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的医疗》是一本由【德】尤格·布莱克著作,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过度的医疗》读后感(一):《过度的医疗》——知识就是最好的医疗
“人获得的信息越少,接受治疗的频率越高。”看到这句话时,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觉得自己已有的观念瞬间被颠覆了,没错,这本书的中心观点就是,“人获知的信息越多,就越不需要依赖医疗。”是的,这两句话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我们对于信息的了解和接纳程度决定了我们所做的选择,而现在,为了我们的健康,我们需要深刻地思考知识、信息与医疗的关系。
《过度的医疗》是德国医药记者尤格•布莱克的全新力作,他一直关注过度医疗、药物过量等领域的问题,并做了大量的深度报道,他对于医疗现象的分析与思考旨在引起大众广泛关注,提升大众对医疗品质等问题的重视。
现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医疗水平也有了飞速的提高,在就医来方面,网上预约挂号、各种电子支付手段的应用都让就医变得越来越便捷,但不可否认的是,医院里仍然是人满为患,而当我们坐在候诊室里的时候,我们的身心就像是迷失在一个庞大又错综复杂的迷宫之中,找不到出口、没有方向,而这时,我们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过度医疗。
我们必须承认,现代医疗攻克了许多难题,也带给我们许多好处,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医疗却是一种治愈的假象,“据全球权威医疗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期刊报道,有20%甚至40%的患者都接受了没有显著效果、甚至完全无效的医疗程序。”所以,当我们把健康交给现代医学的同时,不应盲目盲从,更需要对过度医疗保持谨慎和客观的态度。
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足够的医疗知识做支撑,也就无法分辨出哪些医疗方案是有效的,哪些又是多余的。越来越精确的检测方法和越来越严格的限额,让我们更加容易确诊病例,但确诊只是医疗的开始,每一种医疗干预手段都有风险,所以我们要学会判断我们所接受的是否是有意义的治疗。比如是否要为了较大的良性肿瘤就切除子宫,是否因为前列腺肥大并影响排尿而切除前列腺,腰痛是否需要采用手术方法,心脏病是否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病情并选择适合我们的医疗方案,因为一旦接受治疗,特别是外科手术治疗,我们就得全盘接受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风险。是的,我们必须思考我们所选择的医疗方案是否是健康的必需?
知识就是最好的医疗,知识也会让我们变成明智的患者。我们要学会对自己的健康负责,获得必要的医学知识,通过了解真实可靠的信息,在患病时可以理智地去分析治疗方案是否对我们适用,在面对那些效果不大、甚至是无效的医疗服务时,可以有自己的分辨能力。只有将选择把握在自己手中,医疗才能发挥出它最大的功效。
《过度的医疗》读后感(二):尤格.布莱克呼吁——想要保持健康,就要远离医生和药物
前几天我回老家,母亲膝盖疼痛难忍,我看着并打算带她去医院做个检查。但今天我读《过度的医疗》这本书,我犹豫了。 《过度的医疗》本书作者:尤格.布莱克是德国医药记者,常年关注过度医疗、药物过量等领域的问题,并针对医疗产业做了大量的深度报道。 所著的《疾病发明者》《无耻的药物》等书,均在德国国内引发了关于药物过量的全国性辩论,引起大众广泛关注。并由此促进人们对“不滥用药物”“提升医疗品质”等问题的重视。 作者尤格.布莱克告诉大家,以实际的观点看待医疗,能有效避免过高的期待。在很多情况下,个人能为自己健康所做的贡献,比现代医疗更多。 你是不是也不时的感觉膝盖有刺痛感? 对于关节的自愈能力:海德堡骨科医生兼运动学家汉斯.马丁.佐摩尔想要一探究竟,便对100位有过韧带撕裂的运动者进行研究;其中一部分人曾接受手术,而另一部分则只使用了锌糊绷带。几周以后,后者也跟前者一样恢复如常,蹦跳自如。当佐摩尔在1986年举行的柏林事故外科会议上讲出了上述的结论时,许多人都倍感震惊。手术医生理所当然的不乐于见到锌糊绷带的良效,质疑这种效果能否持久,但多个其他研究结果也证实了组摩尔的结论。 这种有磨损导致的膝关节炎困扰着很多人,每年都有几十万的德国公民。因此接受手术冲洗膝关节刮擦软骨,“我本身既是医生也是患者”,威廉吉普顿是美国骨科医生学会的骨干成员,他解释道。“我的膝盖也有问题,但我不会接受关节镜手术,因为我知道那根本没有用。” 腰间的利刃:应对椎间盘病痛症最好的方法就是等待。 腰疼是一种普遍现象,算是人生最早的必修课之一。波鸿大学骨科医生医院的尤根.克莱默指出:“人在一生中至少会经历一次背痛,有些人则更频繁。” 对于腰部疼痛,我们会寻找按摩师、脊椎柱按压治疗师、理疗师和针灸师,想方设法的治疗受损的椎骨,可是,这些五花八门的理疗并没有明显的效果。 事实上,脊椎中贯穿脊髓,是较为敏感的结构。23个椎间盘沿着S形脊椎排列,功能类似缓冲垫。由胶原蛋白组成的软股能够缓冲震动,使脊椎得以灵活移动。这些“避震器”无法从血管中汲取能量和养分,而是像海绵一样吸收养。 椎间盘在人行走时不断的受到压缩和挤压,重新伸展时就能汲取养分。这主要在夜间进行,因此人在早上的身高比晚上多一指宽——这就是脊椎的魔法。 理疗师基于上述海绵原理指出:“只有活动才能保持椎间盘的活动!” 关于骶骨保健波鸿的尤根.克莱默博士教授提出十项建议: (1)保持活动、 (2)挺直背部、 (3)弯腰时蹲下、避免抬举重物、 (4)承重时分配重量、尽量使其靠近身体; (5)坐下时保持背部挺直、支撑上身; (6)站立时避免伸直双腿、 (7)躺下时避免伸直双腿、 (8)多做运动、 (9)最好是自由泳或仰泳跑步或者骑自行车, (10)每天锻炼脊柱肌肉 很多治疗完全是无效的。 医生克莱默表示:“作为医生,我们应避免对患者进行多余的手术,凭添伤疤。” 黑尔德克大学教授认为,所有手术中的15%~50%都是多余的。各科室的数据有所不同。 美国医生老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在1860年做出的评语:他说,如果可以将所有药物沉入海底的话,那将是人类的一大福音。 弗里德里希·霍夫曼也说,想要保持健康,就要远离医生和药物。 与此同时,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是医疗边际效应的体现:耗费巨大财力,使用一系列复杂的检查基线,但功效却微乎其微,因此受到内行医生的质疑,如果这笔钱能用于吸烟预防和经验宣传,可能更有助于提高大众健康水平。 在癌症病人的后期,明明知道医治无效,家属却还在大量的花钱与病人痛苦的配合治疗、吃药,这完全是不理智的做法。 社会老龄化终将迫使我们谨慎地使用医疗资源。德国增长速度最快的年龄群体就是百岁老人。预计到了2050年60岁以上的群体将达到总人口的1/3,这种发展措施也隐藏着强大的机遇,即改善个人医疗。 我们将不会也不愿意为多余、无效和过度的医疗买单,也不必争抢药物和治疗的资源分配。这就是本书想传达的好消息,人获知的信息越多,就越不需要依赖医疗。 之所以说知识就是最好的医疗,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方面,知识有助于大家了解自己能为保持健康做什么,就医时找一位不一定会开药,但会鼓励你为自己健康负责的医生。 这听起来简单,却也经过了专家的一再证实: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保持健康的最好途径。如果从今天起就开始戒烟,那你为自己健康做出了贡献就大于生物医学所能提供的;每天运动30分钟,加上均衡的饮食,就是预防重大疾病的最佳对策。 很多研究结果都表明,每日运动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中风、记忆力衰退、抑郁症、糖尿病、肥胖症以及一般致死疾病的风险,甚至也能降低癌症并发症。 另一方面,知识也能使你变成明智的消费者,可以将泛滥成风的医疗系统驶入经济有效的正确轨道中。由于目前每个人都享有社保,很多人都不停的去消费,如果需要自己掏腰包,那么人们有可能就会多考虑一下是否真的需要就医。 很多疾病其实是可以自愈的。但却被误认为是因为药物治疗得到而痊愈的。 比如感冒,你找一位专家,医生说七天以后可以康复,但是如果不找医生,你多喝水,饮食均衡,一周之内自然也会康复。 比如腰间盘突出,其实也能够自行恢复。乌尔姆大学医院临床经济学教授弗兰茨.波兹索特表示:“如果以批判的观点看待卫生系统的成绩,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很多成功的治疗可能都要归功于患者的治愈能力。” 由于这种现象,患者以及卫生方面的政治家都很难认清医疗的真正价值。对此,美国经济学家布顿.韦斯布罗德表示:“人的生理系统有自我调整的能力,有时会自行修整,无须医疗就能战胜病痛。因此,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无法确定病情的改善是因归功于治疗,还是因为自愈能力足以抵抗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 医学家托马斯也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进行评估,因为不知道是不是吃药恢复康复的还是自然恢复得。 总而言之,为了身体健康、为了避免心理矛盾、减少去医院的次数,我们可以尽量做到坚持锻炼、均衡饮食、心情快乐。只有凭借自身力量,才能彻底痊愈。对于疾病顺应自然才是最好的治疗。
《过度的医疗》读后感(三):孩子扁桃体肥大就要把扁桃体切除吗?过度的医疗,真的伤不起…
儿子小时候容易发烧,每次去医院,医生都要看扁桃体,然后说扁桃体、腺样体肥大,建议做手术切除。
当时不明白医生说的是怎么回事,回来还特意在网上查询了一下,一查吓了一跳,说是腺样体肥大影响呼吸及睡眠,容易造成腺样体面容,即呆傻的感觉。
切除扁桃体、腺样体手术不是一般的小手术,我听一个同学说,他儿子做这个手术也做了几个小时,还需要全身麻醉。一想起那么小的孩子需要全身麻醉,我就胆战心惊,犹豫不决。
儿子的手术最终也没有做,现在也没长成腺样体面容,但是每次想起这段经历,我还是心有余悸,我记得当时我咨询了很多医生,基本上都是建议切除。
其实,关于扁桃体要不要切除这个问题,一直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1
2003年秋,乌珀塔尔的一位17岁少女在一家诊所接受了扁桃体摘除术,结果两周后死于术后出血。
因为一个扁桃体摘除手术丧失了生命,这代价显然有些大。
然而,在多数人眼里,扁桃体摘除手术似乎只是一个很正常的手术。
据悉:1930年,曾有人对美国纽约的1000位小学生进行典型调查,结果显示60%的11岁学生已经被摘除扁桃体;剩下40%仍“健全”的学生也曾接受检查,其中一半的医生都想切除其扁桃体。
现今,扁桃体摘除术仍是西方国家实施频率最高的手术之一。10岁以下群体中就有十分之一的儿童被“剥夺”扁桃体。
好好的扁桃体为什么要摘除?
这背后当然有很多因素。
德国医药记者尤格.布莱克在《过度的医疗》中指出:如果孩子不是每年持续出现喉咙发炎的症状达到7次以上,摘除扁桃体属于过度治疗。
尤格.布莱克常年关注过度医疗、医药过量等领域的问题,并针对医疗产业做了大量深度报道。
在尤格.布莱克看来:切除扁桃体后面是一个我们整个医疗界所面临的问题:过度医疗。
“过度医疗”是指违背临床医学规范和伦理准则,脱离病人病情实际而进行的检查或者治疗,徒增医疗费用及资源浪费的诊治行为。
部分医务人员丧失医德良心,以“大处方”“大检查”牟利;医学本身的复杂性与医生的诊疗水平的原因,以及医疗事故鉴定的举证倒置制度,导致医生对病人过度检查;还有医患关系紧张,个别病人的不合理要求……
造成过度用药、检查和治疗的现象很普遍,几乎在我们身边,时时刻刻都会发生这样的事。
2
过度医疗不仅损害了患者的健康,也增加了患者负担。
就像扁桃体摘除术,真的并不是非做不可。
曾有荷兰的一份研究报告证实了这一点。他们专门研究了300位年均出现6次或以下咽喉炎的儿童,其中有些接受手术,另一些则静观其变。
前6个月内,手术组儿童出现咽喉炎、支气管炎和发烧等症状的频率略低于对照组,但2年后就再无差别。而如果论及儿童健康程度及病假次数,两组从一开始就毫无区别。
另外,从生理学角度也可以驳斥这种草率的手术,咽扁桃体和腭扁桃体都属于免疫系统器官,在人类的婴幼儿时期扮演着尤其重要的角色,有助于免疫力功能的成熟。
而且,扁桃体摘除术也不是全无弊端,约5%的患者会出现术后出血的情况,必须因此接受治疗。
马尔堡全科患者协会曾指出:在德国,每年有大约10万人接受了错误的治疗,其中2.5万人死于药物治疗。
那么,面对过度的医疗,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3
“人获知的信息越少,接受治疗的频率越高。”
尤格.布莱克认为知识是最好的医疗:
一方面,知识有助于大家了解自己能为保持健康做什么:就医时找一位不一定会开药、但会鼓励你为自己健康负责的医生。
另一方面,知识也能使你变成明智的消费者,可以将泛滥成风的医疗系统驶入经济有效的正确轨道中。
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保持健康的最好途径。
如果从今天起就开始戒烟,那你为自己健康做出的贡献就大于生物医学所能提供的;每天运动30分钟加上均衡饮食,就是预防重大疾病的最佳对策。
很多研究都表明:每日运动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中风、记忆力衰退、抑郁症、糖尿病、肥胖症及一般致死疾病的风险”,甚至也能降低癌症(例如乳腺癌和大肠癌)的风险,甚至也能降低癌症(例如乳腺癌和大肠癌)风险。
这条法则适用于所有年龄群体,因此任何时候开始运动都不算晚:以65岁以上女性为例,经常运动的女性骨折概率比不运动的低;而每天散步3千米的老年男性也比只走1.5千米的更长寿。另一方面,知识也能使你变成明智的消费者,可以将泛滥成灾的医疗系统驶入经济有效的正确轨道中。目前,投保人被强行提供效果不大甚至无效的医疗服务,因而导致医疗卫生行业中的浪费现象比比皆是,损失高达数十亿。
所以,与其把钱花在过度医疗上,真的不如趁现在起,好好锻炼、好好饮食,养成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那样就不用把大把的钱捐献给医院了。
大家觉得是这样吗?
《过度的医疗》读后感(四):过度的医疗:想要保持健康,就要远离医生和药物
一大早,办公室里就在议论一位退休领导的儿子,得了不治之症。
他们说,他儿子查出来患有白血病半年了,现在医生说骨髓移植也没有用。
顿时,整个办公室都笼罩着沉重的气氛。
对于任何事情,我是一个喜欢用数据说话的人。认为眼见为实。
虽然我活在这个现代社会,对医疗还是非常崇尚的。有病就要去医院,有病就要吃药。
但是,我在《过度的医疗》这本书中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一种说法。
这本书是德国医疗记者尤格·布莱尔写的。针对医疗产业做了大量的深度报道。在《德国医生报刊》上指出,直至今日,每期中手术方法中人有六种,缺乏可靠数据。更明智的说法可能还是立即终止手术。
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指出,20%~40的患者都在接受过,没有显著效用,甚至完全无效的医疗程序。
在现在所有干预措施中,6%都没有充分的医学数据。外科医生只是徒增了伤亡病例而已。
黑尔德克大学教授认为,所有手术中的15%~50%都是多余的。各科室的数据有所不同。
美国医生老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在1860年做出的评语。他说,如果可以将所有药物沉入海底的话,那将是人类的一大福音。但对于类来说却是一场灾难。
弗里德里希·霍夫曼也说,想要保持健康,就要远离医生和药物。
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对1.5万名男性进行了一次关于心脏病猝死的药物,安妥明的广泛的研究。
实验中一半的人服用安妥明,另一半人则服用外表一致,实际上却只是橄榄油的胶囊。
最后结果显示,服用安妥明的死亡162例。儿子服用了橄榄油的人死亡127人。当时《柳叶刀》专刊做出了简洁明了的评论,治疗成功,患者死亡。
现在很多医美也会推行,比如说服用维生素a或者维生素一抑制剂。不仅会让人变得年轻漂亮,也会降低癌症产生的概率。
但很多大型的对照实验显示,其实这些都是谬论。
既不会防止癌症产生的概率,也不利于癌症的好转。相反,过度服用为生计的人,还是比那些不服用的人来得更健康。
而现在很多疾病其实是可以自愈的。但却被误认为是因为药物治疗得到而痊愈的。
比如最简单的就是感冒感冒,你找一个专家,医生可以七天康复,但是如果不找医生,你多喝水,不出门吹风。一周之内也能康复。但是如果找到不好的医生,持续的时间还会更长。
还有很多突出的椎间盘,其实也能够自行恢复。
但是为什么还有很多人觉得是因为是医疗带来的健康呢?
医学家托马斯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进行评估,因为无论做什么,得到这种诊断的患者中约有35%都会恢复健康。
之前演员刘涛的老公京城四少之一,因为公司债务问题一度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在节目中,刘涛就说,丈夫因为过度的服用药物变得过度依赖药物,人就变得更加颓废了。
他去咨询了专家,专家说,抑郁症依靠药物治标不治本,最终还是要他自己走出来。
这时候刘涛就把丈夫的药换成了普通的维生素安慰剂。但是当事人并不知道。经过一段时间后,他的身体就康复了。现在我们也能在各种媒体上看到他们的身影。
其实这就是相信的力量,只要相信即可康复。之所以安慰剂有用,就是因为他唤醒了身体的自我愈合能力。
一旦人意识到应该接受帮助,就能激发自身的自愈反应触发于服用药物时类似的生化过程。
这其实就是一种心理作用,只要放宽心态,你身体上的大部分病都能够自行痊愈。
其实看了《过度的医疗》这本书,会树立一个观点。科学是在不断进步的。你以为最前沿的科学可能未必正确。
当今医学中的很多事实会在将来受到质疑并最终被确认为错误。所以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合理的怀疑。
而且其实现在的医疗并不能准确地诊断出你是什么病。
简单来说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
多年前,左侧下腹有些酸痛。因为女人马上想到的就是妇科,我就去找妇科医生,挂了号以后开了一堆药,但是没有明显的好转。
我又去看了骨科,医生让我做拍片等程序,然后也开了一些消炎药。
最后也没有好转,医生又建议我去挂神经内科。
几经周转,其实这个病后来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好的。
这就是现在医疗的一个弊端吧。你去挂那个专家,他就给你诊断是哪个病。
所以在这一点上我比较相信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深切全面地把握病症。然后用阴阳结合的中草药来调理人体。
看了《过度的医疗》,我觉得吃绿色蔬菜瓜果,多运动就是最好的预防。
而一些药店里或者医生推荐的营养品,完全是没必要的。
因为这件事,我本来一直给孩子吃补钙、补铁、补锌或者条理肠胃的一些保健品,有些是医生推荐的,有些是药店推荐的,还有些是母婴店推荐的。
当我听到对孩子智力或者生长发育好的时候,我都会不假思索地买下来,然后丝毫不敢怠慢,一日几次,饭前还是饭后都看得牢牢的。
如果自己要上班或者不在家,就要求家人定时定量喂孩子吃。
但是,吃了这么多年,也没见得有多大效果。
去体检虽然都是正常的,但是我也没觉得比别的孩子哪里有优势了。
所以在看了《过度的医疗》后,我果断带孩子去看了中医,细致地询问了医生,到底需不需要吃这些保养品?
医生说不需要。他说,是药三分毒。其实,在自然的阳光中,在每天的饮食中,都有孩子成长所需的营养。现在不比以前,以前是吃不饱,但是现在营养过剩的比较多,青少年肥胖症也在每年增加。
所以,听了医生的建议,我果断停了这些补品。
让孩子能尽量在自然的状态下,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