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什么是道德?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5-13 03:38: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什么是道德?的读后感大全

  《什么是道德?》是一本由李泽厚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什么是道德?》精选点评:

  ●这种的应该要看视频比较好吧 终于发现困扰自己的许久的问题属于伦理学 可塑这本看不太懂

  ●无需多言。

  ●讨论现场很有意思,让人意犹未尽,后面几位老师关于什么是哲学的讨论,也相当有趣,尤其陈嘉映的发言!

  ●道德是人类的以情感为基础、理性为延展、自由意志为表现的自觉的舍己利他的行为。即情感、理性、自由意志形成一个正反合的结构。 概括讲,道德是人类绝对自我主体情感的异化。这种异化是否会被扬弃而达到“善恶的彼岸”,即“从心所欲不逾矩”,个人保有期待。 道德规定“我应该做什么”,伦理规定“我们应该做什么”,而公德和职业道德则规定了“大家应该做什么”。 哲学讨论不在于解决问题,而在于提出问题。问题没有展开,但都很受启发。

  ●因为 工程伦理作业读的这本书。 这本书的方式很新颖,记录的是李泽厚先生和学生们讨论的对话,而且文中事例特别丰富,这个形式让人带入感很强,放佛置身其中,而且每个人的逻辑思维都很清晰,自己赞同抑或是有异议,可以写下自己的想法,最关键的是,太方便整理自己的读书笔记了(微信读书太好了)主要是方便打印交作业哈 哲学很深奥,但其实就是我们生活所体现出来的一切。

  ●(对谈式的有点看不下去…

  ●一本对话形式的讲座,每个人发出自己独特的观点。现场提出的观点进行讨论,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不灌输你谋一种思想,引导思想交流。

  ●看完我没去现场听的两讲,其实具体内容并不出《伦理学纲要》和《回应桑德尔及其他》,甚至只是对其中相关段乱的重复,但是这样课堂的形式真的很好。无论学文学、学哲学、学伦理学,本身并不担保任何东西,如果不在学习过程中将自己敞开,去想怎么样做一个更好的人的话,都没什么意义的。就像快乐本身没有什么意义,重要的是能引发快乐的东西本身是不是善一样。扯远了,回想起最后一次在华师大逸夫楼的对谈,最后李泽厚鞠躬,在场所有的人一起给他持久的掌声,场面令人感动,这是对他最好的褒扬吧

  ●谈话式,只是看的还不过瘾。原因一方面是总在强调时间时间有限,因而许多问题无法充分展开讨论。另一个是真的没有什么创见,似乎还是围绕着李泽厚的进路。据马克思主义的李泽厚,不简单地用一个标准或普遍理论来处理各种具体情境(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关于道德心理的结构,李仍旧是康德派,认为道德的特征是理性,更重要的是意志选择。李氏伦理学区分了两种道德,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但在与杨国荣“私谈”中似乎仍旧未说清,看来要看看《回应桑德尔及其他》。什么是哲学,陈嘉映的发言不给力,好像是在吐槽。但后来出的书《何为良好生活》中个殊者思想似乎在与李遥相呼应。李泽厚经验变先验,历史建理性,心理成本体有一定价值与创建。李泽厚仍然是接着康德说,而我也将回到康德。还有,封面谁传的?

  ●五星鼓励。超级喜欢这种对话的形式,很过瘾。用杨国荣的概括来讲就是“我们也领略了李先生上课的风采,首先让大家自由地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然后他再提纲挈领式的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提升和概括,引出一个重要的理论性结论。这样通过多方面的充分讨论,包括个案事例的讨论和理论的升华、概括的相互结合,使得我们更容易对一些问题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当然要想全面系统地了解李泽厚哲学还是要看他的著作。

  《什么是道德?》读后感(一):一点摘录

  李泽厚:“我们不能用一个非常抽象的一般原则,不管是哪个原则,运用到具体问题上去,其中都会有很多中间环节。重要的就是这些环节。所以我主张要历史地具体地来分析任何一个道德问题。”(P32)

  李泽厚:“我认为,善恶观念恰恰不是普遍必然永恒不变的,即使同一时代同一社会,不同宗教信仰的善恶观念也有不同甚至很多差异和冲突,而现代社会性道德(注意‘现代’两字)却具有当前人类的普遍必然性。个人有信奉任何宗教性道德及其善恶观念的自由,却必须服从和履行现代社会性道德的善恶观念。两者冲突时,当以后者为评判标准,......。”(P128)

  陈嘉映:“统一思想就是没思想,无论是主体思想啊还是什么别的思想。甚至包括我们以前的儒家思想——这样说我可能要得罪很多很多人了。所谓统一思想都是在政治力量的支持甚至控制下完成的。单从思想内容来讲,我看不出有什么办法能够把什么思想树立为主导思想。那么也就是说,所谓相对主义的问题就存留着。但是相对主义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危险,其实没有什么人是因为相对主义去杀人放火的。真的,你们回头想想,基本上干出令人发指事情的人都是绝对主义者。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哲学上雄心勃勃地准备剿灭相对主义的时候我们要手下留情。”(P212-213)

  《什么是道德?》读后感(二):教你如何找到你自己

  玩摇滚的郑钧,一曲《回到拉萨》,曾风靡全国。这首歌这样唱到:

  爬过了唐古拉山遇见了雪莲花

  牵着我的手儿我们回到了她的家

  你根本不用担心太多的问题

  她会教你如何找到你自己

  这歌词朴实,却常令人回味。“教你如何找到你自己”,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啊!估计很多人因这首歌,因这句词,被勾到要想去一次拉萨,去一次布达拉宫。

  这是借助于外在。外在的力量会激起我们审视自己。当然,审视自己,还有内在,那就是伦理学。人伦一词,古已有之。中国的伦理意识,可说是奠基在周文化的基础上的。孔子特别重视人伦日用,看一看《论语》就知道。因他而起,后世儒家一直特别重视人伦日用的养成,家国天下、修齐治平,是古代知识分子——他们应该被称作“士”吧——毕生的精神追求。

  沧海桑田,春秋代序,古代的人伦日用,有一些精粹至今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必须继承;当然,也有一些不符合我们这个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的文明的诉求。怎么办?伦理学家们对此作出了认真而深刻的思考。

  2014年,沪上哲学界最为轰动的一件事,就是李泽厚来华东师范大学讲课。本书是李泽厚先生在华东师范大学四堂课的实录,四节课有郁振华、杨国荣、陈嘉映、朱志荣等著名学者主持。撇去新颖的课堂形式、豪华的主持阵容不说,朴实无华的语言、贴近现实的事例,四两拨千斤,将看似高深的哲学问题,浅显地表达出来。李先生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思考、发言、互动,毋庸置疑,这四节课都非常成功,而这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引导学生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如何认识人类自己。

  《什么是道德?》读后感(三):中国阐释造就伦理学新范式

  (刊于《文汇报》2015年10月12日12版)

  文/俞耕耘

  李泽厚作为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原创性的思想家之一,其理论始终在探索一条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人类普遍意义的“新路”。这也成为他“创造性转换”、思考常新常变、影响力远未退潮的关键所在。这本《什么是道德?》的著作,不仅是作者思想的一次生气淋漓的即兴呈现(首次以讨论课“对话体”实录形式呈现),同时更是对其近年伦理学思考的又一次回顾与召唤。讨论围绕《回应桑德尔及其他》一书中的伦理学话题,延续了一种“接着讲”的思路。讨论班、对谈会上诸多学生与教授的“问答”,更是构成了此书文本衍生的“召唤结构”。

  全书的四次讨论课,虽然都围绕伦理学问题,但却集中呈现出李泽厚哲学本体论、方法论应用的具体理路。它集中呈现为区分与融通两大论述策略。在讨论开端,他回应了与桑德尔的同与异。他们“都不赞成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都追求一种超出两者的美德伦理学”。然而,李泽厚重视情感本身的价值,以“情理结构”引入伦理学论述,更看重道德行为背后的心理结构。

  这种差异更源于其与桑德尔在本体论上的不同。一方面,李泽厚的“情本体”是其“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必然演绎。伦理学问题要始终结合历史的具体“情境”,掌握“度”的要求,这就需要涉及情感。“桑德尔与我的根本差异是他不谈情感,情感就涉及心理,政治哲学可以不谈,但伦理学必须谈。”另一方面,他的人类学以“生存延续”为“至善”,以一种“吃饭哲学”决定了伦理学的指向性:为绝大多数人生存着想。因而,李泽厚并未完全否定功利主义。“我觉得功利主义还有意义,特别是在社会措施、治理上”,“这方面我是跟桑德尔相当不同的,因为他首先就批判功利主义”。

  李泽厚坚持道德心理结构中“情感、观念和意志”三因素的区分,并试图界定各自的主次作用和比例大小。这一区分显然是对中国学者喜欢混沌不分、相互转换、共同作用的思维模式的反思。“不要让‘道德’一词泛化”,不要把情感和理性原则相混淆是李泽厚的目的所在。李泽厚将理性区分为观念和意志,正是看重意志在“实践论”意义上对道德行动的决定作用。“动物是否有道德”这一问题,只有以“自由意志”的决定性因素来考察,才能得出一个答案。

  可以说,李泽厚坚持“区分”、看重“分野”的策略始终以回答问题、解决矛盾为导向。他区分宗教性道德与现代社会性道德,正是因为善恶观念与对错观念虽然大多重合,但却时有冲突。善恶观念在不同社会、宗教中都有不同、变易,它绝非普遍性和永恒性的存在。然而,对错观念乃是现代社会中、情理结构渗透下最基本的“善恶”,任何宗教性道德都应遵循现代社会性道德“对错”的评判标准。这种区分正旨在解决没有确定标准导致的伦理学认识“混乱”。

  李泽厚将康德哲学放置在一种历史的、实践的、心理的“情理结构”中,以中国式的伦理学哲学创造性阐释了“人是目的”这一核心命题。他将“人类总体延续”视为“至善”,以“一个世界”关照人类的现世生存意义,与西方“两个世界”的建构形成巨大分野。《什么是道德?》以具体“问题”为讨论线索,努力避免了大而无当,抽象玄谈。李泽厚正是在对问题的创造性回答中,探索了真正“作为哲学的伦理学”,努力构建一种既有中国阐释风格,又兼具世界普遍意义的伦理学范式。

  链接http://wenhui.sumg.com.cn/html/2015-10/12/content_65.htm#

  《什么是道德?》读后感(四):《什么是道德》新书发布会后

  8月20号,上海书展第二天,在一楼的一侧发布厅里在举办李泽厚《什么是道德》的新书发布会。李泽厚本人并没有来,来的是三个人,一个是中文系出身的阮光页,一个是哲学系出身但是后来去了新闻媒体的石剑锋,而坐在他们中间的是哲学教授郁振华。发布会来的人很寥寥,我和另外两个男生以及一个女士居中坐在了稀稀拉拉的观众席里。阮光页最先开始说,说了一下这个书怎么印刷啊纸张啊之类的无关内容的问题。

  我还没有买这本书,就到观众席后面的出售台去翻了翻样本,说作者是李泽厚,实际上是一本对话录,真正李泽厚说的篇幅也有限。李泽厚的著作我之前没有太多了解,虽然名字很耳熟,像我这种还在啃康德维特根斯坦什么的经典著作的人,基本还没有什么闲情逸致来看国内的还活着的人的书,所以我翻了翻就走回位子上。

  石剑锋又开始谈了,他跟郁振华倒是你一句我一句的谈起了与哲学有关的内容。郁振华显然是主角,在哲学上他自然最有发言权,他介绍起李泽厚,说他怎么怎么了不起,是中国现代有自己哲学体系的两个人中的一个。听到“体系”这个词我不禁皱了一下眉,心理暗自在想这都什么年月了,都后现代肆意多久了,哪还流行什么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这种事情。我只是腹诽,他们还在继续说,说李泽厚的哲学具有原创性,有什么道德的心理结构,什么区分了道德与伦理,什么在道德问题上是康德派的。我心说我也正好读过康德的一些书籍。然后台上的郁振华在谈到康德后,突然一笑,自顾自得跟身边的两个人就说什么,当然说道康德就太深了,大家都不一定能听懂了。我忍不住就小声跟身边的男生说:“这人也太小看现在的观众读者了,不就是康德吗,好像谁没有读过一样。”

  我在来到这个发布会前,真的不知道李泽厚具体是什么哲学观点,至于郁振华,听都没听说过,但是看着台上的这个谢顶如此严重的人,看到他莫名展现的学术人的优越感,我不禁翻了一下白眼。但是想了想,嗨,哲学这么冷门的学科,已经够悲惨了,能有几个人买这种书看这种书,我就当支援支援了,去买一本好了。我起身又去了售书台,又看了看,嗯,这回看到里面有一个我认识的人,陈嘉映,这不是翻译海德格尔的吗,看来这书是有好几个哲学家的对话,这些人各自立场肯定不一样,这样说不定可以看到他们的争锋相对,那就有趣了,我暗暗的想着就付了钱。而且还有一种考虑,新书发布基本都有签售的,在场就这么几个人,而且很少有买书的,别到时候签售都没人送书给你签售,那不是太悲剧了吗?

  台上三个人自己讲的非常欢乐,这个时候观众席陆陆续续人多了起来,但是这些人并关注台上的情况。身边的男生跟我说,下一场是一个经济学家的座谈会,是跟郎咸平一起的那个。他说了一下名字,我还是没有印象,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没想起来他叫什么。我暗自又感慨,哲学发布会都没人,经济学就这么多人,真是时代的风往哪里吹,人就往哪里跑啊。

  台上的人看看时间,觉得终于凑够了时间了,开始观众提问环节。我边上的男生就问了第一个问题,然后台上的郁振华就说这是语言表达的误会,作者没有这个意思。这个时候我环顾四周,然后也举手示意要提问,当然是没有人跟我抢了,真正的观众其实就我们数得着的几个。我问的是:“既然说到李泽厚的道德观点是康德派的,我记得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里写过四个人的例子,表达了道德的具体的四点要求,一是对自己好,二是对别人好,三是对自己发展好,四是对别人发展好。那么李泽厚的道德有什么具体的内容吗?”郁振华,首先就说这不是康德的观点,然后又说康德是推崇理性的,理性超越感性。我心说我知道康德推崇理性啊,问题是我这话跟理性感性有什么关系呢?难道对自己好是感性的,不是理性的?但是我没办法抢答呀,我就听他在台上说了一堆。等他说完了,我又举手,当然还是没有人跟我抢了,台下虽然已经人越来越多,但是都是来参加下一场的。我说:“我知道康德推崇理性,我没说他不推崇理性,那么李泽厚的原创性和先进性在道德这个问题上到底表现在哪里呢?”然后他就说了表现在区分了道德与伦理,但是没有什么具体的道德内容,但是提出了道德的心理结构的什么形式。最后到签售了,我拿着书上台,他们不愿意签字,说不敢签李泽厚的书。我心里又腹诽了一下,不敢签字,倒是敢来发布新书,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郁振华他们离场了,某某经济学明星登场……

  从书展回来的当晚,我就发了qq空间广播,上传了发布会的一些图片。这个时候***(本文的正主出场了)***一苇看到了照片,说郁振华,这是他大师兄啊。我一听,那我就把今天的跟这个郁振华的遭遇说来给一苇听听吧,让他给我评评理。我明明是看了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里面死个人的例子我记得非常清楚,郁振华居然说这不是康德的观点,那书都在那里写着呢,难道是我杜撰的吗?我要让一苇给我评评理。可谁知道,一苇一上来就说:“郁老师学力身厚,他说你说得不对,那你肯定就不对了。”我听到这话我都懵了,郁老师学力身厚就一定对啊,康德本人还不一定就一定对呢,郁老师比康德还牛啊?该说道理的时候,怎么能搬出权威呢?

  一苇又说:“康德不是功利主义者,你的对自己好对别人好……这与康德无关”接着又说:“康德……剔出质料,保留纯粹形式性的法则……所以你的话与康德完全相悖。”他说康德说的行为中有利好的欲求和渴望,都是不道德的。

  我心里是这么想的,好与功利并不是一个意思,与欲求和渴望也没有什么关系。我为什么要因为功利的原因因为欲求和渴望的原因去“对我自己好”呢?我怎么就不能因为理性而“对自己好”呢?我想我解释不清楚,那我发我的哲学笔记好了,我就把我的涉及到四个人的例子的那页笔记发了一下。结果一苇说你就是把书抄一遍,不懂还是不懂。然后他又说,最讨厌民哲了,概念不清,哲学是需要专门训练的。我听着更窝火了,怎么说着说着就说到民哲去了?这帽子扣好了,还不是随便打。接着我就跟一苇撕了起来,然后这个撕的过程中他还说到好并不是善,又是什么康德说的目的不是你理解的目的什么的。后来我都不说话了,因为我人在外地,网络又不好,每天都日程紧张,他还一直在回复我,还说什么你想赢,我就让你赢,什么我对不起了。搞得好像我在胡搅蛮缠一样,我明明只是就事论事在讲道理。他却帽子一扣,一顿打,踹两脚收尾,鞠个躬,还撕出了涵养了。我人在外地啊,宾馆网络还经常不灵光,我气结还没办法。于是我就说,你等我回合肥,我回家用电脑用键盘跟你把这个事情好好说说,所以说我就写了这篇文章,要把这个事情好好说说。

  首先我为什么列举那四个人的例子,实际上是为了让郁振华跟我说说李泽厚的道德有什么具体的主张。一苇一开始反驳我的理由,是认为我说的“对自己好”的“好”是一种利好,是欲望的结果。但我本人并没有说这种含义。就像你遵守规律,你可以因为怕处罚而遵守,可以因为规定而遵守,也可以因为理性的认识而遵守。你遵守规定不一定就代表你是怕出发,你对自己好也不一定是因为欲求利好,你同样可以因为理性的认识而对自己好。一苇也好,郁振华也好,有什么理由就一上来就认为我说的那个就不是康德的意思呢?一苇后来还说我这种讲话方式是把哲学庸俗化,是康德最反对的。我心说康德反对又怎么样呢?哪个哲学家不是彼此反对?康德反对我就不要做,那所有哲学家反对的事情加起来我还不要活了呢,我直接去死不是干脆了。

  再说了,你怎么知道康德说的庸俗化就是我这种行为呢?什么叫康德说的庸俗化呢?表达问题,日常说话里这么表达,又不是在背课文,只要是自己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你如果挑剔总是没完没了的,人家康德还说读他的书不要纠结在细枝末节里呢,要注意思想的大方向呢。那你怎么不听这条呢?我怎么说这番话的时候突然想到xxx语录了呢?是不是学术就是张口某某说,闭口某某说啊?除了背课文都不会说正常话了吗?那你背课文背的再多,我觉得你不懂还是不懂啊,何以见得我写笔记就是要比你背课文低级一点呢?我把一本书的内容就浓缩成四页笔记,这是抄课文的人能做出来的吗?你做一个我看看啊。我承认我对康德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内容,我也承认我作为一个非哲学专业的人没有你们训练有素,但是对于问题讨论的时候,去好好沟通去先理解一下别人要表达什么,是不是一种诚恳的讨论态度呢?哲学家对于真理是盲人摸象,我们读哲学家的著作是摸象的摸象,有不同见解很正常,但是不要歪曲别人的意思随便给人扣帽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什么是道德?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