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年:1945》是一本由[荷]伊恩•布鲁玛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零年:1945》读后感(一):新时代的诞生
二战的书无敌多,这本书选择了1945战争结束的那段时间,其实不用作者写我们都能想像一些那时的场景,先入眼帘恐怕就是sex了,胜利者尽情的蹂躏战败国的姑娘,然后就是饥饿,青黄不接的时候不饿才怪
《零年:1945》读后感(二):站在宇宙之上,如流水般娓娓叙来
站在宇宙之上,用非常平淡的笔调,将二战的前前后后娓娓叙来。读史可以使人明智,越来越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对。慢慢的,不会被一面之词所蒙蔽,虽然不再轻易相信任何史料,不管是谁写的,这种东西,多多少少带着个人的情感和情绪,但至少从各个方面对此有所了解,这就够了,毕竟你无法时空穿梭去亲自体验。
作者叙述如平缓的潺潺流水,感性细腻却又不失客观,各种影视作品、时事报刊、研究著作信手拈来,将资料完美融合在笔下的文字中,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零年:1945》读后感(三):这本书很棒
1945年为什么是零年?那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一年;是现代世界诞生的一年.所以1945年是零年。这本书断断续续读了将近一年,真的非常棒。从内容、视角、到行文、翻译,都很到位。首先是内容。你看不见硝烟弥漫的血腥战斗,但从书中人的经历和口述中可以去体会;你看不见人心如何被战争摧毁得碎成渣,但从战后大家艰难的自我疗伤中可以去想象。这本书就是联系一切的纽带,关于1945年。这本书大概做梦也想不到,今年,2020年它会因为一位博士把他带到了方舱医院而名声远播。有文采,有深度,这也是大家都喜欢它的原因。
《零年:1945》读后感(四):毁三观
巨大的震撼。一边观看着红场阅兵的直播,脑中却浮现起苏联士兵强奸德国妇女的情节,我几乎三观尽毁。在一个失序的社会中,人性里的各种成分都可能被激发,即使是站在正义旗帜下的一方,其行为也会与非正义方一样恶劣。
近年来,国内一些鹰派政治家、军事家备受推崇,每当有国际摩擦和领土争端时,舆论也倾向“打一仗就好了”。以前觉得这种想法简单,是因为战争的进行过程太残酷。看完这本书,又增加了一个视角——战争并不意味着打胜了就能迎来一个光明的坦途,它造成的物质损耗、礼乐崩坏和人心创伤,也是前进道路上无法逾越的坎坷。
人类真的能够以史为镜,避免前人的错误吗?对此我持悲观态度。
《零年:1945》读后感(五):乱糟糟的1945年,但它真的存在过
当代初级历史教育给学生留下了一个烙印——针对一个事件,必然有正义的一方和邪恶的一方;针对某一个问题,必然有最终的结果和答案。如果事件没有那么清晰,那就代入自己预设的方案;如果问题一时半会难以解释,那就“等反转”。这样做的目的和近年来很多《极简XX史》的出版有相似之处,即获得一种上帝视角、统摄全局的快感。然而在阅读《零年:1945》的时候,你也许会被布鲁玛的小段子逗笑,但绝不会产生这种快感,因为他描述了一段混乱、无序的状态。同时这也绝不是“极简”的,而是“极复杂”的混乱、无序。看完一本书,我并没有弄清楚在1945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同时,布鲁玛似乎在暗示读者,可能我们永远也弄不清了。但“真实”就是这样混乱。
《零年:1945》读后感(六):二零年
正像书里所说,我们的零年开始了。从个体幻想到总体幻想,有的人幻想能一切照旧,恢复熟悉的秩序,有的人认为已经大变样了,我们要成为新秩序的主人。零年开始的另一个标志也是情欲,从主动对外情欲到网络上对跨民族婚姻批评,再从抑制欲望到尽情释放无底线的罪恶游戏。经济成就使得对自我的解题方法无比自信,饥饿感、报复欲无比膨胀,同样富有者变得穷困,掌握着、戴着マスク的人可以理直气壮地指责别人。报复行为随着秩序高墙尚未皴裂,便从对外族人开始再到在外本族人,昔日贫乏的人们成为了残酷的报复者和暴富者。
“这个世界是如何从病情中站起来?当数以百万计的人戴着マスク,一心只想报仇雪恨、血债血偿,又会发生什么?人类社会或‘文明’将何去何从?”
《零年:1945》读后感(七):《零年:1945:现代世界的诞生的时刻》
1945年是二战结束的日子,中国人民战胜日本的年份,也同样是开启现代世界的诞生的时刻。布鲁玛这本书描写的不什么特别可爱的社会,都是些二战结束后各个国家人民对战败国还是战胜国那些肮脏、苟且、毫无人性的事件。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情是一个犹太人在面临曾经的敌人的时候还能抱着普世价值和换位思考。这真的需要很大勇气,在战争时期的时候,战败国的人们疯狂地屠杀犹太人。犹太人真的不知道有什么罪。要遭到这样的待遇。就算战争结束了,反犹主义不会随着纳粹的消亡而彻底消失,反犹主义会只跟某些好战分子的心灵深处,就像近年来日本略微抬头的军国主义和右翼分子。零年这本书记录一个真实而黑暗的战争结束后的人间百态,世间有黑暗,同样有光明,心中只要有良知,世界就会随着人们的良知在不断的改变。终将会走向人们心中所期待的一刻。
《零年:1945》读后感(八):小思考
写这段话的时候,本人刚刚看了28页。
我觉得《零年》这本书,填补了一个国内的视角空白。尤其是关注1949年新旧秩序交替岁月的那段历史,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中国大陆封闭、保守的政策,导致我们的视角在很长时间内与政府的表述角度高度统一,无论是主动还是被迫,还是无意识的裹挟进去。所以,我国对于1949年交替过程的思考处于停顿状态,或压抑状态(即便有思考也不会有机会发表)因为如果以《零年》的全景式叙述技巧来看,夹杂的绝非都是光彩夺目,正大光明的行为。报喜不报忧,或者说那份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在哪个年代会变得“可疑”,甚至“反动”,所以当作者回首这段历史,《零年》这部作品具有重启思考的多维度的可能性,让人们可以在时隔半个多世纪之后,更人性化的去思考,释放曾被视为“可疑”的那份真实反思。这是人类进步的方式之一。
《零年:1945》读后感(九):所有的标志性年份都来自于后人强加
1945年在历史教科书上只是一个年份,意味着二战的结束,但其实历史本身是没有分界线的,生活在1945年的人们,或许反而没有感到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那种颠覆性的变化。不过这一年,似乎一切也在也变了,女性意识的崛起,告别战争的创伤,回到破碎的家园,审判心中的恶魔,以及那个曾经被讨论过的空中楼阁般的世界国家。都在这一年,真切的发生在人们的生活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史料,当事人的演讲日记回忆录等等,可能是因为断断续续看的电子书的关系,我感觉有些凌乱。再加上没有什么特别有新意的观点,似乎不能吸引我一口气把它读完。不过有些段落还是非常精彩的,比如许知远的序言,比如犹太人回到家乡后,等待他们的并不是欢迎,而是敌视。总的来说,虽然书中几乎没有出现任何一个战争的场面,但是你可以感到这场战争对整个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到今天并没有消失。
《零年:1945》读后感(十):没有战胜国也没有战败国
他们既是入侵者,又是解放者。他们是伟岸和性感的化身,他们进入战后废墟,他们代表着民主正义摧毁了专制独裁,唤醒了泯灭许久的人性,解放了压抑已久的欲望。麦克阿瑟在日本英雄主义的作秀,苏联在朝鲜扶植起金氏领导人,似乎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一切都可以从新开始。
他们被摧毁,被取缔,被报复,被颠覆;同时,他们又被释放,被唤醒,被重构,被教化,被迫承认之前的所学均为荒谬,被迫建立起新的制度,任凭战胜国全方位摆布。日本民众的仿徨矛盾,德国男人的愤怒无奈,大町妓院里,五味杂陈。
这场战争,没有所谓的战胜国和战败国。你说不出那些染着红唇却衣不附体的女人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也说不出那些被释放的情欲肉体是赢家还是输家。
战争的胜利或失败,都是一个结果:让人重新变成了人。
零年伊始,世界回归到了每一个人的手中。改变悄然进行着,至今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