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爱情故事》是一部由罗伊·安德森执导,Ann-Sofie Kylin / Rolf Sohlman / Anita Lindblom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瑞典爱情故事》观后感(一):《瑞典爱情故事》
北京电影节看的第四部电影。
罗伊·安德森 Roy Andersson早期作品。很少看到如此明媚阳光下的北欧影片,随着那悠扬暖心的吉他、长笛以及英文歌曲,仿佛有种法国小清新的感觉。但交织其间的却是成年人世界无助和空洞。
最后钓鱼事件真是神来之笔,瑞典人幽默起来都如此深刻也是醉了,而全场各种爆笑连连更加促进自己的笑腺,最终雾色中两个世界的交汇在少年的憧憬中戛然而止,但他们的未来又是怎样的呢?
真正的笑中带泪,而且在影院看真的和自己对着电视不可同日而语。
《瑞典爱情故事》观后感(二):观影日记
未能当上空姐的阿姨看到安妮佳梳妆打扮满眼的嫉妒,看到家人的孩子同样是嫉妒,她对自己的生活充满失望,但又不去改变。成人的世界就更加复杂,同样是吵架,安妮佳和帕尔就忠于自己的感情,不被外界琐事烦扰,而安妮佳父母则寄托于外界,矛盾越积越深,年轻人就是单纯爽朗。父母见到帕尔首先问的是未来的工作,必然会现实一些。
回到帕尔故乡那段让人想起了《melody》中少男少女,同样是在森林中嬉戏。
安妮佳的父亲对自己的人生不满,就要强加于自己的孩子,对妻子一样谩骂,不能正常的生活,压抑太久。他认为家人同事朋友都不在乎他。
《瑞典爱情故事》观后感(三):瑞典爱情故事
电影里的悲欢离合最让人动容,因为电影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出很好的效果,同时爱情的力量也是伟大的。
电影的取景非常棒,特别是它的特写镜头,把所有人的内心世界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这部电影充满了背叛、痛楚,但是在爱情面前,这些都是渺小的。只有爱情才是伟大的,爱情能帮我们战胜一切。
这部电影让我感慨颇多,特别是结尾,总是出乎意料,但是我觉得有个大家出乎意料的结尾,恰恰能够体现出编剧的能力。
感觉这部电影的色调看起来非常舒服,一点也不花哨,特别的平静而又舒缓。
故事很感人,具有很强的可看性,我看电影的时候完全的投入到故事情节里面去了,邻座的女的还哭了。
《瑞典爱情故事》观后感(四):瑞典夏日味道
虽然影院很黑也有点儿闷,电影还是让我不断感觉瑞典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十三四未成年人的浪漫爱情太诱人逗人,MK2影院里除了我们坐的都是四十岁以上的知识分子,莞尔之声同样频繁传出。
影片全景镜头用得很多,景观很美,少女更美,炎夏招呼过的肌肤和金发仿佛镀了光,都是灼灼神采。少年虽不帅,反而突出拙拙的牛气可爱。这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时代的自由和爱慕,居然也让我找到那时候孔儒和马列主义高压教育中的青少年时光,始终,人有一种性是相通的。
电影采用同期录音,有一种自然的真实感和某种程度粗糙的时代感。加之我十分喜欢导演的音乐运用方法,不多不少,好听且煽得真诚。当时一心想在之后找原声,但现在想另外听,恐怕又是别的滋味。
感觉电影节奏很爱变化,不过我没意见。前部分看完心里甜蜜,不愿意承认怅然,后部分看完便不得不承认了——成人世界的平庸无趣,让未成年人的生活显得如此熠熠生辉,然而,他们就非得是特别的吗?他们也会成为父母,美好和纯真似乎总会有天非得流失不可。不需要故作深沉和故作忧伤(这种“故作”正是大部分亚洲电影所无法丢弃的),拍到这个程度的纯爱故事,也足够深沉和忧伤了。
很喜欢最后部分以及结尾,包括环境,情节,镜头,对白。使我联想到东欧电影。
其实直至走出影院,也只感叹这部拍摄六七十年代的电影之布景和音乐何以做得如此完美。后来才知道,这电影根本就拍摄于1969年,只是这场法国公映等待了 39年。这是Roy Andersson在27岁时的处女作,当时不知为何并未取得成功,以致导演心灰意冷而转行拍广告去了。幸而后来他又重拾旧爱,可惜后来的我都没看过。虽然传说这部电影跟他后来的几部风格迥异,但是他深受伯格曼影响的自然主义风格,在这一部已经显而易见。
《瑞典爱情故事》观后感(五):愿生活忽略我们渺小的卑微
在影片的最后二十分钟,男女主角已经基本失去了参与故事的机会,他们的长辈亲友们以一系列荒诞不经的行为让一直平稳发展的情节终于迎来了高潮。那些蹩脚的言语和动作并不是被放大了而是被堆积在一起才显得那么不可理解。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经历:对于某件会让自己尴尬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总是想赶快完成以尽早摆脱它的纠缠。影片中,Annika的爸爸是个失败的冰箱推销员,但即使是到乡下拜访女儿男友一家也要强装着高贵的姿态甚至还带了自己推销的冰箱炫耀。当他想展示冰箱的功能用它冰啤酒时,接上电源后发现不能工作,于是立刻怒气冲冲的走到屋外砸碎了那两瓶原本打算放进冰箱的啤酒。自始至终保持自己骄傲的姿态,实则为了掩饰内里的卑微。而Pär的父亲则是用装酷来带过自己的尴尬,比如讲了个冷场的笑话时,比如不情愿的点烟火时。从这些日常琐事中不难窥见大多数成年人在社会上是怎样的卑躬屈膝。
är和Annika太年幼,尚未领会成人世界的种种压抑,但父辈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在他们身上有所作用。Pär因为一次在Annika面前被大自己一号的某男痛扁而觉得丢人,不想见Annika却还故作清高保持自己的尊严。还好Annika主动放下矜持挽回了Pär,不然一段佳话可能就此早夭。
但实际上,作为一个普通人,几乎无法摆脱卑微的束缚。当见识到更上流的场面,当遇到从未面对过的新问题,害怕处理不好的心理让人愈加卑微。所以我们要尽量伪装成巧妙的模样,就好像所有人都相信了我们的伪装。这是我们对生活唯一的祈求,只愿你能忽略掉我们无法控制的谦卑,因为对你来说它是那么微不足道,你笑一笑就该转过脸去装作从没看见。仿佛这是我们和生活的小小约定,有了这个约定我们便可以心安理得的继续平凡无奇的生活。
只是我们又何尝不希望,心里的愁云可以像影片最后清晨的雨露薄雾一般很快便消散呢?
《瑞典爱情故事》观后感(六):与爱情有关的那些事
爱情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有的选择勇敢在一起,有的相忘于江湖,安妮佳与派尔的年轻的爱情作为主线,引出了成人世界所经历的爱情,以及随着人的成长以及阅历的增加,爱情会被更多复杂的感情缠绕着,如藤曼般不可分离。
年轻的恋情总是美好的,只是单纯的吸引,不会考虑太多,安妮佳与派尔的爱情就是这样产生的,在两个家族的聚餐中,偶然遇见,身边的一切仿佛都成了背景,"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两人互相爱慕,在害羞的过程中一切渐渐展开,这里看的出人从小就缺少的东西,就是不够勇敢缺乏自信,害怕表白害怕失败,人的自尊心总是在作怪,安妮佳阿姨伊娃就是因为不够勇敢,所以到这个年纪依然单身,面对爱情时候其实是应该勇敢的去表白去争取,因为真正的爱情不是很容易遇到的,可能错过就不会再次遇见让你如此心动的人了!
本片更多的是对成人世界的描述,安妮佳父母早已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她的阿姨伊娃单身,以及派尔的父母,爱情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呢?安妮佳父亲是一个骄傲自大却很失败的冰箱推销员,面对伊娃找了个乡下人恋爱觉得很丢脸,在小女婿家里也不忘推销冰箱,却发现冰箱是坏的,愤怒的砸掉本要放进冰箱的两瓶酒,最后走进迷雾中的森林说了很有深度的一番话,借着女儿这段恋情说出了内心压抑的情感,“整个世界都是由一群混蛋组成的”,对事业失败的不甘,作为一个推销员对人卑躬屈膝,骄傲自大却毫无成就;派尔的父亲则是一个卑微却逞强的人,开着修车铺生意惨淡,跟着别人讲尴尬的笑话,因为讲话毫无感染力,没人注意他讲话,在别人面前耍酷却内心卑微的一个人!
看的出伊娃还是比较支持安妮佳的,伊娃以前因为不够勇敢失去了获得幸福的机会,面对同龄人的异样的眼光,内心五味杂陈,所以会以过来人的角度支持这段年少的感情!
“这个世界不适合孤独的人”正如开始派尔爷爷讲的那样!
《瑞典爱情故事》观后感(七):爱与混乱--评《瑞典爱情故事》
一出场的狂叫,到疗养院的团聚,吵闹,混乱,却看到你一眼我一眼的来电。年少无知,却又感到丝丝青春的压抑和纠结。爱果真是与生俱来,花朵要早开,谁能拦阻啊!
13岁的季节,应该有条大多数人走的路等着少年少女。可是,吸烟、结党,听成人的歌,耍酷,耍帅,要多烂漫,有多烂漫。荷尔蒙造就了那种爱恋,造就了一见钟情。多么单纯,多么美好。没有交易,没有利益关系,就是相拥,接吻,触摸……如果导演要表达最好的意图,我相信就是简单又浓烈的爱,在混乱的环境下也不顾好坏,就是单纯地爱一次。是不是我们也需要反思。电影中两个家庭的混乱,每个人都好像心有所思的,各自背负苦包,发怒起来,崩溃起来,好像小孩子,在湖边寻找约翰的那一幕,真的好讽刺,约翰最后默默地出现在迷雾中的时候,真是让人不得哭笑,到底我们身体成长了,究竟,我们的心灵,是否还是少年少女般,单纯得无助又傻傻地。看到帕耳开着电瓶车离去后又重新开回来,抛下车走到安妮佳的身边,搂着她脖子低低地碰头,一句话都没有说。成熟得比大人还理智。
我真心喜欢这两个小朋友了,早恋虽然不好,但是属于纯爱的早恋,确实能够见证人的成长。
值得推荐。
----------拾荒者,13.11.7日午后
《瑞典爱情故事》观后感(八):曾经的我们
影片开头,在汽修厂有喧闹的青年炫耀怎么吸引女人的注意力,青春期毛头小子看在眼里,在镜子前面穿上皮夹克学了起来,或许脑中想着的正是自己用雄性的力量吸引到女孩目光的场景。可事实上是不久后,他被一个大块头少年在自己女朋友面前揍趴在地上,灰头土脸地骑着摩托车离去,之后在足球场上对着一颗皮球发泄自己短暂破碎的男性尊严。
电影第二个场景来到一家医院,有一个絮絮叨叨的老年人,和一个啜泣的年轻女人。他们的亲人来看他们,本来是男女主人公相遇的浪漫场景,镜头却大量地交给喧闹的人群和双方家族里“奇奇怪怪”的大人们,不可控制的狗吠和糟糕的小女孩不停地吹奏。甚至,被探视的爷爷在一片热闹中突然垂泪啜泣,诉说自己的孤独,深深而无助的孤独。好像一部爱情片就应该用一个垂暮老人的孤独来开场。
不过那时候还不知道,这么一部爱情片仍然要拿这两个家族里“荒唐”的大人来结尾,一群人在浓重的雾色中,拖着浸湿的身体,带着各自的懊恼垂头丧气,各怀情绪地走着,而男孩背着女孩,两人用略微好奇的眼神望着这群耗尽体力,无力多解释一句的大人们——他们年轻的爱占据他们的内心,外面的世界微不足道。
少年的爱是什么样的?我本来早已经忘记了,看了电影又想起来。我想起来那时候在操场上、班级门口、年级运动会、篮球场、旱冰场上,装作若无其事地出现在喜欢男孩的面前,表面冷漠,眼神却时时飘过去的日子;还有那时候小混混男孩女孩为了争风吃醋打群架的事。这些电影里都有,才知道原来少男少女的情怀和自尊在外人看来是这么明显而好笑。
而这些令人发自内心笑出来的情节,都夹杂在复杂的大人的情感中间。失败的父亲在家庭里释放着情绪暴力,母亲默默哭泣,却都在出门的一刹那成为体面的一家人。没有结婚的阿姨向小姑娘诉说自己选择的困境,同时经历着新的情感经历,被男朋友粗暴地拽上车,之后仍然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家庭富裕的做生意父母安静无语,说起话时一唱一和,无聊至极。
影片里没有完美的家庭和情侣,只有完美的少年才有的无忧无虑的爱。他们是真正地活在现在的人,还没有背上包袱,还没有被伤害到心有余悸,还认为生活充满希望,最重要的仅仅是彼此相爱。甚至他们爱上的过程都简单到只是一个眼神。
大人们一点都不美,可是每一个大人都曾经是快乐而意气风发的少年。我们都经历过,然后一步步成了现在的我们,还会在选择成为下一个阶段的我们。没有人会有Peter Pan的选择,大家都成了勇敢地成了Wendy。那些青涩纯洁的爱甚至不会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来到心头。
《瑞典爱情故事》观后感(九):稍微难以想象,这是Roy Anderson的电影吗?
又是鸟的意象 “这个镇里有二十万只鸟,我只知道七只” 就是你们那孤独又自由的七只 安妮佳家中墙上挂着各种鸟的画 安妮佳大喊追着要去决斗的男主 男主却骑着摩托一骑绝尘 但是镜头给到远处 我总盼望他会突然回来 他果然回来 实在动容 两个倔强羞赧的人 ——“爷爷,我猜您过不多久就不行了” ——“我不会离开这个世界的。为什么要走?我不想离开。我不想离开!这个世界不适合我了。不适合那些孤独的人。你听见了吗?这个世界不适合那些孤独的人!” 爷爷颤抖着嘴 大喊“你听见了吗!”镜头随即转到热闹的安妮佳一家 实际上后来就要讲 她的家内里上也是非常孤独的 在男主归来抛下摩托和痛苦消声的安妮佳依偎时 镜头立马给到安妮佳的母亲无奈又愤怒地大喊了一声“不!” 罗伊安德森真是冷啊 我把声音调满 原来在美好的地方 几乎都是消声的 要不就是加上非常恰当的音乐 有的地方调满声音都听不真切 有的静得能听到烟燃烧的欻欻声 “我也不知道原因 我为什么来这里 我太孤独了”我觉着其实如果只用影像替代安妮佳阿姨的这句话会更好 大概他担心前一幕夜晚阿姨的行为让人看不懂 所以补充一句吧
男主家的爱唱歌的工人在安妮佳来他家找男主时 在他们进里屋时 故意拉响机器 好给他们充分的自由舒适度
男主爸爸在其他人一起吹口琴唱歌时 独自在旁边房间抽烟轻哼 很孤独了
安妮佳再去男主家时候 晚上要睡觉 男主父母还特意让男男住 女女住 搞得互相说话都得隔空很大声喊 哈哈哈真搞笑 很多细节都是非常棒的
大家都在找约翰 约翰听到后还波澜不惊地给别人递了个竿子哈哈哈
各种男女主之间暧昧的小细节我都很有感觉 因为懵懂实在就是这样的 我快到16岁时候 那天中午考完试 我们去小饭桌 在一个单独的房间里 我不就是那样吸她的头发吗
开头男主家的音乐爱好者工人在半开的门车上哼的应该在教父里的某段歌舞也出现过 不过这是先于教父用的 不知道男主喜欢音乐是不是受工人影响
“你等不到有社会民主政府的时候,那个时候东西都变了”医院一位病人从后面拍爷爷的肩膀讲 这就像李安在喜宴中的话一样 直接讲出导演自己的想法 我认为罗伊安德森是反对政府的 至少是讽刺批判的 比如光荣的世界 比如这部
整个片子都在讲钱有多重要 评论里讲不能理解 说好像是两个世界的人大约是没有经历过那种缺钱的生活 操蛋的日子
片头要黑屏一分四十秒大约是想让观众先沉浸入电影吧
《瑞典爱情故事》观后感(十):爱情是小孩子的,生活才是所有人的
首先,真不知道我为什么在光棍节这天选择看这个电影,上来就是一句:这个世界不适合孤独的人,这太伤人了好么。
正如这句话揭示的,整个电影以两个悲伤中的人引出,之后似乎电影就开始朝着相反的方向越走越远,整个这一部分简直脱离了电影高于生活的艺术价值,而是原原本本的还原了生活。这哪是瑞典爱情故事,这分明就是全球初中生爱情故事,我深深地发现,当孩子变成熊孩子进入发育期后,不分地域都是智5渣,无论你是屌丝男还是绿茶婊随时的抽烟和随地的伤感是基本素养。对于情窦初开的男生来讲,任何和女神说过话的男生都是情敌。戳不破的暗恋,长时间的等待,真正见面后却一言不发然后开始生比你所不知道的神秘事件还神秘的闷气,然后攻略成功,一下子就连自家门口那班吵得要死的火车都是记忆中恋人的声音。
虽然只有14岁就你情我愿的给了屏幕前紧握右手的男性观众致命一击,但比起《初吻》这简直就是我看过最纯的早恋。然而等一下,这么拍下去早晚变成吵架分手和好的现实世界两性关系纪录片。而且看过《你还活着》而被惊艳的我一点儿也没发现这部电影里导演个人风格的闪光之处。
果然,卿卿我我了够久后,电影的视线开始转移到大人身上,于是忽然明白了,之前各种一闪而过的大人角色才是主角。开着机车在路上狂奔20迈/小时的屌丝男家里是农村户口,而绿茶妹妹家里关系不是很和睦,父亲是一个冰箱推销员在朝阳区过着通州的日子却幻想有朝一日闯进二环以内的生活圈,目标遥不可及渐渐变得暴躁,家人也都是一群不求上进的拖油瓶(什么嘛连钢琴都不会弹还怎么卖冰箱!)对于自己妻子的爱意更是早已被冷淡和不屑蒙住。绿茶仅有的成年朋友却是一个大龄剩女,和绿茶的父亲一样,虽然表面上一个弱势一个强势却都在受着孤独的煎熬。
最后去屌丝男的家庭聚会,在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中,中年男人彻底爆发了,他直白的怒吼着:我女儿是城里人!要过有钱的生活!(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13亿个赞)
之后的情节让我一下子感受到了导演的用心,孤独到语言苍白的男人消失在迷雾里,孤零零的看着面前所有人奔走呼喊,为寻找自己急的不知所措。孤独在这里变得像大雾一样迷茫,你所经受的孤独到底是被对现实不切实际的预期所压垮还是无视了生活的本质和别人的善意?不知道。但导演依然是《你还活着》的导演,从悲伤的人们入手,在最后一刻拨云见日。
电影的框架和表达的内容特别吻合,正像是人的成长过程,总要先经历青春期的傻逼兮兮然后才是赤裸裸的现实和思考。整个片子充满了人的特写,先是最年长的爷爷,最年轻的音乐萝莉,脱线的熊孩子们,一群盲目生活的中年人,最后又是少男少女,这个世界可不就是这样持续的循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