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黄袍定律》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5-14 04:58: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黄袍定律》读后感锦集

  《黄袍定律》是一本由宋燕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6.00,页数:2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黄袍定律》读后感(一):做皇上不容易《黄袍定律》

  做皇上不容易《黄袍定律》

  这本书讲的是隋唐之间的这段历史,没想到作者竟然是一位女生,这么说似乎有轻视女性的嫌疑,但是事实是,研究历史的人中,能够给我们留下印象的,你真找不到一位女性。不过这本书也在告诉我们,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隋唐之间,风云际会,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戏。隋朝和秦朝一样,不可小看,就好像汉继承了秦朝的遗产一样,唐其实是沿袭了隋朝的衣钵。隋文帝杨坚其实文韬武略,开创了一番全新的气象。可是因为自己的固执,因为征服辽东的反复失败,最终导致了,一个王朝的崩塌垮掉。

  这才让李密、窦建德等人有了机会,历史就是这么复杂,进入历史的细节,就会发现,实在让人惊奇和感叹,按照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历史很简单,到处都是必然,都是水到渠成,可是当我们一点一点的复原当时的场景时,就会发现,真的很多都是巧合的机遇。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里面的时候,就发现,那些人物那些事件,其实很复杂,也很难用我们的常识中的是非善恶去做道德判断。

  这也许就是历史的魅力吧,不过难道就没有一点规律可以寻找吗?也不尽然,成功者自有成功的理由,失败者自有失败的原因,最后李渊家族从山西走出来,扫平中原,当然不是仅仅靠着运气。但是你也不能说没有一点运气在里面。历史就是历史,过去了我们怎么评说都可以,发生在当下的时候,其实没有谁能真正看得清楚,看得明白。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吧。

  每当一个王朝结束,就进入了一个混乱时期,这也是一个变革的时期,很多新东西在此产生,比如隋代的科举制度,分裂对于我们来说好像总是暂时的,不好的,其实分裂也会孕育出很多萌芽,让板结的土地上长出几个幼芽来,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

  不过当统一成为我们心中的常态时,分裂总是让我们觉得不完整,最终总是需要一个领袖,一个人物,来披上黄袍,走向宝座,君临天下。这个人到底是谁,其中有偶然也有必然,所以历史才会变化莫测,比小说更有趣。

  《黄袍定律》读后感(二):事后之论

  当初拿到这本书,看到黄袍两个字顿时两眼一花的感觉。因为自己喜欢看书名猜内容,而我猜莫不是写了几个朝代的君王,然后论证为什么是他坐天下吧。翻开读起来才发现,又被书名给骗了,幸好是骗了,读起来才有意思。

  虽然自己算不上历史爱好者,但历史类的书籍倒是读过几本,语言一般都比较严谨庄重,读起来未免乏味,而这本书也是写历史,但只主要写隋朝的历史,且语言在叙述中带着一些欢快,有些部分也有些调侃的词语,整体语言也通俗易懂,比如总结隋炀帝杨广上台之后做的主要事情基本上可以用两个词概括,折腾、得瑟。两个词我大概也就明白了。还有说“老百姓连权力者何时会关闭沟通渠道都无从知道,赶上好皇帝还是坏皇帝就跟打麻将摸牌似得,完全看天意……”,这些语言能把历史的枯燥一扫而光。

  在作者介绍里看到说是理工科出身的新闻人,想起高中语文老师说过一句大多数文学大家都是理工科出身。算是勾起了一些回忆。后面说30几岁开始读历史后发现自己以前做过的一切都不是什么“新”闻,不过是重复千百年来的老故事而已。我相信作者写这本书也是查阅了很多历史文献参考,而作者写出这本书的立足点肯定是来自于那众说纷纭的百家之言,因为她也没有去隋朝生活过,无法证实她说的对或错,这是我对历史类书籍不太感冒的原因之一。但同时作者也是对百家之言进行了汇总,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分析,这其实也需要非常多的阅读量,并能很好的把握自己读过的内容,让我这种不太了解隋朝的人能一次性的全阅读,所以也是好的。

  我一直想书评到底要不要重复书中的内容,想来有些是必要的,有些却不必要。看到朝代更迭中那些无辜受苦的平民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只要不是麻木的人肯定都有所触动,看到“我花开罢百花杀”的黄巢其部队以人肉为食,将活生生的大批乡民、俘虏,无论男女,不分老幼,悉数纳入巨舂,顷刻磨成肉糜……看到这些描写简直不寒而栗,实在庆幸自己还可以活的尚好。

  其实读完整本书,到底什么是黄袍定律,作者也难说清,需要读者自己在整本书读完后自己再慢慢韵味。而我作为一个平头百姓,无关心为什么是他坐天下的究竟原因,也探究不出个原因,只是了解些历史罢。今天论古,也都是事后之论,那些看破了的大道理,放在今天的事上,依然看不透。

  《黄袍定律》读后感(三):“坐天下”之思

  “时势造英雄”,这话不假。但“生正逢时”的人物亦有千千万,为何单就其中一人独大?这个问题放在当下也一样存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快,每当新旧交替之时,总会有人崛起,也有人隐退。在机会面前,究竟是什么引起了成功与失败的巨大差距呢?回顾历史,或许能让我们找到其中的规律。

  正是带着这样的心情,我翻开了《黄袍定律》,我更喜欢书的副标题:为什么是他坐天下。历史,我们大多能通过百度谷歌略知一二,而能够绘声绘色把历史故事讲生动的也大有人在。往往最缺乏的,是把故事讲透彻、讲深刻、讲明白的人。宋燕,便是这少数人之一。她将各路人物汇聚一堂,串联还原历史,讲述了隋朝末年的起义到最后李渊胜出的过程。故事结束之后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继续连带着历史上的各位成功者一并分析最终胜出者之所以能够“坐天下”的原因,笔墨不多,却足以见得作者的思考和用心,成为本书的亮点。而“有明确的目标”这一关键因素,让我思考颇多,这不仅仅是对古代称王的总结,更是对如今奋斗前进的启迪。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成功的声音不绝于耳。由于选择太多,我们难免眼花缭乱。看看目前的大学生们,有几个是因为自己真心喜欢而选择了相应的专业呢?很多“父母说”,很多“好就业”,很多“能赚钱”,帮我们做了选择。而又有几个人真正在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又或许,是否每个人内心都缺失了一种向往的动力?很多人,在求学和职场的道路上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只是被潮流、被父母、被众多的信息推搡着,亦步亦趋地前进。偶尔也会去想,这似乎不是我真正想要的。但我究竟想要什么,却没有一个答案。还有的人,曾经想过在大学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IT人员,却因为彻夜游戏带来的成就感而偏离了轨道。这些都是目标不够明确的体现。也就是“要什么”。也许会有人说,我想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我又想安安稳稳过一生不用那么努力。很抱歉,什么都想要,就意味着什么都不打算得到。回望历史,如果起义者要在不流一滴血的情况下当上皇帝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有取舍,才能让我们的眼光聚焦在靶心,才更有可能一击即中。

  目标对于古代起义或许更容易一些,毕竟皇帝只有一个,打倒了他才能真正让自己的生活改变。而在当今,各种行业不断的兴起,每个领域都能够有所成就。选择一多,便很容易迷失自我,或者,在一条路上走的太艰难而偏离轨道。很多时候,是我们对于成功的渴望并不强烈,我们也不够坚信自己最后一定会成功。我们不停地徘徊,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失败找充足的理由。起义军一旦动摇,举棋不定,后果只有一个,那便是死;而我们,即便没有成功,也能够浑浑噩噩地过一生。当事情没有达到极致之时,总会让人少了那么一点斗志。或许“向死而生”是能够促使人积极奋斗的信念,虽然有点极端,至少有促进的作用。如果我们都能够认真踏实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内心,定会“不忘初心”,在自己最喜欢也最擅长的领域获得最终的成功。

  “坐天下”,要从知道天下在哪里开始。

  《黄袍定律》读后感(四):大隋王朝的七张面孔

  大隋王朝的七张面孔

  ——《黄袍定律》读后记

  熟悉张宏杰的人可能都知道,他写过一本书叫《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用夹叙夹议的形式,以朱元璋、朱棣、海瑞、魏忠贤、张献忠、吴三桂、郑成功七个人物为线索,讲述了许多明史中的片段。

  而我这两天刚读完的一本4月出版的新书《黄袍定律》,让我想起了张宏杰的那本书。《黄袍定律》同样是用一些人物线索,主要讲述了隋末到唐初的历史。七张主要的面孔分别是革命家李密、农民窦建德、从镇压者转变成颠覆者的王世充、端了自己江山的宇文化及两兄弟、被隋朝皇帝严防死守的后梁皇族萧铣、乱世的投机者薛举李轨等、最终得到天下的唐高祖李渊。实际上,以上所说的这七张面孔,刚好对应的是第五到第十二章的章节目录。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明,此书算得上一本不错的书,章节目录能够涵盖书的内容,且脉络清晰。

  在所有的面孔中,作者评价最高的一张面孔是李密。想来,由于隋唐演义流传甚广,且《隋唐英雄传》之类的电视剧有多个版本播映过,而中学的教科书中,也提及过翟让、李密瓦岗寨的历史,李密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作为山东人的我,自小对秦叔宝等山东好汉也颇为神往,此书中也提到隋末反政府组织最集中的地方就是山东,虽然这个山东与现在的山东概念并不一致,但有大部分重合。而即使我对许多隋唐故事耳熟能详,但对李密这个面孔有一个具体的印象,还是在读完本书之后。

  李密在青少年时即表现出独特之处,曾经在颠簸的牛车上手不释卷,被当时的内史令杨素发现。杨素非常看好他,对自己的儿子说“吾观李密识度,汝等不及。”我们的历史典籍中常出现这样的桥段,大多在历史上有所成就的人,早年间往往遇见过这样的伯乐,伯乐都会做出这样神秘准确的预言。

  后来李密跟随杨素的儿子杨玄感造反,兵败逃亡,从此沦落民间。在困顿间曾作诗一首,诗中有这么几句颇见豪气:“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一朝时运合,万世传名器。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因为这首反诗,李密险些被捕,只好再度逃亡,之后即与山贼为伍,投靠了翟让,之后坐上第一把交椅(有木有想到宋江),终于登上了人生的顶峰。之后,李密军队在攻打东都的过程中元气大伤,最后兵败于王世充,不得不投靠李渊。

  记得在黄海冰(秦叔宝)版的隋唐英雄电视剧中,李密被塑造成一个洪秀全的形象,就是在权力大增后迅速腐败,金器美女声色犬马,单雄信背叛李密投靠王世充也是出于对李密的不齿。但此书中明确写道:李密其实是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革命家,既不贪财也不好色,而且军事技能出众,可是理想主义者在权力的游戏中,往往玩不过厚黑学大师(李渊)。

  除了这些对正史的阐述外,作者还力图挖掘正史背后的规律,本书的首章和末章就是对历史兴替规律的概括性陈述,应该说有一定的见地。不过,由于作者为理工科出身的新闻人且为女性,与张宏杰的那本书对历史的解读相比,能感觉到差距的存在。这句话可能会被女性攻击,但客观的说,虽然有班昭之类的个案存在,但整体来说,在历史研究领域,女性还是远少于男性。实际上,从身边的经验数据也可以知道,女孩子喜欢读历史类书籍的较少,而研究历史的就更为稀有了。所以,若从这个角度来看,此书的作者就更显得可贵了。

  以上,为快读《黄袍定律》后的快评,未尽之意,藏于我心。

  利益可能相关声明:本人所读此书乃出版社所赠,以上所写纯属个人观感,仅供参考。

  《黄袍定律》读后感(五):通过隋唐乱世,告诉你“得天下”定律

  这本书算是纸质版的“隋唐英雄”了吧,不过也并非全是英雄。总而言之,这是适合想要了解隋唐历史的同学们去看的一本书。作者并想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中国式争天下”的规则。不知道是在哪里看过这样的话,大体是这样的:不管过了是多少年,人们依然是这样的生活着,我们重复着过去的人的生活,未来的人也会这样重复着我们的生活。而这本书说的是:朝代变更时的世事,一切都逃不过历史循环。所以同样,个人于这个世界的来去(如王朝末代不断重复说的戏码),本质都是相同,不同的是细节,是选择……

  虽说各系列的《隋唐英雄》已经在电视荧幕播放得各种火热,可我愣是没有好好的看过,却也知道电视剧里出现的那些人,程咬金啊、秦叔宝啊,恩,这本书讲诉的年代应该在这之前一丢丢。那说起隋唐,我知道什么呢?大概也就是几个名扬天下的君主了。而看完这本书,我又涨知识了。真的稀罕这种涨知识的书啊。

  除了秦朝之外,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就是隋朝啦。都是两三位君主,开国的皇帝都是全世界闻名的,可以说对于中国的贡献也是最大最深远的两位皇帝。可到了儿子手上就不太好了,还未真正平定的世道又开始乱起来了~~

  越加觉得历史好玩的地方,就是需要爱好者们不停的深究,历史的一些疑问在很多时候是各种各样的,寻找到的答案也是颇有不同的。各家有各自的说法。不过,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不同的看法不断去揣摩,逐渐会从历史发展等客观角度选择出自己觉得正确的说法。不断被原有的看法颠覆就要不断去思考、去查找……不管你更愿意相信哪一个说法,至少你又增加了知识量。

  譬如,没看这本书之前,杨广在我心里一直是个暴君,而且还好色(-- 看到一本书,就把它当做理的原因啊)。而看完这本书,之后再百度了杨广一晚上之后,实在是觉得这样的说法只是一家的旧说法,而且不靠谱。历史应该是最不该看一家之说的,正史野史各家说法都应该看看,(所以说,我不算是爱好者,囧。)杨广,虽是暴君但不昏。完善科举制度、开凿大运河等,都为了中国后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只是因为他执意一而再再而三的征战高丽,弄得民不聊生,故而使得人民起义,官僚造反。= =感觉和秦始皇差不多。哦,对杨广好感上升好多。

  该来说到这本书的重点吧。隋末唐初的那些人们,从第一个造反失败的杨玄感、接下来是革命家李密,纯农民窦建德,一步步奋斗上来的王世充,和隋炀帝很是亲密的宇文化及,最后再到最终的胜利者李渊。作者各分章节分别写到这些乱世中的“大王”们是怎样改革的。

  这些人中有怀着宏大志向却没长远计划的,有被逼到无路不得不反的…在这些人中,李密无疑是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少年时候被杨素看上,有志青年,知人善任,善于团结发动群众,同时有出色的管理才能。是隋唐之际最出名的军事家,还是一个理想家,看到放粮赈灾那段,真的很喜欢他啊。王世充的进攻使李密措手不及,在与之争斗的过程中屡次失败,无路可走,只能降唐。书上说,最后是被李渊逼得反唐而不得不死。并说是因为李密太优秀的原因,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令李渊心怀忌惮。秦叔宝、徐世勣、魏徵等唐初名将也都曾是李密的心腹。

  最后为什么李渊就成功了呢,这和他的运气自然是分不开的,但更多的是心机吧。(更多历史中的别的赢家估计也同理吧。突然想起四爷了= =)起兵的处心积虑却努力掩饰,在暗中不断和各种势力打好关系,再坐等机会。可是想做皇帝这样危险的职业怎么能没点心机?好在,在他和他儿子的努力下,江山是打下来了,战乱终于结束了,民心也逐渐安定。这真是件好事。要是换成别人(比如李密)做这个再统一中国的人呢,历史估计又是另一个模样了吧。

  从秦到清再到民国到现今,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换代。乱世中,最易使不少的英雄豪杰脱颖而出,总有那么一个人变成了耳熟能详的名字是大多人知晓的,是他,就是他创建了某某朝代。一切像是偶尔,也是必然。想,如果他的子孙能一直继承他的长处就好了,可是也知道啊,未来(这里指历史中的未来)变幻莫测,总有你把控不住的东西。该来的总会来。渐渐,一切都变成了历史。其实,管他成王败寇,我们静静看着就好。

  _______________

  历史啊,总觉得是好远久的事情。再仔细一琢磨,前一秒已然成了历史。

  读史明智。以史为鉴。

  《黄袍定律》读后感(六):每一个野心家都可能是个造反派°

  ——评《黄袍定律 为什么是他坐天下》

  文/蓦烟如雪

  小时候看历史,深知一个道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也许这句放在《黄袍定律,为什么是他坐天下》这本书上,最恰当不过,因为在我看来,每一个野心家,都可能是个造反派。

  每一个王朝国祚的兴盛与衰败,都是有迹可循,从外戚干政到高逼民反,从君王暴政到外敌入侵,很多千丝万缕的因素,都可以让一个大朝代瞬间倾覆。

  这世间,最悲惨的莫过于百姓,他们没有缚鸡之力,他们皆为下囚,所以才会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西汉末年赤眉军进驻长安后,百姓的财产被洗劫一空,战乱造出饥荒,人与人互相谋害,煮吃对方尸体,遍地是被杀的饿死的白骨。而在东汉末年,盗贼四起,一次军阀内斗平民被杀一万多人,尸体塞满街道。而西晋末年,京师就是人间地狱,人民相互杀害吞食,全城都是饥饿的野兽,唐末政府军剿灭黄巢起义军后,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千里之遥,看不见人影和炊烟。

  仅几条末世景象,就能看出历朝历代灭亡时的可怖。弱肉强食,适者生存,适合丛林法则,同样适合王朝兴衰。

  一个阶级的倾覆,往往是另一个阶级的镇压,他们往往拿百姓说事,美其名曰“为天下百姓计”,实则也是每个野心家的造反说辞。

  所以我认同,暴民都是逼出来的,当生活不能和幸福感持平,人往往会怒从胆边生,虽然,那些起义军并非都是“仁义之师”,东汉的绿林好汉,把百姓做成了“捣磨寨”,太平天国成了纵欲王国,李自成旗下的将领抢掠美女、打家劫舍,没几天都垮台了。

  动机不纯的起义,往往都是不得民心,他们没有更高理想的支撑,往往只能把社会治理的更糟糕。

  从田畴到窦建德,我能看到一些可贵的一面,田畴可以躬耕自养,他的世外之地成为失家者的乐园,而窦建德把中国文化的实用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统治的地方,能“夜不闭户,商旅野宿”,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在那个盗贼劫掠的时代,有这样环境,已经相当难得。所以,我把这两人并在一起。

  再者,可以谈谈隋朝的覆灭,一个抠门皇帝积攒的家业,被儿子败光的历史,就出现隋朝,杨坚用一代的时间超越了西汉最盛时两代皇帝达到的积累,可见这个能叫百姓“奉旨逃荒”的皇帝,是多么的敛财。可惜儿子太折腾,虽有宏伟大业,终究在吃老本的瞎忙活,既没有击退外地,也没有宣扬国威,还徒增积怨,留下自缢而亡,或许这就是众叛亲离的报应吧。

  其实这本书里,我最为欣赏的人不是李渊,反而是李密,从杨玄感之乱脱颖而出,他几度囹圄,却能巧妙逃脱,他进入瓦岗寨,以求解救苍生,一场暴力冲突他杀了翟让,也许这是他人生中的失策,当他依旧可圈可点,他不贪财、不好色也没有表现爱权他爱护将领爱百姓,他在那个阿猫阿狗都想称王当帝的时代,是最有资格称帝的人选,可他从未想过,他就想推翻隋炀帝的反动统治。

  可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李渊终究没有留下他,他实在太优秀,所以,一山不容二虎,杀之是以绝后患。所以,李渊残忍也智谋。

  而王世充,我没有好感度,一个溜须拍马,暗中建立私恩的人,除了玩猫腻,不会玩忠心,这种人,大多没有好下场,所以魏征才会写道“为人臣者可不殷鉴哉!”

  而宇文化及在杀了隋炀帝后,就已经是不得人心,古人对弑君很敏感,弑君就是杀父,他终究处在敏感的地方,他也残暴,所以,他依旧爬得越高,跌得越快。

  造反者既有义的动机,也有盗的行径,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从表面去看待这些历史,古人云,得民心者的天下。

  李渊能在这些起义者中脱颖而出,其一是他足智多谋,懂得收拢人心,其次就是他的狠,一个帝王,不能有妇人之仁,所以,窦建德虽然有三次运气,最后一次击溃。

  政权,我们需要窦建德的仁政,笼络人心我们需要李密这样的军事家,他智谋,狠,可能就是李渊了。

  这个世界,可能就如此,野心家爬山了金字塔顶端,就不再是造反派,他成了名正言顺的帝王。

  所以,每个帝王的背后都有尸骨累累。

  看待事物,还是要多层次,多角度。

  我看这本书,想的更多的是他们即是造反派,也是杀戮者。

  《黄袍定律》读后感(七):人人都可能是造反者

  人人自危的社会中,人人都是潜在的反抗者;人人都知道权利好的水中,人人都是权力的觊觎者。——书内摘

  夏末有汤武革命,商末有武王伐纣,周之衰亡尽赖于诸侯不臣,至于后来的秦失其鹿,似乎不应归咎于单纯的农民起义,私以为,真正的祸首应该是那些不死心在背后搅风搅雨的六国遗民才对。而到了该书所写时间段的隋末,嚯,更是了不得了,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就中上至朝廷命官,下至庶民百姓,都义无反顾的投身到了造反大业里去!

  勿论是反抗、反叛、逆反,书中无事不涉及一个‘反’字,那么,‘反’这个字究竟有何来历?又指的何意?若按着《论语·颜渊》:“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国语·周语下》:“言爽,日反其信。”韦昭注:“反,违也。”应引申为逆乱反叛。

  就算无数的先哲反复告诫我们要“克己”也是无用的,说真的,因为人类的欲望本来就是这么难以填满的东西。人类天生就是追求更好生活和更愉悦生活的物种,才暂时满足了吃饱的愿望,又想着能够再也不愁吃喝,不愁吃喝了又惦记着穿好点,吃好穿好了住的也要好,欲望只会是越来越膨胀的,如此,倒也不用奇怪君王新用了一双象牙筷子都能让臣下生出不祥之感了。君不见,能够像宋仁宗皇帝那样,为了不给手下人制造敛财的借口,可以毫不放纵自己偶然间心血来潮的皇帝,古往今来又见过几个?

  这样说来,倒真是不奇怪在古代的那个严酷的封建社会形制下,却反会出现“人人都想当皇帝”的情况了。毕竟,就算是在有着悠久的“下克上”历史传统的日本,任凭权臣武将再势大,到头来也没能把天皇从宝座上拉下来,换了自己亲自坐上去的。可是在我们这个对“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道德礼制奉为圭旨的国家,历史上可是无论是哪朝哪代都没少过有胆喊出“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野心家来!

  是以,当我每次看到书上写说中国的农民“是世界上最勤劳温顺的子民”的时候,便不觉感到嘿然,这话用来形容适合任意殖民者统治的阿三哥还好,可用来形容中国的农民兄弟?大概,书的作者是没读到过历史书上那各朝各代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或者读到了也压根儿就没当回事儿吧。总之,历史殷鉴不远,中国的农民,你说他们窝囊也好,说他们彪悍也对……但“揭竿而起”才是中国农民活不下去了的真实常态!以中国百姓的传统,面对着天灾人祸无法喘息的时候,他们是绝对不会愿意坐在家里等死的。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诚然,这些参与了农民起义并最终付出了代价者,绝大多数都会被非农民给摘取了胜利的果实,为自己的轻率或野心付出身家性命的代价。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些后来总会被打压下去,或者是注定了失败的农民起义,才会让被动摇的王朝威信,和统治阶级外强中干的腐朽,在野心家面前暴露无遗。为王朝的灭亡,奏响了第一声丧钟。

  说白了,“丛林状态的社会没有规则,只有赤裸裸的利益争斗,越狠,越无原则,底线越低者越容易获胜,因此这种乱世对于人性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笑到最后的往往是表面仁义但私下不择手段的政治流氓,……新朝代建立后秩序逐渐恢复,规则重新建立,社会信任自然也会慢慢恢复,但底线的破坏是有记忆的。这一次拉低到如此,几百年后的下一次,这条线就成了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线,然后会有更不择手段的人继续捅破它,使群体底线再降一级。”(P.277)

  隋末就是如此,群雄逐鹿,举朝上下无人不反,各路反王轮番登场,篡位谋反暴动起义轮番上场,最终惦记的都是要把皇帝拉下马,然后皇帝轮流做,当然,是自己来做。于是,在这样在一个“人人都想当老大”的价值基础上,李渊不敢留李密,亦不敢留窦建德。那么,换做了是李世民在位,他就敢留吗?或者,他仍旧不敢用,但至少会是敢留的?

  劣币驱逐良币,在经济领域如是,政治上亦如是。李密是有理想的人,窦建德是有道义的人,结果,这两人都不及一个无底线无道德的政治流氓——李渊!隋末风云中我一直很欣赏这位窦建德,当时李世民极力主张不要杀他,结果他老爹把人骗了来了还非得要把人害死了才安心。呵呵了,果然,这样的人活该他亲眼看着自己的骨肉相残,都是报应啊╮( ̄▽ ̄”)╭

  我们读历史小说的时候,偶尔就会看到书中的皇帝或慷慨激昂或意气消沉的来上一句很有装B范儿的,“朕乃天子,天下治乱,在朕一身而已”,……由是,群臣拜服涕零焉。虽然,“天下治乱,在朕一人”的话,貌似是西汉文帝先喊出来的。同类的话,就算西方也不多被人引用,就好比是出自那位绝对王权的象征——法王路易十四之口的“朕即国家!”不论东西方的帝王在何种情况下这么说的,至少,大多数时候从政治正确的角度来看他们这么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委婉点说法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弱肉强食,在帝王封建阶级形制下,“全国上下只有一个权利核心,那么是否真想好好行使权力,就完全看这个核心的个人意愿和个人能力了。”(P.008)上位者说的话就是法,可以决断下面的人命,所以才有那么多的人都不惜踩着人命熬成人上人,甚至恨不能“彼可取而代也”。

  反正这种情势下,不论个人是只想着单纯的要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还是有着更多的欲求想着要实现自身的理想和价值啥的,大概没有什么是能够比当上皇帝能够更直接的实现自我的意愿的了。而更糟的是,不论是在做皇帝的始终在和世家大族做斗争的汉唐,还是“陛下乃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的宋朝,乃至于皇权和庞大的官僚利益集团掰手腕失败,最终因而被蛀空亡国的明朝……历史一再的用事实告诫我们,哪怕再没用甚至是明知自己的无能的皇权拥有者,依旧会渴求掌控权柄,而不会去想自己究竟能够驾驭得了,能否做得好的问题!

  “每一个皇帝上台,都杀功臣,杀权臣,杀上一个皇帝的宠臣,戾气不足以形容他们的行为,他们更多的是害怕。他拥有着超乎一切的绝对权力,这权利是他夺取的或是碰巧获得的,不管编造出多少祥瑞,也无法证明他的合法性,因此他这份拥有只能用暴力保障。他就像一个行走于闹市的珠宝携带者,看谁都是贼。”(P.277)

  书中犀利的剖白了在隋末逐鹿这段乱世中,李渊究竟是如何大愿得遂,最直白的回答了我们“为什么会是他最终坐了天下”这个命题。内容很好的书,但是封面设计太糟糕。大概是设计者认为这样很能呼应书中的内容?只是在我等审美正常的人来看,面对着这样晃眼的封面,勉强看完书后再不想拿起来第二次。不过,且不论作者犀利的点评,单凭书中所引用的许多历史资料,该书就很值得一读了。

  像是此前看的网上推出的古今中外疑似穿越众的帖子中,王莽便因其新政的过于超前而榜上有名。但是,就在此书的“第一章 王朝更替的循环”“暴民都是被逼出来的”一节中,作者用王莽面对地方官员上报称变民是因饥寒交迫被逼上梁山时,所定下的调子来举例。他居然称,“因为贫困饥寒犯法为非的,大者当强盗,小者当小偷,不外这两条路。而今乃结谋连党以千百数,是明显的谋反作乱,怎么能扯上饥寒!你们这些官员必须加强逮捕和消灭盗贼,如果有不同心并力,而仍胡说什么饥寒所迫的,立刻抓捕定罪!”

  能够说出这种近乎于“何不食肉糜”的话来,不知道其人是在装糊涂,还是真糊涂了。但相信在看了此节后,应当再无人会有王莽是‘穿越众’的怀疑了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黄袍定律》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