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云没有回答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4-03 03:08: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云没有回答读后感1000字

  《云没有回答》是一本由[日]是枝裕和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云没有回答》读后感(一):人心的坚守,现实与理想的对立

  嗨,大家好,我是你的朋友,清风朗月读书正好。最近我读了一本有趣的书,书的名字是《云没有回答》这是一部由日本知名导演是枝裕和写的纪实文学作品。

  本书讨论的是一个有着明确政治追求的官僚山内丰德,与民众福利事业的此消彼长的故事。山内丰德出生于二战时期,成长在战后萧条期,大学毕业是正值日本经济恢复期和增长期,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破坏有着很难调和的矛盾。作为一名有良知的政府官员,内山丰德夹杂于期间,疲于奔命。

  有人说,幸福的童年一生被童年治愈。出生在日本二战期间的内山丰德自幼便失去双亲。残酷的战争让他的童年成长破碎的家庭中。无论是在战争中伤亡的人们还是在战争中生存下来的孩子,即使是劫后余生也是残缺的。山内丰德的父亲在二战中阵亡,他的母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即离家出走。从小跟随着爷爷奶奶长大的内山丰德,实际上内心一直隐藏着一股愤怒的情绪,表面上的风平浪静与善良隐藏着一股焦躁感。

  是枝裕和一个善于讲故事的导演、作家,他的作品中总是具有社会关怀,充满人文主义色彩。这部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云没有回答》,同样不仅有着社会人文关怀,还在思考日本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究竟是要环境还是要经济,经济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给无辜的民众带来了伤害,究竟谁是谁非?

  接下来我们跟着作者是枝裕和,走入山内丰德的故事,看看这位有着明显的追求的日本官员,是如何逐步走上自杀的道路,他的死亡是否给周围的官僚们以痛击,是否改变了民众的居住与健康状况?

  作者是枝裕和认为人是无法独自活在世上的,只要活在世上,肯定就与他人、社会有交集,而遇见他人的契机、与他人的相遇、相交和冲突,是成就个人形象的所在。作为个人,正是在公共场合和时间中与他人的反复冲突而变得成熟。

  内山风德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长在乡下的大宅院里,对农田和土地有一份天然的爱好和喜欢。小时候的内山丰德喜欢读书,他的祖父母将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这个小孙子身上。小时候的内山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喜欢小说,喜欢俳句创作。

  从内山丰德小时候写的短诗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喜欢自然风光,喜欢无拘无束,怀揣着勇气和梦想,在快乐的季节里寻找希望。

  在他的父亲去世后,写了很多以云为题的片段,因为在他的心中,云是和他父亲父亲的死亡联系在一起。在他的父亲去世后,不再是无忧无虑的人,而诗文中开始充斥着焦躁感。

  由于童年父母的缺失,他在感情中一直在寻找爱的影子,但是却无从表达。这一点从他与妻子知子的相处中可见一斑。尽管内山丰德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最后考入东京大学,成为政府官员。但是在与妻子之子的相处中,却经常处在一种无话可说的境界。作为妻子,知子希望得到他的关爱,她也希望能够了解丈夫的工作情况,而内山丰德的回应通常是没有什么可说的。但是他对妻子却非常满意。

  婚后的知子,一手打理着家务,照顾着一双女儿,却总是走不入丈夫的内心。她希望丈夫可以和他谈谈工作上的事情。但是由于从小内山丰德缺少父母的亲密陪伴,对于亲密关系的维护,他却无从下手。

  对于一双女儿的成长教育,她似乎也是缺席的,直到二女儿马上要高中毕业了,内山丰德才意识到女儿长大了。

  就这样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内山丰德,关注着社会福利,关注着因环境问题而染上病的民众,最后却因为与政府的目的不同而分道扬镳,最后走上了自杀的道路。就是这位从二十几岁起就时刻关注着环境,关注着民众福利,关注着老弱病残的政府官员,最后却死在了只注重经济发展的官僚体系内。

  事发前他的妻子之子曾经建议他辞职,两人计划相携在美术馆,在乡下的别墅里度过余生。现实却经不住理想的破灭,带着对现实的失望,走上了不归路。

  探寻内山丰德的成长环境,这位年轻有为上进的青年却记不住战争带来的破坏,他的人生总是处在一种焦虑感中。

  在《云没有回答》中,是枝裕和通过内山丰德观看美术展和电影来展示他内心的孤独与焦灼,而这些是内山从来不显露出来的。有人说幸福的童年,一生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童年一生都在寻找爱。

  《云没有回答》读后感(二):看完这本书,终于明白为什么日本选择把核废水排入公海……

  今年4-5月份,日本政府作出了令全世界震惊的决定——将福岛核电站的核废水排入公海,并声称已针对核废水进行了无害化处理。

  事实上,以目前的技术来看,很难做到对核废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就算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放射性,也需要高额的处理费用,而这天价的预算,日本政府会承担吗?从日本政府一贯处理社会公害事件的尿性来看,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而这一本《云没有回答》,就是一个佐证。

  《云没有回答》是日本著名导演是枝裕和的处女作,对使他成名的电视纪录片《可是……抛弃福祉的时代》进行了内容上的丰富,讲述的是一位环境厅高级官员自杀事件背后的故事——而把这位官员逼上绝路的,恰恰也是来自将工业废水排入海中引发的另一起著名环境事件——水俣病事件。

  是枝裕和的作品,无论是电影还是文字,往往在朴实的风格中引导人们进行内省,而其题材,也多具有社会关怀,充满了人文主义的色彩。

  在这本《云没有回答》中,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位“有血有肉”的高级官僚山内丰德的一生,山内以优秀的成绩从东京大学法学部毕业,但却没有选择在世人看来前途光明的“肥差”(大藏、外务、通产等省),反而是选择进入了不受学子们待见的厚生劳动省(专注社会福利保障)。

  进入厚生省之后,山内工作勤勉,也切实为人们的福祉事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方案和法规没有实质性地被纳入实施,还有一些虽然前期被采纳,后面也在强势部门的干预下开了“倒车”,这对于一位想切实为人们做事的官员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折磨。

  在这本书中,作者采用了山内夫人提供的素材,让读者一起了解到了山内的生活状态,从他的书信和日记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善良而心思细腻的人,他把工作的压力一个人抗了下来,很少向家里人倾诉,在工作上无论遇到多大的难题,也总是把“没问题,都交给我吧”挂在嘴边,直到这种压力把他压垮。

  而直接压垮他的这份重担,想必很多人也曾听说过,就是被称为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之一的“日本水俣病事件”(1956年,水俣湾附近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病,症状最初出现在猫身上,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至跳海死去,被称为“猫舞蹈症”。不久之后,周边也发现了患上这种病症的人。患者由于脑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被损害,也出现了如上症状。这种“怪病”就是日后轰动世界的“水俣病”,是最早出现的由于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

  在日本政府处理水俣病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处理相关事件的官员的无力感,其实调查部门很早就确认了该病的起因与工业废水的排放有关,但是由于主管经济的部门通产省的介入,导致已经得出的结论被推翻,甚至很多学者和专家也出面“辟谣”,故意把事实“复杂化”,从而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更有甚者,在对受害人的救助方面,日本政府也是多次更改评定口径,最终使得很多受害的可怜家庭在遭受病痛之后,还要面临经济上的困境,在纪录片《可是……抛弃福祉的时代》中,同样被当成主角的原岛信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也走向了自杀之路。

  这种令人不齿的行为,在不少有良知的人看来,是以”重新制定认定基准“为名”抛弃患者“,究其原因,作者在文中写道:“经济进入增长低迷时代,不想为公害对策留出预算的企业和与企业继续保持合作关系的政府,以及始终迎合企业和政府的一部分媒体,为了抛弃包括水俣病在内的公害患者,开始有组织地行动起来。他们通过经济团体以及通产省,对厚生省以及环境厅有形无形地施加压力。”

  试想,作为一位有良知的当事官员,在面对这样的“皇帝的新衣”时,其良心受到了多么大的折磨——当然,作者没有明确指出这一点,但是通过他的描述,读者其实并不难发现他的话外之音。

  日本的文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细腻,在这部作品中,也展现的淋漓尽致,作者对于山内及其夫人之间生活的点点滴滴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了这个充满无奈和遗憾的故事之中。

  加缪曾在他的著作《西续福斯神话》中曾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通过一位“生活态度严谨、热爱家人、具有文人气质”的官员的自杀事件,读者可能不得不开始思考其中包含的“哲学问题”:理想主义和残酷的现实之间如何调和、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如何协调,人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活着……

  后记:

  读者会不会反思自己的人生这取决于个人,我们无从得知,但至少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政府显然没有进行过任何的反思,同样是为了经济的压力,同样是为了掩耳盗铃,在福岛核废水的事件上,日本政府又开始“重操旧业”,企图蒙混过关。

  而根据国际组织对于核电站附近的长期监测数据显示,核电站周边海域的放射性物质的含量已经达到了其它海域的数十倍,而该海域内的海生植物和鱼类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

  《云没有回答》读后感(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有一种角色叫做“面壁者”,他们不用向外界解释自己的计划,可以调动大量资源实现自己的计划,并且不需要解释其原因。这是在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所著的《三体》系列中出现的,也可以叫“超人”的角色。

  书中讲到为了灭掉地球,三体派质子对地球进行监视。由于智子可以听懂人的语言,读取任何书籍和计算机存储信息等,所以地球对于三体没有任何秘密可言,但智子却无法监视到人的思维。为了获得战略上的优势,联合国开展了面壁计划,指定了面壁者。

  如果生活可以像这部小说中写的一样,山内被制定为“面壁者”或许历史就得重写了。然而现实成不了小说,所以山内注定“像地球一样被灭掉”。或许你有疑问:山内是谁?那么接下来说的这部纪实文学小说,是枝裕和的《云没有答案》,山内正是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这部小说跳脱出纪实报导的框架,平静中让人热泪盈眶。

  在介绍作品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是枝裕和。

  是枝裕和作为记录生活的摄像机,他从来没有评判过怎样的活法是对是错,只是记录。我感觉更多的意思是揭露。他总是揭露并能记录下一般人不会去注意到泥泞不堪的角落。这种记录,让观者觉得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身边不同的平行世界中。然而它又在你身旁,摸不到看不到,可总会不时地提醒着你,在这个世上有这样或是那样一些不为人知的存在。

  水俣病是由于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因1956年发生于日本熊本水俣市而得名。作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负面遗产,水俣事件戳破了为了经济成长而忽视社会福祉的时代弊病。而在1990年,日本负责调解水俣事件的官员山内丰德,忽然自杀身亡。

  因为这一点,是枝裕和强烈地想追踪,将他引向死亡的这53年的人生轨迹。

  这首字里行间诗充满了对现实的反抗,作者一开始在看到这首诗的时候,就闻到了死亡的气息。这首诗中表达的思考和愿望,彻底颠覆了作者心中“官僚”这一概念。作者震惊于高级官僚中竟有这种人的存在,因为他只能因此走上死路一条而愤懑不已。

  作者认为山内的人生宛如这首诗,总是处于人生的逆境。他虽然从事官僚的职业,但是他和这一职业的二代名词“山头主义”“权威主义”“出人头地”始终划清界限。他所有付出的努力,更是他的天性所致。正如山内的妻子知子所说:《可是》这首诗,凝聚了他的人生观。

  山内在环境厅工作期间,他所竭尽全力为之努力的公害健康损害赔偿遭到废止。作为日本自然保护行政事业的最高责任者,作为一名官僚,他却不能采取促使事态发生重大逆转的行动。他竭尽所能也没能再次唤醒自己心中的那股热情。在他后来创作的《梦话》片段中这样写道:

  从这段文字中,作者感受到一种无法消除的挫败感包围着他......面对水俣病厅外和解劝告的现实,53岁山内的心境,坠入了挫败的深渊。正如是枝裕和所说的,作为一个政府官员,他既是加害一方的人物,同时又让人觉得是一个时代的受害者。正是被两方撕扯,活在身份的双重性中。也许是为了逃避,也许是为了接受挫败这一现实,不得不背负着一双重性被迫而做出了自杀的选择。

  我们存在于这个现实世界之中,总是被各种关系网罗着,这张网没有边界,走不出去,也不能消失,就这样无奈地黏在上面,动弹不得。可以说看完《云没有回答》之后有一种强烈的身心无力感。可能类似于作者的那种“悲愤和焦躁,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情感”。

  山内自杀后的一年零两个月后,东京地方法院对“水俣病东京诉讼案”做出了判决,这是在国家拒绝庭外和解劝告后终于等来的一次判决。

  整个事件也算是有了一个圆满的交代。

  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中可以有“面壁人”,倘若现实中也有“面壁人”一般的存在,这种弱小就会强大起来了。

  而山内的妻子历经了两年多的时间,终于走出了因为不了解丈夫而带来的深深自责中。她明白了人是孤独的动物。终究不过还是一个人。不认识孤独,则无法理解别人,也只有清醒认识到这一点,以此为出发点,真正去爱一个人,这个时候便是和过去的自己“再见了”,成了全新的自己。如内山的妻子知子一样,最后她将这一过程当作一次自我的“疗愈”,我们也应该从这个事件中找到新的自我。

  所以,正如是枝裕和所期望的,我们也能和他一样透过内山的生和死,在看待自己与自己的职业关系、职场上的技术磨练的方法,以及与这个时代相处的等方面时,等深化自己的思考,带着某种自觉意识活在当下,等待世界不期而然的惊喜。

  《云没有回答》读后感(四):云之意象,诉游离之困-读是枝裕和《云没有回答》

  如书籍封面对云的感知,平静而纯然的景象,带来一段记实,还原富有人文感的探索,一个高级官僚的死亡,其中更多平实温婉感知,更多看见人性里的复杂、纠结、探索、追寻,以及无所出路的执著。

  本书作者是枝裕和,是一个导演编剧及制作人,他拍摄的纪录片,有一种平淡日常生活的温情,不经意间有道暗涌击中内心,沿袭他纪录片风格,这本纪实作品,非常真实体现是枝裕和的风格,具有社会关怀和人文主义色彩,文字的节奏感亦如他所拍纪录片的感觉,平缓没有大起大落,带着些让人自省的觉知,不经意间,看见故事背后人的理解与温情。

  对原本的故事,有意象描写,描摹的笔触不是工笔画的细度刻画,而在描摹间从更大的空间,去看见并还原整个事件中人的处境与环境及整体的思考。

  一、故事源起及意象传递‍

  故事以日本熊本水俣市1956年发生的水俣病为背景,水俣病是由于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下,水俣事件戳破了为了经济成长而忽视社会福祉的时代弊病。

  这个作品里,作者和故事人物内在人文精神,彼此呼应着,观者看时,会因感动,内隐点点泪花,也因从中看见一种文人般的坚守困境,纯粹与背离,理想与现实,而去思考精神层面的内核。隐藏在具体故事里的山内,是一名高级官僚,作者从他成长生涯中,逐步地描摹出他的人格特征。

  书籍里对云多次描摹,从少年时山内创作的核心主题为“云”,云是山内心中和父亲,父亲死亡的意象联系在一起,在他之后从政后的死亡,以及书籍名称《云没有回答》,暗含人物精神探索未找到答案,没有获得回答的悄无声息静默与伤感。但如果你以为仅是带着物哀形式的故事,则对其消极之中的温暖,平实之中的光亮,温柔底蕴地推进少了几分领略。

  它更像是从没有探索与回答之路中,看见的火花,过程中,让观者试图去给予回答和探寻,给予观者足够多冷静思考和平实呈现,让观者更少被干预、冲击,而只柔和进入角色,进入场域,留你自己去给予答案,探索答案。

  二、人物探寻:为什么山内会形成这样的结局?‍

  并且山内生活的福冈市崛川町的大宅院时,祖父丰太对山内丰德十分严厉,而这些严厉,又由于无论说到什么,祖父祖母都会用山内父亲来举例,这无形上给小小的山内带来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带给山内最终自己无法承接住压力却并不与人倾诉的习惯,有非常大的关系。

  正如在山内遗孀回忆中,山内曾偶然透露出自己要辞职,即便这样,家人都无意识的都是对他无比的依赖的,这种依赖背后也有某种一直以来形成的笃定,就是山内是强大的,可以依靠并能够解决的。

  然而山内已无力支撑的软弱怎么都无法呈现,无法克服的自我坚强和隐忍支撑让其做到了冷静却又必然的自我选择。家人是他一直以来所护佑的,当他无法支撑的时候,没有透露一点,却选择在家里离去,在文中,他的妻子一直好奇他为什么要在家里离去,这让我们深思:是某种意义上的自我反抗吗?

  他试图去挑战自己一直塑造的坚强的父亲和丈夫形象,并不愿展露脆弱,他和妻子的关系,在文中没有剖析,但我们却可以隐隐看出他并没有展露并打开真实的自我,而一直维系着自己作为一个保护者,强大的角色形象,他留下的笔记中,有一篇说“无论面对绝望还是面对快乐,或是苦不堪言,人总是要活下去。这是多么悲哀啊。至少对我来说,这似乎会让我发疯。我孤独地走着,不由自主地笑了。”

  这个时候的山内,恰恰印证了他在投入工作中的热情和支撑挫败之后,家庭和其他人际关系中所无法带来支撑的那种 内在孤独和脆弱。

  从心理学中,我们生活在社会系统中,家庭,朋辈团体,以及社会网络都是支撑我们生存的一种支持,而在山内,他一步步地封住了自己的向外求助口,在内在理想和外在现实的交错中,决然的选择了他所认为正确的路。

  三、追溯深思:这本书带给我们什么呢?‍

  如果说从山内的个体经历和生存环境,形成了他自己特定的性格层面,然而这种看似偶然背后,却又似乎有着某种必然,这种必然,在社会宏观层面,个体的自我矛盾,恰恰又凸显了社会的整体的冲突。

  很多时候,个体是社会的最小的元素,家庭是个体维系的一个最小整体单元,国家则是一个大的整体单元,山内在工作中的位置的不合宜,自己面对不合宜的社会角色的内在冲突,不曾去做到有力的改变与有效的调试,竭尽全力也终究抵不过人原自身的性格局限。

  在书的后面有借其他人物的口说,山内如果在他擅长的位置,则会不断地发挥内在的光热且内心愉悦地走下去,而实际上的山内,却走了众人觉得很好的晋升路径,却唯独并不适合他自己个性的社会角色位置。在这种情景下,我们深思的不仅仅是在社会角色中的选择,更重要的是人如何认清自己,并遵循真实的自己。在这个基础上,顺流而行,让生命的源泉汩汩向前,走出生机与活力,而非进入毁灭与破坏。

  尽管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悲剧,何尝不是自我与内在合一的一种断裂,正如山内遗孀在最后不断的前行和成长,开始一步步了解山内丰德这个人。这何尝不是一个给已逝去者的一个回音。离开社会的整体冲突思考,在家庭这个小单位中,给予了这样一个答案,另一重视角下,社会在山内死后也给予公众一个审判结果,让一场漫长的水俣病事件有了一个结果。

  任何死亡悲剧,无论从个人,还是从社会,带来的是多角度的思考,如此,在《云没有回答》里,我们可以探寻的亦是多重的思考,而最终这些答案,藏于你的思考剖析,归于你的自我思考,以及这个社会的思考。

  《云没有回答》读后感(五):《云没有回答》:在现实面前,一个高级官僚的激情泯灭

  如果不看这本《云没有回答》, 你会不会认为日本著名电影导演是枝裕和关于电影的一切来源于他的电影处女作《幻之光》?但是看了这本《云没有回答》,你就会发现,他关于电影的一切都来源于这部作品《云没有回答》。

  是枝裕和是谁?日本当代电影大师,关注的题材多具社会关怀及人文主义色彩,也是历史上第四位获得金棕榈奖的日本导演。他的作品风格朴实,注重内省,影片中常使用大量的固定镜头。《云没有回答》是他写得一部纪实作品,在电视纪录片《可是……抛弃福祉的时代》的基础上,加上播放后几经采访自杀身亡的官员山内丰德的遗孀写作完成的。

  山内丰德就是本书《云没有回答》的主角,因为负责调解日本水俣事件而忽然自杀的官员。他的去世引起媒体的一片哗然……

  他为什么自杀呢?当地媒体也是众说纷纭。

  《朝日新闻》:受“水俣行政”的夹板气、为救助政策操心过度、来自拒绝庭外和解劝告的巨大压力。

  《读卖新闻》:厅内协调左右为难?

  《日本经济新闻》穷于应对和解劝告?始终处于批判的风口浪尖。

  《每日新闻》:相关人士认为可能因工作过度疲劳而冲动性自杀

  ……

  山内丰德,作为高管,走的原本是令人羡慕不已的飞黄腾达之路。可是身为官僚的他,为何走向自杀?是很多人心中的一大疑问,这当然也包括作者是枝裕和。

  日本当代电影大师是枝裕和

  是枝裕和开始提交采访计划书的时候,是被拒绝的。但是去山内丰德的家中拜访时,自己想采访的意愿却被他的妻子知子接受了。

  这次采访是一个契机,让作者是枝裕和第一次与他人的人生不期而遇,也让他意识到他这份工作的意义,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电影创作。

  小学六年级,丰德的班主任是一个热爱文学的年轻教师。在由他组织的比赛中,有一次丰德取得了第二名,这让他开始迷恋上了俳句创作,而那位得第一名的同学跟山内关系也很亲密。因为老师和同学热爱文学的共同影响,以及取得第二名的刺激,让山内开始创作。

  当然除了他的老师和同学影响,令丰德热衷文学的最大原因是与三好达治的邂逅。但是看了一下三好达治的经历,8岁那年还患上了精神性疾病,备受死亡和孤独感的折磨。这些或许与他后来自杀埋下了某种伏笔。

  “夏天的云很悲伤。”

  “夏天的云,白色的云。”

  “天气炎热, 爸爸的病不见好转。”

  ……

  他的生命在53年那年戛然而止,他的死因,就像天上的云并没有人会回答。

  从东京大学法学部,山内以14个“优秀”毕业,他在高级公务员的考试合格通知书上的名次也是99人中的第二名。如此优异的成绩是很多立志成为官僚的东大法学部毕业的精英们梦寐以求的。也因此几个大省跟他抛出橄榄枝,可是他却主动选择了厚生省,他却戏谑地说他去那里只是为了某个暗恋他的女孩。

  山内入职的那年是1959年,当时厚生省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也就是水俣病。1959年也正是水俣病30余年历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年份。

  日本水俣事件的经典摄影作品

  山内和妻子知子是相亲认识的,原本两个人根本不会在一起,却又冥冥之中最后结婚成家。

  1968年山内丰德和高桥知子在知子的娘家举行了婚礼,从此知子开始了她身为官僚妻子长达22年的生活。在这22年里,她无数次目送丈夫的背影,丈夫对她没有提过任何要求,也从来不抱怨她。山内比知子想象的还要沉默寡言,尤其是他的工作,只字不提,所有事情都山内自己解决。

  山内把工作当做生活的全部,知子从来不知道丈夫在干什么、研究什么、想什么、为什么烦恼……知子为此很烦恼,开始还想各种办法对付丈夫,可是丈夫并没有改变,于是后来也就习惯了这种方式。

  1969年,长女出生了,山内喜欢孩子,却不会表达他身为父亲的那种爱,或许是因为官僚这个职位的公务繁忙。但他的童年,父亲早逝,缺失母爱,对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他长大后的努力和日常行为表现,都跟他对父爱和母爱的无意识般的饥饿感有着很深的联系。

  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对福祉事业的投入、对弱者的关爱,可是在家里,他将全部育儿的事情都交给了妻子。只对外人好,对自己最亲切的人却无法表达自己的爱,也算是一种代偿。

  在他自杀前,全身心投入解决水俣病问题的山内,几个月都是一大早就去上班,深夜12点以后回家,甚至工作到凌晨。有一次妻子感冒,他也大发雷霆,他不希望妻子把感冒传染给他从而影响他的工作。为此,妻子和丈夫分了居。

  越是全身心投入工作,负责具体事务的山内就越发痛苦,越发焦虑。他明明可以不这么累的,但是一个追求纯粹的人,怎么会不让自己的人生危机四伏呢?

  山内自杀前非常地平静,三十年的官僚生涯,他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在现实的工作中挣扎着。在环境厅工作期间,水俣事件一直没得到解决,让他感到了职场的挫败感。

  山内是一个忠于自身的人,他选择自杀是他的一种坚守,他不是为了逃避而选择自杀,而是身为官僚的自己,忠实于性本善的自己所做出的的决定性时刻。

  山内死后留下两份遗书,一份给家人,一份在自杀事件发生后却完全没有被披露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山内去世2年后,水俣事件正在被解决,他并没有白死。

  可是......

  这个词

  不断在我胸中喃喃自语

  迄今,它是我的内心唯一的依靠

  我的生命、我的热情

  正因为有了这个词——

  我的自信来自这个词

  可是,

  最近我听不见这个词了

  犹如一棵大树在胸中倒塌

  这个词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得没有了踪影

  可是......

  我已经听不见这个词了

  可是......

  可是......

  我一次次地尝试着嘟囔那种燃烧的欲望

  那种蓬勃的热情

  已经破灭

  “可是......”

  我面对人群

  只是一人孤独伫立

  尽管夕阳正在落下

  快

  还给我

  曾经用力高喊的那种自

  这首诗被他的妻子发现,它分别出现在山内的15岁、大学时代以及没有明确日期的时候。“可是”一词,表达了山内对现实社会的反抗,是他青年时期特有的精神洁癖,是理想主义的象征。

  山内的一生宛如这首诗,他总是处于人生的逆境。他虽然身处官僚职业,但是却与他这个职业的很多代名词始终划清了界限。

  故事的最后,他竭尽所能却再也没有唤醒自己内心的那股热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云没有回答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