乐中正渐渐侵蚀着这个朝代。

  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礼制对于一个国家或朝代而言,是巩固其政权统治的一个重要手段,不仅可以约书人们的行为举止,也能够改变人们的品性和道德。对于西周礼制的建设和推广来说,周公所做出的功绩和贡献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对于整个华夏文明的进程来讲,周公改革周礼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正如作者所写:“凡所有事物,皆是太刚易折。国家要长治久安,必须刚柔并济、宽猛互补。”周公姬旦制礼作乐,就是维持统治的一大柔性制度。

  开疆拓土是难事,建设制度文化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也需要更多的人才贤士,求贤若渴的周公还因此留下了“周公吐哺”的佳话,也正是因为有像周公这样既有雄才大略、又能一心为国的领袖人物,才得以为华夏文明可以有良好的开端和深厚的底蕴奠定了基础。

  周公摄政而不恋政,在成王长大成人之后,还政于这位真正的少年天子,并留下了许多治国经验和谆谆教诲。周成王对于这位叔父敬畏有加,常常上门拜访并咨询国家大事,只是久而久之,三人成虎,谣言和非议终是让成王与周公断了往来,但最后成王也没有违背对周公的承诺,依旧厚待了他的子嗣,使得姬旦一脉与王朝共兴衰,与此同时,嫡长子继承制也自此而确定下来。

  经过三次战争之后,天下得以平定,周成王实现了自文王受命、武王克商以来的王朝大定,周王朝自此进入了长达五十年国泰民安的“成康之治”时期,为后面长达五百年的衰落积蓄了深厚的精气,周成王谥号中的“成”字也正是大功告成之意。

  周朝的稳定绵延近五十年,一直持续到康王末年,这一段被史学家们称赞为“刑错四十余年不用”的太平景象,也成为了中国有确定历史记载的第一个盛世时代。

  然而好景不长,成康之后,西周的历史一片黯淡沉寂。

  作者对于西周开始取得的成就没有被流传、延续下来的原因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其中一个原因,是西周在国泰民安的“成康之治”之后,君王平庸、贵族堕落,所产出的文化成果价值并不高,难以流传下来,最后只能被历史淘汰。

  另一个原因是,周朝虽然拥有长达八百年的历史,其史料却在犬戎攻破镐京、东周王室数次的王位之争以及秦王朝的集中焚毁之后,遭受了多次主动和被动的销毁与遗失,只有零星记录得以保存。

  之后昭王两次南征却身死汉水,穆王匆忙即位来安定混乱局面,成为西周诸王中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位,到恭王、懿王、孝王时期,历史上留下了的可以研究参详的记录已经越来越少,西周王朝也越来越难以压制蠢蠢欲动的诸侯,到夷王之后的厉、宣、幽三代,西周王朝走进了它的末期,颓败已呈不可挽回之势。

  或许跟很多朝代相比,三百年的西周史并不算漫长,但却是非常重要的,在《西周三百年》中,来自于那个遥远时代的人物、事件、文物仿佛重现于眼前,也为我们研究之后的历史走向和发展提供了助力,也让我们对于这段历史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更多的重视。

  《西周三百年》读后感(四):重现西周三百年的历史轨迹

  周朝对于我们来说最熟悉的应该是那个关于周朝建立之初的神话故事——封神榜,在史料及其匮乏的周朝历史进程中,我们或许只能依靠寥寥无几的珍稀资料来一窥西周三百年来的历史进程。

  夏、商、周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源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夏与商的历史记载颇丰,唯独到了周朝时期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史料被大规模的销毁导致现今留有的史资少之又少,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在夏、商两代的基础上取得了非常灿烂辉煌的成就,然而这个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华夏民族意识的肇起时期,就这样被历史的洪流掩盖了起来。

  张信觉经过近十年阅读、分析、考证之积累,厚积薄发,创作出了融历史大事和文化内涵于一体的通俗西周简史——《西周三百年》,带我们一窥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间西周三百年来的兴衰成败。

  诚如作者张信觉所述,中华上下五千年来,对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文化、制度等等都有其详细的记载,人们在研究史实时了喜欢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述起,却直接忽略了为春秋战国时代无论是经济、文化、制度等打下基础的西周时代,这种历史研究是存在缺陷,不完整的,如果说没有西周时代所创下的文化基础,又怎会有之后所遗留下的文化遗产呢?

  周族是活动在黄土高原的一个古老部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它兴起于“陶唐、虞夏之际”,于今晋东南或是陕西一带发展,始祖为弃,在舜时被封为后稷一职,主管农事。在经过了季历、姬昌和姬发三代人的努力便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国。

  与夏、商相比,周只是后起的小国,故史书有“大国商”“小邦周”之称。可别小看了这个小邦周的实力,正是这个后起的僻远小国代商而起,开创了八百年的基业,奠定了华夏文化的根基,成就了后人传颂的惊人伟业。

  在《西周三百年》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熟知的人物,比如姜太公姜子牙,虽然影视剧将姜子牙其人神化,但是在书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学问很高,其智谋亦无人能及,如果不是有姜子牙在后出谋划策,姬昌和文王不会那么轻而易举的推翻商朝。姜子牙有多厉害我们在书中可窥其一二,巫卜称之为神物:此神物非龙、非虎、非熊,非兽中之王,乃人中之圣。上天赠送给大王师傅,他是治国的天才,辅佐我周国昌盛。圣人的恩泽,惠及三世。

  勤政爱民的姬昌在位期间内修政事,建立了一套卿士制度,健全了政权机构,并积极吸纳人才,其中便包括我们熟知的姜子牙。此外姬昌主修农业生产,关怀臣民,在各部族中的威望甚高,各小国纷纷归附其周王旗下,周国亦在姬昌的发展下日益壮大。

  在经历了数次版图扩张、迁都后,文王姬昌在迁都丰邑后不久便去世了。他虽未灭商,却为武王伐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时的周朝在历史上的版图被称为“三分天下有其二”,所以在武王继位不久,就一举灭掉了商王朝。

  武王以牧野一战灭商,定都镐京,建立了赫赫的周王朝。然而建国不久,武王去世,周公旦摄政辅佐尚在襁褓中的成王治国。周公旦摄政期间,东征顽殷,营建成周,分封诸侯,制礼作乐,使成康之际出现了“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的安定局面。

  在周公东征、营建成周之后,成王开始正式统治西周王朝,他与其子康王一共建立了周朝最鼎盛时期——成康盛世。在西周三百年中曾出现过一个浪漫的天子周穆王姬满,虽然周穆王登基时过于匆忙,好在其父姬瑕为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双都制和同姓分封制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在此事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据说周穆王是一个神奇的君王,在书中作者称在历史上少有帝王能如周穆王一样,被艺术家画进画里,被诗人写入诗中,被哲学家反复道及。为何周穆王能被称之为充满传奇和浪漫的帝王和以下几点不无关系:第一因为寿享百年的传说,第二因为万里西行的奇迹,第三因为冲破世俗成见的爱情。

  经历了中衰时期的周朝迎来了最后一个王——周幽王。在他继位之后并没有挽救宣王晚年所造成的颓败之势,反而加速了西周的灭亡。周幽王继位后相继出现多起比较重大的自然灾害,加剧了社会的动乱和不安。此后又出现烽火戏诸侯等荒唐举动直接导致了周朝的灭亡。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似乎都逃不开既定的命运,每一个朝代都遵循着兴、盛、中、衰的发展轨迹,显然西周也不例外。自武王灭商到公元前犬戎灭周,西周共经历280余年,传11世12王。武王、周公、成王、康王四世,是西周最鼎盛的时期,昭王以至夷王为西周的中衰时期,厉王以至幽王为西周的衰落晚期,在历史上最著名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亡国。

  诚如张信觉在《西周三百年》后记中所言:西周三百年,有伟大的英雄,有传奇的事迹,有光辉的功业,犹如灿烂的史诗、壮丽的画卷。它留给后世的遗产,在中国历史上所处的地位以及具有特殊的意义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地探究。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西周三百年》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