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才溪》是一部由韦廉执导,王晖 / 侯祥玲 / 陈锐主演的一部传记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毛泽东在才溪》观后感(一):塑造接地气的革命领袖 电影《毛泽东在才溪》讲述朴实故事
1933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到才溪乡(今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才溪镇)开展社会调查工作,这是他第三次来到才溪乡。电影《毛泽东在才溪》还原了这段历史——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毛泽东才溪调查”,这也是这个历史事件首次被搬上大银幕。
1933年的中国革命事业正处于紧要关头,毛泽东来到才溪,亲自指挥,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才溪人民的革命斗争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周密的调查和科学的总结,最终写成了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著作《才溪乡调查》。
《才溪乡调查》,看起来很严肃的样子,实际上电影《毛泽东在才溪》运用的是非常朴实的叙事手法,尽可能是真实还原了当时才溪人民的生活,以及毛泽东住到人民群众家中,与群众一起下地干农活,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让观众看到了革命领袖极其接地气的一面,有魅力亦有亲和力。
第三次初到才溪的第一天,毛泽东来到普通人民的家中,这家人早已为毛泽东备好了饭菜,尽可能精致的饭菜中竟然有一道小鱼,这令毛泽东很惊诧,当群众表示自己吃过了,只要看着毛泽东吃就好的时候,毛泽东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优待了。随后毛泽东便走到另一个房间,看到了这家人老老小小聚在一张破旧的圆桌边吃着简朴的菜粥,随即毛泽东带着屋里的两个小孩过去让他们吃那份给自己备好的小鱼。整个故事很朴实,也很写实,这就是领袖精神,他从不愿自己被优待,他始终与人民群众在一起。
过去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精神也在片中有着很好的体现。刚来到才溪,毛泽东便被扎脚了,他自己埋头一看,是自己的鞋子破了一个大洞,就是这样比别人都还破旧的鞋子,居然是毛泽东的鞋子,然而他自己不以为然,也没有想要换新鞋子的冲动。有群众深夜送来一条腊肉给主席,主席也是一口拒绝,他始终坚持杜绝这种被优待的现象,他始终坚信自己是群众的一份子。
最具有大智慧的是在才溪的那次全体大会上,人人都以为这次的会议仅仅是“扩红”会议,甚至还有群众“逃红”,但实际上毛主席召开会议的主要意思还是想要与群众沟通,沟通遇到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群众提出盐不够吃,运不进来。毛主席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讲述了一个用棺材把人顺利运出去的案例,以此来教会群众解决问题应该要有办法,并且他相信才溪人民一定有这样的智慧能够去解决。果然在毛主席的引导下,群众们一一解决了目前遇到的难题,这种作为领袖的大智慧分享,放在今天就是一堂价值不菲的情商课啊。
贯穿全片的有很多诸如此类的小事情,虽然是历史题材的电影,但是看起来却不晦涩,而是用朴实的故事展现了领袖的品质,同时通过这些小事的叙述,也展现了才溪这一方水土上的人民群众是充满大智慧的,他们不屈不挠、不怕牺牲,他们敢闯敢拼,具有大无畏的革命情怀。无论是领导精神,还是群众精神,都值得现代人去传承。
《毛泽东在才溪》观后感(二):沿着伟大的足迹,看一看战火背后的运筹帷幄
在毛泽东的诸多论著中,《才溪乡调查》是比较特别的一部,1930年至1933年间,中央苏区根据地正面临敌人的疯狂围剿,王明、李德的冒险战术致使红军损失惨重,当时处于逆境中的毛泽东三进才溪,指导当地乡民建设,并在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之后写出这部著作,揭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奠定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思想理论。
由李敏任总顾问,韦廉导演的电影《毛泽东在才溪》讲述的就是这一段红色往事,由毛泽东初到才溪开场,他与乡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走村访户促膝长谈、开座谈会集思广益,积累了大量实用资料,同时不断发展革命火种。一边是枪声炮响危机重重,一边是休养生息迎难而上,影片在全景式还原历史事件的同时,也用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影像语言,为大家真实展现了领袖在才溪度过的峥嵘岁月,也正是这一段运筹帷幄的岁月,为后来的决胜千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影片并没有刻意强调事件背景的重要性,而是展开一幅极具苏区特色的日常图景,毛泽东在老乡家吃饭,面对大碗的干饭、红薯和小鱼,并没有吃,而是站起身走到厨房,掀起锅来看老乡的稀饭,然后把孩子拉到饭桌前,抱到自己的大腿上,亲手喂他吃“小鱼鱼”。只这一场戏,熟悉的笑容,亲切的话语,一切看起来是那么新鲜,又是如此的熟悉,凝练而又新颖的叙事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王晖此前已经在《八七会议》《忠诚与背叛》《通道转兵》《大会师》等多部大银幕作品中扮演过不同时期的毛泽东,他的表演形神兼备,富有领袖的风采与亲和力,此次依旧内敛而又细腻,驾驭不同场景和戏份都举重若轻,展现了胸怀壮志、情系苍生的领袖风范,特别是为“苦笋嫲”梳头,强调“永远不忘老百姓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初衷”的语重心长,以及与军人对话时听说前方伤亡惨重时的心焦,深情饱满的内心戏令人动容,不禁潸然泪下。
《毛泽东在才溪》对于很多小人物的演绎也非常成功,例如三个儿子都成为烈士的“苦笋嫲”,巾帼不让须眉的“才溪三莲”,才十几岁就剃掉头发来参军的男孩,除了这些令人感动的正面形象,也有为了金钱背叛革命的叛徒,正是这些层次分明的小人物,让故事充满了真实感。
鲜活的人物,扎实的制作,再加上枪林弹雨中的战斗场面,以及打到一个都不剩再重建的“才溪连”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为《毛泽东在才溪》形成了既生动又热血的红色美学风格,而在溪本实地拍摄的美景,则把福建老区的风情,在战火的洗礼中坚韧不拔的地域性格烘托得淋漓尽致。
作为百年光辉历程的领路人,毛泽东的丰功伟绩被世人所熟知,在建党百年之际,重温他的故事,通过电影多了解一些细节和背后的故事,对于生活在当下的年轻人来说,既是难得的历史回眸,也是一次意义非凡的精神洗礼。
《毛泽东在才溪》观后感(三):《毛泽东在才溪》: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终还是要回到生活,电影同样如此。
在建党百年即将到来之际,大量影视作品都在展现那个充满信仰力量的革命时代,看影视作品学党史也成为了年轻人热衷的新潮流,在这些作品中有一部影片格外令人印象深刻,这就是正在热映的《毛泽东在才溪》。影片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还特别邀请毛主席女儿李敏作为顾问参与,使这部主旋律作品真实可感,可歌可泣。
影片的开篇,是由一场残酷的战争开始,无数战士在炮火中倒下,但他们依然前赴后继的舍命冲锋……镜头一转,毛主席从睡梦中惊醒,原来他梦到了才溪镇的一个家庭。在这个家庭中,一位老母亲有三个儿子,老大庆福、老二庆禄均牺牲在了战场,只有老三庆寿这个独子,但在梦中庆寿也作为红军上了前线。毛主席心心念的要让庆寿留在母亲身边尽孝,于是他决定再次踏上才溪镇考察之行,深入到群众中去。
在那个革命年代,像这样的三兄弟非常多,要知道在赣南老区就曾有一位母亲将八个孩子送上战场,这样的精神不由得令人肃然起敬。在导演的镜头下,两位哥哥阵亡,最后要留住老三这样的故事并没有呈现得像《拯救大兵瑞恩》般商业,而是用类似纪实的风格,来描述人物真实的内心与周围环境,这使影片被注入了一股具有红色底色的军魂。即使这些人可能大字不识,但从他们的状态中,眼神中,军容中,看到了那种“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在人物塑造上,影片并没有将所有笔墨集中在伟人身上,而是以伟人的视角,来串联出才溪镇的群像百姓,这其中有为了不参军而躲避到山洞的蛮牛、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大刀妹,有误会毛主席的青年战士,有谎报年龄主动请缨加入红军的15岁少年等,这些角色或刚正不阿、或对革命充满热忱、或对红军有着心理隔阂,他们谱出了才溪镇各色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青年志士。对于主旋律题材来说,将每个小角色都塑造得如此鲜活真实,非常难得。
这其中最令人触动的角色,无疑是失去了三个儿子的那位母亲。当毛主席得知庆寿牺牲后来看这位老母亲。此时的她双目已失明,演员需要在空洞的眼神状态中表现出失去三个儿子的悲痛,但表面上又是那样的豁达与坚强,多层次的内心状态被演绎得极为出色。特别是当毛主席拿出庆寿为母亲买的梳子为其梳头的过程,简直要击溃人的泪腺,太感人了!这样的英雄母亲,光辉形象,真的可歌可泣,值得我们每个人所铭记。
导演在这里有个精妙的小设计,也就是那个梳子。细心的观众会看到,这个梳子作为庆寿的遗物,当被送到毛主席手上时已经损坏成两截,但毛主席为英雄母亲梳头时却是一个新梳子,显然是新买的,这不仅体现了导演的走心,更体现了伟人的用心。在毛主席下乡考察的整个过程中,他仿佛待每个人都像自己的亲人,家人,甚至反对冤枉他的人,他都持乐观的态度,豁达的性格以及对胜利与信任的笃定,感染并鼓励着所有人,真真的伟人风采。同时,他又是感性的,他会为了李德的错误路线而断送无数战士生命而痛心,为独子庆寿的牺牲而疾首,这时的他又像是一位长者,一位父亲,这可能也是女儿李敏眼中的父亲形象。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这段历史值得我们重温与铭记,希望这部电影可以让更多人关注与看到,推荐大家去看《毛泽东在才溪》。
《毛泽东在才溪》观后感(四):《毛泽东在才溪》:为烈士母亲梳头,为年轻生命落泪!
电影《毛泽东在才溪》里,毛泽东还不到40岁,在逆境当中,依旧追求真理,坚持信念,为理想而付出实践与努力。对于当下的年轻人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种鼓舞人的动力。对于这段真实的历史,电影用最真挚的表达,还原了重大革命历史事件,而毛泽东的女儿李敏,还担任了影片的总顾问。
这部影片由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韦廉执导,福建省龙岩市文联名誉主席林国良担任编剧,国家话剧院演员、国家一级话剧演员王晖主演。王晖对于人物的把握,让人眼前一亮,赋予了角色很多现代感,很多细节的拿捏,也是非常有记忆点,毛泽东几次抽烟的设计和处理,也是恰如其分的表达出遇到不同事件的微妙差别,丰富了人物的内心,同样也将观众深入人心的角色,诠释出来许多新鲜味道,很有看点。
故事没有恢弘叙述,而是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将毛泽东深入到才溪,在当地群众家里,和大家一起下地干活,并且在同吃饭同劳动中,调研出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许多细腻的手法,将毛泽东三下才溪刻画得丰富立体,比如说,他对于老人的记忆,对于孩子年龄的推算,对于“才溪三莲”的熟悉,还有对于村名的提议,其实都让故事更加扎实接地气。实事求是,是影片所要展示的主题,所以才有了三次的调查,同样的问题,想听实话,想听真话,也是影片最想表达的,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也是指引着我们从胜利走上胜利的法宝。
影片的一些场景,没有太多的语言,但总能通过一些肢体语言的表达,丰富了整个人物的情感,让角色更加有血有肉。三个烈士的母亲“苦笋嫲”,就是一个颇为代表性的人物,而在表达关心体恤的时候,通过为烈士母亲梳头的戏剧张力,让观众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感动,一下子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让人明白,原来,共情在此刻如此充满温度。演员王晖表演得很克制,在得知“苦笋嫲”眼睛看不到的时候,眼泪从眼角滑落,滚烫而炙热。同样,为牺牲了的年轻生命落泪,也表达的细腻柔情,尤其是满地的眼头,一夜未合眼的难过,年轻生命身影的一一再现,又通过电影蒙太奇的写意手法,让故事有了更为回味的空间,情感的宣泄如此的强烈,起到了引发观众共鸣的效果,很是感人。
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听到群众的抱怨,其实毛泽东用了最为通俗的方式,启发和感召了许多年轻人,这也充分说明,只要站在群众的立场,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那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同样的,在被封锁,缺少盐和物资的情况下,发动群众的智慧,主动出击,解决了最困难的问题,这才是影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在群众家吃饭,毛泽东抱起两个孩子,把仅有的小鱼分给他们吃,好有亲和力。大家一起下地干农活,和群众一起种粮食,也是很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非常鼓舞人心。这些事件,巧妙融合,又表达的非常流畅,让故事更为丰盈通透,真实还原了毛泽东在才溪乡调查的过程和光辉事迹。
当国际歌响起,真是直戳内心,让人感动不已。从历史中走来,在今天看来,那些光辉的岁月,总能激励人不断前行。
《毛泽东在才溪》观后感(五):点滴之间重现伟人细腻与伟大!
《毛泽东在才溪》观后感(六):重回革命岁月,还原有温度的真实历史
一
1933年,中国革命事业正处于紧要关头,毛泽东第三次来到才溪乡,秉承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对才溪人民的革命斗争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和周密的调查与科学的总结,并在调查结束后写成《乡苏工作的模范——才溪乡》(即《才溪乡调查》),为我们树立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
电影《毛泽东在才溪》即以此为背景,真实细致地还原了这一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影片由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韦廉执导,龙岩市文联名誉主席林国良担任编剧,国家话剧院演员、国家一级话剧演员王晖主演,并于5月8号在全国范围内上映。
二
整部影片充满了鼓舞与震撼,无论是毛泽东在这段逆境时光中所表现出的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对于人民群众博大的胸怀,还是才溪人民在战役中所体现出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都通过影片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叙事手法深深感染了银幕前的观众。
对历史细节的真实还原让人物形象充满了温度。《毛泽东在才溪》的剧本是经过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审阅过之后授权进行拍摄的,并且李敏亲自担任影片的总顾问,这也使得电影得以还原真实的历史细节,而正是这些细节的描写让影片真实有力地刻画了一个充满温度的毛泽东形象。
片中的毛泽东到达才溪后住在当地的老百姓家里,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一场吃饭的戏分外动人。当毛泽东来到当地的人家后,村民们用家中能拿的出手的最好的食材招待毛主席,毛泽东看着一桌子丰盛的菜,起身来到屋后的厨房,厨房里这家人的老人小孩也围在一个桌子旁正在吃饭,毛泽东看着桌上明显逊色很多的菜,抱起桌旁两个孩子来到了前厅自己的餐桌旁,让两个小孩一起分享这顿丰盛的午饭。
这个对吃饭的细节的刻画很好的体现出了毛主席心具有亲和力的一面,也将他不愿自己搞特殊而愿意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精神态度刻画得淋漓尽致,极大地增强了毛主席的领袖魅力。
三
为了更好地还原历史细节与风貌,影片采用实景拍摄手法,全片在才溪当地取景,许多镜头都取自于毛主席当年真实工作生活过的原址,例如才溪苏维埃政府旧址、列宁堂旧址等。
且影片中的服化道和场景设置都力求写实,精益求精,比如毛泽东手拿的搪瓷杯、脚上穿的破了洞的鞋子,瞬间就将观众带回到了那段燃烧着战火和革命理想的激情岁月。
无论是对真实历史的还原,人物形象细节的塑造还是服化道场景的复刻,《毛泽东在才溪》都力求全景式呈现毛泽东三下才溪这一重大革命历史事件,让观众重回革命岁月,在影像中感受那一特定年代下,伟大领袖毛泽东求真务实、深度调查的精神,以及才溪群众不怕牺牲、大无畏的革命情怀。
《毛泽东在才溪》观后感(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在才溪》大力弘扬求实精神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曾数次亲赴位于福建龙岩上杭县的才溪乡,进行调查研究,并写出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用实际的考察和科学的判断,揭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再一次确认了我党要以“实事求是”为思想路线的基本原则,可见此行意义重大。
电影《毛泽东在才溪》所讲述的,便是毛泽东于1933年,第三次赴才溪进行调查的故事。此时的毛泽东,已经被免去了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一职,他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兼执行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到被誉为中央苏区“第一模范区”的才溪乡进行调查。在当年,有毛泽东“九进上杭,三下才溪”的说法,而影片所反映的,就是他与才溪之间的深情厚谊。
从红都瑞金出发,到依然被白区包围的才溪乡做调查,并非是一件轻松的差事,几日的行程不仅艰辛,而且危险。《毛泽东在才溪》的剧情则从毛泽东踏入才溪的地界开启,能够很真实的感受到,曾经几赴这片热土的毛泽东,对这里的山山水水和父老乡亲所怀的深情厚谊。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始终在惦念才溪最早的党员之一苦笋嫲,因为苦笋嫲一共就三个儿子,两个儿子孔庆福、孔庆禄已经牺牲,毛泽东特意嘱咐,千万不要让三儿子孔庆寿再上战场,按照既定的“扩红”政策,独子是不能再参军的。
不过,影片的主故事线,还是围绕整个“调查”所展开,这个调查,不是走过场,看表面,而是要下沉和深入,尽可能的探究到最真实的一面,才能有此对当前形势和未来趋势做出更科学性的判断。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就是毛泽东落脚才溪的第一餐,被安排在了党员老民政家,他不仅在用餐时,即时询问各种有关生存、生活的问题,还细心的发现了自己食物的“高规格”,并叫上家里正在喝菜粥的两个孩子一起来吃小鱼。这虽然是小小的细节,但却让人物变得丰满和立体起来,这样的举动,对于片中人物而言,也更易于和老乡们开启更贴心更平等的对话。
回望整部影片的调查过程,已经不仅仅是调研和记录,还要解决一系列棘手的问题,比如部分老乡对“扩红”政策的不了解、不理解,比如被白区疯狂封锁的苏区如何开启与外界的经济往来,以及与潜藏着赤卫队中的坏分子做斗争等等。虽然这个时期的毛泽东,已经被“剥夺”了军队的领导权,但他却从未心灰意冷,而是通过调查和研究,努力纠正当下的冒险主义错误,也通过自己的调查,有力地鞭挞了机会主义者对根据地建设的诋毁和攻击。
我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毛泽东在才溪》也确实让我们感受到,领袖之所以是领袖,是因为他始终心怀家国,始终追寻革命的信仰和理想,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之上,都做到了“鞠躬尽瘁”。
影片最让人泪目的地方是,当毛泽东得知,苦笋嫲依然绝然的将自己仅有的三儿子孔庆寿也送上了战场,而且在一次空袭中牺牲的消息之后,他拿着孔庆寿仅剩的遗物,一把已经断裂的梳子,悲愤交加。当毛泽东心怀愧疚的来到苦笋嫲的家中,向她告知儿子牺牲的消息时,从怀中拿出了一把新的梳子递给苦笋嫲,他说:“这是儿子给你买的……”。
他不仅仅是把自己买的梳子送给了苦笋嫲,更是俯身以人民的儿子的身份,向每一位伟大的母亲致敬。而我们的革命,也正是在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的支持下,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在这一刻,无论是送三个儿子上战场的苦笋嫲,还是所有拥护红军的才溪乡民,以及全国反抗起来的工农兵队伍,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佩和怀念的先辈。
所以,这份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才溪人民的革命斗争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周密的调查,和科学的总结的《才溪乡调查》,这部《毛泽东在才溪》的电影,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朴实与赤诚,而这样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值得一直保持和贯彻,我们也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论在怎样的时代环境中,都要不负期待的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