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无战事》是一本由[德]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一):☮️
⭐️⭐️⭐️⭐️半
作者笔力好强 我想再读一遍了
对于战争的感受 反思 控诉 它值得诺贝尔文学奖
这本书有太多值得摘抄感悟的段落了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二):他们即使逃过了炮弹,也还是被战争毁灭了
读完久久不能平静。战争之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是那样遥远而空洞。记得初中高中时候班级里的男生,是那样崇尚战争与英雄主义,那时的我们,根本不懂得那些名垂千古的英雄之名,是用多少普通人的血肉之躯成就的。
作者对战场和人物心里细腻而真实的叙述,让人身临其境般见识到了战争为何物。一将功成万骨枯。希望这样无意义的肉搏与牺牲再也不要有。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三):愿西线灵魂永安息
我们不去尝试阐述伤痛与经历,我们只是讲那无所适从的一代,他们无处安放的灵魂与凋零的青春,该是战争的附属品,还是无情时代的消遣呢,他们只是大时代的缩影,但足以让人领略到残酷战争所带来的麻木与创伤,为了本能的生存下去,而要抹除自己的情感,少年的意气风发最终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战场上,他们年轻又老成,他们成熟又浅薄,他们该如何看到未来,也许他们幻想中的未来,就该像那飞速升起然后点亮夜空的信号弹一样绚烂吧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四):战争是一个人的回忆,也是一群人的痛苦,更是一个时代的耻辱。
这是一本自白书,把战争的经历、苦中作乐的情调、痛苦的感情三个揉碎了、混合了,又重新像面包一样烤在了一起,融为了一体。
我感受到了细腻又强烈的情感,我体会到了深层又无奈的灰暗。
灾难来临时候,最受苦的永远是底层老百姓,这话永远不假。
战争是可怕的,无论对于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上层社会,每个人都在这个战争的漩涡之中,无法独善其身。正如今年的疫情,每个人,都是受伤的。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五):死者的遗志不是要报仇,而是不再有。
西线无战事
这本书真的该给你一些自以为国力强大的愤青看看,到底为什么需要反战,为什么会有标题的这句话。战争不单止是给一方带来痛苦,而是双方都带来巨大的痛苦。
死者的遗志不是要报仇,而是不再有。
这句话其实不单是用于战争,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和这句话息息相关。牵扯到的不仅是歧视、霸凌还有伤害。很多时候会出现一些悲剧,但是这些悲剧的背后不是想要报仇,而是这一类的事件不再有。这些事件某种意义上就是战争的缩影,它带来的不是单单一方的伤害,受害人收到了肉体亦或者心灵上的创伤,施暴者也会得到心灵上的扭曲或者是施暴后的懊悔。
我认为这句话雷马克不单止是反战争,也是在反对这个世界的不平等和欺凌。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六):当日可读完的经典
置身于枪林弹雨的真实感,与几个年轻人的脉搏同步跳动,面对他们一个个倒下,脉搏经历了一次次间歇…作为20岁、未经世事的年轻人,保罗的反思尤其触目惊心,他们没有职业、没有家庭,有的只是战争、危险、死亡,以及随之而来的彻底绝望。谈话中、叙述中,无数次地提到了,同样的人们,为什么要互相残杀?人类文明经历了几千年,却让相互毁灭变得更加有理有据! 不得不佩服的,还有作者戏谑的态度,很多的段落让人忍俊不禁,也许正如他借保罗表述的,弟兄们只有说这些废话才能抵御对死亡和杀人的恐惧。这种语言风格和性格,让我联想到了后来的发条橙、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及在路上。调性实在太像了。可能这些作者读过本书,而且如我一样,被这种危机中的幽默感深深地打动了。多么勇敢而可爱的人们!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七):西线无战事!奢望人间无战事!
当西线无战事,当保罗镇静地倒下,那群鲜活的人物都已经消亡。 “让时光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到来吧,他们不会拿走我什么,他们再也不能拿走我什么了。我是那样的孤独,那样的没有希望,倒可以无所畏惧地面对着他们了。” “他倒下了。那天,整个前线是那么的安静,乃至军队报告上只写了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战争是什么?!是无辜生命的献祭,是生者无尽的伤痛,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噩梦。 读雷马克的作品,总是从一开始听故事的状态,到中途突然发现身在其中,被鲜活的人物深深感动。 和《里斯本之夜》一样,作者依旧采用第一视觉,细致生动地描绘出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像优秀的演员一样跳脱出本体,赋予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我”迥异的情绪与行为。不得不为雷马克精湛的文笔折服! 蓦然间,某个句点,泪水已涟涟。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八):更有效率的运用有组织的暴力,这是人类的天赋和天性。反对这一点那才是真的反人类
我们的智人祖先走出非洲的那一刻就面临绝境————此刻的欧亚大陆主要资源已经被尼安德特人牢牢占据。智人无论是体格还是智商对尼安德特人都并无优势,族灭旦夕之间。
但是最终智人不但存活了下来,还反过来彻底屠尽了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等一切灵长类竞争者。成为唯一幸存的人科成员。所以身为人科的一员你大可不必矫情的把战争说成地狱,战争塑造人类,联合人类,推动人类在一切技术上进步——否则就要灭亡,尼安德特人在有组织暴力运用上完败于智人,今天我们只能用化石和糖尿病基因来怀念他们。
所以勇敢的直视战争吧,这是真正的人类和人性的赞歌,斩杀仇敌消灭异己,用他们的头骨痛饮胜利的美酒,用他们的妻儿充塞我们的营帐。胜利!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九):我们都是活生生的人
曾被教导,在关键时刻,为了国家民族要不惜抛头颅,为了集体荣誉要勇于奉献争当先锋……一批还在探寻人生方向的年轻人,在草率训练后就被送往前线。然而在面对残肢断臂的战场,曾被严格要求的正步和敬礼在这时却起不到任何躲子弹的作用。
同样年纪的敌方士兵倒在自己藏身的弹坑里,这个同样有着疼爱自己的父母、对未来充满着憧憬的、还有可能成为朋友的活生生的人,因为中弹而痛苦呻吟直到死去。自己能做的只有陪伴和悔恨,只有对周遭一切不透彻的思考和怀疑。同样的,战友也在一个一个惨烈的离去……
而休假期间,面对家人却无法讲述自己残酷的遭遇。在路上遇到的上级却在计较军人礼仪。关于前线死伤的战友,在后方为人所看到的只是孤零零的伤亡总数。前线激烈的交火后,在后方的报告也只是西线无战事……
国家是什么?集体又是谁?自己舍身维护的又是什么?战争又是因为谁而发动的?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十):愿西线无战事
战火纷飞的年代,青年被大国沙文主义鼓动,抱着满腔热血奔赴战场,在战争中见到地狱般的场景,挂在树上的内脏和脑浆,炸断了脚依然拖着残肢逃命的士兵,所有不切实际的浪漫想象顷刻化为乌有,信仰瞬间幻灭。有人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我以为战争本身就是政治,被征召入伍的青年则是政治的牺牲者。 小说发表于1928年(一战结束于1918年,小说作者曾作为志愿军参与过一战),并被改编为电影,于1930年上映,该作品曾经风靡一时,成为著名的反战著作。纵使平民心中都清楚战争是无所裨益的,然而我们却依然开了历史的倒车,几年后二战打响,世界又陷入了一片水深火热。作者受到当政者讨伐,被迫放弃德国籍,流亡美国。 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吗?毕竟在人类历史上,未曾有一天不发生局部战争。而人们总是只听他们想听的,说他们想说的,做他们想做的,这当中,尤以政客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