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部由李翰祥执导,凌波 / 乐蒂 / 任洁主演的一部爱情 / 戏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梁山伯与祝英台》观后感(一):电影业和传统文化
邵氏对中国电影业和传统文化的挖掘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
本片把握住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尤其是梁祝长亭相送那一段,中国人情感的含蓄美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服装道具和演员的表演都很棒,饰演梁山伯的凌波偏单薄了些,如果英气再足些,就是锦上添花了。
《梁山伯与祝英台》观后感(二):可爱的梁兄哥
看完本片,特意在网上搜索凌波的资料。在一次金汉凌波夫妇的访谈里,金汉说他知道自己为什么爱凌波但却研究不透她的影迷为什么那么喜欢她。听起来很有趣。当年的梁兄哥何止是万人迷啊,能使台北成为“狂人城”的明星至今仅凌波一人而已。
凌波的美并不突出,但却令人亲近。而梁兄哥的造型更是有一种天真自然地可爱。人可以抵挡美,但如果是天真+亲厚+可爱呢?反正我是无法抵挡,上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本片时我迷上了梁兄哥。当时眼前一亮,脑海里蹦出一个词:“萌”,不过马上觉得这是对梁兄哥的侮辱。唉,如今到哪寻找这样没有刻意和造作的可爱呢?
《梁山伯与祝英台》观后感(三):梁祝
祝老爷:老了老了,脸上粉都擦不上去了,都怪你们这些女人,如果不是整天胭脂水粉的话,怎么会显得我们男人差呢? 祝英台:不要变实了,怎么开心都好,千万别变实啊。 梁山伯:千万别变虚啊,我不要变成亭望春啊。 祝英台:我一直想知道这种感觉是怎样的。你是不是觉得,好像抱着一个男孩子一样? 梁山伯:我早就知道,我抱着的不是男孩子,我们刚才很乱,一定要想办法冷静下来,否则会更乱。 祝英台:你要记住,一定要来我家提亲,否则,我会恨你一辈子。 祝英台:官场官场,也就是是非之场,就像我爹一样,官大还要巴结更大的官,能斗吗?
《梁山伯与祝英台》观后感(四):梁祝2049
梁山泊是家里的独生子,他志趣相投的同桌祝英台也是,于是家里没有兄弟姊妹的梁山泊便视祝英台如自己的亲弟弟,祝英台便也像依偎哥哥一样依偎着梁山泊。 毕业那天,依依不舍的梁山泊送祝英台回家。一路上祝英台说了许多听起来奇奇怪怪的话,梁山泊没有在意,依旧像平常那般嘻嘻哈哈。祝英台只好笑他太笨,笑自己对牛弹琴。道别的时候,祝英台摘下了挂在他身上护身的玉,送给了梁山泊。 许多年后,梁山泊似乎明白了什么,于是带着那枚玉去了祝英台的家。祝家的窗户上已经贴上了喜字——原来祝英台最后也是要和女人结婚的。 祝英台为梁山泊倒了一杯酒。他说自己也曾经反抗过,他说当儿子的毕竟还是要孝顺父母,他说自己得承担起给老祝家传宗接代的责任,他说男人终究还是要回归家庭的……梁山泊沉默不语,他干了那杯酒,把那块玉留在了桌子上,悄悄离开了。 新婚那夜,他们做了同样的梦:他们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撞破了覆满灰的纱窗,穿过了灰蒙蒙的水泥丛林,飞向了远方……
《梁山伯与祝英台》观后感(五):讲的是自由恋爱
中国古典四大爱情故事中《孟姜女哭长城》讲的是恪守婚姻制度,《牛郎织女》讲的是跨越阶级的爱情是完全不可能的,《白蛇传》讲的是人妖殊途,唯独这部具有真正的现实意味。
自由恋爱听上去有点土气,但如果想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下来一直有这个观念存在你就不会觉得土气了。因为有这样的故事传承下来,但这个故事在四大古典之中却是最容易被忘记和最少被提起的。
扩展到电影上来讲她没什么特效场面可以表现,不够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不够夸大,唯一夸大的只有结尾入坟化蝶的一场戏有那么点玄幻色彩,所以我们能看到白蛇传被不断的改编,牛郎织女被不断的改编,孟姜女哭长城则属于古代。
但就这个故事具有的现实意义来说,我觉得她是最应该被提起的。因为这种冲破枷锁的爱情本身是建立在一个两人的情感基础上的。这个情感上升到极致就是梁山伯因相思而死,祝英台因为梁山伯的死而殉情。而这其中的过程又是颇值得玩味的,最后这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故事。在这一点上她的价值就不可估量。
《梁山伯与祝英台》观后感(六):李昆(饰演四九)谈梁祝
李翰祥叫我在《梁山伯与祝英台》里演书童四九,其实我那时三十多岁,做书童已经很勉强了,书童,就是小孩嘛,不过我的角色有点诙谐,我是演喜剧的,反正借光,沾一点光让我演四九。你不能找一个小孩演啊,小孩挺麻烦的。再说扛那个行李,好重,虽是空的,空的也重啊,后面搁个棉被,前面挂个剑,一叫我扛东西我就怕。而且他要求我的扁担这样(做扁担弹动的手势),没有重量怎么行,也不能弄得太薄,薄了会断,还是要厚一点,厚一点就要重了,我心里暗骂,想压死我了,我还要唱呢。我说我不唱,我又不是歌星,我敢跟李翰祥翻脸,因为太熟了,我说你找别人演,我不演。他说:“你随便唱吧。”我说:“我唱不好。”“谁要你唱得好,你又不是主角。你唱的不好才对。”“哦,那就没关系,那我就胡唱。”“胡唱就对了。你唱得好,那谁听凌波的?”我想想也有些道理呀,那就放开了唱,我本来就五音不全,对调不对调反正也无所谓,只要李翰祥不把我臭骂一顿就没关系,唱就唱,谁怕谁?
那时严峻离开邵氏公司,在台湾同样也拍《梁山伯与祝英台》,由李丽华、尤敏主演,为了打击他,邵氏就抢先拍,所以这部片有三个导演,胡金铨拍书房戏,李翰祥拍十八相送、哭坟那场重要的戏,何梦华也帮忙拍一段。
李翰祥也不教戏,我们那时候情绪都来了,他不示范的,只叫我们演:“你这样再演一次”,用集中方式演,他挑一个最适合这个角色的,他最喜欢的,你就照这个演,要不加强一点,要不再缩小一点,你再试一遍,“好,就这样,就照这样办。”正式拍的时候,我们再把感情聚拢一下,一下子就OK了。一个他一个胡金铨,不怎么教戏,他提醒你,看见你这里做的不错,但某个地方有缺点,就把缺点告诉你,那就变成完美的了,他并不做给你看,因为他们两个也没正式做过什么演员。
《梁山伯与祝英台》观后感(七):纱帐恍惚
李翰祥的布景,与国画如出一辙,《潘金莲》中西门庆烟花地饮乐,借《韩熙载夜宴图》,分明是活生生的。眼前一亮时,纱帐恍惚,真是感觉比原图都美妙(胡金铨也有过这种琴瑟饮乐的场景,在《阴阳法王》这部片里,虽然是群鬼无知,但场景布置借用还是高下立分)。还有最出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祝英台穿过树林、走板桥,板桥上还生着厚的苍苔,一江春水浮着大片大片的萍,桥头不远是草亭……若是不极恋旧日风物岂能作此营造,让人动心?
这种营造之所以精彩,光线的把握是一大因素。胡兰成有解:“中国则还用窗纸来调和光,使之更柔更清,现在还没有一种玻璃能在这一点上代替窗纸。还有明暗亦要相配,厨房与厢房最亮,堂次之,堂后稍暗,闺房的光要很静,所以一宅之内亦有光阴徘徊。”李翰祥影片呈现的就是这种旧日光线的流转,如《敦煌夜谭》中工匠掌灯描摹壁画时,桑子明山洞中月牙泉水的上下溟濛。都是通过光线让人感知光阴,每处场景都有生活的温度,可居可住,这种对旧物的温情基本在其他人片子里边看不到,也很难在现实中发现了。李翰祥经营出过往岁月的分聚流散,着实难得。
但他悟性不高,讲得故事再世俗不能,《江山美人》李凤姐儿苦等多年,还是酒保阿牛闹上京,才让正德皇帝想起有这么个女子和风流遗种。良心发现,派人接李凤姐进京,李凤姐贱里贱气的一通高兴,不料路上起了重病,电闪雷鸣下惨淡鬓乱,垂坐惊起,以为她了悟了什么,谁知竟哀嚎不能进宫就要死去。这种没头脑的结尾在老李电影里俯首皆是。
《梁山伯与祝英台》观后感(八):随手写一个评价
虽然是把一个时间跨线很长的故事浓缩成了两个小时的电影,但是完成度依旧很高。
第一次看黄梅调电影,惊讶于布景的美丽雅致,虽然如果仔细考究的话肯定服化道不合年代特征,但戏曲本身就有自己的服化特色,倒也不算出错。
同时感叹于细节的用心,因为祝英台是女儿身且出身富贵,男装的时候也大多采用浅色调,而且上面大团大团的绣花华丽精致,一看就是家境殷实。
除此之外就是故事的合理性非常好,相比于后来诸多翻拍侧重庸俗的三角恋,这里直接挑明梁祝的悲哀是来自于门第,是封建社会的悲哀和世事无常。
而且祝英台前卫奔放的思想也值得鼓掌:
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但向来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 ——鲁迅《阿金》
祝英台的思想和鲁迅的恰好不谋而合,而且之所以祝英台会喜欢梁山伯,不正是因为身为男子的他不但听得进别人的观点,并且愿意支持这种在当时看来大逆不道的平权思想吗?
与此同时,从祝家长辈的态度,可以看得出其实父母还是宠爱她的(主要是母亲),不然她不可能有如此新派的思想,而且还可以在成亲路上去拜坟。
这里还有一个合情合理的设定解释了后人诸多的臆想。梁山伯当然不是同性恋,他对祝英台是女扮男装这事几乎没有察觉,唯一一次耳环痕祝英台解释之后还特别直男的来了一句「我从此不敢看观音」,他对祝英台的感情变化是来自于师母挑明祝英台是女儿身之后才明白十八里相送那里祝英台千方百计的暗示。是男儿身当然就没想过这些事。但如果是女儿身,和自己才学相当、性格品学皆知根知底的祝英台,确确实实就是最好的成亲人选。
总之这是一部完成度十分高的电影,有限时间之内把所有逻辑梳理通畅的讲好一个故事。这一点上,现在绝大部分电影都做不到呢。
《梁山伯与祝英台》观后感(九):5132:梁山伯与祝英台
香港的黄梅戏热潮持续了很多年,有很多名片,这部梁祝是最出名的。这部梁祝基本上是当年越剧梁祝电影版的翻版,甚至台词也是一模一样。不过越剧由于方言的原因,流传不广。剧情方面,草桥相会,十八相送,回十八,楼台会到最后的化蝶,基本上按部就班。不过香港人还是厉害,那个布景就比越剧精致很多,至于演技唱功什么的,个人表示还是越剧更好听好看。
凌波第一次出演黄梅戏,而且还是反串,轰动一时,所以也带来了麻烦,之后又出演花木兰,还是扮男人。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同时拍摄的还有一部乔庄杜鹃凌波演的红娘,由于梁祝太轰动了,这部凌波女装扮相的红娘被邵逸夫一把火烧了。
凌波,本名君阿娟(也叫君海棠),几岁时便卖给养父母,亲生父母不知。小时候在厦门生活,因为养母是小老婆,而解放后大陆禁止了这些封建意识,所以养母带着阿娟到了香港。香港拍厦语片缺少演员,就被养母带进了圈子,最早艺名叫做小玲,演些配角什么的,第一部主角是红孩儿大战孙悟空,穿着个肚兜就上场了,反正那时小,男孩女孩区别不大。之后养母拉来了投资,自己做老板,女主角当仁不让是小娟了,投资方施先生还成了凌波大儿子的父亲,拍了近百部厦语片后,厦语片开始没落。有一次在大观片场拍戏时,导演说大陆的天仙配在香港很红,让小娟唱唱天仙配,正唱着被隔壁片场的李翰祥听到,大为惊讶。力邀到邵氏,小娟同学正愁厦语片没戏演,这下正好。一开始是幕后配唱,后来便是主演梁祝了,因为要拍一部凌波仙子的片子,所以取艺名为凌波,但后来凌波仙子也没拍。台北成为狂人城之后,按照凌波小时候的境遇还拍了一部真真假假的凌波传奇。
最后说个笑话。此片在台北轰动一时,有一个公司叫做生生皮鞋,打了个广告。梁山伯脚下着的是一双厚底生花靴,不够轻快,耽误了行程,使他到达英台的妆楼时,已被马文才捷足先得,若是有了生生皮鞋着用,梁山伯也不会抱憾了
《梁山伯与祝英台》观后感(十):经典的梁祝,经典的祝英台
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梁祝在海外上映的时候我们还在那个时期。我小的时候(60年代初)农村里有梁祝,红楼梦等古装戏的年画,梁祝的故事也早就熟知了。那时候农村里也有戏班子演老戏。咱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就是通过戏剧,说书等民间形式流传下来的。
我一直佩服的就是故事里祝英台的不以门户差别看人,追求爱情,她性格的刚烈,以死殉情。后来因为学业,工作一直不知道有这个梁祝电影,直到去年才看到这个电影。
刚看到开头乐蒂扮演的祝英台就被震惊了: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大家闺秀的样子。那扮相,举止,配合着古色古香的背景,无一不流露着经典的美。李导的背景设计真的是到家了,每一幅画面都像一幅画。音乐也是中西结合,既体现了民族传统的东西,又悦耳动听。
这个电影最重要的表演在于楼台会,祝英台听闻梁山伯死后哭天抢地的痛哭和哭坟三场戏。没有了这三场戏,整个梁祝故事就没什么意思了。以前好像有个戏的名字就叫楼台会。
乐蒂的演技真的是登峰造极,把这三场重头戏里祝英台的角色演绎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听闻梁山伯死后哭天抢地的痛哭那段,把一个向往真正爱情,忠贞于诺言的祝英台给演到家了。
我和一些人的看法不大相同。这个戏里的梁山伯换个其他演员不会对这个戏有多大影响,反正邵氏的片子都是先录音,后拍摄的。找个形象过得去,有点演技的扮梁山伯,幕后代唱即可。因为梁祝的故事主要说的是祝英台,电影里的重头戏也是祝英台。所以这个戏的成功主要是归功于李导们的布景设计,音乐设计和乐蒂的精彩演出。如果把乐蒂换掉,换谁呢?别说当时的演员们了,直到现在哪个演员能演的了乐蒂那么好?邵氏和其它公司的市面上有的古装电影我几乎都看过,没有发现哪个演员有乐蒂这功力。
也就是因为梁祝这个电影我才注意到了乐蒂。现在不像以前看一闪即逝的电影屏幕了,有DVD,可以暂停,可以一幅一幅画面挨着看,看演员们的演技。乐蒂在古装戏里的演技好多地方真的是令人击节赞叹。
最后,说一下幕后代唱的静婷女士:真的是又一个天才,和乐蒂的表演配合的天衣无缝。要知道,是静婷先唱,乐蒂后表演的。这两个天才竟然能配合的如此默契,怎不令人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