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耶路撒冷(上下册)》是一本由【美】拉莱•科林斯 / 【法】多米尼克·拉皮埃尔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铁葫芦图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80(上下册),页数:8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你,耶路撒冷(上下册)》读后感(一):关于翻译
谁能告诉我,553页,“十个在南斯拉夫、英国人和德国志愿者领导下的50名游击战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了这句话,头疼了一整天。其实,译者本身的功底是有的,就是不用功。两三处不当的翻译就能毁掉一部经典。对了,这本书我觉得够得上经典。如果你喜欢历史,又爱好文学,又爱看电影,又热爱生活,具备一个豆瓣人的基本修养,那这本书是不错的选择。好了,字数够了不扯了。重点是谁能告诉我前面那句话的意思?
《为你,耶路撒冷(上下册)》读后感(二):“我们不是邻居吗?”
比起战争与宗教的得失,我更愿意悲悯弱者。
当个体的喜与悲被捆绑在犹太复国主义的战车上,个体的命运沦为了战车下被随意驱赶的光脚俘虏。犹太人复国热潮中的每一股愤怒都能追溯到“非我族类”主义的压迫中去。
Every sorrow comes from hate,and every-body hates.于是,对哭墙上的每一滴血——不论是来自犹太人或是阿拉伯人甚至英国人,我们都应是有罪的。
《为你,耶路撒冷(上下册)》读后感(三):下册
一个礼拜读完了下册,还是感叹犹太民族的顽强,围城中坚持下来,开辟“滇缅公路”,可以说这场战争是军人的胜利,也是人民的胜利。下册让我记住了矮个子国王阿卜杜拉,这个具有个人魅力的国王。犹太人有一个上天的馈赠-本·古里安,这个有战略远见的领袖,以及千千万万愿意为自己国家献生的犹太战士,麦田里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记住我幸福的模样”女战士以斯帖,还有被误杀的第一位犹太将军马尔库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为这场战争付出了大量的生命。
《为你,耶路撒冷(上下册)》读后感(四):一点感想
一部现代以色列的建国史。读罢让人由衷敬佩犹太人为建立一个国家所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时又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未来深感忧虑。以色列建国的依据并不充分。如果两千年前,在现在的巴勒斯坦地区曾经出现过犹太人自己的国家可以作为复国的依据的话,任何在历史上建立过国家的民族便都可以主张再次建立自己的国家。即便如此,在二战结束以后,以色列之所以可以建国,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盛、欧洲反犹、阿拉伯势弱、全世界对犹太人在二战中不幸遭遇普遍同情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英国人是巴以冲突的始作俑者。英国人混乱且彼此矛盾的外交许诺制造并加剧了冲突。巴以双方极端主义势力的恶行让两个民族的冲突不可化解。未来,除非两个民族能够同时忘记历史忘记仇恨,两个民族和平共处的可能性及其渺茫。本书在材料的选择和编辑上略显粗糙、零碎,对历史细节感兴趣的读者或许能从中获得乐趣,但是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本书的文学性较差,可读性不强。
《为你,耶路撒冷(上下册)》读后感(五):还是关于翻译
实在看不下去了,完全不像看《巴黎烧了吗》时停不下来的感觉。作者是一样的作者,问题出在译者。如同机器翻译的一样,没有逻辑语序的调整。译者恐怕也根本不看自己翻译的是什么,按英语语法顺序直接翻过来,根本就不知所云。这是我见过的翻译最差的书,原作者如果知道得气死。读者看之前,先看看译者后记就会明白了。译者直言此“活”计入考核工作量太少而报酬太低,他只是“体制中人”,只是“服务大局”。恐怕还有就是去以色列出差的机会和給小晏攒业绩吧。
诸如描写梅厄夫人时,讲他父亲忽然一句她生了6个孩子5个夭折,然后是她父亲把她带到她的应许之地。如此混乱不堪的语句绝不会是原作者的错,而且复杂的让我怀疑自己中文水平的大长句满篇皆是,更别说动不动拽一个古籍都少用的怪词,哪抄来的不知道。浙江出版社的水平跟译林还是差远了,验证了读书必须先看出版社。
抛开翻译,至于本书依然如作者其他作品,移轴摄影般的全景感,大量细节描写对于喜欢细读的读者来说像宝库一般。至于众多人物名字,有名者自不用记无名者自不必记。
《为你,耶路撒冷(上下册)》读后感(六):通往耶路撒冷的路上
本书以写一本小说的方式记叙了以色列的独立与建国史。这本书很长,不花点心思慢慢把着800页纸理解吸收进去是很难理解以色列当时是处于多么的一个困境之中。本书从几位犹太复国主义者在欧洲的咖啡馆讨论开始,讲述了以色列和阿拉伯诸国之间的战争,和海外的犹太人是如何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以色列打败阿拉伯联盟的。虽然至今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冲突不断,但是打退黎巴嫩,约旦,埃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联军,没有犹太人对信仰以及同胞们的重视是做不到的。
为了拯救困在圣城耶路撒冷里的犹太人同胞,必要拿下拉特龙才能向城内输送物资,也是日后占领耶路撒冷的要道。拉特龙易守难攻,在阿拉伯联军的镇守下,死伤惨重,去了三个连,回来的一个连都组不成。但是在几次伤亡无数的尝试下,犹太人终于夺回了拉特龙,然后靠着一台拖拉机在两个月内开辟了一条可供卡车行驶的从拉特龙到耶路撒冷老城的25公里的路。为了帮在中东的以色列独立战争筹款,美籍犹太居民们纷纷捐款,筹款人回到他们在特拉维夫的总部时,带回来了五千万美金的筹款。
我很敬佩犹太人的这种爱国情怀,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为国家做点贡献。我认为这也是因为犹太人自古以来从大卫王时代就没回过耶路撒冷,在各国辗转,又被排挤欺负。但他们真正有机会建立一个国家的时候,所有人都想为自己新生的国家出一分力。我认为这种真的愿意为国家出力的意愿非常珍贵,而且至今犹太人还是有这种情怀。我曾经看到过好莱坞有一家刚开的电影公司,老板是犹太人,雇员全部清一色是犹太人,按老板的话说,是“为国家创造就业机会”。
《为你,耶路撒冷(上下册)》读后感(七):一生中必须去一次的城
一部以色列血泪建国史,一个饱经磨难依然相信爱与和平的民族,一座一生中必须去的信仰之城。
耶路撒冷而今被以色列实际控制,被宣称为该国永远的不可分割的首都,同时也被巴勒斯坦定为首都,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依然虎视眈眈。它的过去满是伤痛、未来充满不确定。作为神最宠爱的城,它的入口定是被植满荆棘,所有进城的人都必须付出代价。
这座支离破碎的城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19世纪的埃及诅咒祷文,从此就没太平过。犹太、基督、伊斯兰,还有其他的过客,很难说是属于谁的城,联合国曾经赞成以色列建国,却把耶路撒冷划给巴勒斯坦,看似公平却是埋下争端。
也许争端正是大国们想要的吧,小小的中东拥有了与他们实力不匹配的巨大财富,战火正好做掩护,耶路撒冷作为圣城,正适合冲锋陷阵。
虽然1948年以前,耶路撒冷阿拉伯人占多数,犹太人的迁入似乎属于入侵,但大多数的同情给了这个民族,他们几千年来短暂地拥有过自己的国家又丢失了,他们在纳粹的集中营里损失了600万同胞,他们被上帝抛弃太久了上帝也觉得需要为他们做出一些补偿。
他们的第一任领袖誓死也要夺下这座城,也因为这座城差点夭亡了他们新建的国。阿拉伯人已经有六七个国家了,所以圣城虽然是圣城,但除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其他阿拉伯人都有他们各自的国家作为第二选择,犹太人的决心和毅力帮助他们获得了入场券,并且用他们的智慧勤劳守护它。只要耶路撒冷的精神地位不动摇,其他民族再难以从犹太人手中夺取这座城。城在,国在。城亡,国亡。
五十年间,以色列由赤贫发展到中等发达国家。一个长期被流放的民族,反而成就了他们的凝聚力,一个常常以泱泱大国自诩的民族,什么时候能找到自己的魂?
《为你,耶路撒冷(上下册)》读后感(八):上帝与凯撒之城
“你要为耶路撒冷求平安……
愿你城中平安,
愿你宫内兴旺!”
这小节节选自《旧约·诗篇》的小诗作为文章的结尾,莫名地让人感伤,即便一个对宗教没有什么了解的人,也都被其中的虔诚与真实所打动。诉求于上帝对于如笔者等无所信仰的人来说,或者有些不可思议的奇怪。然而,这两册厚厚的文字撰写的耶路撒冷的苦难与幸福让人不难理解生活在耶路撒冷的每一个民众对上帝的虔诚的信仰。
在这个世界上大底很难再找到一个和耶路撒冷一样,历经沧桑的圣地了,对于犹太人而言,尤其如此。他们似乎是约伯,拥有着上帝的爱,却又必然经历如此多的磨难。犹太人或许比约伯更加的受难,他们在诸多国家不受待见,他们被迫戴上专属的标签,他们被认为是瘟疫的来源,认为是灾难的初始,更加在希特勒政权之下被认为是再也没有更下等的生物了。他们最后回到了自己的土地,他们的“复国主义”让耶路撒冷的土壤上多了一群虔诚的信徒。
然而,对于犹太人而言,他们听到了复国决议被通过的时候的兴奋,恰恰是他们另一轮灾难的开始,也是耶路撒冷的灾难的继续。在这本《为你,耶路撒冷》一书之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描述:到年底,巴勒斯坦的暴力冲突已经夺去了175个阿拉伯人、150个犹太人和15个英国士兵的生命。1700名犹太区的居民和200名守卫者住在一个反差强烈的奇特世界里,步枪射击声和会堂唱响的赞美诗融为一体。作者用如此详实的数字来和细节的描述将耶路撒冷的常态概括了出来。战争与信仰,生存与死亡,幸福与灾难,统统在上帝之城融为一体,几乎在同一时间发生了所有的爱与恨,喜与泪。就在这样这样的枪林弹雨中,耶路撒冷人为了自己的信仰之城进行了世俗政治的争夺。对于犹太人,这似乎是其他国家赋予的权利,同时也是上帝的怜悯;对于阿拉伯人,那似乎就是“自古以来”所有的领地,只不过被所谓的强权政治所分割。分治,是世俗政治向宗教权威叫板,也是世俗政治扰动宗教势力均衡的一次介入。
宗教与世俗政治的均衡,在作者的对耶路撒冷的枪林弹雨之间的祷告中可以窥探其中的艰难。然而,当西墙依然还有人在祷告,当人们依然还相信上帝的善与美,终究会有神秘力量让这座城市变得平安,变得兴旺。
《为你,耶路撒冷(上下册)》读后感(九):以色列建国史的全景再现
近来关于“耶路撒冷”话题的书籍真是不少。去年底出版的西蒙•蒙蒂菲奥里的《耶路撒冷三千年》火了一段日子。被誉为中国“70后作家的光荣”的徐则臣写过一部在小说界影响颇大的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这次遭遇这套上下册的《为你,耶路撒冷》也是一件阅读快事。这部由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这两位负有盛名的纪实文学作家捉刀的作品厚达800页,时间跨度只涉及三百天。不要小看了这三百天,它在以色列建国史上可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用他们神奇的笔触,把这三百天写过惊心动魄。这整个以色列建国史浓缩在三百天中,大大增加了这本书的可读性。这套著作是纪实文学,不是纯粹的历史著作,故而其中可能多了一些小说成分,这样的著作阅读起来可能更顺畅些,可读性大大提高了,更富有现场感,让人如入其境。这样的作品不像历史著作,很多考证辨析,阅读起来速度大大加快,如果你阅读时间比较充裕,完全可以在一天内把它读完。
以色列能够独立建国,国际大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结束后,从纳粹集中营里解放出来的几十万波兰波犹太囚徒,这些犹太人成了无家可归之人。他们不能返回故园,如何安置这些人成了一个很现实的国际问题。当时的西欧国家饱受战争之苦,没有条件收容他们。当时只有巴勒斯坦的犹太社区欢迎接纳他们。这为以色列建国提供了人员基础。希特勒杀害600万犹太人的罪行被揭露后,国际舆论一边倒地同情犹太人。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英国决定从巴勒斯坦脱身。1947年2月15日,英国宣布把巴勒斯坦转交联合国。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这个决议为犹太人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同时提供了建立自己国家的机会。1948年5月14日,犹太复国主义者宣布成立以色列国。这本书把这个以色列的建国过程用纪实的方式生动地描述出来,还原了历史现场,让读者有亲历之感。为了写好这本书,作者花了整整两年时间采访大量的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又用了三年时间写作这部书。这本书还提供了六十多张绝版的历史照片,多张珍贵的耶路撒冷地图。如果你对以色列或是耶路撒冷这个圣城感兴趣,这部书值得你一读。
《为你,耶路撒冷(上下册)》读后感(十):以色列建国史的全景再现
近来关于“耶路撒冷”话题的书籍真是不少。去年底出版的西蒙•蒙蒂菲奥里的《耶路撒冷三千年》火了一段日子。被誉为中国“70后作家的光荣”的徐则臣写过一部在小说界影响颇大的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这次遭遇这套上下册的《为你,耶路撒冷》也是一件阅读快事。这部由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这两位负有盛名的纪实文学作家捉刀的作品厚达800页,时间跨度只涉及三百天。不要小看了这三百天,它在以色列建国史上可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用他们神奇的笔触,把这三百天写过惊心动魄。这整个以色列建国史浓缩在三百天中,大大增加了这本书的可读性。这套著作是纪实文学,不是纯粹的历史著作,故而其中可能多了一些小说成分,这样的著作阅读起来可能更顺畅些,可读性大大提高了,更富有现场感,让人如入其境。这样的作品不像历史著作,很多考证辨析,阅读起来速度大大加快,如果你阅读时间比较充裕,完全可以在一天内把它读完。
以色列能够独立建国,国际大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结束后,从纳粹集中营里解放出来的几十万波兰波犹太囚徒,这些犹太人成了无家可归之人。他们不能返回故园,如何安置这些人成了一个很现实的国际问题。当时的西欧国家饱受战争之苦,没有条件收容他们。当时只有巴勒斯坦的犹太社区欢迎接纳他们。这为以色列建国提供了人员基础。希特勒杀害600万犹太人的罪行被揭露后,国际舆论一边倒地同情犹太人。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英国决定从巴勒斯坦脱身。1947年2月15日,英国宣布把巴勒斯坦转交联合国。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这个决议为犹太人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同时提供了建立自己国家的机会。1948年5月14日,犹太复国主义者宣布成立以色列国。这本书把这个以色列的建国过程用纪实的方式生动地描述出来,还原了历史现场,让读者有亲历之感。为了写好这本书,作者花了整整两年时间采访大量的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又用了三年时间写作这部书。这本书还提供了六十多张绝版的历史照片,多张珍贵的耶路撒冷地图。如果你对以色列或是耶路撒冷这个圣城感兴趣,这部书值得你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