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人间卧底》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5-12 01:32: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人间卧底》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间卧底》是一本由马良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卧底》读后感(一):我们的共鸣

  起初想看是因为在网上看到作者马良的几个段子,好奇他写的那个疯疯傻傻的人,读了书以后觉得共鸣好多。我们不是一个时代不是一样的家庭背景,看的时候能回忆起自己的小时候,原来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趣的地方。

  一直很喜欢这种日记型散文的写作方式,每个故事也都是值得深思的,也能看出不同的对人性的考验。觉得每个在生命中出现的人都是注定的,或忧或喜。所以很推荐这本书,值得精读细读。

  《人间卧底》读后感(二):卧底,是旁观者的偷窥

  马良老师的《人间卧底》,回顾一代人的伤春悲秋,记载自己不知如何是好的成长经历。 对作者不是太熟,应该一个艺术爱好者,所以文字敏感细腻,有着少年的热情也有着中年的坦白赤诚。 有时候,作者像是雕刻师,试图把裹挟我们的生活,解剖开释放一个真相;有时候,他又像一个绘画者,三两笔勾勒出生命某个阶段的核心或者慢慢渲染火焰冲天、有着燎原之势的的一个个瞬间~ 拿大字报教“我”认字的父亲、家里被盗后笑出声的母亲,和“我”深夜“裸奔”的朋友,人和爱情都变得庸常的“小鸽子”和“武哥”,垃圾桶里找手指的钢琴家“疯子”… 作者的文字是收敛的、克制的,可不经意间就会被触动,生活的真相被作者不动声色的揭开,那些琐碎、庸常、锈迹斑斑的真实感油然而生,让人觉得无法摆脱…

  《人间卧底》读后感(三):一个真正成功的loser必须不动声色的,活在人间,像个卧底。

  每年元旦,我都会收拾整理一下自己的书,把不会再看的书清理出来,在微信朋友圈免费转赠给喜欢的朋友,当然偶尔也会收到朋友的回赠,这本《人间卧底》,连同黑泽明的《蛤蟆的油》就这样到达了我的手中,感谢小川兄。

  这本书偏自传散文性质,相比蔡崇达的《皮囊》,更胜一筹,胜在够坦诚,不刻意伤痛,不刻意悲春哀秋,翻看这本书的前言,就喜欢上了作者的文笔。随着一篇篇的文章的阅读,作者笔下的自己仿佛走出来,走到了读者的面前,那个毛头小子,那个自卑的少年,那个无所事事凌晨走在街上踢空易拉罐的青年,那个在书海和绘画中找到自信的青年广告人……

  到底是哪个时刻,会让人产生记录下来的冲动呢?那些穿越时光的细节为何可以如此精微毕现?毕竟一个真正成功的loser必须不动声色的,活在人间,像个卧底。

  那些曾经只属于我的日子,它们的确会慌张啊,怕成为无主的故事,无人讲述,也无人来听。所以说,是故事自己怕被遗忘,选择了借助我这只手,强行留在了人间?

  我也想要这样的体验,这样的一本和曾经的自己好好拥抱的自传!

  《人间卧底》读后感(四):卧底在人间

  《人间卧底》,四星推荐。 我乔装改扮千里投奔,为了在一个特定的时刻和你秘密接头,暗号不能错,你也必须准时赴约,不然咱们只能是讳莫如深的陌路人。 这就是这行儿的规矩,既然卧底在人间。 马良是颇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他写的《人间卧底》由一篇篇短小的、由“我”组成故事的散文集。 2019年10月1日,我读完了这本书和麦家的《人生海海》,这两本书让我想起了余华的《活着》。 《人生海海》里面“我”是一根线索,串起了三代人的人生;《活着》里面“我”是一个听福贵讲故事的旁观者、记录者;《人间卧底》里面“我”是故事的参与者和记录者。 马良,1972年出生于上海,在家里排行老二,上海话中“两”、“二”和“良”发音接近,故叫马良。因为名字的缘故,总被人期望成为画家,他长大之后也确实进入了美术学院,圆了旁人的期待。 1972年出生的马良童年有阳光也有阴影,这本书讲述了马良一生中的一些故事,回忆类的散文,零零散散,轻松深刻的都有,蛮好看。 在买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朋友圈里分享了这本书,写这篇推荐的时候我又在朋友圈搜了搜,只有两条记录,一条我的,一条是智联招聘的。 那位曾合作过的智联小姐姐在朋友圈发文的最后一句话是:不努力,你来人间干嘛?做卧底吗? 很有趣的小对比,虽然好像没什么用。

  《人间卧底》读后感(五):遁形于人间的卧底,寂寞又善意

  马良的名字好记,对于有种相似童年回忆的80后们,对这个马良,倒不记得在哪里看过这个名字了,总之有印象,在书架上瞥到这本书后,似乎是潜意识里告诉自己是自己要找的书,也就这么凭着直觉收入了囊中。

  上下篇的故事,断断续续分了几个晚上看完的,都是童年和青春的回忆。不能一下子看太多,会卷起满满的回忆,难消化。正确的说,因为同乡人的关系,倍感亲切之于也颇有点羡慕嫉妒恨的意味。羡慕这马良的超强记忆力,儿时的故事逐个叙来有滋有味,而自己的基本已经忘的跟断片一样;嫉妒是这家伙典型的“读书不好也能成才”的例子,狠是给自己曾经骄傲的三好学生的童年生涯来了一个响亮的巴掌;要说恨么,嗯,也许是那份自己一直都不曾想象的敢于追寻自由的洒脱吧,喜欢画画了,就考美院,发现自己绘画水平不拔尖了,就搞搞文字,然后是摄影,一切浑然天成,感觉没走什么弯路,就这么一路走下去;再想想自己那兜兜转转也不知道究竟要什么的麻线人生,那简直一个恨呐。

  说回这本书,同时代同地域背景的,读起来更容易引起共鸣;但就算不具备这些条件,也能读到马良满满的诚意。虽然有几处文字写得有些文绉绉,让人实在难以把这温柔的文字跟一个铁铮铮的大汉子联系在一块儿,但抛开这些,这本书还是很美好的。

  最后,在其中的一篇关于工作室的文章中提到了他那个“移动照相馆”的项目,这才恍然大悟,对了,就是那个跟我一样混过广告圈后来做摄影师的马良啊!

  《人间卧底》读后感(六):记住的和记不住的那些过往

  被引过来是在微博上有人截了一段文字,问出自哪里,寻着评论里指引的“三个疯子”就这么寻到了这“人间卧底”。

  就像马良说的,他的大脑想必看起来是个满是皱纹七八十岁的老朽啦,那些深入沟回的回忆细腻的浮于纸面,看的仿佛你就是事件发生当时一同围观的小伙伴。

  我常常在合上一本书后去搜寻停在自己印象里最深的画面,我想到底你留住了哪个画面,之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吧。于我,画面有二,一是那片在黄浦江边烧成一片的芦苇荡,彼时少年在奔逃中若回望,不知为何,画面竟然和蔡国强空中升腾起的白日焰火重叠啦,于是一片火海在我的脑海里升腾成了一片色彩......

蔡国强 白日焰火

  第二个画面,是散乱在老宅中作者想“窃”而不得的书籍,那一阵及时吹起惊醒了作者的清风,吹起的是纯白还是泛黄的书页呢……

  我寻着作者细腻的笔触,妄图忆起属于自己的那一幕幕画面,无奈发现记忆或是模糊,或是被自觉不自觉添加了过多的矫饰,总归是语焉不详,面目全非啦……

  《人间卧底》读后感(七):《人间卧底》评论-5分

  多年之前,我在平遥,见过一次马良,他在为自己的展览发放宣传单,那时他的小宇宙还不够那么的强大,当然我那时也是很傻很天真,其实我应该去抱住他的大腿,然后要求赐予我一张合影的。他留给我的印象是高大威猛,长的不像中国人。任何在自己行业中,能够干到极致的,都是恶狠狠的角色。狠角色就自然会吸引大家的注意,去关注他,去研究他,总结出他们的个性,寻找他们变得如此凶猛的理由。在现如今的观念摄影领域,马良的名气毋容置疑,是我极其喜爱的。

  这本书算是马良的回忆录吧,由众多小故事组成。或者说算是随笔,不仅仅谈论的是成长,还顺理成章的融入了一个经络分明的时代,言辞直截了当,弥补着我对那段历史的印象。我身为80后,就特别喜欢70后一代,年纪上的落差刚好,会给我提供必要的成长经验,又不会出现跨度太大的代沟,他们的成绩也是我可以用来衡量自我继续奋斗的标尺。

  如果仅仅把这本书当成故事来读,那就糟蹋了马良的心血。读这本书之前,你应该至少了解马良,知道他的作品,甚至看过他的绝大多数作品。这样一来,就能对号入座了。你可以在他的叙述中,找到他相应的作品感受,也就是创作的初衷和源头。一个艺术家,所能做到的,就是用熟悉的艺术手段,来记载和表现他所存在的这个时代,包括他的回忆,他的感受,他的经历,他对世界的看法。留给很多年后的人们,去慢慢咂摸其中的味道。

  也许马良在写作的过程中,并没有设置这么复杂的因果关系,我把它视为已然形成的马良风格,当一种艺术创作手段饱满,它就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我正好路过,顺便捡到了,视为珍宝,也希望能够掌握这种收集和输出的技巧。能品出其中趣味的,我想大多是从事艺术创作的工作者,按着马良的这个套路,去开垦活过的那些年里,值得表达的有意义的事物。这是一个多么值得兴奋的过程啊,不枉费活过的那些时光。

  今天的饼干实验非常顺利,它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越做越好,我再琢磨琢磨,争取精益求精,尽快上架。我要把这条邪路,走的笔直!

  《人间卧底》读后感(八):人间的一场来过

  看马良的《坦白书》还是我15年的时候,又过五年,看这《人间卧底》,可能是心境不同了,好像变了许多。《坦白书》里也写了很多他的童年,其实我都已经忘记了,唯一记得的是他踩死了一只老鼠,这本里也写了一遍,看得我心惊,还配了一张插画,那本里的插画很多,妙趣横生。因书里的一段话让我才去看:

  “我所有的自负都来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气概都来自于我内心的软弱,所有的振振有词都因为心中满是怀疑。我假装无情,其实是痛恨自己的深情。我以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四处游荡流亡,其实只是掩饰至今没有找到愿意驻足的地方。”

  那些煽情和感动的话,是支持他前行的动力,也是他真实的感慨,可能很多人比较鄙夷这种语录式的句子,不过看得挺爽。这本《人间卧底》在最后一章里全是他的语录,哈哈哈。

  书分两部分,上美院之前的童年期,和美院后的青春期,童年期的故事都有“文革”的影子,父母的经历,还有那些痴了傻了疯了的可怜人儿,也即使有“文革”带来的伤痛却依然有着骨气不忘初心的。

  记得很牢的是他一个叫青野的朋友:

  “出门之后,青野嚎啕大哭,等我上前勾住他肩膀,他突然甩开我往弄堂深处狂奔而去,我紧追不舍,但一点都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他。他跑累了便靠在墙边歇几口气,待我要走上前,他又快步跑开了。我就这样追着他跑,却也不敢真的追上他,一直随着他在无数条弄堂里奔跑,直到他最后终于把我甩掉了。”

  当青野的父亲出现,马良害怕极了,青野是更为痛苦的,我最好的朋友,一个是我的父亲,我最好的朋友看到了我有这样的父亲,他丑陋,贫穷,粗暴。内心的那种自卑感像突然冒出来的藤蔓,爬满他的身体,他逃脱那个场景,我心揪得要命。

  作者的故事都是很有趣的,看得很开心,另外也很佩服他年纪轻轻也为自己该拥有怎样的人生做出了决定。人生的很多决定都是因为有一个出人意料的事件,和突然的彻悟。我很感谢我在这个时候看到这本书,人,该往自己想要的人生去前进,很多事都回不去了,就不要去纠缠了吧。瞎掉的玩伴,突然死去的友人,意外不知道何时到来,在到来之前,就不要遗憾此生了。

  童年时候的孤独感,长大后的孤独,哲学解决不了我们的问题,深奥的东西都是在长大以后,孤独中慢慢彻悟的。以前我不明白,现在明白了,却也写不出来了。

  《人间卧底》读后感(九):长大成人的残酷和慈悲

  这本书的出发点,就是为自己去写的东西。你会对别人的私人记忆有兴趣吗?一个你不认识的人?

  一般不会。除非他写得真的很好看;还不够,这种好看必然是像一粒粒散落在田野里的麦子,看似毫无章法,你却能在一粒粒捡拾里,猛然抬头,发现前方灯火人家。无需再去辨认出哪个门牌号,只是你知道那是你熟悉的。在别人的故事里,你会一个激灵,你会若有感触,这些都是模糊的,所以说不上什么“看见”自己,而是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对照里打开了自己。

  书里一个接一个的故事,写被人,写自己,别人又拉着别人……一个小男孩爬上凳子,高高的橱上一大摞的东西,本来只想取其中一些,却不小心让所有的物件都噼里啪啦地砸了下来。似水年华不用追,牵一发便可动全身。故事里有时代,有情义,有一笔带过不能挖掘的伤痛……它们伴随了马良的成长。如今的马良是个艺术家,艺术家都是天性敏感的,他脑海里的记忆暗自澎湃着,就等着这一次不眠不休的下笔。看完这本书,其实有点嫉妒。年代有重有轻,因此人情冷暖、道义是非,在不同的时候也有不同的分量,有些时代里人们会过度地体会它,承受不住;有些时代却相反,蜻蜓点水,因此也活得有些无名。马良成长的那个时代正好是一个从重到轻的时间,他感受了很多,终于到了太阳底下并无太多新事可言的人生阶段,有了机会释放。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他是幸运的,因为他的书里告诉我们,太多人特别是马良上一辈的人因为时代的原因卡在那儿了,而和马良同辈的那些朋友、同学,是闷在那儿了。这些命运其实并不陌生,一个个平常人的面孔,想来,大多数中国人通常在一些危亡时刻爆发出强烈的人定胜天的决心,其余时候,都甘愿随波逐流。因为这样最安全。隐痛成了惯性。

  人和人之间的不同,有很大一部分是取决于他怎样长大的。有些人的长大只是一种时间的积累,还有一些人,会经历两次、三次、更多次。我想马良是后者。他在书里写道,长大成人的残酷是,后来我们都会成为差不多的大人;而长达成人的慈悲,是等到再后面些,把所有被夺走的再一点点讨回来。马良一开始做的是广告导演,上海最贵最好的那种,后来做了艺术家,灯红酒绿变成了羊肠小道。所换来的是,他没有老掉。之所以一股脑儿地把自己掏尽了去写,不仅是记忆逼着,也是因为前方也在迫不及待地催促吧。把行装梳理一下,继续上路。

  《人间卧底》读后感(十):人间卧底——做自己的真探

  我拥有的书籍大多是经过推荐的,欣赏的作者写的书,欣赏的作者推荐的书,推荐的书里的作者再推荐的书……而《人间卧底》算是偶得,印象中作者马良是我看了纪录片后了解到的艺术家,“移动照相馆”非常吸引我,于是微博关注了他,也没有刻意去翻阅,最近才发现艺术家写书了,有意思的人的作品必然会吸引我去阅读。

  此书单封面的文字就足以感动我,别具一格在认真的文字并匹配的插画上,如脑洞大开时恰好被宇宙之神牵引神游着。勾勾画画的句子和段落想来定有同好众人皆晓得的,无需重复。只举例上下两辑中我的偏爱,《第一堂课》、《我的电影院和我的身体》。前一篇记录了文革历史中的真实,良人的命运账簿被混蛋们用红线狠命修改,“大字报”的直白展示着丧心病狂的黑暗史。作者跟自己父亲之间的回忆对话看似稀松平常,却道出真实现世与个人硬气。结尾属“画风突变”,父亲借大字报给作者当起了拼音教学,看到这儿心疼得破涕为笑……后一篇同样叙述了真实,对自己身体认知的真实。小小年纪便有机会近距离观看电影,偶然的画面刺激自然地唤醒了“本能”,无师自通的成长初体验就这么实践了,而谁的初体验不是师从“旁门左道”呢?欣赏能坦然面对自己身体的一切真相的人类,如此,这样的人类亦不怕直面往后的人生实相,越战越勇。转头想想,或许这也成就了作者日后从事电影业的因缘了吧。

  如作者所指的“敏感易燃”,我自认归属这款。妙在阅读此书的同时,正自省着,思考今年一大段的时空中的自身的状态,不是“放弃”,未曾“放下”,想学着暂且 “放一放”。因为自己在变化着,周围都在变化着,哪怕实际验证了“已改变”,时不时还会纠结在过往的“不变”,纠缠的时刻是痛苦的,也幸好,总会逼着自己往前走,那是唯一的出路。

  所以能“放一放”太好了,正如马良写画此书也是“偷了”春节那十几天的空白假期,抽离并旁观自己,审度身处的世界,随时空应变,萃取刀光火影下的人生历练,邀约众生浅尝品味。时空酿造的滋味,学着懂得自己,懂得他人,认真地活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人间卧底》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