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天堂之火》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5-15 00:58: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天堂之火》读后感100字

  《天堂之火》是一本由[英] 玛丽·瑞瑙特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元,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堂之火》读后感(一):翻译有些出人意料,看书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些地方看得异常吃力……

  

今天开始看的《天堂之火》,才看了十几页,觉得作者写作功底确实不错,能让人兴致勃勃的看下去,仿佛置身在小说中的历史背景当中,不过有些地方不太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要看好几遍才能捋顺,着实有点辛苦

  《天堂之火》读后感(二):呃…………說啥都尷尬……

  呃…………說啥都尷尬……

  但對瑪麗女士的這兩段話印象深刻并且想與之握個爪子表示非常贊同:

  【我们走向过去,也许是为了寻回自己,也许是为了解放自己。必然的是,直到挣脱……脆弱包裹,久久回望那条把我们带到今天此处的崎岖长路之后,我们才可能理解自己。】

  【整整两代人看着每种政体都因自身的堕落蜕变而一败涂地,贵族政治成了寡头制,民主制成了暴民政治,君主成了僭主。命运的数列里,代表邪恶的数字占了上风并抵制着变革。改变僭主制不可能,改变寡头制需要权力和冷酷的决心,从而毁掉自己的灵魂,想改变民主制就得当煽动家从而丧失自己的理智。但是改变一个君主只需要教育,成为国王的塑造者的机会是每个哲学家梦寐以求的。 】

  《天堂之火》读后感(三):读《天堂之火》有感

  《天堂之火》讲述的是亚历山大继位成为马其顿国王之前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在玛丽·瑞瑙特笔下,亚历山大几乎是一个完美人格的存在,他真诚、恤下、热情、充满活力,在同时期的人物之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格外耀眼。他的想法、观点超脱了那个时代白的所有人,甚至是他的导师亚里士多德,这也注定了他的理想必定会遭到失败,即使到如今,他的“天下大同”、民族平等、人种平等的理念依然不能为现代人彻底执行,此种期望仍遥遥无期,令人唏嘘!亚历山大与赫菲斯提昂之间的关系,已然超越了友谊的界限,升华为柏拉图的“灵魂之爱”(一个灵魂两个身体)。无论情势如何危急,赫菲斯提昂始终坚定地站在亚历山大的身后,支持他、安慰他、鼓励他,无条件地、不求回报地、默默地为他奉献出自己的一切。真朋友一切与共是亚历山大与赫菲斯提昂之间永恒的信条,直至生死相离,令人感慨!

  《天堂之火》读后感(四):剑与鞘与花

  赫菲之言,毋宁说是玛丽·瑞瑙特之言。

  对这样耀眼至极的凡间神子,谁能不想爱护他,占有他,毁灭他,因他而死且为他而死?

  或许冥冥之中,这渎神的疯狂邪念自升起之时,就已注定了必将悲剧的结局。

  而美丽温驯、纯然爱着亚历山大的巴高鄂斯,即无能力护佑所爱,亦无助力为其创不世功勋。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美丽是致命的,对于弱者,美丽是诅咒。

  只有剑能护卫花朵。然而剑亦可能伤害花朵。

  赫菲的幸运在于,他爱上的,是世间最锋锐的剑,他只用安心做鞘,永远不必面对花与剑的难题。

  而这剑,在没了鞘后,迅速折损。

  何其幸运,又何其不幸。

  《天堂之火》读后感(五):叹为观止

  

玛丽·瑞瑙特被称为二十世纪古希腊之魂,她花费人生中最后十几年时光的扛鼎之作正是这洋洋千页的亚历山大三部曲,扎实的史料考据和丰沛的文学想象配合到天衣无缝,读来让人叹为观止,抚卷长叹,如此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又深入人性幽暗微妙之处的史诗巨作才配得上那位像阿基琉斯一样半人半神的巨人吧。正所谓名师出高徒,玛丽在牛津曾受教于希腊学教授吉尔伯特·默雷和一代文豪托尔金,燃起对古希腊的激情,也熏陶出日后写出不逊于“魔戒”这等巨作的气魄!

自小在体魄上接受斯巴达式训练,智识上受教于亚里士多德这等级别的哲人,加上永无止境的好奇心,造就了亚历山大这位史上绝无仅有的帝王,历时十年的东征不仅仅是征服和占有,更是亲眼目睹异域奇观和探索世界尽头的热情,从马奇顿到小亚细亚,从波斯到巴克特里亚,最后到印度,他总是走在大军的最前列,只为第一个看到山谷拐角后的新景象,他不仅有运筹帷幄的超凡军事才能,更在战斗中亲身冲杀在战况最激烈的第一线,屡次身负重伤而不死,如有神佑,他奉阿基琉斯为祖先和榜样,宁舍长寿而追求光荣,最后也算得偿所愿,就连他和终身的同性爱人兼战友赫菲斯提昂的结局也和阿基琉斯与帕特罗克洛斯的结局十分接近,堪称荷马史诗精神上的最后传人,亲身谱写出最震撼人心的希腊悲剧!

  《天堂之火》读后感(六):如何成为亚历山大

  或许每一个人都会喜欢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极美的,有没有成为一个悲剧,于是在历史上他就会一次一次被传唱,从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开始,到后来各种各样的小说、戏剧。我看过盐野七生笔下的亚历山大,也看过了瑞瑙特笔下的亚历山大。

  他是一个永远昂扬着骄傲的人,不断地去挑战,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他要比他父亲更强,十二岁便去杀人,宣告成为一个男人。他会在集市上挑战一匹烈马,就像一切英雄传说那样,带着点传奇的特点,让人击节叫好。这一切完成在了黄昏中,斜着撒过来阳光的,让一切都充满了躁动与青春。

  会想像古希腊人那样培训自己。注重音乐、体育与哲学的培养。莫名觉得自己的身上突然存在了一种使命感,想要成为一个不知会如何的人。孔子所:君子不器。所以他才会要求君子能够通六艺,这样才能够成为在政治生活中都能着手的人。礼乐射御书数,在现在看来却也是不低的标准。但是一看,却也是注重音乐与体育,还有智慧上的培养的。

  那么或许自己现在也可以这么来训练自己。哲学倒是专业,但是健身需要加强,在饮食上也是需要注意的。还有的就是音乐上的教育,一方面自己需要补充古典乐的欣赏能力,用西方的古典乐来激励 ,而用中国的古典乐来怡情。要学会用音乐来调节自己,或许会是一个很有效果的措施。

  随便想想吧,但是真的要继续努力了。

  《天堂之火》读后感(七):传奇的崛起与坠落(亚历山大的阿喀琉斯之踵与复仇)

  (手机码字,格式见谅) 看到一群积极向上的少年,一个冉冉升起的帝国总是让人心潮澎湃。特别喜欢作者对王子成长环境的解读。亚历山大简直小天使,而赫菲一定是世间最虔诚的爱人,真好。 历史上传奇的亚帝有时事塑造,但他也确实超越自己的时代。当时波斯国王(早年也是战斗英雄)出来打个仗要把大半个后宫和相关产业都带上,日行15公里,但马其顿人只带战斗相关;而亚历山大跟他父亲还不一样,他早年在饮食和享乐上非常节制,像苦行僧一般;他不强迫不亲近战俘或奴隶,看得出其对个人意志的尊重;只征服不屠城,有规则地善待战俘,有的甚至不要赎金,只要求对方臣服,当然也给后来刺杀他的人和他死后国内的动乱埋下了隐患(他也不会把自己愿意善待战俘的意愿强加到别人,比如他爹身上);他比那些称他为野蛮人的人更像从文明时代空降的。 亚历山大的阿喀琉斯之踵大概是家庭关系,他的父母恨不得置对方于死地只是碍于联姻考量,他的王后毒死了他的宰相。两人在阿喀琉斯和帕特罗克洛斯的墓前发誓要是有一人先死,另外一个会不惜生命代价为他复仇(誓言具体内容是合理推断),结果壮业未竞赫菲就真先死了,可以想象亚历山大当时有多么怀疑命运,怀疑这场史诗般的远征逐渐显露的厄运,怀疑这个带给他们荣耀却夺走他的挚爱的帝国。他没有王后下毒的直接证据,后来的行为(隆重葬友,不顾身体拒绝医生,死前拒绝立嗣、指定摄政)简直像是通过自我毁灭来向这个帝国复仇啊。

  《天堂之火》读后感(八):摘抄

  “看哪,”某人指着那队的将官低声道,“他就是保萨尼亚斯。”有人露出心照不宣的神情,有人则是探询之色。“他曾是国王的男宠,在那个死掉的人之前。他是竞争对手。” “怎么一回事?” “嘘。”这是尽人皆知的。国王甩了他,他愤怒之极。一次饮酒会上他站了起来,把那新宠称为不要脸的贱货,谁肯付钱就跟谁来。众人把他俩拉开了。不过,要么是那男孩子真的爱恋国王,要么是他爱惜羽毛吧,总之他极其伤神,最后要求一个朋友——我想是阿塔罗斯吧——在他死后给国王带信。下一次他们和伊利里亚人交战时,他冲锋到国王前面杀进敌阵,被乱刀砍死了。” “国王有什么反应?” “安葬了他。” “不,我是说对保萨尼亚斯。” 一时间私语纷纭。“没人真的知道是否……” “当然是他干的!” “你这话是可以引祸杀身的。” “反正,他并不同情。”

  “不,我哥哥说,是阿塔罗斯和那男孩子的朋友们。” “他们究竟干了什么?” “有一夜,阿塔罗斯将保萨尼亚斯灌得烂醉。然后他们把他抬到马夫那里,叫他们尽管玩弄他,他跟谁都能来,也不用付钱。好像他们还揍了他一顿吧。翌晨他是在马厩的场院里醒过来的。” 有个人轻吹口哨。他们一齐注视卫队那个将官。他比他的年龄显老,相貌也并不英俊逼人;蓄了胡须。 “他希望处死阿塔罗斯。国王即使有意如此,也当然不可能。想想就知道,这事怎好拿到公民大会上表决!但是保萨尼亚斯是欧瑞斯提斯家族的,必须对他有所表示,于是便给了他一些土地,并任命他做了御前侍卫队的第二侍卫官。”

  《天堂之火》读后感(九):亚帝三部曲:一个迷妹的职业素养

  玛丽奶奶的亚帝三部曲撸完觉得自己真心离亚帝死忠粉差了一大步距离,像这种写了这么大部头的三部书中心思想只是夸idol才是真爱!/闪电

  相对来讲最爱天堂之火了,以亚历山大的视角看亚历山大,看他从一个稚弱幼兽不断舔舐着伤口成长为王者,一簇跳动的的火焰,来自虚空的苍穹,以耗竭着自身的方式光亮大地。

  虽然的反响是普遍喜爱波斯少年,然而我最讨厌这一部分,让巴高斯理解亚历山大未免太难,可看那个波斯少年沉浸在爱里的愚钝又不忍心真去嘲讽他。我只是理解赫菲为什么救了这个男宠一命,他这辈子唯一的情敌是亚历山大想要征服的这个世界,这个对手他永远打败不了,而其他又太过不足挂齿何以成为对手?

  葬礼竞技会是看完最难以忘怀的,数十年对峙、几许争执、权力压榨、战乱频仍,最后落得这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帷幕落下,好一出讽喻戏啊,他看到会怎么想呢?也许会失望,也许会感慨,又也许,他什么也不会想,死者的足迹已经烙下,而生者不过只是想活着。

  他们和睦过,只因亚历山大,他是不同的那个,

  赫菲爱他火焰的灵魂;

  巴高斯爱他王者的精神;

  托勒密爱他澄澈的少年之心;

  他的士卒们爱他神赐的荣耀;

  但他们都爱着他,他靠这些爱而活,也会回报以爱,毋论多少。

  这才是他让人嫉妒的地方,有这么多人爱他,他们付之生命只是因为他,

  没有更多了,不是律令,不是教唆,不是利诱,

  这是再也没有过的,更不会有的,它终究不过是欧里庇得斯的戏剧,该散场了。

  《天堂之火》读后感(十):【4.0/5.0】可读性略逊于波斯少年,毕竟是前期蛰伏的故事,不如远征的不败神话看着爽快

  --看过波斯男孩,返回来再看天堂之火,Mary Renault的文字兼具优美细腻和简洁明快,国内只翻译出版了亚历山大三部曲,实在可惜!不知道有没有出版社能把剩下的几本买来出版

  --开头是经典的俄狄浦斯情节(o゚▽゚)o描写很细腻,虽然这种模式看多了已经有点腻歪,但是作者的行文还是能让人一字不漏的慢慢读下来

  --(╯-_-)╯古代马其顿人还要用烤铁卷头发,好洋气时髦

  --赫菲斯提昂出场真晚...等的都不耐烦了

  --《居鲁士的教育》色诺芬

  【赫菲斯提昂偷偷调换了他俩的枕头,让亚历山大的发香留在身畔】非常真情实感了!

  --哈哈,鼓吹战争而又临阵脱逃的狄摩西尼,莫非是特留尼西特原型?

  --腓力二世之死很有脆皮鸭文学的味道ヽ(°▽、°)ノ腓力二世有个同性情人保萨尼亚斯,后来保萨尼亚西年纪大了美貌不在,腓力移情别恋。保萨尼亚斯争风吃醋,嘲弄侮辱了腓力新情人,新情人内心比较敏感脆弱,居然自杀了...

  他虽然死了,但是他还有个厉害的朋友,腓力手下大将阿塔罗斯。他宴请保萨尼亚斯喝酒,等保萨尼亚斯大醉失去神志的情况下,把他扔给了一群马夫....是一群哦....嗯,马夫做了什么,大家都懂得(以后再也不嘲笑脆皮鸭文学的醉酒qj梗了。。。)天堂之火里写的是保萨尼亚斯被一群马夫玷污了,也有史料说是阿塔罗斯亲自上阵

  腓力知道后出于大局考虑,也不能处罚替朋友出气的阿塔罗斯。就把保萨尼亚斯升为护卫官作为补偿。

  本来故事发展到这里,保萨尼亚斯被安抚住就没事了。但是腓力他是个极品渣男,为老不尊,又看上了阿塔罗斯的女儿!保萨尼亚斯怎么受得了,这股怨气越积越深,后来趁渣男参加女儿婚礼之际,一刀刺死了腓力。毕竟是贴身护卫,如果要行刺,难度会低很多。

  对腓力的描述,是一位不爱洗澡,身上常年带着汗骚,瞎了一只眼睛,全身须发浓密,经常发情的老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天堂之火》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