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丰子恺自述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5-13 04:40: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丰子恺自述经典读后感有感

  《丰子恺自述》是一本由丰子恺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丰子恺自述》精选点评:

  ●可惜不是作者自己选的。

  ●同样类型的文章~没有高尔泰写的好~

  ●相见恨晚

  ●三点记忆尤深,一是他始终活在童年印记里,决意不肯出来,且是个幸运儿。二是他对曹聚仁一饭之恩的耿耿于怀,可见他平生遭受波折之少。三是缘缘堂兴建和毁坏,看得出他的趣味属于高端小资。

  ●还是画好

  ●从丰子恺手中看出中国由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到文革时期的种种遭遇,期间对丰子恺的独立思想及行动力赞于佩服,试问现在有多少人 能做到丰子恺的一半?

  ●抗战的那部分当时看了很久,每天打开读一小段,精彩更惊心,得放下缓一天再继续。

  ●前半段很好。尤其是讲怎么学习的部分。真学霸。后面很无聊。作者略清高

  ●文笔洗练,大师按照自己生平写的一片片文章,读起来有趣而且真诚,而且还能窥到当时个人命运被大时代左右的传奇与无奈。

  ●丰子恺的一系列自述性文章,从少年到老年,中年民国篇幅居长,建国后的一段文字也很有意思。难得之人~

  《丰子恺自述》读后感(一):赤子

  

丰子恺、胡兰成、鲁迅、夏丏尊……不管日后生活如何,这些散居在杭州周边的浙江人所写的自身童年往事与当地风俗习惯都大抵相似。平淡温和、喜忧俱存,赤子之心。

且相较其他人,丰子恺身上的“战斗性”最不明显,只在缘缘堂被毁、日寇铁蹄犯我疆域时才有爆发;即便在文革时写的那些自省书,也不见得有那种浮夸的、做作的悔过之意。“生命需要宁静,切勿喧哗。安安静静地来,安安静静地走。”

  《丰子恺自述》读后感(二):精华笔记

  

一、童年经历

1898年,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东北部一个叫石门湾的小镇。丰子恺的父亲是个传统的读书人,中过举人,在当地开了家私塾,颇有影响力。父亲是丰子恺的启蒙老师,父亲身上读书人的风雅讲究一直影响着丰子恺。丰母则是一个能干、务实和坚强的女人,在母亲严厉的敦促下,丰子恺书读的很好,很小就在杂志发表过文章。丰子恺喜欢画画,还被老师称为“小画家”。

二、学画生涯

17岁时丰子恺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里丰子恺遇到了人生最重要的老师李叔同。

李叔同是中国现代音乐、话剧、西洋绘画的先驱,后来的佛教高僧。李叔同教丰子恺美术和音乐,尤其是素描。在李叔同的指导和鼓励下,丰子恺爱上了素描,学会了观察世界的新方法,并决定把绘画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丰子恺游学日本10个月,苦练音乐和绘画,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即用西方的构图加上东方毛笔画法,再辅以几句话点题的方式画漫画。这种通俗简洁的方式,从小商小贩到老人小孩,甚至文盲都看得懂,让丰子恺的画很快流行起来。

三、逃难岁月

回国后丰子恺和朋友在上海创办了开明书店和立达学院,做音乐和美术教师。“一二八”事变后,为躲避战乱,丰子恺回老家避难,并亲自设计建造了居所“缘缘堂”。这段时间,丰子恺创作《漫画日本侵华史》。当就在这本画册即将完成的时候,1937年日本人占领杭州,石门湾惨遭轰炸,死了一百多人,缘缘堂也毁于一旦。

丰子恺带着全家十几口人,挤上一条小船,仓皇逃离。逃难途中,他担心《漫画日本侵华史》被日军缴获,引来杀身之祸,将手稿尽数丢入河中。但是,他并没有因恐惧停下画笔,逃亡的几年中,他不断有作品出版,控诉战争、杀戮带来的创伤,呼吁和平与安宁。

四、创作《护生画集》

早在1928年,为了给当时已经出家为僧的老师李叔同庆祝50岁生日,丰子恺创作《护生画集》第一册,共50幅画,劝导人们不要伤害生命。1938年李叔同60岁,丰子恺流亡到广西,在炮火中画了《护生画集》第二册60幅画作,给老师祝寿。李叔同回信道:“我70岁时,请你做护生画第3集,共70幅;80岁时,作第4集,共80幅;90岁时,作第5集,共90幅;百岁时,作第6集,共百幅。”

丰子恺收到此信,倍感责任重大。时局凶险,生死难测,但是师恩如山,又岂能辜负。于是他回了8个字“世寿所许,定当遵嘱。”

在《护生画集》第二册出版后的3年,李叔同去世。不过丰子恺始终没有忘记给老师的承诺,1949年他在厦门闭门三月完成《护生画集》第三册。1961年和1965年,《护生画集》第四册和第五册在新加坡出版。1973年,文革中,丰子恺被下放到农场做工,中间因患肺病回家治疗,于病中偷偷完成《护生画集》第六册的100幅画。之后,丰子恺肺病恶化,最终转为肺癌,于1975年去世。

五、那些丰子恺喜欢的...

第一,爱孩子。

丰子恺把自己称作“儿童崇拜者”,喜欢和孩子一起玩耍,在他的漫画和作品中出现最多的也是小朋友。他在孩子的世界找到了成人世界里所没有的真诚、快乐和自由。

第二,爱猫。

丰子恺养过三只猫。他给每只猫都写过文章,说猫是一切人喜爱的动物,能化岑寂为热闹,变枯燥为生趣。在丰子恺的画中也到处可见猫与人和谐的生活在一起的画面,在丰子恺心里,人与动物始终是平等的。

第三,爱音乐。

丰子恺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先驱,他给贝多芬、莫扎特等音乐家都画过漫画,创作和编辑过《音乐常识》、口琴、钢琴演奏技法等书,致力于把西方的音乐理论介绍到中国。他自己也喜欢唱歌,会弹钢琴、拉小提琴。他还主持发行了《美育》杂志,对他来说美是安放生命与心灵最好的所在。

第四,爱喝酒。

丰子恺非常爱喝酒,到去世前还说自己每日可饮黄酒一斤。他提倡适度饮酒,认为喝酒因节制才风雅。不过,在家人团聚、抗战胜利等特殊的日子,他也会喝得大醉。

  《丰子恺自述》读后感(三):文摘

  我的父亲孜孜兀兀地在穷乡僻壤的蓬门败屋之中度送短促的一生,我想起了感到无限的同情。 只有这个疤,好像是“脊杖二十,刺配军州”时打在脸上的金印,永久地明显地录着过去的事实,一说起就可使我历历地回忆前尘。仿佛我是在儿童世界的本贯地方犯了罪,被刺配到这成人社会的“远恶军州”来的。这无期的流刑虽然使我永无还乡之望,但凭这脸上的金印,还可回溯往昔,追寻故乡的美丽的梦。 大凡研究各种学问,往往在初学时尝到甜味,一认真学习起来,就吃尽苦头。 故美不一定要工致富丽,简单的尽可以美。 自从到了杭州以后,我的心犹似暮春的柳絮,随了机缘与风向而乱走,全不抱定自己的主见。这曾使母亲消受屡次的烦忧。 我听到他这两句话,犹如暮春的柳絮受了一阵急烈的东风,要大变方向而突进了。 世间不复有伯豪的影踪了。自然界少了一个赘累,人类界少了一个笑柄,世间似乎比从前安静了些。我少了这个私淑的朋友,虽然仍旧战战兢兢地在度送我的恐惧与服从的日月,然而一种对于世间的反感,对于人类的嫌恶,和对于生活的厌倦,在我胸中日渐堆积起来了。

  从此我对于学问相信用机械的方法而下苦功。知识这样东西,要其能够于应用,分量原是有限的。我们要获得一种知识,可以先定一个范围,立一个预算,每日学习若干,则若干日可以学毕,然后每日切实地实行,非大故不准间断,如同吃饭一样。

  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

  这会儿因整理旧书而重寻旧事,好比把一张褪色的照片用线条来重描一遍。虽然失却了照相原来的写实风,却另得了一种画意与诗趣。

  而举头眺望窗际,不复是雨雪霏霏的冬景,已变成明媚鲜妍的春光了。心头闪过一阵无名的感动,这种感动和艺术的心似有同源共流的关系。

  老实说,我的惊惶与恸哭,在确定他必有死的一日之前早已在心中默默地做过了。

  模仿这种认真的精神去做社会事业,何事不成,何功不就?我们对于宗教上的事情,不可拘泥其“事”,应该观察其“理”。

  把人物当作风景看,叫作“艺术的绝缘(isolation)”。就是屏除一切传统习惯,而用全新的直觉的眼光来观看世间,便不分这是人,这是山,这是水,即所谓物我无间,一视同仁的境界了。把风景当作人物看,叫作“艺术的有情化(personification)”。就是把感情移入于万象中,视山川草木为自己的同类,于是万物皆有生命,皆有情感了。

  庭中柳树正在骀荡的春光中摇曳柔条,堂前的燕子正在安稳的新巢上低徊软语。

  我原想为长闲的春昼找些点缀而走出门口来的。

  似乎能够考得进去,便有无穷的后望,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吃用不尽似的。

  其一人做了他们的父亲或丈夫,体验着小别重逢时的家庭团圆之乐,另一个人呢,远远地站了出来,从旁观察这一幕悲欢离合的活剧,看到一种可喜又可悲的世间相。

  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

  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骂之惟解笑,打亦不生嗔。对境心常定,逢人语自新。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

  自己立刻化身为二人。其一人做了这社会里的一分子,体验着现实生活的辛味,另一人远远地站出来,从旁观察这些状态,看到了可惊可喜可悲可哂的种种世间相。然而这情形和昔日不同:昔日的儿童生活相能“占据”我的心,能使我归顺它们,现在的世间相却只是常来“袭击”我这空虚寂寥的心,而不能占据,不能使我归顺。因此我的生活的册子中,至今还是继续着空白的页,不知道下文是什么。也许空白到底,亦未可知啊。

  有时追谈战兴以前的生活,有时回顾仓皇出走的光景,有时详述各处所得的见闻,有时讨论今后避地的方针。感叹咨嗟,慷慨激昂,惊愕忧疑,轩渠笑乐,好比自然界的风雨晦明,变化无定。

  杜衡芳芷所生,无非吾土;青天白日之下,到处为乡

  忧患而不进步,未必能生;安乐而不骄惰,决不致死。

  只有希望中的幸福,才是最纯粹,最彻底,最完全的幸福。

  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义之所在,视死可以如归,何况区区身外之物?情所不甘,一毛也不肯拔,何况拱宸桥船里崭新的丝绵被与衣服呢?

  弥高弥坚、忽前忽后而亦庄亦谐的谈论,就在水烟换香烟、香烟换旱烟之间源源地吐出来。

  哎,人生此世,有时原只得作如是观。

  中国之所以有今日,实因人太聪明,不肯用笨功的缘故!

  乐莫乐于新相知。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我想诸生之心肠必非木石,所以能哄堂大笑者,大约战祸犹未切身,不到眼前不能想象。

  总之,艺术不是孤独的,必须与人生相关联。美不是形式的,必须与真善相鼎立。

  南国的冬日,骄阳艳艳,青天漫漫;而予怀渺渺,后事茫茫。

  全为实利打算,换言之,就是只要便宜。充其极端,做人全无感情,全无意气,全无趣味,而人就变成枯燥、死板、冷酷、无情的一种动物。这就不是“生活”,而仅是一种“生存”了。古人有警句云:“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因为作诗就是做人。人做得好的,诗也作得好。

  这种笑的滋味,半甜半苦,半喜半悲。所谓“人生的滋味”,在这里可以尝到。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也。

  《丰子恺自述》读后感(四):艺术源于生活

  丰子恺的小画,我看过一些,聊聊几笔,甚至画中人物没鼻子没眼睛,却能让你感觉到孩子屙了,孩子尿了,孩子哭了,孩子闹了,多是家里家外街头巷尾的生活琐事,多是孩子情景,很温馨,隔几年再看也不厌,为何,人活着都离不开生活,源于生活的,很容易产生共情。丰子恺有篇文章“谈自己的画”,文中未写如何画画,而写了跨度十年的生活和心情,多是亲子光景,他说“我的画和我的生活相关联,要谈画必须谈生活,谈生活就是谈画。我的画既不摹拟什么八大山人、七大山人的笔法,也不根据什么立体派、平面派的理论,只是像记账般地用写字的笔来记录平日的感兴而已”。

  《丰子恺自述:我这一生》,这本书是我在浏览多抓鱼时偶然看到,毫不犹豫买下来,作为睡前灯下书,每晚两三章,一字不落看了很久,看完放置书架也很久,最近一次跑步时,莫名又想起这本书,不自觉打起腹稿,有些话想说,那就写下来吧。丰子恺的这本书像他的画一样,非常生活化,写家世,写童年,写同伴,写求学,写育儿,写创作,写逃难,写解放后“自新”,写晚年父子温情相濡,琐琐碎碎,多是生活小节,直抒胸臆。书中生活场景多,命运波折多,作为读者,遇到生活中的琐碎事愁苦事,不免会说:“哎,你看人家丰子恺……”。 我女儿澄澄尚幼,按我母亲的话说,是缠手的孩子,父母和我们夫妻四个大人被澄澄牵制住。老婆晚上常说:“你看,这一天下来好像什么事也没做成,被她缠死了”。我说我们还好吧,才一个孩子,你看人家丰子恺,二十一岁结婚,婚后几乎年年生一个孩子,一连生了六个,得了“子烦恼”,率妻糊口四方,入不敷出,更何况在那离乱年代,孩子不都长大成人了嘛,最小的儿子新枚,是老妻不育十年后生的,是在避乱桂林时生的。很多人常觉得孩子是生活工作的“麻烦”,可能没想到,孩子也可以是创作的源泉。有一次,我一边看着澄澄一边对老婆说,孩子让你高兴让你烦恼,都是触动神经的结果,激荡着你的情感,这些生活片段,甚至眼前短短一瞬,都是很好的素材,都可以描画出来,如果能把情感揉进画里,真是接地气,这便是艺术源于生活。我用手比着澄澄说,如果有人和你一样孩子也这么大,碰巧看到你的画,会是多么的亲切。丰子恺说:“把日常生活的感兴用漫画描出来……把日常所见的可惊可喜可悲可哂之相,就用写字的毛笔草草地图出来……这事在我约有了十年的历史,仿佛是一种习惯了”。 我们寓居成都,异地创生,生活不免有些艰辛,有些拮据。一场新冠疫情更是无妄之灾,我们本本分分做人老老实实做事,都不成,整个国家封了,几个月不能有收入。老婆常喟叹,我们怎么什么都没有啊,同龄人好想都比我们过得好。我说我们还好吧,你看人家丰子恺,在那战乱年代,躲避战火流离失所十年,靠自己的能力,养活一大家人,不止活的好好的。或是那丰富刻骨的经历,成就了他那饱满的人生。家宅缘缘堂毁于炮火,一贫如洗,由于平生不善守钱,逃难时家里仅剩数十元现款,奈何之时,六个孩子说:“我们有”,把多年的压岁钱拿出来,凑得四百元,充作全家十一人的逃难之费。我对老婆说的很轻松,内心却不免有些凄凉,不免有些自惭形秽,是啊,丰子恺一人可以养活十一口人,我呢。不过,再一转念,这个时代,又有多少人可以凭一己之力养活十几口人呢。阿Q一下。

  丰子恺的拼劲很大,书中有一篇文章“我的苦学经验”,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自叹弗如。特别是自学英语花费的“笨功”,把一本书中所有的生词写成纸牌,放在匣中,每天摸出来记诵,记牢的纸牌放一边,记不牢的放另一边,以便明日再记。每天温习已记牢的,勿使忘记。等全部记诵了,然后读书,那时便觉得痛快流畅。这真是个好办法。

  丰子恺写母亲,文笔很是独特,在我看来不失为经典之作。文章篇幅不长,正好三个页面。写母亲分为七个片段,对应丰子恺从小到大七个年龄阶段,这七个片段描绘出七个画面,每个画面都有一把八仙椅子,在老屋的西北角,每个画面母亲都坐在那把椅子上,随着每个画面的变换,母亲渐渐老去。感觉丰子恺把绘画技法用在了文章上。 写李叔同上音乐课,上美术课,排练话剧,不同时期着装,贯穿的主线是“凡事认真”。李叔同从翩翩公子到留学生到教师到道人到和尚,每种身份文中都有交待——每做一种人,都十分像样。丰子恺受教于李叔同,颇多。

  丰子恺的作文全是从夏丏尊学习的。也是从这本书中,我对夏丏尊有了些许了解,以前只知其名,甚至一直读成夏“丐”尊。进而买了夏丏尊几本书。丰子恺的文笔,整本书读下来,感觉有些啰嗦,或许是丰富的情感和丰富的经历使然,不如夏丏尊的文笔质朴简练。 丰子恺家境殷实,祖上开有小染坊,雇了一些佣人,一直传续下来,到丰子恺还盖起了楼房——缘缘堂,奈何生逢乱世,祖产化为炮灰,真是造化弄人。透过文字能够看出丰子恺有着士大夫似的清高,有着传统文人的意趣。 书的第五部分“日月楼中”,是解放后的文章,网上有不少评论,有人说辣眼睛,有人说迎合主旋律,还有人说为了自保。以前我对道听途说的文革中的一些文人,也是这种看法,但现在经过观察新冠肺炎期间绝大多数文人能士的沉默,突然感觉,那样太片面,应该换一种说法。至于何种说法,一时还想不出。

  《丰子恺自述》读后感(五):丰子恺:生活总是不易,妙笔总能生花

  中国现代文艺史上,如果有通才的话,丰子恺当之无愧。他无论在文学、绘画还是书法、音乐、翻译等领域均有很深造诣。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禀赋奇异、风骨高迈的传奇人物。日本著名汉学家吉川幸次郎称他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你一定会好奇:这个"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有着怎样的生平呢?让我们一起去揭开丰子恺的“真面目”:

  丰子恺,乳名慈玉,学名丰润,又名仁、仍,字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1898年11月9日生于浙江石门镇,1975年9月15日在上海病逝。

  他是中国现代漫画的鼻祖,是中国现代受人敬仰的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翻译家、书法家。

  《丰子恺自述:我这一生》名为“自传”,实为丰子恺有关自身经历的部分文章的结集。这本书按照时间顺序,选取了三十五篇丰子恺的自述散文,涵盖了丰子恺幼时至耳顺之年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内容涉及他的童年回忆、求学之路、笔墨生涯、历史流光和生活随感等,形象勾勒出了一代艺术大师六十余年的人生轨迹。

  在书里,丰子恺除了介绍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还真实记录了石门湾的市井人情,为我们展现了浙江边城古镇的淳朴风情。

  他写自己:“七岁入塾即擅长丹青。课余常摹古人笔意,写人物花鸟之图,以为游戏。同塾年长诸生竞欲乞得其作品而珍藏之,甚至争夺殴打。师闻其事,命出画观之,不信,谓之曰:‘汝真能画,立为我作至圣先师孔子像!不成,当受罚。’某从容研墨伸纸,挥毫立就,神颖晔然。师弃戒尺于地,叹曰:‘吾无以教汝矣!’遂装裱其画,悬诸塾中,命诸生朝夕礼拜焉。于是亲友竞乞其画像,所作无不惟妙惟肖……”

  他写家乡:“我的故乡石门湾虽然是一个人口不满一万的小镇,但是附近村落甚多,每日上午,农民出街做买卖,非常热闹,两条大街上肩摩踵接,推一步走一步,真是一个商贾辐辏的市场。我家住在后河,是农民出入的大道之一。多数农民都是乘航船来的,只有卖柴的人,不便乘船,挑着一担柴步行入市。 ”

  难怪郁达夫当年就指出:丰子恺的散文有哲学味,“人家只晓得他的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在他的画笔之上”。

  丰子恺的一生,以1937年为界,分为两个大阶段。前半生前的安居乐业阶段和后半生的颠沛流离逃难之旅。

  安居乐业的阶段,是《丰子恺自述:我这一生》中试水绘画、拜师学艺、赴日游学、结婚生子、创办学校过着与人无争世俗生活的岁月。从丰子恺把人生看做三层楼来攀登:“第一层是物质生活,第二层是精神生活,第三层是灵魂生活。”足以见得。

  然而生活并不总带着笑脸。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年近四十岁的丰子恺拖家带口逃难,几乎跑遍了南方各地,一路接触了社会各层面的人物,目睹老百姓在战争里的生活变迁。

  跟安居乐业阶段相比,丰子恺的心境则超然了许多,从他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来:“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清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巴金曾这样评价丰子恺:“我的脑子里有一个‘丰先生’的形象:一个与人无争、无所不爱、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

  日本著名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缘缘堂随笔>译者的话)中说::“我觉得,著者丰子恺,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这并不是因为他多才多艺,会弹钢琴,作漫画,写随笔的缘故,我所喜欢的,乃是他的像艺术家的真率,对于万物的丰富的爱,和他的气品,气骨。如果在现代要想找寻陶渊明、王维这样的人物,那么,就是他了吧。”

  正是这种真率与超然,造就了丰子恺文章与绘画的独特魅力。纵观丰子恺的一生,一直不停地在拓展自己人生的宽度和厚度,尽管他《旧话》中一再强调:“ 我的一生都是偶然的,偶然入师范学校,偶然欢喜绘画音乐,偶然读书,偶然译著,此后正不知还要逢到何种偶然的机缘呢。”这些偶然与其说是运气,不如说是努力的必然。在《我的苦学经验》里便可看出端倪。

  “从此我对于学问相信用机械的方法而下苦功。知识这样东西,要其能够于应用,分量原是有限的。我们要获得一种知识,可以先定一个范围,立一个预算,每日学习若干,则若干日可以学毕,然后每日切实地实行,非大故不准间断,如同吃饭一样。照我当时的求学的勇气预算起来,要得各种学问都不难:东西洋知名的几册文学大作品,我可以克日读完;德文法文等,我都可以依赖各种自修书而在最短时期内学得读书的能力;提琴教则本《Homahmn》五册,我能每日练习四小时而在一年之内学毕;除了绘画不能硬要进步以外,其余的学问,在我都可以用机械的用功方法来探求其门径。”

  只有这样的努力付出才配得上偶然,才对得起承受的苦难,才可以赢得必然,拥有出众的才华开启不平凡的人生。丰子恺有七个子女。如果说他还有一个孩子,那就是缘缘堂了。

  缘缘堂与他的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不仅是他学习成长和享受天伦之乐的居所,还是他的精神乌托邦。

  在丰子恺看来,缘缘堂“富有诗趣画意而得天独厚”,在《辞缘缘堂》中,丰子恺这样描述缘缘堂:“缘缘堂构造用中国式,取其坚固坦白。形式用近世风,取其单纯明快。一切因袭,奢侈,烦琐,无谓的布置与装饰,一概不入。全体正直,高大,轩敞,明爽,具有深沉朴素之美。”

  透过这样的表述,在今天,我们依然会对缘缘堂有几分垂涎和神往。缘缘堂对他的人生到底有哪些影响?何以一写再写,以缘缘堂为名的作品《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新笔》、《缘缘堂续笔》等一部接着一部?

  可见缘缘堂之于丰子恺,绝不只是一个居所,还象征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态度。在《丰子恺自述》里,《居缘缘堂》、《辞缘缘堂》、《还我缘缘堂》等章节对缘缘堂也有着墨较多的表述。

  除此之外,也有读者想知道:有着传奇色彩的丰子恺,他是怎么遇到贵人李叔同和夏丐尊?他们对他在艺术成长中对他有哪些影响?

  在共读的过程当中,我们会一一为你揭开谜底,带你跟随先生的足迹,看一看先生笔下的旧时风物,体验先生的“百味”人生。

  《丰子恺自述》的第一篇,是《姓》,介绍了丰这个鲜有人知道的姓。

  丰姓,繁体为酆,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61位。

  丰姓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郑穆公有个儿子叫公子丰,在郑僖公时任大夫,丰的孙子施,卷以他们的祖父的名为姓氏,称为丰氏。

  周初,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封于酆国(今陕西省户县东),后人以国名为姓,称为酆氏。后来,后人中有取酆字的左边为姓(丰字的繁体),即丰字为姓,得丰氏。

  丰姓分布在望居松阳县,今浙江省松阳县一带。

  大运河走到北端的拐角处,有一个四百多户人家的小镇,叫石门湾。

  这里几百年来从未见过炮火战争,邻里和睦,处处洋溢着杭州文人雅士的文艺味道。

  丰子恺,就出生在这里。丰姓,在石门湾“只此一家”,举人也只有丰子恺的父亲一人,被称做“丰老爷”。

  出得石门湾,人家问起丰子恺“尊姓?”跟人家再三解释:丰,咸丰皇帝的丰、五谷丰登的丰,都让听者一头雾水,或被误认为“冯”,或不知所云,后有商人提醒是汇丰银行的丰,才算给丰姓找到了贴合的介绍方式。

  今天,我们了解了丰子恺的人生轨迹以及丰姓的少见。明天,我们将走近这个举人之后,了解丰子恺生长的家庭故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丰子恺自述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