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美洲豹阳光下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5-14 03:09: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美洲豹阳光下读后感1000字

  《美洲豹阳光下》是一本由[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页数:1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洲豹阳光下》读后感(一):美洲豹阳光下。以后要入手卡尔维诺

  第一章,人是食物,关系是嘴,咽喉,胃,我们永远都处于反复的咀嚼被咀嚼状态,我们难以保持自己,保全他人,我们终会被加以各种味道做成各种菜品。能做的是去冲入新的味道,打破平淡。

  第二章,声音是寂寞,是强权下面空虚内心滋生的恐惧,是自己和自己斗争的战场。原来幽怨的女声,一唱一和来自地牢的声响,在一切爆破后是来自自己的内心。

  第三章,只看懂是三个人,三段对于女人身上气味的寻找,结局是分离与毁灭。其他的暂时没能理解

  《美洲豹阳光下》读后感(二):#2018·阅读记#78《美洲豹阳光下》

  一旦戴上王冠, 你最好不论日夜都坐在宝座上不要移动。 你之前的整个生活, 只不过是等待成为国王。 如今, 你已经成为国王, 你所能做到就只剩下统治了。 那么, 除了这种漫长的等待, 还有什么是统治呢? 等待退位的时刻, 等待你必须放弃宝座、权杖、王国、脑袋的那个时刻。 ——伊塔洛·卡尔维诺 这是卡尔维诺逝世前还在撰写的短篇集, 原本计划是写五感篇, 结果只写完了嗅觉、听觉、味觉三觉篇, 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最喜欢听觉篇《国王在听》 文字的张力, 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站在权利最高处者的永无宁日的不安感! 文字运用的大师, 在这一刻, 尽显功力! 第一篇《味道,知道》, 看完之后感受比较懵懂, 很确定是自己没get到作者的表达脉络。 但还是感到文字的情景感十分绝妙。 第三篇《名字,鼻子》, 让我想起了《香水》+《闻香识女人》, 个人感觉一般。

  《美洲豹阳光下》读后感(三):被权力异化者的解放之路:读卡尔维诺的《国王在听》

  “你”是故事的主人公,同样也是寓言中的最高权力者,在这个国家中你像空气一般地存在;但你不敢离开你的宝座一步,甫一起身,那把如影随形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就会铿然落下。

  是的,你不敢动?你只能在你的宫殿里聆听外界的声响。

  你最初听到的声音是和你的恐惧相伴的。这时候你关心的只是一己的利害:是否枪已上膛?是否刀已入鞘?

  不过,逐渐地,你松懈了一点,高高在上的巨大的无聊感笼罩了你,你开始关注声音到底传达了什么。换句话说,你开始关注声音的意义,“盆里呱呱叫的青蛙,玩捉迷藏的孩子们的吵闹,年老的内侍从楼梯上跌倒。”但你不敢动,“如此接近失去一切。”你仍然是权力的异化者,虽然你似乎有了一些“消遣娱乐”。

  直到有一天一个女人的歌声唤醒了你……你想去找到歌唱者,与她会合,这时,针对你的政变为你提供了契机。你仓皇出逃,你失去了一切。但一切的失去都是另一种获得,你获得了自己与世界直接关联的能力——听觉!

  只有本能,可以唤起被异化禁锢了的身体与心灵。这似乎是一个奇怪的事情,本能一方面使我们贪婪(比如美色、口腹以及其延伸的一切),进而使得我们被异化;但它又在我们走得太远的时候,唤醒我们,迫我们沉思自己的路。

  《美洲豹阳光下》读后感(四):书评/ 五感中剩余的在最后两页

  颇有法国新小说的风格,非叙事性,并不容易读。 每一篇从小入手,简洁自然;在回绕寓意深刻中结束,让人陷进不断的自我质疑。质疑阅读过程中每一处自己的理解是否还有另一种可能。 第一感 味觉: 通过食物,探讨了性爱和精神恋爱之间微妙的关系。引申到古遗迹的历史文明上去,从祭祀出发,抛出受害者与被受害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回到起点,“所有爱情都烙上了这种普遍存在的残忍,它抹去了身体和味道之间的距离。” 第二感 听觉: 第二人称。被囚禁在宫殿里的国王,寻找着过去被推翻的预谋声音和自己存在的声音。可这些令人绝望的细节还没有传到听觉中枢,一个来自城市夜晚的女声和地牢里囚犯的敲打声吸引了“你”(国王)的注意力。于是挣脱,去逃离宫殿里设计好的一切发声,去追寻自己渴求的那些声音。那些混杂在一起的声响,那个隐藏在深处秘密环绕的个体事物,就是自己。 第三感 嗅觉: 读来的感受,可以描述为帕•聚斯金德的《香水》的另一种混沌迷乱的写法。“闻香识女人”,在巴黎沙龙的一间间淫乱颓废的醉酒斗室里,完完全全靠鼻子,寻找那个午夜早已经死去的女人。较前两感更为简单,容易理解些。 中世纪五感母题。剩余两感并没有写出卡尔维诺便撒手人寰,或许需要自己去读:在书最后两页的空白里。

  《美洲豹阳光下》读后感(五):卡尔维诺的最后致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1985年9月19日在滨海别墅因突发脑溢血猝然离世,而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美洲豹阳光下》出版于他逝世的第二年(1986年),是卡尔维诺逝世时仍在书写的极致短篇集,他创作生涯的终末曲。因为骤逝,他只写完嗅、味、听三觉,留下了无可弥补的遗憾。

  《美洲豹阳光下》(Sotto ilsole giaguaro),是第一本在卡尔维诺过世后出版的书,书中收录三则短篇(《美洲豹阳光下》、《国王在听》、《名字,鼻子》),在1972年至1984年间曾完整或部分发表,当时卡尔维诺即计划将这三篇放入以五感为主题的书中,但关于视觉及触觉的另外两个短篇未及完成。题名“美洲豹”(Jaguar)是美洲盛极一时的图腾崇拜,当时的首领把自己的脑袋都压成和美洲豹的脑袋一样,希望人神合二为一;而“太阳”则源于墨西哥著名的“五个太阳”传说,将世间的奥秘都刻在神奇的太阳石历之上。

  《美洲豹阳光下》读后感(六):卡尔维诺所告诉我的

  说起来,伊塔洛·卡尔维诺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可我明明还没有读过他一本书,也只是买了八九本他的作品而已。而且,不只是卡尔维诺,对富恩特斯、科塔萨尔、波拉尼奥这些作家同样是“尚未谋面,即已倾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一见钟情”显然解释不通。我想,这就是文学的力量,这种力量让人在冥冥之中对某些作家“怦然心动”。有时,说不清道不明的爱反而更接近真爱的本质。因为,只有爱才能解释爱,循环论证的困境会被“爱”轻而易举地打败。

  《美洲豹阳光下》是卡尔维诺不幸去世后出版的第一本书,也是我所读的他的第一本书。这是一本未竟之作,《美洲豹阳光下》关于味觉,《国王,在听》关于听觉,《名字,鼻子》关于嗅觉,而视觉与触觉的缺席成了文学史上的遗憾,我们错失了一些美好。

  卡尔维诺说:“我仍然属于和克罗齐一样的人,认为一个作者只有作品有价值,因此我不提供传记资料。我会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东西。但我从来不会告诉你真实。”卡尔维诺想表达的意思充满了文学上的抽象性,演绎法有助于理解他的创作意图,《美洲豹阳光下》即为一例。这本书尤其是第二篇《国王,在听》让我不自觉地联想到马尔克斯的《族长的秋天》,天马行空,不拘一格,以想象力为驱动,在架空的宇宙中构建一个国家与一个战战兢兢的国王。

  卡尔维诺致力于开发小说叙述艺术的无限可能,但对于文学理论和文学艺术我并不熟谙,就我直观而具体的阅读体验而言,读这本书,需要充分调动味觉、听觉、嗅觉、视觉和触觉方能充分感受其魅力,理解其表达。

  卡尔维诺的父母是热带植物学家,他说“我的家庭中只有科学研究是受尊重的。我是败类,是家里唯一从事文学的人。”这又有点类似王小波了。但我想说,你们不是败类,你们是受人景仰的文学大师,是这个地球上的荣誉居民。

  《美洲豹阳光下》读后感(七):美洲豹阳光下

  四星半,第一篇读到战栗,最后一篇感受上确实不及聚斯金德,第二篇很工整,卡尔维诺几乎把所有感官印象都引向了人与人之间最隐秘的联结:

  1.「我下了山,然后在大海一般绿色的汁液中,重新登上阳光照射下的太阳——美洲豹浮雕所在的位置。世界旋转着,被国王——神职人员割喉的我,跻身于手里拿着8毫米摄像机、戴着大檐帽的密集的游客中间,从高高的台阶奔下。太阳的能量沿着密密麻麻像血一样、像叶绿素一样绿的网络移动。我在所有被咀嚼和消化的纤维、在所有趁着太阳进食和消化的纤维中生活和死亡。

  奥利维娅在位于河边的、餐馆外面盖了稻草的大藤架下等我。我们的牙齿开始以同样的节奏缓慢运动,我们用蛇一样浓烈的目光彼此注视。我们像融为一体的蛇一样,渴望吞噬彼此,同时也意识到我们正在被蛇吞噬。所有人都在消化我们,就像是不停地处于下咽和消化的进程中。所有的爱情都烙上了这种普遍存在的残忍,它抹去了我们的身体与豆汤、维拉克鲁斯烤鱼、黑豆地瓜卷饼之间的距离。」

  2.「那个声音肯定来自一个人,唯一的、无法复制的一个人,如同每个人一样。然而一个声音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某种悬在空中,与物质实际存在的部分相脱节的东西。那声音同样是唯一和无法复制的,不过可能与人采取的方式有所不同,因为声音与人彼此有可能并不相像。又或者,它们是以一种秘密的方式彼此相像,而乍一眼看上去并不能发现:声音大概可以等同于人最隐秘与真实的部分。难道是一个没有躯体的你在倾听那个没有躯体的声音?假如是这样,那么你是果真在倾听它,还是记得它,或者在想象它,这之间并没有区别。

  尽管如此,你希望正是你的耳朵感知到了那个声音。因此,吸引你的就不仅仅是一段回忆,或者幻想,而是一个肉体喉咙的颤动。一个声音就意味着一个活人用喉咙、胸膛和情感,将那个与众不同的声音送到空气中。一个声音调动了嗓子、唾液、童年、对于往昔岁月的印象,脑袋里的一些念头,以及赋予音波一个特别形式的快感。吸引你的是那个声音赋予存在的一种快感,是声音形式的一种存在。不过,这个快感使你对那个人产生幻想:既然她的声音如此独特,那么她又会是如何?」

  《美洲豹阳光下》读后感(八):声与味

  卡尔维诺写东西,向来给人的感觉是,除了在传达什么,仿佛也在实验什么。他自己也在前言中说道:

“我的目的不只是写成一本是,而是要改变我自己”,“写作的目的是为了使尚未书写的世界能够通过我们来表达自己”

  因而读他的书时常不会觉得是在看一个作者铺陈好的世界,反而像在探索未知一般,经历某种改变的过程,完成某种未曾有过的体验。

  在这本书里,作者想要写作五感,五种人类相较于其他动物来说都较为迟钝的感觉,这些感觉在文字描写中时常会见到,但单独用一整篇作品来写却不多见,遗憾的是写完其中三篇作者就去世了,否则我对于他接下来如何描述另外两种感觉还是相当好奇的。

  味觉那篇感触不深,但味道与爱和性结合而谈,其实也挺微妙的。《国王在听》中,写的是在声音中听出了权力斗争种种信息的国王;《名字,鼻子》中,是一个人想要凭借独一无二味道去寻找一位女郎。声音的复杂和精细,气味的独特和冲击,都被作者展现了出来。

  听觉和嗅觉可以说都是我很依赖的两种感觉了。以前有人问,视力和听力如果不得不失去一个的话,选择哪一个,而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保留听力。细微的声音的捕捉,大概是一种安全感的来源,再寂静的夜都会有及其微小的声音,即使闭上眼睛,耳朵也不曾休息,大概它在执行一种安稳与否的判断,失去听力或许会丧失生存实感的吧……当然每个人对于五感的依赖程度也是不尽相同的。

  闭上眼睛了,声音也会更细致,声音能带来的讯息就截然不同。偶尔眼睛累了,弹琴的时候我也会闭上眼,就只剩下手指的触感和耳朵里的声音,那种声音,完全是撞击进来的,是有力度的,接触到声音的躯体,都在与之共鸣。

  对于嗅觉呢,更多与记忆相关,一种味道能与一个人、一座城市联系起来。朋友曾说,上海夏天空气里这股湿漉漉的味道,她谓之“上海的味道”,而故乡雨后那种清凉干净的透彻,仿佛带着植被的清香,也久久萦回。气味也是能存留在记忆中很长时间的,可能难以用语言表达,可能不一会儿就消散,但只要再次接触到,就会调动所有与之有关的回忆。前面说到乐器,我也记得自己每一件乐器的味道,竹子的香,木头的香,漆的香,金属的香。它们也都是独一无二的。

  《美洲豹阳光下》读后感(九):哲理或者真理就在身边

  #打卡#《美洲豹阳光下》#伊塔洛·卡尔维诺#译林出版社

  一个小册子,三个小故事,序言得知卡尔维诺希望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来合集,结果未完待续就与世长辞,只留下了“味道,知道”、“国王在听”、“名字,鼻子”三个小篇。

  “味道,知道”,这也许就是作家的职业能力,分明是一次旅行的游记,但是带着脑子和笔触就是这样动人。以味觉为思考契机,献祭这件事儿为触发,让我想到了鲁迅的“吃人的礼教”。我们日常的第一反应是人类可能“吃”了很多生灵,可是往往观察、评论这些现象的“人”在“吃人”。我们观察别人的吃相,引发着他人“吃”这一动作的残忍,发表着“卫道士”般的评论,可能充当的更是“撒旦”的角色。有些人的哪怕陋习可能来源于缺乏教育的无意识,而一些受教育人左手拿着“道德法典”,右手拿着舆论长矛,可能讲一个诚实的人刺成筛子。“键盘侠”的道貌岸然范围可不仅仅是无知屁民,持心不纯的“大V”也不占少数。

  引用:

  “在字词的另一边有某些东西正在试图走出沉默,试图通过语言获得某种意义,就像是在敲击监狱的墙壁。”

  “国王在听”我觉得挺有意思。冠冕弹簧的说法是“欲带皇冠者 必承其重”,可是帝王也是人,登基称帝好像自己走进了一个铁盒子,随着走进去的那一刻就意味着带着王冠永远活在里面,或者被囚禁乃至死亡地走出来。他一刻不离王座,只能“收听”那些声音,而这些声音有可能是为了证明其存在意义而被制造出来本身没有意义的。他孤独、寂寞、怀疑、妄想。也许有一天他找到了爱,希望被温暖,可是情感会在去安慰下黯然失色,变成了可悲的标签。谁是国王,谁是囚徒?他们不就是循环么?是国王也是囚徒。世俗的获得可能是真谛的失去。

  引用:

  “她听到的不会是你的声音。她会僵硬地弯着腰,脸上带着标签上注明的微笑,这个微笑掩盖了事先想好的拒绝。”

  “名字,鼻子”是1972年三篇中最早的一篇,也是让人特别迷惑的一篇,是一场由嗅觉引发的搜寻么?绝大多数来自人的味道,夹杂着渴求的欲望和敌意的伤害,作者想表达什么呢?终其一生,最后在葬礼上相见和错过么?

  《美洲豹阳光下》读后感(十):再次经历出生

  “我离开已经书写的世界,以便重新找回在另外一个世界的位置,也就是那个由三维空间、五个感觉,以及几十亿个和我们一样的人组成,通常被我们称为‘世界’的那个世界里。对于我来说,这两个世界之间的每一次穿越,就等于是再次经历出生的创痛,是赋予所有那些混乱的感觉一种实际而清晰的形象,是选择一种策略,以便在面对未知世界时不至于被击败。”《已经和尚未书写的世界》

  《美洲豹阳光下》(原题目《味道,知道》)1982年7月19日 巴黎

  以味道来写爱情。当爱情陷入困局之中时,人会渴望通过一种全新的体验来重新燃起可以支撑起这种情感的欲望。最终,人会残忍地发现,这欲望意味着疯狂,意味着彼此吞噬的渴望。只有那浓烈的激情,才能保证爱的鲜明。

  《国王在听》1984年8月1日 罗马

  国王因为拥有了无上的权力和荣耀而成为实质上的囚徒,现在自己亲手构筑的另类牢笼中,只有思想和声音可以穿破壁垒,使他一瞥自由的光辉。我试着从各种角度来解读它:对于世界过分喧嚣的抗议,对于身体的囚禁(这里的囚禁并非单指有形的牢笼,更可以广泛地涉及到所有让人不自由的桎梏)和思想自由的关系探讨,对于一个连灵魂之井都已经因为陷入名利的陷阱而枯涸的人的讽刺……

  《名字,鼻子》1972年1月 巴黎

  这是一篇读的时候有些云里雾里,读完想明白之后又不得不为作者新奇的手法,将三个发生在不同时间、地点、人物身上除了都依从气味的线索以外并无联系的故事交织地讲述清楚的能力叹服。三位主人公都因为偶遇的气味陷入了对一个女子疯狂的追寻,有意思的是,最后都走到了死亡的境地,似乎在说明最有韵味也最难以用其他气味加以掩饰的,就是生命本属的、任何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的终结。

  忽然注意到了他的写作年份和时代背景,这对于理解作品当然是必须的,只是我想的却不止于此。因为我联想到了茨威格和雨果的一些主题,关于时代,关于战争……或许有些人更喜欢读那些小说(我不得不羞愧地承认,即某些有更强烈的故事情节的小说),可是这不是评述一位作家是否更加伟大、一部作品是否更有资格被称为经典的标准。作家有共同的责任——对这个世界不言而喻的使命感,但是在不同的时代,根据不同的背景,它会被细化成不同的主题。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乱世则说战争中的人性,和平时代则讨论人的情感心理……

  另,书首那一篇讲演的节选片段给我启发很大,它像在我狂热地探索精神世界时出现的一种招魂之声,提醒我文学也应该滋根在所寄身的这一片现实世界中,如果说这种思想已经被以前的我明晓的话,它的作用就在于教会我“再次经历出生”。

  (2015年12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美洲豹阳光下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