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比姆黑耳朵》是一部由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执导,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 / 瓦莲京娜·弗拉基米罗娃 / Mikhail Dadyko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比姆黑耳朵》观后感(一):心里很疼
熬夜到半夜四点,在东方电影频道看完的。很感人,一直企盼会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比姆找到了主人,拥抱,亲昵,然而,渐渐的,情节转向残酷的一面,从小男孩的父亲开始,我觉得这只狗没有希望了,不会再见到它的主人了,直至最后看到结局,心里真的很难受。
《白比姆黑耳朵》观后感(二):娓娓道来的前苏联厚重人情冷暖
不同于日本的“忠犬八公”,也不同于八公的美版翻拍,以为是黑白老电影像是50年代摄制的,但不是,所以色彩和人物都有惊喜感。这种娓娓道来的前苏联厚重人情冷暖贯串全片,虽然接近三小时的长篇,但是一直吸引人看下去,好悲伤的结局,明明主人在回来的路上,终归没有团聚。全片三分之二讲别后遭遇,欢乐没有朝着希望来临,但是这个电影满满的正能量,爱狗的比仇对的多,那条三岁的忠狗也算是幸福过。它的主题:“这就是我们的俄罗斯,有冬天,也必然会有春天!”
《白比姆黑耳朵》观后感(三):想养狗的人一定要看
最早知道“白比姆黑耳朵”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品。儿童作品,大概是因为“大人“不会懂。
电影是1977年苏联出的 除了人物的好坏之分过于简单(害死比姆的蛇蝎女人应该被千刀万剐!) 没有一点造作强硬的色彩 我觉得还要好于近年火热的“导盲犬小Q" 后者虽然也很感人,但有点像爱护拉布拉多犬科教宣传片 而白比姆黑朵中的感情完全脱离了情节的限制 有俄罗斯那种博大苍凉的爱
想养狗的人要看一看 然后要照顾小狗到他们老死 不要让他们在别人家一直等你
《白比姆黑耳朵》观后感(四):比姆、导演与西湖
比姆是个另类,它就拿不到猎狗牌照。老记者是领养老金的受伤老兵,他不需要牌照,胸腔的弹片是他道德的通行证。比姆与老记者很好,所谓人狗情深。我觉得苏联人最不信妖仙鬼怪,所以这部电影没有曲笔戏说,如同聊斋人蛇之恋以至西湖的水都是眼泪珠子——虎跑泉水咸得够劲!杭州人天天喝。
我们接受它,主因在那段时间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苏联泊来品。我们对它有着油画一般质地的认识,它不像我们的水墨画那般缥缈空灵,避重就轻。——当然,最终我们还是反对苏货了!如同现在享用并空喊着反日货、美货、韩货,我们是一群教条天尊!。我们反自己的吗?我们似乎从来都没有勇气,除非别人挥刀砍来!
我不会让比姆死,因为老记者还活着!我会让他继续下去,痛苦或者痛苦着别人,那样会更现实主义,多好。
导演让比姆死了,愚蠢的事,中国影评们少了个风景宜人的“东湖”。
《白比姆黑耳朵》观后感(五):善恶只在一念之间 愿人间值得 世界和平
参加的一次公益观影活动看的,电影开头的一片植物田很美,剧中关于善与恶,美好与丑陋的讨论,以一只流浪狗与无依无靠的男主互相取暖拉开序幕。
在那个特殊的战争年代,影片从小小的细节里,映射了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比如狗狗的死,心脏上的弹片等等,战争始终是人们心头上的病灶,美好终究还是少数。
那时医生对此说了一句话,大意是有形的子弹可以取出,无形的子弹才是真麻烦。无形的子弹无疑影射着恶,却和“有形的子弹”有一定的联系,包括尾声抓狗的看门人说“我背上也有弹痕”是否也是在用战争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呢?
再来说一段题外话,神奇的是,在这特殊的三八妇女节,看完这部电影回家的我,在路上也遇到了一只很可爱的白色泰迪,它一路跟着我,眼神里充满着期待,追随到电梯口,它似乎在期待我把它带回家,然而我却心有杂念,联想到好多,感觉承担不起养狗的责任,也不知是不是另一种恶的我了?
《白比姆黑耳朵》观后感(六):是什么让一只狗如此执着
人自诩自己比动物高档,因为我们有感情,我们会表达...
那么是什么让比姆如此的执着追寻着主人
爱,就这么简单的一个字
因为爱,它的主人不放弃任何一个证明它是纯血统的机会
因为爱,它追寻一路只为找到它的主人
尽管,被毒打,被铁轨夹,被欺骗,它从不放弃
即使最后一刻,撞死在囚车里,它想的依旧是它的主人
是什么赋予一个动物求死的心,依旧是爱
我深深的被震撼住,我一直以为动物的想法很简单,他们的记忆很短暂,也许这一刻它爱你,下一刻它也许就会为了更好的食物抛弃你。这一刻,我明白自己错了,狠狠的错了。
动物不善于表达,他们不能言语,只会拙劣的对你摇摇尾巴,舔舔你的脸,但是他们的感情绝对是真挚的,没有任何欺骗的。
比起如今,我们这些自认高贵的人类,为了利益出卖朋友,为了金钱搞得家庭破碎,他们高贵的多,聪明的多。
人...真的应该反省,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诱惑多多,该如何保持最简单最纯真的心呢?
《白比姆黑耳朵》观后感(七):被冻住的忧伤缓缓融化
五星,六星,还是几颗星,想起当年的那套散文集,白天的星星,再多的星星对这样的电影也是不够的。
俄罗斯的忧伤被土地牢牢地咬在记忆里,但慢慢地松软了,一点点就像海浪一样,不过这个海浪大部分还是泥土,黑压压的泥土卷过来,哪怕沾着再多的白雪。
白桦林,金色的落叶,微风吹过老人,吹过比姆,原来都是梦里的幻想。
老人带着狗回到自己的屋子,都是书,都是回忆,都是孤独,都是相依为命的牵挂,老人看着长得不一样但还是很优秀的狗,喃喃自语,说得多了,狗向老人学会了忧郁,所以离不开了老人,忧郁是什么,不是刀,不是酒,只是看着你的眼神,那稠稠的时间裹着,忧郁就这么把你拖进不属于你的地方,那个地方叫做故乡。
有很多好人,有很多坏人,大家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面对着没有主人的比姆,主人正在遥远的莫斯科取出小一快弹片,俄罗斯有冬天,俄罗斯也有春天,但春天的时候我们都很匆忙,我们只有在冬天的时候才会想起来还是活着,活在这个不知道何处是故乡的地方。
没有悲伤,没有崩溃,只有轻轻地一句:它不在这儿。然后是孤独的枪声,然后是春天来了,春天总是来了。
忘记吧,忘记这个世间曾经有过这样的人,这样的狗,至少忘记曾经有过这样的电影。
忘记吧。
《白比姆黑耳朵》观后感(八):无家可归的狗都有过主人
-瞧!这么个丑家伙
-不是丑家伙,是小可怜儿
-它的主人呢?
-它没有主人,以前有。无家可归的狗都有过主人。这小狗曾经住在乡下的一所破旧的小屋里,从不给主人添麻烦,干活也卖力。后来他们搬家了,主人分到了一所漂亮的住房,于是狗被赶出来了
-你真的知道还是你编的?
-不是我编的,是生活编的
-它这样怎么活啊?我来养它吧!来!到这儿来!过来!过来!别跑儿,往哪儿跑,我总会抓住你的!你们走吧,我会抓住它的!
-它不会跟你走的
-它会的!
-现在它不相信人了
-我真羡慕你
-羡慕我?
-多美好的职业啊!能从心脏里取出弹片,解除人的痛苦
-你别这么说,有形的弹片越来越少了,可另一种无形的弹片继续在害人,医生对这个无能为力,这是属于你的职业范围
《白比姆黑耳朵》观后感(九):《白比姆黑耳朵》:忠犬寻主的风雨路
文/拾荒者
比姆的忠心让我最为感动,为了寻找远在莫斯科治病的主人,它风里来雨里去,用一颗小小的心见证着人世间的冷暖周遭。而比姆的悲惨命运让人深感惋惜之余,也毫不保留地抨击了关于社会上善恶不分、缺乏怜悯之心的人们,尤其是那位屡次想害死比姆的那位自称是“正直的”妇女。
人们对于一只狗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是整个社会态度(精神面貌)的一个微小表现。热心并且具备正确判断是非的人们始终是大多数的,但他们也时不时被一些社会上的小人的言行迷惑着。幸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比姆在寻找主人的经历中,还是多次受到热心人们的帮助才得以脱困。可怜的比姆,终日陷入对主人的相思,即使受伤,也从不停止寻找主人的踪迹。
有时候,人也会像比姆一样,面对一件事或一个爱的人,总不辞劳苦地去追寻。而我们在追寻的过程中,也历经了人世间形形色色的遭遇和对待,生命从探寻源头之外衍生出更为复杂的社会意义,那是关于生命与道德价值、精神风貌甚至是伦理的纷繁复杂的关系,是牵制性的,是舆论指向的,也是饱受批判的。
比姆的故事,对于任何人来说,单纯的同时又富含现实意义,但在人与狗的真挚友情的表达上来说,是相当令人感动的了。而且,电影里的野外取景也是充满了柔和的质感,流露出了丝丝伤感的缅怀,是安抚伤痛,也是回忆曾经的快乐。
《白比姆黑耳朵》观后感(十):“狗情”动人
有一只狗用忧郁的眼光
在寻找他走失的主人
不知道左小祖咒有没有看过这部,也许他真的很懂狗吧,我是不懂的,由于碟面印错的缘故,居然先看完了下集,更居然在当时毫无察觉,因此关于影片的观感仅仅是来自于下集。
影片告诉我们狗是很有感情的动物,尤其是对“有感情”的人而言,比“没感情”的人更值得信赖,所以狗比某种人更高级——与生物学无关。如果某个国家流浪狗的数量剧增,不是因为狗的繁殖能力,而是说明他们国家“有感情”的人太少,当然也可以用同我一样的借口——“不懂”。
最早知道这部影片来自于十年前买的一本可以当枕头用的《VCD典藏宝典》,那里头好象是将它归到什么“实验探索”类影片中,说是什么通过狗的目光来看人情世事,于是非常好奇,剧烈向往之。现在看来满不是那么回事,倒是想起朱里奥·密谭的《牛》挺符合书中的“实验探索”精神,而这部“狗”仍是一部以情动人的再正常不过的剧情片,所特殊的是以“狗情”动人,因为主角是一只名叫比姆的黑耳朵的狗。
比姆热切思念它因伤住院的主人,数度离家去寻找,却因少数居心叵测的恶狗人士的暴行而历尽艰险,另一厢又因不少心地善良的爱狗人士的善举而化险为夷。如此好莱坞式的剧情简介可能会误导一些准备掏腰包买碟的电影爱好者,实际情况是作者并未花多少心思去钻研剧情的复杂性,而是着力于发掘那份“狗情”,用以动人,动人到最后狗死在了关疯狗的检疫所的破车里……
又想到一部片,我们国家生产的《卡拉是条狗》,这片里说的可是人对狗的情,简称“人情”。为什么只要跟狗有关的电影总要谈谈情,人情狗情,孰重孰轻,孰分你我——掏钱吧。
单位值班的老头养了不少年狗,用以夜间放哨,有各品种的狗,也不知它们“狗情”指数几何,在“不懂”的人眼里,它们最大的爱好是屁颠屁颠地跑出门去谈恋爱,并于某个未知的时刻莫名消失。因为黑耳朵的白比姆的不幸遭遇,愿它们狗年吉祥。
http://www.blogcn.com/user18/mooro/blog/28134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