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 关于故乡,也关于旅行》是一本由李双喜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去二三里: 关于故乡,也关于旅行》读后感(一):故乡人,故乡事,故乡情
故乡的照片,点亮你的心,让你找回失落已久的自我,重拾简单的幸福!
乡村,真的是最好的心灵旅行地。这一篇篇文章,一张张照片,犹如一首首清新的田园牧歌,抑或是来自荒野的一股清新空气,轻轻地抚平我内心的浮躁。
它让我在困顿疲惫中感到一丝温暖,获得平静的力量,不再去想争强好胜、羡慕他人,不再空虚或忧虑,从而走向宁静的回归。
《一去二三里: 关于故乡,也关于旅行》读后感(二):美图自不必说,美的很,一看行文,我也是醉了
看完第一篇“云上的日子”,人都飞到深山里去了。。。但看到文章最后,想到目前自己仍处霾都,无法抽身,心又碎了。。。
最后一段双喜原文是这样写的:“我静静地听着他们的诉说,看着他们“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之乐,旁观着他们的幸福。而我,继续追赶我的路,在都市漫天的灰尘里,偶尔也会抬头寻找那片掠过头顶的云,恍惚间,远山的槟榔树开满了花朵,山林里那飘动的,那飘动的青黛粉黄,是云上的日子”
《一去二三里: 关于故乡,也关于旅行》读后感(三):去远方,回故乡,抵内心
一直关注的摄影师——双喜,厚积薄发的沉淀之作。书名虽是《一去二三里》实际却是翻山越岭、几载春秋走过一村又一庄的图文总结。在世界的潮流向西的时候,他坚持向东,走向一个个不为人知,却就要永远逝去的村庄。没有刻意的乡愁,不会肆意的呐喊。他从家乡走回故乡,带给你最清澈的亭台花香。我有幸能和双喜去过书中很多的地方。也有幸记录了我的故事和家乡。也许到不了的地方不是远方,却是家乡。也许有那么一个地方,终成为老地方。寄相思赋予谁,愿好好珍藏。
《一去二三里: 关于故乡,也关于旅行》读后感(四):故乡&旅行 永恒的话题
每个人心里都有个永恒的故乡,我也是,出生在南方一个小山村里,与作者描述的那么相像,每一张图片都是那么的富有感染力,仿佛就是故乡的景故乡的人,更是勾起故乡的情……早上鸡鸣叫醒沉睡的村庄;你家炊烟才起我家已是风风火火在吃饭;小伙伴们不知疲惫的在山里、树上、田里、溪边、河里、路上嬉戏,山洞里钻来转去、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抓泥鳅、拔溪边的一种草做毽子、抓螃蟹和在坝上挖个洞烧火煮家里或地里偷偷拿来的吃的,玩弹珠和用小刀在泥地里玩游戏;傍晚时分的小朋友们嬉闹声和着虫鸣;一碗饭吃百家菜的欢快;几家人坐在一起晒太阳、看星星的惬意……有多久没看到这些场景了……后来长大了,一直对到处游玩情有独钟、每一次都会拍很多照片,总有一些特别喜欢的,记得有一次和叔叔婶婶们清明回家乡,也是拍了很多照片,突然发现故乡真的好美,一点也不亚于那些著名景点或者大家所追捧的不为人知的美,从此格外珍惜……感谢作者,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细细品味那内心深处的故乡,常回家看看,把每一次故乡之行当做一次发现之旅,慢一点再慢一点,关于故乡也关于旅行
《一去二三里: 关于故乡,也关于旅行》读后感(五):在他乡,念故乡
生活在一个城。原本不属于这里,这里没有我的童年,没有我的小伙伴,没有我青春的彷徨,也没有我最初的梦想。而这所有的一切,都留在了我那早已不复当时模样、渐渐陌生的故乡。
人说,有故乡的人是幸福的,而故乡对于我们,却是再也回不了的地方。因为梦想,离开故乡,因为成长,怀恋故乡。多少次梦回故乡,一切美好重现,孰不知,梦里不知身是客,在他乡,念故乡。乡愁的滋味,是心底那柔软的、淡淡的忧伤。我们所怀恋的那个故乡,就是那最初的地方。
如果你也在他乡,念故乡,就去看看《一去二三里》这本美妙的乡村旅行随笔吧!只因对旅行、对美图、美文和美境的喜欢、才会懂得作者这无边的游子情怀,珍惜与之共鸣的乡愁思绪。读她的感觉,仿佛在《春天,躺在黄花堆叠的光阴里》,怀念飘着《桐花树下的香味》的《那一个时光小院》。可是,再也《没有了那样的日子》---《云上的日子》,还有那远去的《追风少年》,《老去的村庄》……只能在回忆里找寻《去往村庄的路》。
一去二三里,栖身在他乡。在他乡,念故乡,蓦然回首望,最美是故乡。
《一去二三里: 关于故乡,也关于旅行》读后感(六):致我渐行渐远的故乡
第一次看到书名,不禁想起多年前在小学语文课学过的一首诗,诗名是什么如今已经记不清了,却能完整的背出诗句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当时只惊叹于这个诗人的才华,居然可以把数字一到十都写进诗里,不曾想过它还可以和故乡联系在一起。
作者描绘的一座座村庄,书里的一张张照片,让我想起了自己记忆深处的故乡。仔细想来,那已经是非常久远的事情了,遥远到仿佛是我前生的经历一般。
故乡,是和我的童年紧密相连的。思绪穿过十几个春夏秋冬,回到记忆中的小时候,一幕幕场景竟是那样鲜明。我依然记得那个充满阳光的早晨,那时候的太阳真的是金黄色的,照耀在辽阔的大地上。我骑着刚刚学会的脚踏车,在院子里兜圈圈,小狗屁颠屁颠的跟在后面。吃完早饭,妈妈提着洗好的衣服,在不远处架起竹竿准备晾晒。这样的日子是童年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但那份生活的宁静却再也不会有了。后来,等我上小学的时候,全家都搬到城里去了。最终,小小的我背井离乡,童年也随之远去了。
繁华的城市生活让我遗忘了故乡吗?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我还会在梦里一次次遇见那条熟悉的小巷?回家的路上,左手牵着爸爸,右手牵着妈妈,昏暗的路灯下,三个人的影子都被拉的好长好长。
今年春节回了一趟故乡。久违了!在十几年后的今天,我终于再一次踏上了那片养育过我的土地。唯一遗憾的是,我没能看到记忆中熟悉的场景。我未曾想过,我的故乡——那个僻静的小村庄,有一天也会被现代化建设的浪潮吞噬。曾经狭窄崎岖的小路,如今已经是宽阔的沥青马路了。而记忆中一排排参差不齐的房屋,也被一幢幢高楼大厦所取代。那个见证我童年的故乡,再也回不去了,她只能永远留存在我的脑海中了。
亲爱的故乡啊,我是不是来晚了呢?
谨以此纪念我渐行渐远的故乡。
《一去二三里: 关于故乡,也关于旅行》读后感(七):记忆中最香甜的花,名为月月红
认认真真的读了两次才打开网页写评论,说来与这本书的邂逅有些神奇,某一天晚上梦见一个凶巴巴但是不坏的老师可劲的盯着我背课文背古诗,躲不过便背了首“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至于为什么会背这首诗,梦里的倒霉孩子背完诗后想了想发现自己只会背这么一首诗.........唔,扯远了。
正文是做梦梦见背诗的倒霉孩子第二天醒来后打开电脑登录豆瓣看见的第一条广播就是《一去二三里》的图书推荐,当时的第一想法就是与这本书来一场邂逅。
我说了,读了两遍才来写评论,但是我文笔不好嫑打我<( ̄3 ̄)>
拿到书的第一件事是先把里面的配图全部翻了一遍,每一张都想要电子稿!
读第一遍的时候,觉着书只是把农村的美好通过细节描述出来而已,而书中的黑黝黝的土灶、破破的老屋和下过雨的泥土地和郁郁葱葱的树林全都是我经历过的,虽然美好却不是很特别。但是读到最后少年詹庆良的日记,看到了里面一段“看到花园内,有两丛好花,一窠花开红色,一窠花开白色。白的花开秋季,花名为“水粉”;红的月月开放,花名为“月月红”,又称“月月贵”。有此红、白两花,对我书案前,闲来很喜赏玩。”那一瞬,脑海中轻轻的响了一声,想起了小时候每逢雨后清晨上学的路上必会从路过的人家摘一朵滴着水珠的月月红,或是让母亲把花插在马尾上,或是放在课桌上,那样一整天都是快乐的。同时想起的还有那些花最独特的香味,有那么一会儿,闻到了月月红最独特的雨后的香甜味。
带着脑海中的香甜味又将书读了一遍,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那个晚上,这本书几乎唤起了我童年记忆中大多数的味道,有黄土地干干燥燥的味道,雨后泥泞的树林里的青草味,素净的菊花香,灶台里飘出的食物香气和最最香甜的月月红花香。
那些离家远行的人呐,这本书可以帮你找回记忆中最独特的味道。
《一去二三里: 关于故乡,也关于旅行》读后感(八):关于故乡,也关于旅行
作者说,你描写家乡的语句是香甜的。于是,他就把刚出版的《一去二三里》送给了我。
这等待这本书的几天里,故乡两个字一直萦绕耳边。
故乡,还在那里,可是梦里的故乡已经很遥远。每次念起家乡来,都是小时候的场景,再也回不去。也许,某一个季节,某一种花香,某一个人,某一个假期,总会让你的思绪回家乡。但是对故乡的那种情感,真得不知道用什么语句来描写。香甜,作者的一个香甜,让我愣了一会儿。对,就是这味道,是美好的,能让你时时回想,留恋。
我很喜欢去一些古老的小山村。不管它是大是小。有人会很奇怪,破山村有什么好玩的?其实是没什么好玩的。但我知道,那个地方的每块石头,每个泥土墙,每棵草都共同见证过年年岁岁的风和雨,人和事。我不出生在那里,但是那里也是很多的人故乡。对,是很多的人的故乡。别人的故乡和自己的故乡有区别吗?有。但是情感是一样的。
《一去二三里》是很多人的故乡。作者去了很多地方,拍了很多照片,每一间屋子,每一缕炊烟,每一个老人,都是我们记忆深处故乡特有的温情。作者述说当地人的每一个故事,似乎我们都是听说过的,那么熟悉。
对于故乡的情感用一句话,一个词来表达,总是那么难。每次说出来的话语总是缺少点什么。
作者的这本书,诠释得很真切。没有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就觉得有所期待。果真,没有丝毫矫情。
当我拿到书时,我嗜读如命。迫不及待的翻看。一张蕨草的书签,跳跃眼前。是作者从自己家乡的山上摘得。我怔住了。乡土情结一涌而上。我的家乡也有,可我早已把它忘却。作者是有心的。
“我不是满腹乡愁的人,我怀恋的,不仅仅是故乡,而是心底最初的地方,一切纯净如天籁”
--《一去二三里》
我站在城市的一个角落,遥望着故乡的山水溪流。
我坐在城市的一把椅子上,聆听着故乡的每个故事。
《一去二三里: 关于故乡,也关于旅行》读后感(九):离别与回归:一部温暖的乡愁
汪国真曾经写过一首诗:“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诗歌和诗歌里的远方,都召唤着一代代的年轻人离开故土,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里去见识陌生的风景。然而,从家乡逃离出来的年轻人懵然发现,异乡既不够美丽也没有传说,甚至让人失望、落寞,反而是深藏在心中的那个故乡越发地沉静、温柔、可爱。
每个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有留有故乡的一席之地。即便你不是背井离乡在异地打拼,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也早已把老家的模样悄然改变。空间和时间,是把我们带离故乡的两轴。隐藏于心中的或浓或淡的屡屡乡愁剪不断理还乱,是一帧帧画面,是一句句乡音,零碎而倏忽。而李双喜的《一去二三里》把我们的乡愁具象化,让我们看得真真切切:乡愁是村口清澈的小溪,是后山开遍的枣花,是午夜的满天星光,是长辈辛苦劳作的身影。
回望故乡,少时的山水田园如诗如画。正因为我们已经回不到旧日的时光里,所以她才美得有些不真实。连农人日常的劳作,都像古诗般清幽俊逸。回望故乡,昔日的辉煌已败给了时间的侵蚀,颓然欲倒的廊柱定格住宿命般的没落和萧索。有一些人远离尘嚣,隐居山野,试图留住最后的美好时光;而另一些人,则不安于驻守一隅,永远飞驰在路上。
这本书写的是故乡,实际上描绘的是“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时间。正是时间把故乡、往事、人物酿成浓酽醇厚的一坛酒,所以对我们来说,故乡也成了远方。我们在城市的角落里野蛮生长,而留在故乡的人们却在时光里孤独的老去。这种惆怅、离别的意象有一种悲剧意义上的审美,让人回味无穷。
李双喜的文字优美清雅,在路上的行走于经历提炼了文思,与明媚的摄影作品相得益彰。这本书是我近年来看到的80后作家创作的关于故乡的最美的图文。他试图告诉我们,不必千里迢迢地奔赴远方寻寻觅觅,最美好的风景,或许就在我们最熟悉的地方。
《一去二三里: 关于故乡,也关于旅行》读后感(十):回得去的心,回不去的故乡
回得去的心,回不去的故乡-评《一去二三里: 关于故乡,也关于旅行》
文/信实的精灵
春节返乡回家过年,这或许已经成为太多太多漂泊在外的人的一种情结。忙碌了一整年,当背上背包和行囊,休整自己的时候,赫然发现,原来家才是最温暖的港湾。无论在外面挣扎或者拼搏有多么辛苦,过年都有一种回家的情结。今年春节期间滴滴专车的宣传语就是“风是甜的,雪是暖的,来接我的爸妈会笑成两朵花。回家是一种信仰,无论你在哪里”。李双喜老师的书完美的诠释着故乡和人的那种割舍不断的情愫。
有一种信仰,叫回家。有一种信仰,叫做奋斗。我们却时常在奋斗中忘记了回家。五年算得上人生的一个节点,因为:我们每个人当前的生活是由五年前的选择而决定,而五年后的生活则由现在的选择来决定。所以很多人选择走出故乡,可是发现,当我们真正走出去的时候,却再也回不去了。纵然我们千百次在梦中可以返回故乡,现实中却发现这是多么可望不可即的梦想啊,我们已经只身在外,身不由己的时候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