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失眠夜看的哲学书》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5-14 00:29: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失眠夜看的哲学书》读后感锦集

  《失眠夜看的哲学书》是一本由[日]小川仁志著作,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眠夜看的哲学书》读后感(一):有意思

  #读书.04月.02.31#2018年4月4日,花了4小时25分钟看毕《失眠夜看的哲学书》。一本哲学的入门书,用哲学的方式来看待贴近生活的问题。如哲学怎么解释人的情绪,快乐其实就是要学会接受苦闷,不安其实是支撑你活下去的力量,轻视其实是你对平等的期许;如哲学怎么认知我们自己,意识是什么,生命故事什么,家庭是什么;还有就是教你学会用哲学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情趣。其中有些观点,还是刷新了我的观念,比如我们为什么会去吵架,就是因为我们很想说服对方,我对自己说,为什么非要说服对方呢?各自存有自己的想法就好了;快乐的前提就是你首先要接受那些不快乐的东西;孩子也是有独立人格的存在,要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理解,首先也是要理解和尊重他;家人其实为了活下去,相互帮助的集体等等等等。蛮好的一本轻松的哲学入门,也许有点鸡汤,但是鸡汤的高大上。

  《失眠夜看的哲学书》读后感(二):我是一只嗜睡的猪——《失眠夜看的哲学书》

  虽然失眠与我无关,毕竟我是一只嗜睡的猪,每天都得睡够10小时,我才有清醒的大脑,或许这是一种心理病,不信你百度下。书中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睡觉。”确实如此,我喜欢睡觉,我也可以碰到枕头就睡着,我不失眠,但我也看《失眠夜看的哲学书》,按照着时辰,看到了凌晨十二点半,终于看完了。小川仁志肯定是一位看了很多哲学书的博士,写的哲学书,逻辑清晰、简单,能让人看懂,而且又有吸引力,里面涉及到的哲学概念和理论是超多的,至少可以让我们把他提到的那些哲学家的书借来看看,虽然可能看不懂。他利用概念或词语来概括某些哲学家的哲学理念,例如黑格尔的辩证思想,把负面的因素也考虑进来进行综合分析,还有“主仆辩证法”等等,觉得这样子的解释很清晰;另外一个是借用词源的方法来研究一些词语,用日语、英语、希腊语等词源解释法,阐释某些道理,例如放弃的意义,启蒙的意义等;第三个便是用通俗的生活哲学来介入我们多少个失眠夜苦苦追寻的真谛了。整本书像一个美丽的花园,让我们在其中,尽享其美。

  一切的东西都是什么,我们可以采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哲学理论,怀疑一切,重思一切,用我们通勤的时间、失眠的时间来思考生活、生命以及哲学。作者给予快乐、生气、不安、放弃、嫉妒等积极的意义,阳光的心态,把一切都想象成美好的。作者用“为什么”来思考所有的一切,包括符号、词义、物体、数字、颜色等,什么是美的,什么是答案,其实所有的一切都要以自己为标杆,人一方面是衡量一切的标尺,另一方面人也要用大自然这标尺来衡量一切,要结合起来,平衡、中庸,把一切负面的转化为正面的,例如买彩票的出发点是什么,决定了我们有怎样的心态。有时候睡不着也可以看看夜空、看看星星、看看枕边人,这全是一种幸福!

  y江焕明

  《失眠夜看的哲学书》读后感(三):好好睡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虚度年华;另一种人,过着有意义的生活。在第一种人的眼里,生活就是一场睡眠,如果这场睡眠在他看来,是睡在既柔和又温暖的床铺上,那他便十分心满意足了;在第二种人眼里,可以说,生活就是建立功绩……人就在完成这个功绩中享受到自己的幸福。俄国哲学家 别林斯基如是说。正如《失眠夜看的哲学书》所言,睡一觉事情就都过去了,有个好睡眠,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而对孩子来说,充分的爱、富于营养的食物、有规律的睡眠、大量的水,就是孩子所需。很多人年轻的刚做父亲母亲的青年男女会望着他们刚出生的健康小宝宝奇怪的说“哎呀,这么可爱的宝宝为什么总在睡觉啊?会不会有甚么事啊?”于是便会去询问查阅资料,于是会知道原来刚出生的宝宝在一天24小时的大部分时间里里除了哭闹吃奶解决大小便等的生存问题外会睡上22小时以上。噢,这时年轻的父母就会恍然大悟,啊,原来如此。通过婴儿的睡眠这无意中便揭示了人类的良好睡眠在人的发育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良好的睡眠是非常重要的身体修复过程,在睡眠中机体的内环境在积极的悄然修复我们白天遭受的伤害:来自社会环境的噪音、光污染、有害于身体的各种气体和微粒;来自于不良人际关系的冷漠、利益的纷争、勾心斗角、倾轧。。。。。。所有的等等都会让我们觉得疲倦厌烦,而往往经过良好的睡眠后会觉得这一切的不好都不重要了,我们又鼓起了前进的力量,又觉得有了面对这一切的勇气。

  是的在《飘》的故事里,女主人公无论白天遇见多么的危境到了晚上入睡前都会鼓励自己:“我要好好的睡一觉,醒了,又是新的一天!”你挣得了安适的睡眠,你就会睡得好;你挣得了很好的胃口,你吃饭就会吃得很香。这儿的情形和人间是一样的——你得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地挣一样东西,然后才能享受它。永远都相信美好的事会发生,饿了,该吃饭时吃饭,困了,该休息时休息。做大自然让我们做好的事,不虚度不敷衍不强求,努力过好现时所有的,珍惜现时所拥有的,创造美好的生活,快乐健康的活着。这便是这本书带给我的启示。

  《失眠夜看的哲学书》读后感(四):解救心因性失眠患者

  正如钱锺书先生所言:“有些人,临睡稍一思想,就会失眠;另有些人,清醒时胡思乱想,就会迷迷糊糊地入睡。”这两种情况时常在我身上轮番上演,令我犯困的思想往往是表述拗口内容抽象的哲学,令我失眠的思想,大抵是生活中琐碎的念头。而这本《失眠夜看的哲学书》竟然奇妙地把两者结合起来了。

  经典哲学固然有起学术价值,对于非科班出身的普通人又稍嫌艰涩,哲学普及读物就是很好的替代品。虽然是经过作者解读的哲学书,难免还掺有作者的想法,但娱乐性和实用性都大大增强,何况很多普及读物的作者本身也是哲学家背景,在理解上还是较为专业的。

  心因性失眠患者失眠的原因取决于临睡前的不同思虑,作者搜罗的这几十条应该足够囊括其中大部分了吧。

  首先是睡前的情绪波动,如快乐、生气、不安等等,七情六欲虽是人之常情,交感神经亢奋起来却非一时半会儿可以平静得下来,所以,就听作者侃侃从哲学的角度看,每种情绪背后潜藏的究竟是怎样的心态,要如何克服,最后回归平静。

  其次是对人生的探索,包括意识、生命、家庭、健康等,引申开来探讨真是没完没了,联想起经历的种种,各种事例都举不完。让作者言简意赅地剖析清楚这些问题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吧。实用主义哲学下,用知识解决问题,收获的喜悦就是前行的动力。

  更多的烦恼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穿衣吃饭,每日必经。不过,这有讨论的必要吗?如果一根经绕进去走不出来,借助哲学寻求解答也未尝不可。说不定可以翻开生活新篇章,从此改变生活态度,更珍惜当下普通的衣食住行呢。比方说上下班路上在拥挤的公共交通上如何保持愉快的心情,如何在繁琐的工作中发现乐趣,每天不得不做的事改变起来才更有价值。

  关于抽象事物的探索也会出现在失眠夜,双引号、球体、美、午夜零点,这一个个概念都用实际的例子解释一番,本也没什么神秘,善加利用倒时有惊喜,也会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譬如,悉心观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那么我们会成为更加豁达的人。这种由内焕发的气质比去美容院还要有效果呢。

  最后,还有关于提升未来生活品质的执念,诸如幸福、未来、甚至是彩票?尽管我们主要是心怀期待,想要迎来美满的结局,可也难免有期望落空闷闷不乐的时候,用一点哲学的思考方法回归平淡,然后宠辱不惊、朝气蓬勃地迎接次日的新篇章。当然,其间必不可少的是让我们转换心情的睡眠。

  作者分配在每个问题上的笔墨都不多,两三页解决问题,平息深夜还在勤奋运作的大脑。读者可以把它当作一本轻松的哲学书,闲来思考人生难题也是不错的消遣。亦可视为工具书,想想今夜因何失眠?归纳一下对号入座,按图索骥解开问题,然后踏踏实实关灯入睡吧。

  ——乙未年读小川仁志《失眠夜看的哲学书》

  《失眠夜看的哲学书》读后感(五):失眠者战胜失眠,拥抱幸福

  最近一直失眠,拿到这本《失眠夜看的哲学书》真是如获至宝。事实上,很多时候的失眠就是自己的心思太重而导致的,因而,每每失眠夜来临前我都有预感。而人为什么会失眠?无非是过于兴奋或是有些心思。

  如果是过于兴奋,倒是容易解决。一是在睡前不要做剧烈运动,二是睡前不要看刺激的、令人激动的电影电视或是书籍,三是睡前喝杯牛奶缓和一下心情。这样的话,可能就容易入眠了。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睡觉。”始终要把睡觉放在第一位,该睡觉的时候睡觉,最好是能有固定的时间,因为往往超过了某个时间段,人的大脑就会突然清醒,而无法马上入眠。我就是这样,一般晚上10点到11点间必须入睡,有时候这个时间还会推前,特别是困意来临的时候,就是大脑告知你应该去睡觉了,如果采取屏蔽大脑传达过来的信息,那可能就会受到大脑的惩罚——失眠!

  我每每会因为好看的电视而延迟睡眠的时间,结果导致困意全无,在床上辗转反侧,有时甚至到凌晨2、3点都还未能入睡。因为受到了这样的惩罚,所以我现在再也不敢屏蔽大脑传达的信息,毕竟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充足的睡眠,人的各项机能都会损坏。尽管每个人睡眠的时间不相同,但如何判断睡眠充足,我觉得主要还是看第二天的精神状态,除非你真的是身体极好,充满活力,否则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会因为前一天休息不好而或多或少影响到工作、生活。

  可若是有心事,那应该如何是好呢?书中有个例子,我觉得很不错,在此分享给大家:“我曾在电视上看到很受欢迎的搞笑艺人——Nightynine的岗村隆史先生说过,他就是把自己的矮个子当作卖点才走红的。这正是将负能量转变成正能量的辩证法构思。没错!我们需要坦诚地接受那些和别人相比略逊色的短处,将它转变成自己的个性。”如今,我们一直在倡导正能量,如何更好地发挥正能量的作用,我想就应该是把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许多心事,都是自寻烦恼的结果,有时,我们只是一味地从一个角度去看,而没有想过换个角度,就如这位搞笑艺人个子矮,如果他只是深陷在没有高个,不能做帅气艺人的泥潭里,就不能也不会去更好地挖掘自身搞笑的卖点,结果当然也红不了,更无法成为受欢迎的搞笑艺人。

  有时候,无伤大雅的自嘲、自黑也会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每个人的外貌构造是天生的,与其纠结着这些难以改变的东西,不如坦然面对,或者想着如何能让它发挥积极的作用,思路一改变,可能会少了很多烦恼,也不会因此转牛角尖,夜晚睡不着了。

  失眠夜里,多看看积极向上的书籍,例如这本《失眠夜看的哲学书》,今天已经过去,想想明天的美好,给自己换个心情,战胜失眠,更好地迎接明天的太阳,去拥抱幸福!

  《失眠夜看的哲学书》读后感(六):一日将逝,何以夜不能寐——《失眠夜看的哲学书》书评(下)

  

这是一本通俗读物,在阅读中大部分时间,你甚至感觉不到自己在读哲学书。

小川仁志:日本人气哲学家,京都大学法院学院毕业后,进入伊藤忠商事务所就职,后辞去工作立志成为人权律师但遭遇挫折,经历了4年半的物业生活后,进入名古屋市政工作。在市政府工作期间修完了名古屋市立大学人类文化博士学位,专业是公共哲学和政治哲学。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书的性格。

从作者的生活和职业经历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普通人群,普通生活的关心。所以书中的故事和案例才会选择最生活化的例子。尤其是第三部分生活事件部分其实表现了很多冲突和潜在的人性中恶的部分,但作者用肯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角度让我们能够温柔的面对这些人性中常常被刻意掩饰的部分。

将哲学概念融入到最生活化的场景中,有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

每一个章节会介绍一个哲学家关于这个问题的解读,可能是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也可能是由这个问题而引发的哲学思考。当然其中也有心理学学家,人类学家和艺术家的解读。总之每一个小故事下,都会有一个学者的观点,是满满的知识点的学习。介绍了五位有代表的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约翰·杜威;汉娜·阿伦特;伊曼努尔·康德;让-保罗·萨特。

图片来自网络

阅读本书的感觉,就如同和挚友聊天。诉说一日将逝,何以夜不能寐。

按照作者的构思,这本书只需要一个小时就可以读完,为什么呢?

因为你只需要在四个章节中找到最适合此刻你失眠的原因,找到那个困扰你的情绪、生活琐事和人生问题,从中找到方法,就可以美美的睡觉了。也本书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如果你:

喜欢轻阅读系列的书,每一个章节只有两三页,有故事,有方法,有哲理,相对口语化的文字形式。

喜欢泛心理轻疗愈的书,每一个章节都有多少情绪的感觉,人生的困惑,有解决情绪困扰的方法,有关于人际关系的解读。

喜欢生活哲思类型的书,每一个问题的角度和答案都能够让人进入深度思考,也许只是一句话,一个问题,一个答案、一个故事……能够打开你的视角,开始重新审视生活和人生的契机。

最后,如果你对限定时间的游戏感兴趣,试想凌晨23:00躺在床上,经过15分钟依然毫无睡意,这个时候,只需要一个小时,并且一个小时之后,你一定会有一个愉快的甜美的睡眠。阅读这样一本书,会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呢?

这本书不管从哪里开始读都没有关系,所以请你从最感兴趣的部分开始阅读吧。

祝愿你快些入睡……

图片来自网络

  《失眠夜看的哲学书》读后感(七):60分钟哲学催眠术:《失眠夜看的哲学书》书评(上)

  

60分钟用哲学催眠术助眠。

作者设定了阅读场景,扮演心理治疗师的角色,整理了睡前经常会陷入的情绪困扰,并且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给出解决方案。

虽然有些答案看上去有点像脑筋急转弯,但是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为什么非要陷入到问题中呢。换个思路,也许问题就自己消失了呢。

图片来自网络

这本书章节的划分、内容组织更像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接受一个来访者就入睡困难问题的咨询过程。这个逻辑甚至可以说是合理情绪认知疗法和催眠疗法的结合。

第一、二、三章对应情绪ABC理论;’第四、五章的内容则起到了冥想放松的作用。

第一章总结了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情绪,尤其是影响晚上睡眠的情绪有哪些,而这些情绪的哲学含义和生活应用有哪些?比较生动有趣的提出一种情绪状态,然后给出这种情绪肯定的积极的解答,让你即接受有可以转换思考的角度,如同太极推手的功夫。

第二章从影响睡眠的情绪切入,然后解析每种情绪背后的动力,也就是关于自我认知尤其是自卑与超越的部分,紧接着第三章用哲学和艺术的角度来解答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情,比如通勤,挑选衣服、吃饭、吵架、看电视、养宠物和社区生活等等,让我们身处在一个真实的世界,并且自己的所做所为,不仅不low而是更高级。

最后,则引入到希望和梦想的部分,经过一个小时的辗转反侧,也该进入睡眠了。那么进入睡眠应该是什么状态呢?就是怀抱梦想、希望、勇气和对明天或者的乐趣中。

刻意给读者设定阅读的时间。

图片来自网络

假设读者在23:00准备睡觉,15分钟后,依然睡不着,脑子里还在想着事情。那么从23:15至凌晨00:15止,你只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阅读,就可以读完这本书,并且轻松进入睡眠。

23:15-23:30

第一步,确定此刻失眠的情绪状态。大多数人失眠的时候脑子里会想各式各样的问题,并且飘忽不定,这些问题或者事件夹杂着复杂的情绪,或许觉得自己不够快乐、或许生在生气、或许是对未来的不安、嫉妒或者是与爱情相关。

快乐是什么?学会接受苦闷。生气是什么?执着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安是什么?支撑你活下去的力量。放弃是什么?把眼前的事情弄清楚。嫉妒是什么?把别人的生活当做自己生活的标杆。怜悯是什么?遇到了值得称赞的事情。轻视是什么?对平等的期许。爱情是什么?为了自己去思考。

23:30-23:45

第二步,确定情绪背后的动力以及关于自我的认知。同一件事情,由于认知不同,将产生不同的情绪,而在所有认知中,关于自己的认知又常常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地出现在午夜睡前。比如生命、生活、家庭、健康、自卑或是成就感等等。

意识是什么?人类存在意外的事物。生命是什么?上天交给自己的使命。动力是什么?成就感的衍生品。家庭是什么?相互帮助的集体。自卑是什么?值得关注的特点。命运是什么?能够成为生活强者的条件。健康是什么?一切活动的根本。

23:45-24:00

第三步,找到引起情绪的生活事件。通过第一步面对情绪,承认我们有某种情绪状态正在影响睡眠,并且知道这种情绪背后的语言及心理需求;再到第二步知道我们真正在乎的以及关于自己的认知,接下来,就是揭开心结或者叫解决现实问题的部分(一部分会先从问题入手而忽视了认知和情绪的问题,所以经常是道理懂,但是依然睡不着。)作者用的全部是最生活的例子,让自己思考的范围不超过卧室,最多也不会超过小区的范围。比如关于吃饭、吵架、看电视、养宠物和社区邻里生活等。

为什么要吃饭?想着遗憾的事情。为什么要工作?要生活下去就必须工作。为什么会吵架?确立自己的identitiy(本性)为什么看电视?影响自己明天的行动。为什么养宠物?宠爱自己。

00:00-00:15

第四步,想一想那些让人放松下来的事情。思考一些抽象的事情有利于帮助我们清空脑袋。如果你在看书的时候有认同感、有倾诉欲、有了对生活琐事的思考,这就是这本书的目的(给自己一个思考生活的契机)。不过夜已深,作者已然设定了阅读的时间,而在这个时间段,睡眠的重要性要强于哲学思考的。经过了第一章的同理心、第二章的认同感、第三章的倾诉欲,第四章作者引导我们思考一些可以让大脑放松的主题,比如关于无、没线条、颜色、美……这些是非常好的头脑瑜伽的过程。

球体是什么?让人对其背面产生兴趣的形状。颜色是什么?反映感性的东西。美是什么?让人放松下来的事物。午夜是什么?人生的重启键。

00:15-00:30 结束式。

最重要的当然是睡觉。

梦是什么?虚幻。幸福是什么?偶然间得到了满足。明天是什么?活着的乐趣。未来是什么?活在当下。彩票是什么?不求回报的爱。勇气是什么?抱有明确的目的。希望是什么?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睡觉是什么?给自己换个心情。图片来自网络

总体来说这是一篇不错的枕边读物,尤其适合喜欢请阅读的人。

上篇完结,请看下篇。

  《失眠夜看的哲学书》读后感(八):失眠夜唠上五毛钱的哲学嗑

  有些事情就是想不通,睡不着觉,怎么办?

  何以解忧?唯有思考!囧才才虽然做不到三省吾身,但可以先从“二”做起:

  一、有哪些事情做对了?

  二、有哪些事情做错了?

  在胸中写一部属于自己的《春秋大义》,以供明天的自己参考。

  千万种失眠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为四个哲学问题:

我X是谁?你X是谁?我X要干啥?我X在干啥?

  注:X根据个人口味酌量替换,比如TM,TMD,TNND等。

  我X是谁:身体是什么?

  身体是一切活动的根本。就算仅仅是疲劳,也会降低我们做事情的效率,提不起精神,当然也包括吃喝玩乐打游戏。

  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Merleau-Ponty, 1908-1961)开创性地对身体进行了哲学思考。他认为身体不只是一台机器,或者是医生的研究对象,而是我们感知世界的媒介。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经历和活动,都是通过身体开展的。身体是我们和世界互动的唯一途径。

  如果身体偏离了健康状态,周围的世界也会扭曲。对情况的认知开始不清晰,跟别人的交流变得不顺畅,更难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

  身体上的不健康,如果不加注意,会影响心情和情绪。有时候负能量的情绪恢复起来比身体还慢。

  所以,好好照顾你的身体吧,早点儿睡觉。

  你X是谁:家庭是什么?

  很多人会为了家人的事情而烦恼,因为家人的事情而睡不着觉。

  要对父母尽儿女的孝心,要操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要和兄弟姐妹和睦相处。

  当你睡不着的时候,会把家庭看成是因血缘关系而不得不绑在一起的命运共同体,恨不得削发为僧看破红尘一了百了。

  日本人有时称之为羁绊,表达的是“束缚”和“约束”的一面,宛如赤壁之战中的铁索连环。

  但这是非常被动(passive)和消极(negative)的理解。家庭更重要的主动(active)和积极(positive)的意义本质是在相互的帮助下更好地过成长。

  日本的很多大公司就扮演者家长的身份,照料者职员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中国更直接,直接用“家”来描述“国”:国家。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国是家。

  家人之间的矛盾和争执,大多是为了固执己见,试图统一彼此的价值观。可以家人毕竟不是一个人,每个成员拥有自己的价值观。

  年少的孩子也有独立的人格,没有必要强迫听从父母或成年儿女,去选择工作方式和结婚对象。年迈的父母也有坚持自己“成见”的自由。

  当互不兼容的价值观,作用在与两名或以上的家庭成员都相关的事情上时(太常见了:我想为你好,你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讨论就有可能升级为吵架。

  吵架就是无法通过讨论达成一致结果的那种状态。要知道,仅仅通过讨论和开会就能解决的事情真的很少。

  只有依靠经年累月的经历共同的体验,才能水滴石穿地形成统一的三观。

  从共同经验的意义上来说,就算没有血缘关系也可以成为家人。只要we们一起伐木一起累,we们就是伐木累。

  家庭的存在,是为了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单位、国家和家庭,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没有必要因为家人的问题而过度烦恼。

  多想想那些不是家人胜似家人的人,就会觉得轻松很多,帮助睡眠。

  我X要干啥:动力是什么?

  我们经常会在各类招聘启事中看到,要求应聘者具备“self-motivated”或者“自我驱动”的素质。

  这个要求,看起来跟“坚决拥护XXX”没什么区别,为啥呢?

  因为领导和HR无法确定你是否具备这样的素质,因为这种素质在短时间内不可证明也不可证伪。

  “自我驱动”是一种对人“自带鸡血”的期望。靠挂吊瓶被动输鸡血才有动力的人,跟咸鱼又有什么区别呢?

  通常情况下,那些挂在嘴上很容易的事情,往往做起来非常困难。自我驱动和不忘初心,就属此类。

  人的动力,如同汽车发动机,是一切事物的原动力、驱动力。最初的动力是为了得到奖励,还是为了某个初心?

  小孩子在学习方面,很难说有个初心,通常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结果,比如好吃的、好玩的、小红花,才能有动力。

  有没有办法可以自带鸡血,从外部驱动转化为自我驱动呢?当然有,苹果的乔帮主就是此中高手,不断挑战自己,stay foolish和hungry。

  乔帮主的师父是美国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的实用主义(pragmatism)。

  秘诀就是:动力是成就感的衍生品。

  实用主义不拘泥于以意识形态为主的大道理,而是希望找到一种方法能够得到所需的结果,史称“别扯黑白抓鼠好猫”派。

  在实用主义者眼里,知识只不过是道具,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目的。学习并不是为了获取知识本身,而是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之后的满足和喜悦,是成就感的衍生品,是自动驱动的源泉之所在。

  只要可以同学学习得到一定的成就感,不用谁来催,孩子们都会去学习。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于大人。

  初中的时候,囧妈妈给囧才才定了一套英语杂志的月刊,每个月寄到家,一年过去了从来没碰过。

  有一个周末,囧才才心血来潮,把整整一套12本杂志捏在手里摩挲把玩了一下,就这小小的成就感,促使他打开了第一本,做了第一套题……

  然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两天把12本全做完了。动力是啥?无他,唯那带有强迫症痕迹的酸爽趣味呗!

  这也许就是所谓这孩子“知道学习了”、“开窍了”的真实含义吧。

  我X在干啥:工作是什么?

  一想到明天还要上班,很多人就头疼,压力很大,不想睡觉也不想起床。

  发自内心喜欢自己工作的人是幸福的,他们的投入的状态非常令人羡慕,可惜这样的人寥寥无几。

  那么有办法让人喜欢自己的工作吗?

  其实劳动自古就有两个含义。哲学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 1906-1975)在《人的境况》中认为*,

  *注:还有第三类是政治活动(action),按下不表。

  奴隶们迫于生计的所做的肉体劳动叫劳作(labour),主要是为了维持生存需要。劳作的结果是生活必需品,具有消费性,但不具有耐久性。

  自由市民自发从事的生产和创造活动叫做工作(work),所创造的人工制品具备耐久性和工具性,不但不会被消耗掉,还会因为升级改良而更加稳固。

  这是一种描述分工的方法,《孟子》里也有类似的说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喜欢不喜欢一项工作,并不在于劳心还是劳力,工作内容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关键取决于是不是自愿的、主动的,而不是被迫的、被动的。

  只不过在现实生活中,越是出于被动心态的人,越宁愿从事机械重复劳力型工作。因为劳心型的工作,多属于创造性的工作(poiesis*),要被动地坚持下来困难更大。

  *poiesis: the activity in which a person brings something into being that did not exist before.

  作家、画家、教授、科学家、艺术家这种重脑力劳动者,混口饭吃的固然也有,但从数量和比例上看,会远低于重体力劳动者。

  好了,我看到你已经昏昏欲睡了,那囧才才再提供一个独门的简易的职业规划方法。躺下静静地想想,有没有一种工作,同时符合下面三个条件:

不给钱我也愿意做的(自愿)对社会是有个贡献的(有用)我干得也并不比谁差(擅长)

  要是真的没有的话,那还不赶紧洗洗睡了还等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失眠夜看的哲学书》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