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故事集》是一本由村上春树 等编著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日故事集》读后感(一):不过,就是,生日,啊。
昨日读完村上春树编辑的一本关于生日的短篇小说集,起因在前言,他在四五点钟起床,煮咖啡烤面包听广播,广播里忽然播报今天是村上春树的生日,对于自己的生日列为社会日程的经历,他想起了同月同日生的杰克伦敦,在自己生日开启一瓶杰克伦敦的红酒向其致敬,姑且不谈杰克伦敦本人是酗酒身亡。书中有我读过两本小说的吉根的短篇,但最喜欢的是安德莉亚的生日礼物,以及未能免俗的村上本人的生日女郎。
《生日故事集》读后感(二):祝你能有一个普通的人生!
都已经忘记自己20岁生日是如何度过的了,而一转眼就要到30大关了,自己20岁的时候正值金融危机爆发的前一年,准备开始找工作。村上的最后一篇文章《生日女郎》,到结尾也没有提到生日女郎的心愿到底是什么,只提到是一个“是花时间的心愿”,后文中又提到当下她的生活状态。作为一个不再相信童话的餐厅服务员,想必对生活的艰辛也已有所体会。我在猜想这个女孩到底许了一个什么样心愿呢?而当我回看本书《在水边》这个故事的时候,当看到文章最后一句话时,我仿佛找到了答案!也许当生命尽头我们回顾这一生时,我们才发现我们需要的只是平淡生活!
《生日故事集》读后感(三):“祝你同那个故事一起迎来下一个美好的生日”
序里写到村上自己过生日的时候想到希望做一本集子,专门收录关于生日的故事。这里面收录的作品有几篇我特别喜欢,《摩尔人》、《生日礼物》等等。村上自己写的《生日女郎》我也蛮喜欢的。其他的也许没有什么很特别的感觉,但是最起码收录的每一篇都不差,都值得一读。
《生日女郎》“人这东西,无论有什么心愿,无论去到哪里,都不可能成为自己以外的存在。如此而已”,尤其喜欢这一句。“祝你同那个故事一起迎来下一个美好的生日。只要我们这个地球继续这样围着太阳旋转,每年必有你的生日转来你的面前。广播新闻报道也罢不报道也罢,对你都同样是特殊的一天。”
《生日故事集》读后感(四):“惟一所能做的就是忍住不哭”
“哪怕过的生日再多、哪怕目睹和体验的事件再大,我也永远是我。归根结底,自己不可能成为自身以外的任何存在。”村上前言的这句话可谓是本书主旨,不过村上的《生日女郎》反倒是最平庸的一篇了。
书中各篇情节大多令人叹息,读后心里留下某种无可排遣的乖戾和挥之不去的苍凉感。大多数故事主人公都在确认岁月流逝这一事实,从《摩尔人》、《生日蛋糕》到《天使仁慈,天使愤怒》,集合了迟暮之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记忆的难以割舍。即使是《永远在上》孩子气的快乐和《在水边》里巴不得一夜长大的急切,轻快中也隐隐萌动着对时间流逝的不安感。不得不说,作家永远比普通人更加细腻敏感。
“时光来过,时光走了,时光一去不返,而眼前的这一切就是我的所有。”《摩尔人》中这意外的久别重逢,就像在茫茫黑暗中,苍穹投下了一丝星光,一瞬间照亮方寸之地,却使人随即痛楚地感受到人生旷野的无边与荒凉。然而,也正因为“自己不可能成为自身以外的任何存在“,通过这份痛楚,我们自己,而不是别的什么人,再次确认了自身的存在,刹那间,迟暮之人重新拥有了自身。
失去的乐园是唯一真实的乐园吗?不管是不是这样,我们“惟一所能做的就是忍住不哭”
《生日故事集》读后感(五):闹心的生日
特别喜欢这种灰暗的小故事。人生哪有那么多波澜壮阔,更多的就是一些不会轻易过去的痛苦,我们很清楚又很无奈,因为他们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摩尔人》:一个中年小演员,在酒馆遇到了一个过八十大寿的老太太,他二十几岁时的忘年恋人。她关心他当年是不是处男,他关心她有过几个男人。他们都得到了自己满意的答案。时光来过,时光去了。雪花般的点点爱意。
《蒂莫西的生日》:一对夫妇给儿子过生日,等来的却是儿子的朋友?仆人?这真是个糟糕的生日。他们同性恋的儿子不愿意回家,这个不速之客又喝了他们的酒,偷了他们的银饰品。他们彼此的爱经历了这么多年来的变迁和磨难;今天这一天的灰暗对它毫无影响。
《生日蛋糕》:洗衣店的玛利亚要给女儿过生日,可是工作太忙下班太晚。只有一家开门的蛋糕店剩下最后一个蛋糕,早就被一个衰老的夫人预定了。玛利亚苦哀求老妇人让给她,老妇人拒绝了,因为她自己更凄惨。有孩子的家庭没有蛋糕,有蛋糕的老人却永远也等不到吃蛋糕的孩子。
《天使仁慈,天使愤怒》:八十一岁老太太生日这天,家里飞进来一群不速之客,老太太以为是乌鸦,实际叫鹩哥。一番斗争后,他们达成了和解:她意识到这也许不算什么,她只是一个住在公寓里的老妇,而它只是一只迷路的小鸟。她很想知道它几岁了,以及生活在天空中,是什么样的感觉。
《生日故事集》读后感(六):生日,也许真的不那么快乐
村上在序言里说到,他出生时的社会背景,成长过程中国家发生了哪些大事,国家乃至世界的历史背景是怎么样的,我不禁有些汗颜,我知道我出生时我的国家处在什么样的状况下吗?我知道在我成长过程中,世界和我所处的这个国家发生哪些对我产生影响甚至改变的事情吗?我可以说几乎一无所知,当然,如果这些都不知道,也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可是,细想之下,是不是这些也是属于“你”的一部分呢?毕竟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做不到完完全全的独立,那么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发生的一切必然会与你以各种形式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总是渴望别人理解自己,但自己真的那么了解自己吗?如果仅仅是这些问题的话,其实并不是自己以为的那么了解。当然,这些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到底会对我产生多大的影响,到底我生活中快乐与痛苦的平衡会怎样倾斜,终究还是无任何意义的,“我”作为这个世上独一无二的“我”,这便是活着的全部。
这是一本关于生日故事集,生日总是和“happy"联系在一起,可是又有谁规定生日就一定是快乐的呢?(我现在就根本不愿提生日的事,当然了礼物还是喜欢的)。十个短篇都是笼罩着无奈,哀愁,生日这天本该特殊但又和无数个普通的日子一样的一天,在一年年中嗖呼的从指缝中溜走。
《生日故事集》读后感(七):something about birthday stories
身为这本书的译者编者且特意为“生日”主题写了新短篇的作者,有着三重身份的村上在序言里写了关于他某年生日的趣闻:在那天清晨,他如往常般打开广播听新闻,结果在节目的最后,播音员将一月十二日过生日的名人的姓名作为“社会日程”的最后一部分列举出来。他正不思不想半听不听地听着广播,突然听到自己的名字,差点儿把装有热水的水壶弄个底朝天。以及因为好奇以一月十二日为生日的人里面到底有怎样的人,所以村上就去上网查了资料,得以看到了他喜爱的作者的名字,因此“感到幸福得不得了”。
看到这本书的最后,即村上本人写的这篇《生日女郎》,在开篇惯例的点评中,他提到:“一九六九年一月十二日那个冷飕飕的半阴不晴的冬日,我在酒吧里打工,当服务生。因为找不到替班的人,想休息也休息不成。结果那天直到最后的最后一件开心事也没有。(那时候)觉得那似乎在暗示我日后整个人生的走向。这个故事里面,主人公女孩在孤独中迎来了和当时的我差不多、同样不怎么美妙的二十岁生日。日落天黑,又下起了雨。”
然后我在往下看的途中,毫无防备的看到作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十一月十七日即她二十岁生日。”
在生日前夕看完了喜欢的作者以“生日”为主题集结而成的小说选,又在最后他写的小说中得知主人公的生日于我是同一天。
我也有幸“感到幸福得不得了”。
“尽管是「生日谭」,但快乐的作品意外的少。情节发展大多令人郁闷。”
“总之,快乐的故事也好,不怎么快乐的故事也好,但愿你都能在这里收集的一打故事中找到一个多少中意些的。这是作为编者(同时作为作者之一)的恳切而又卑微的期望。祝你同那个故事一起迎来下一个美好的生日。只要我们这个地球继续这样围着太阳旋转,每年必有你的生日转来你的面前。广播新闻报道也罢不报道也罢,对你都同样是特殊的一天。”
“「祝你生日快乐!」老人说,「小姐,祝你人生丰富多彩,任何阴影都不能将阴影投在那上面!”
谢谢^^
《生日故事集》读后感(八):《没有皮肤的国王》
琳达·塞克森的《变》里《没有皮肤的国王》的故事,我觉得很有意思,却始终无法理解这个小故事本身的寓意,尝试百度搜索也没有关于这个故事的解读,所以粗浅整理了对这个故事的理解
皮肤的谜底是信仰,一种活着的信念,一种自我救赎的人生意义。没有皮肤寓意着一种对生活的盲从的状态。
第一位公主用自己的金发编制了皮肤,教堂外墙上的藤条编成的绿绳束紧。
是指宗教信仰,是虔诚,是自我约束,是灵魂超升的期望。而国王的回应是“像一个系着鞋带的网兜”,他认为宗教信仰是束缚,他拒绝一切对超自然力的崇拜
第二位公主像脱下丝袜一样脱下了她的皮肤,这样她就可以和国王一样并且成为他的新娘
是一种以他人为信仰,是对国王这个“个体”的崇拜,理想与信仰的概念混淆,这样自我构建的信仰想来也是极其脆弱的吧。(看到 “二十个皇家侍女花了二十天时间,才把她一点一滴地捡起来弄走”时,莫名的感伤)
第三位公主把她最喜欢的最好的大狗的皮肤送给了国王,国王很喜欢,因为毛茸茸的还有尾巴可以摇。
我想这是最终的答案,或者说是国王想要的答案,皮肤的真正谜底是爱的信仰,一种爱与被爱的强大能力。是对所爱的一切事物的理解与实践,是对自我存在与意义的独特的感知、体悟与超越。
“国王为什么没有皮肤?” 因为,自己的答案只能自己去找。
“你想要勇气,上帝不会直接给你勇气而是通过一些事锻炼你的勇气
你想要耐心,上帝不会直接给你耐心而是通过一些事给你耐心的机会”
(好像引用的不太恰当,主要是脑袋突然闪过。。)
“永远不要,罗伯特,不要再猜出谜底之后去找什么道德寓意”
我想奥莉薇的意思是:如果一个问题有很多答案,那是因为根本没有答案。
活着不是生存和繁殖,而是你对过程的选择
每个童话故事,都是一道哲学题。每条哲学题告诉你的唯一真理:你应该用更强的意志去生活
《生日故事集》读后感(九):生日、人生与孤独
印象里很少有以生日为主题的书吧,况且生日似乎也并没有什么值得纪念和有趣的故事发生。村上编的这本生日小说,谈不上多精彩,但多少也令人触动。
论故事最喜欢《生日蛋糕》和《在水边》,论文风最喜欢《摩尔人》和《永远在上》。
每个年纪都有不同的生日,老年的生日,少年的生日;每个人的生日都有不同的过法,有些人喜欢过,有些人不喜欢过,生日似乎蕴含的并不只是出生的日子,它可能还承载伤痛、快乐、回忆,像人生钟表上的一个时刻,时间一到,便警觉和敏感起来。
像《摩尔人》里遇见自己年轻时的旧情人,想起往日时光,才会感叹“时光来过,时光走了,时光一去不返”,回首过去,方觉三生有幸。
当然,也有丹尼尔·莱恩斯的《生日蛋糕》,陪伴老去的只有一个生日蛋糕和成倍加重的孤独,生日来临时,更是提醒着“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为我立黄昏”的凄楚,没有儿女关爱陪伴,没有老伴的相扶相守,才会偏执到不肯把生日蛋糕让给更需要的人。
老人的生日,大概期望的只是儿孙满堂,有人在身边,聊聊天,唠唠嗑,一生也就圆满了。少年的生日则更希望的是爱与理解,如《在水边》里那个没有名字的“他”,生日餐桌上继父谈论政治,谈论他在哈佛的成绩,却从不曾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了解他的世界,取而代之的是一声“哈佛”。没有选择的人生,生日只是孤独的象征。
书中的故事各有味道,如《蒂莫西的生日》,你会知道“你必须接受这个世界,忧伤无济于事”;《永远在上》告诉你“时间永远都有时间,你无法用心去消磨时间。什么都要花时间,蜜蜂为了静止不动必须动得飞快”;《骰子游戏》里说“在游戏中,我们显得多么的极端好斗,多么的兽性。骰子游戏中有一种残酷的凄楚,小小的轻笑,投掷,咔哒声,点数决定一切”;《生日女郎》让你体会到“人这东西,无论有什么心愿,无论去到哪里,都不可能成为自己以外的存在。如此而已。”
生日故事集,每个人的生日,都暗藏着一段心事,或开心快乐,或孤独犹豫,你可以忽视它,但它确实存在。
《生日故事集》读后感(十):《生日故事集》笔记
今年想要把近几年买的书都看完,数了数一共70多本(不含图册摄影集),还是有些希望的。
第一本看的是村上春树编著的《生日故事集》,是村上挑选的十二个欧美作家关于生日的短片小说,以及自己的一篇短篇组成。
我在写下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才刚刚想到也许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生日。花了一点时间,几乎什么都想不起来。很多时候的生日过得非常平静或者根本没有特别庆祝就算了,就算是自己更加喜欢热闹的十多岁,那些生日聚会都想不起来了。
唯一一个片段,是我小学高年级时候过生日,我妈给我买了一个洋娃娃,非常古老头发是金黄色的毛线编成辫子那种。那个洋娃娃我的第一个玩偶,是我过了玩洋娃娃的年龄,突然反应过来自己好像因为父母的疏忽自己的童年缺失了一块,哭着让我妈买的。
我在错过的年龄收到了一份过期的礼物,这就是我对生日的唯一记忆。
村上在挑选这些生日故事的过程中,也发现鲜有这个主题的小说是开心的。
其中印象最深的故事是丹尼尔莱昂斯的《生日蛋糕》,说的是一个老太婆拒绝将最后一个蛋糕让给小孩过生日的妈妈,回家后却将蛋糕直接扔进垃圾箱的故事。故事很想理查德耶茨《十一种孤独》的第一个故事(Doctor Jack-o’-Lantern),都是关于无法做“对”的事情的人。
威廉特雷弗的《蒂莫西的生日》也很不错,情节很好。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永远在上》)文笔很好很好,真羡慕能写出这么好文字的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文笔很好,他的短篇故事性很弱,如同炫技一般。
安德莉亚李的《生日礼物》是最不喜欢的,cliché。
其实仔细想想,生日这件事,对于那些要直面人生状况的人,确实没什么好值得庆祝的,无论在哪个年龄阶段。怎么过都是消耗,爱你的人渐渐减少,大几率你爱的人也在渐渐减少。而对于那些特别蠢(蠢到看不清状况)或者特别乐观坚强的人,也不需要生日作为一个刻度了吧。
公众号:浅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