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叛乱》是一本由[加拿大]基思·斯坦诺维奇(Keith E.Stanovich)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机器人叛乱》读后感(一):感觉
自从进入这个工作岗位以来 感觉很久很久没有读书了 也没有写书评了 这都不是我了 很不喜欢这样的感觉 我想要更加自己一些 就像本书的内容一样 我的身体成为了载体 承载着那些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事物 而真正想要的还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能够达成 本书主要是想颠覆一下基因与载体 也就是人类身体本身与人类精神的关系 基因是自私的 要控制载体 要利用载体 要抛弃载体 他只要自己的传承和发展 而不管载体怎么样 到底开不开心 到底痛不痛苦 而载体是怎样为基因服务的 还是要为自己的理想服务 换个比喻 机器人就是那个载体 而人是基因 同样适用 或者如同黑客帝国一般的 相互依存 相互利用 这就是世界存在的法则 个体存在的意义 所以多读书吧 少年 中年 老年 让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理想继续在空中飘扬
《机器人叛乱》读后感(二):进化论是个万能酸思想
大部分学科在达尔文提出演化论之后都受其影响,演化思想如同万能酸,影响了除数理化之外的所有科学,进化经济学、进化心理学、进化社会学、进化医学。 基因一代代复制下来,我们则是基因的载体、他们暂时居住的生存机器。基因关注他们能否复制,而不关注对载体最优的结果,我们看到雄孔雀进化出了长长的羽毛,吸引异性,得到雌孔雀的青睐,但是雄孔雀拖着这么一个累赘,华而不实的装饰品,还要堤防天敌,性选择不关注雄孔雀本身作为载体的利益,牛津大学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提出的基因选择理论认为它关注的是基因的利益。 但是我们人类可能是能唯一摆脱基因的影响的生物,比如做爱戴套,这个就和基因的目标背离了,基因的目标是不断复制,繁衍,而戴套只是满足我们人类作为基因载体的快感。
人类能够摆脱基因的控制,但是模因又来了,而且很多有害的模因,和基因一样,他们能够不断复制下来,比如不转不是中国人,这个毫无意义是错误的,不转才是就摆脱了不是中国人的事实吗?人类能够摆脱基因的控制,现在又开始来了模因。
《机器人叛乱》读后感(三):读《机器人叛乱》之借题发挥1
“我们带着石器时代的大脑生活中互联网时代”——太精确了,时常察觉到情绪、意识和科技炸裂的现代化生活之间的不适配 现代科技发展下的世界显然是更符合人类——这个基因载体利益的世界。 什么是载体利益?例如,对NMN/二甲双胍的研究举证使长寿成为可能性——这就是明晰可辨的载体利益,我们研究和探索怎么去获得我们自己的福祉。 什么是基因的利益?——看到聪明温良贤淑8分女就压不住想让她给自己生小宝宝的冲动就是顺从基因的利益(煮肘老师应该有姓名……),基因只在乎它自身的传递延续。 所以,有时候我们的意识与生活方式的矛盾,是载体日益增长的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和基因预设本能之间的矛盾。例如一个事业取得极大成功的职业女性,拥有稳定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将载体自身利益最大化,但仍有可能因为缺个男人爱她而自觉人生很失败——宛如一个丧偶的山顶洞人。如果丧偶山顶洞人的悲凉是基因预设的雌性要依附雄性生活,丧偶即丧失生产资料来源的悲凉,那这个成功的职业女性客观上不存在这个问题,但她依然会产生和山顶洞人同祖同源的悲凉——这就是她带着石器时代的脑袋活在了互联网时代
《机器人叛乱》读后感(四):想象的世界
1、斯坦诺维奇的两本书《超越智商》《机器人叛乱》中提到了表征能力对理性的重要性。表征分为初级表征和次级表征,初级表征是进化的产物,是自发式系统的功能。次级表征是人类意识的特有功能,是在意识中虚拟一个平行世界。这种虚拟世界是为了应付不确定环境,是为了预测。一般的生物没有这种能力,猎豹不会想到一年以后的食物问题,它只会对当下发生的事件产生反应,这是进化要求的适应性,所以一般的生物都是环境的产物。而人类不仅仅考虑当下,他还会考虑一年以后的问题,这是预测,是对未发生的环境不确定的预测,进化无目的无意识无远见,所以这种虚拟世界的能力不可能由进化而来。
2、意识、灵魂、超越物质的独立存在的形而上的东西。这是自古希腊柏拉图时代以来的模因病毒,不比宗教信仰模因弱小。这种形而上、二元论、决定论的模因,具有封闭、机械、保守的盔甲,会组织理性的生长。意识不是物质的对立面,二者不可分割。意识也不是笛卡尔剧场式的、普罗米修斯式的小矮人,我们头脑中根本没有另一个决定一切的小人儿。意识是分布式、多层次、可进化的东西。认识到世界(物质、意识、人生、性格、文化等)非决定论的本质,方可看见自由的曙光。一个不确定的随机的世界是最美好的世界,因为你的选择将是自由的,你将决定你自己的进化路径。
《机器人叛乱》读后感(五):掘地蚁的叛乱
把书名机器人改成掘地蚁更能达到隐喻的效果,原因是机器人已经被用烂了,而且形象模糊隐喻直接粗暴。不过从模因角度来讲,显然机器人比掘地蚁好太多,这是由大多数模因载体偏进化程序缺少理性思维的特性决定的。
本书主题是牛逼惯了的基因第一次可能无法控制作为载体机器人的人类。思路是进化论在心理学领域的拓展应用,介绍了进化心理学和启发和偏差式认识学派的研究和分歧。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的意识跟传统自然选择进化论没有根本区别,也就是否认意识的独特性,认为意识跟老虎的捕食技能一样是进化适应的结果,是服务于基因复制子的,不认同人的本能反应是非心理。我觉得要这样他们也不会同意道金斯关于生命是基因复制机器的说法。
另外一派类似卡尼曼的研究,意识具有特殊性,已经脱离基因自然选择的环境约束。人类大量的本能反应是进化的结果,直接服务于基因复制生存。意识中还有部分理性思维,所谓弱联系,脱离了基因约束,服务于生命载体本身。
机器人叛乱的寓意是,作为基因复制机器的人类依赖理性思维可以摆脱基因的弱约束,直接服务于机器人本身。
这种弱联系的理性思维是进化的必然结果。进化环境的日益复杂,基因已经不能直接掌控机器人,勉强直接掌权的后果就是机器人不能适应复杂环境进而影响基因自身复制。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放权,基因给机器人装载基本的目标程序(进化来的程序),然后告诉机器人自由行事只要保证老子的生存就行。放权的结果就是机器人进化出了自由意识,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只是基因的载体,然后思考逃离基因控制的方法。方法就是完善理性思维控制进化程序为我所用,甚至部分理性思维内化为进化程序,简直是一种反侵略。
理性思维就是模因,这是又一个基因与载体的关系,模因通过意识复制。模因跟基因一样没有人性,不会为载体考虑,生存目标只是复制自己。为了机器人利益最大化,必须有一套科学思维的检验机制,不符合机器人利益的模因必须驱逐。
作者提到的一些参考书籍。
安迪克拉克《存在》
通往未来的安全通道
面孔的自传
玛格丽特德布拉尔《桦尺蠖》
金斯特瑞尼、保罗格里菲斯《性与死:生物哲学入门》
《机器人叛乱》读后感(六):西西弗斯神话
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是被惩罚每天推石头上山的人,每当他将巨石推上山顶,巨石又滚回山下,然后再次重来,永无止境。
Sisyphus by OV-art on DeviantArt西西弗斯真可怜,他为什么不想一想,从这种徒劳无功中解脱出来呢?
斯坦诺维奇看着大家,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西西弗斯。
生活就像那块巨石,人们在本能的“惩罚”下,终日劳碌,沉浸在将生活推到顶级的狂热中,生下孩子后,孩子再将这一切重来。
真可怜,为什么不想一想呢?所以他写了这么一本书。
思考如何推石头更快更有效,这在书中被称为一阶思考,也即工具理性;思考为什么要推石头以及是否需要进行下一次循环,也就是反省,被称为二阶思考,即认识理性。认识理性赋予人们一种价值观,可以认同由工具理性形成的目的,也可以不同。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认识理性,对自己的行为做修正,从而达到内心价值观的和谐。
在他看来,没经过反省的人,都像机器人,书名中的“叛乱”,意思是反省。
拓展视角来看,如果把人们所处的共识体,例如市场经济这种人类共识,比作一个巨人的话,每个人就相当于这个巨人的一个细胞。
由于大多数“细胞”只具有工具理性,只有少数“细胞”还有认识理性,那么“巨人”也是被工具理性驱动的,消费主义是一个典型代表。
如果每个“细胞”都采取认识理性,那么可以形成“巨人”的认识理性,从而建立更加理性和谐的人类共识体,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社会文化,乃至民族国家,都可以改变。
《机器人叛乱》读后感(七):我想代表基因起诉斯坦诺维奇诽谤
这本书对我来说非常有启发性,斯坦诺维奇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完整的主题,正是我平时考虑问题常常涉及但从未形成完整概念的。即使斯坦诺维奇有意犯把基因拟人化的错误,我也还打算原谅他,可是他得寸进尺,竟然说基因“are happy for the survival machine to fall apart in whatever way
it will, once the object of their concern, replication, has long since been determined”,充满了没有被关心的委屈“Our creators value not at all the thing we value most—our sense of self. ”这种由于没有得到好处就开始埋怨甚至攻击对方的态度,让我为斯坦诺维奇感到遗憾。
斯坦诺维奇说,人类是基因和meme的host。病毒以生物为host,是因为病毒是外来者guest,而生物体本身自己存在。但是基因、meme的人体的关系却不是这样,没有基因就没有人(体),没有meme就没有人的精神entity。在这个意义上,正是基因和meme塑造了人自身,所以这种说法是有点mean的。斯坦诺维奇说,基因和载体利益(有时)不同。我认为,从逻辑上说,没有任何一个对象A和对象B利益完全相同。不同的对象,在利益或其他方面,如果存在联系,也会是存在利益重叠或竞争。斯坦诺维奇的意思似乎是要基因、meme为了人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对。我认为这是一种过于自我中心而被宠溺坏了的心态。斯坦诺维奇(很多时候)认为,自动化系统对应基因的利益,分析式系统关联载体利益。我认为这种说法有误,自动化系统是基因的产物,分析式系统也是基因的产物。斯坦诺维奇之所以这么反感自动系统,主要是因为自动系统是远古时代的遗留,在现代社会新环境中经常不够用或出错。那么这就是当初一起看月亮的时候叫人家小甜甜,现在新人胜旧人,就改口叫人家牛夫人,恐怕有点不妥。
我认为,应该避开这种拟人化的说法。基因和meme均没有任何意图,它们自己也是一种产物。
《机器人叛乱》读后感(八):对「Follow your heart」的批判
好多年前,开复的「Follow your heart」是句很迷人的话,在年轻人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在很多场合都会有人以「追随你的直觉」、「做你想做的」进行友好的忠告。后来开复的这些言论受到了持续的质疑,觉得这些言论在逻辑上如此漏洞百出。客观地讲,开复是个非常优秀的人,在行业取得的成就也是出类拔萃的,只是开复对自己成功人生的归因不正确而已,当然这丝毫不影响开复的杰出。一个人在成功后,总是会对自己之前的人生做出各种各样的解释,总结原因,这是人的本性,正因为人有总结归因的强烈意愿,人类才会进化到今天这个样子,但在今天这个复杂的社会对某个结果进行总结归因恐怕没原始社会那么容易了。
人在成功后总会梳理自己的成长过程,梳理成一个流畅合理的故事,才容易被人记住,故事戏剧性很重要,真实性不重要,反正过去的已经过去不会再遇到,讲得真实对未来的好处还不如故事喜剧性,这也是事实,人们不关心真实,只关心他们想要的真实。
这本书里就对「追随直觉」这种说法进行了完美的批判,批判包括去芜存菁。人的想法分三种,一种是基因种下的,食色性也,是本能,也符合「Follow your heart」,追随这种直觉大部分情况下是没有坏处的;第二种是未经我们大脑严谨审核就植入的「文化因子」,这些因子没有经过我们反思就被植入,譬如自杀性因子就属于这种,还有宗教极端思想、爱国爱党思想,我们小时候被强制植入的这些文化因子可不少,长大自主后要花大量的时间来甄别剔除,当然也有些是好的文化因子,譬如对家庭的责任等,这些也属于「Follow your heart」的范围;第三种是我们经过反思接受的想法,这些想法经过了我们大脑的审核,无疑是确认对我们有好处的,相信这部分想法我们会给予特别的重视,这些也属于「Follow your heart」。由此可见,「Follow your heart」可能会办好事,也可能会办坏事,这句简单的话似乎跟什么也没说差不多。
最后需要引用《猿猴的把戏》后记的一句话,「尽管对于自我和世界的认识可以作为追求幸福的工具,但真相是知识和幸福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对自身懵懵懂懂,对世界一无所知的人,可以生活得很幸福」「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能让自己变得更开心的方式是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机器人叛乱》读后感(九):批判式思维,是进步(进化?)的阶梯
这是一本科普著作,不是科幻小说。
这里的“机器人”其实就是指人类,作者把人类看作“基因的机器”,把生物学的机制,看作是一种机械的、固化的规则,而人就是被这种规则控制的机器。某种程度上,这本著作,可以看作是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的后继篇章。
这本书读得比较别扭,因为我并不认同作者基因复制目的论和模因复制目的论的观点和描述手法,但是认知科学的知识是我需要的,也同意他关于认知变革的看法。
从一本观念不怎么“友好”的书里学习,要时时提防被“洗脑”,是件挺辛苦的事儿。
先不管基因和模因的复制目的,从人类实现自身的自由的角度看,理性,是可以信赖的。这里的“理性”,是指书中所提到的“广义的理性”,即把目的、方法、价值观本身都纳入评估的一种彻底的理性,即使“理性本身”也要被纳入被分析、被批判的范围。而这种行为之所以可能,是依赖于生物学上,进化出来的“分析式认知过程”,在后天学习得来的分析工具。这虽然看起来像是抓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这样的悖论,但是却为人提供了一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束缚,生物学的和社会、文化的束缚的可能性。虽然短时期内走不了太远,但是长时间的积累,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实现“机器人的反叛”。
我并不认同人是“基因的机器”以及“模因的寄主”。我的观点是,复制子(基因、模因)宇宙演化的算子之一,代表随机、迭代的一端;另一端是环境,是选择、约束。复制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约束复制子,进行选择;复制子把自己叠加进环境,进行改造。新的环境继续对复制子约束,选择。看似复制子的“目的”,其实只是演化的趋势而已。
作为演化的高复杂度阶段,意识、自我意识的产生,可以看作是意识对意识自身的约束、选择。这种自反馈,既增加了复制子的适应性,也增加了环境的不确定性。
我们作为拥有自我意识的物种、个体,就在这个无穷的演化过程中。目的就是更加自主、更加复杂化的个体、组织。
最后,总结一下:
书中提到的“元理性”、“纽特拉式过程”、“分析式心智过程”,都是很好的模型,工具。核心就是,一种批判式思维,批判一切式的思维,可以保持和提高你的自主性,实现更高的“效用”,增加/改善你的人生体验。
《机器人叛乱》读后感(十):机器人叛乱
你就像个机器人。出厂前,你就被预装了一些程序A;出厂后,你所在的教育环境、社会环境,会乘你不注意时(或还没有能力判断时),自动为你安装一些程序B;你自己也会选择安装一些程序C。
这三类程序有可能出现冲突。比如拖延症,是A类程序和C类程序的冲突;厌恶自己言行的种族主义者,是B类程序和C类程序的冲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C类程序并不一定优于A类或B类程序。想像一个场景,你加入了某个传销组织,组织让你欺骗朋友和家人发展下线,于是你开始怀疑和犹豫,这是C类程序和A类B类程序的冲突。
出现冲突后,你可以选择不解决,就这样磕磕碰碰的运行下去。当然,你也可以跳起来修理自己一番。
怎么修理呢?前面的案例已经说明,C类程序并不一定比A类或B类保险,那你应该听从A,还是B,还是C?
作者大篇幅给出了答案,我把它归结成:出现这类冲突时,我们的大脑内部应该进行一场苏格拉底式的思辨[^tips1](请脑补苏格拉底进行广场辩论的场面),经过思辨后得出的结论,靠谱概率将大幅提升。
思辨过程中还可以遵循一些原则,比如:
1. 拒绝对自己身体带来伤害的程序;
2. 如果安装一个程序,会导致未来某些程序无法被安装,那拒绝这个程序;
3. 拒绝那些不可被检验(不可证伪)的程序;
4. ……
书中还有很多内容,我就不摘抄了。
最后,我想说,这本书对我影响最大的部分,不是结论,而是作者搭建的模型,以及推导结论的过程,它们能够让人开拓思维、增进智识,所以强烈建议大家都读下。
[^tips1]: 苏格拉底思辨方法
1)取一种为世人认定的常识论断;
2)想象一下这一论断可能是错的,尽管说这话的人充满自信。寻找这一论断可能不对的情景;
3)如果对以上问题找到例外情况,那么原来的定义就是错的,或者至少不准确;
4)最初的论断必须考虑到以上例外并将之精确细腻的表达;
5)如果随后又找到了对以上修正过的论断来说的例外,那么整个过程再重复一遍;
6)不论阿里斯托芬如何加以歪曲,思考的产物总是优于直觉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