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我顿悟到的5个真理》是一本由盖伊•斯皮尔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我顿悟到的5个真理》读后感(一):道可道,非常道
相比满大街的k线教学和盘口语言,这样一本口水书似乎特别不着待见。然而对于理解价值、实践价值并把价值融入血液乃至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朋友来说,一定能感受到作者满满的诚意。甚至会因为投资路上艰辛和作者惺惺相惜和感同身受。然而不要忘了,不管斯皮尔如何在拈花微笑的巴菲特和著作等身的帕莱什面前谦虚,他依然当今时代是需要我等仰视和膜拜的大师。
《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我顿悟到的5个真理》读后感(二):《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我顿悟到的5个真理》——盖伊·斯皮尔
在看《夏洛特烦恼》这部电影时,因为里面有一个桥段是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才知道巴菲特的午餐也是可以拿来出售的,并且还需要竞拍,最高价者高达64万。这本书作者也是高价拍买了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一直在学习研究巴菲特,并从中总结出了五个道理: 1.坚持自己的原则:这是坚持自我的基础,也有利于决断决策。
2.远离疯狂人群和噪音:创造正确的工作环境,才能减少干扰和诱惑。
3.永葆童真和好奇心:对这个世界充满开放性的好奇心,才能找到生活中的快乐感和满足感。
4.培养有价值的人际关系:多跟牛人做朋友,然后你也不会太差。
5.忠实于自己:做决策时,要坚持自己内心认可的价值。
以上5个真理有点像鸡汤,但的确都有其道理,因为在股市里保持自我并防止各种诱惑干扰是非常宝贵的。
《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我顿悟到的5个真理》读后感(三):《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我顿悟到的5个真理》微书评
巴菲特说:做价值投资是需要天赋的。我以前一直不太理解这句话,因为价值投资讲的东西并没有超出普通人的理解范畴。随着投资阅历的提升,才开始慢慢明白,老巴说的天赋,并不是智商,而是思维模式、价值观、情绪控制这些东西。要做好价值投资,需要: 1.独立思考能力(思维模式):一说起a股,大部分人都说是赌场,,甚至很多公知也这么说。如果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根本不可能接受价值投资理念,相信不靠内幕消息,资金优势,只通过对公开信息的分析,就能在a股获利。 2.尊重经济常识(价值观):巴菲特说:价值投资很简单,但大部分人学不了,因为没人愿意慢慢变富。复利的威力,只要在较长的时间周期里才能体现,对大部分人来说,只有快速致富才有吸引力,年化20%太平淡无奇了。 3.有效控制情绪(情绪控制):巴菲特说: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但又有几人能做到呢?因为从众是符合人性的。如果没有强大的情绪控制力,很难想象在极端大众情绪的裹挟下,还能逆大众而行,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全书对精英教育,思维模式,有很多有价值的思考,四星推荐!
《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我顿悟到的5个真理》读后感(四):价值投资的哲学
投资是一门营生,更是一部人生哲学,把财技、世界观、个人修为等综合在一起。一载的成功可能只是一种运气,一辈子的成功才是一种能力。这是一本值得花时间去静静读的书,一段人生旅程,加上心得分享,把价值投资的核心理念说得如此深刻。
不做巴菲特第二,而要成为更真实的自己。感悟的5个真理:
1、坚持自己的原则。投资就是选择那些低于内在价值的公司,有高质量的护城河,巨大现金生产器,没有高度杠杆化或需要经常接触资本市场。给自己营造可能实现的最佳环境,这样面对金融危机期间的消极影响时,更加安全。
2、远离疯狂人群与噪音。我们不可能用大脑逾越大脑,就算知道了思维中的弱点,它依旧是最脆弱的环节。
3、永葆童真与好奇心。究竟是收益决定了我是谁,还是我决定了收益的价值呢?如果投资之外的生活出现问题,或受到抑制,投资也就不是好投资。只要自己能掌握并激发自己天性中快乐的一面,几十年后,投资收益也会好。
4、培养并维系有价值的人际关系。把正确的人带进你的生活,为自己构建一个生态系统,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那种想方设法帮助别人的人。
5、忠实于自己。不要过于沉迷于毫无意义的追求,却忘记了最重要的东西—通向更无形更宝贵目标的内心旅程。
《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我顿悟到的5个真理》读后感(五):在书中发现更好的自己
作为投资小白来说,语言简洁易懂,像是和一位好友聊天,他会用自身的经历和你分享一些趣事。 书中文字所阐述的观点,有时让人豁然开朗。很多书都在理论性的说该怎么去做,书中是实践得真知的结果。 另外附录还有书单推荐,免去了找书读的时间。 开头提到作者拥有着引以为傲的学历,恰恰是这些让作者一开始就选择失误,放弃进大公司的好机会,从而选了一个小公司磨练自己。业绩上不去可能就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关注的是自己的问题,善于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公司问题。在象牙塔里待久了,就会习以为常的运用以前的经验分析情况,学校教给学生的更多是书上的理论,所以作者对于在原来的公司去留问题上有所犹豫。因为前期是自己选择的,如果现在退出,那不就证明了之前的选择是一个错误?那其他人会怎么看待我,会笑话我吗?那我到时该怎么处理这一系列的问题?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 在以股神巴菲特为自己的榜样后,学会了运用内部记分卡,换句话说就是做自己,在此基础上做好本我,超我。刚开始除了模仿榜样的好习惯,在遇到问题时,也会考虑换做是巴菲特的话,他会怎么处理呢?身边人大多不解,因为不像是常规流程操作,很多人都投来质疑的眼光。在潮流中容易迷失自我,那就远离繁荣的街区,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创造一个更适合自己的环境。相比如今,更多人想挤破脑袋往大城市里扎根,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场景只能在书中向往,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为生存而努力奋斗,为在这个城市有一足之地而拼搏。也没有什么对错之分,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最后是关于朋友的讨论,书中若隐若现得描写着,很多贵人都是朋友在其中牵线。在奉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找到那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工作,共享闲暇时光。当你想改变并为此做出行动时,就会慢慢发现一个新的世界大门已向你开启。 在书中,看到作者善于自我反思,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值得我去学习。
《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我顿悟到的5个真理》读后感(六):读后随感:对学校教育的反思
33 “(学校)这种特殊的学术环境,本身设计就倾向于用外部记分卡来衡量人物:在这里赢得他人的认可确实是有用的。”
随感:投资和生活,均需要把衡量方式转变为“内部记分卡”。
34 “我们的顶尖大学塑造了所有这些聪明的头脑。但是这些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依然会做出蠢事,依然会做出不道德的选择。我身边的很多同事也是如此,接受过精英教育的他们,却没能主动离开邪恶的环境,比如一些投行,经纪公司,信用评级机构,债券保险公司和抵押贷款公司。”
随感:从众的压力,在群体中,人易失去独立思考能力,也容易原谅自己,因为大家都在这么做。
35 “我们建立的这些伟大学校,本意是要教我们独立思考,结果却常常以潜在的破坏性方式闭塞了我们的思维。”
随感:学校以标准答案为衡量标准,而不是真实客观世界,特别是在经济学领域(社科均存在此问题),提供了“扭曲的激励”
学习的技能:1、独立思考能力:质疑,反思,包括自己的观点
2、自学能力:搭建知识框架,建立“道——术”体系的能力
59 “嫉妒是七宗罪中唯一没有丝毫乐趣的罪恶。”
随感:嫉妒,还有受害者倾向,时常提醒自己。
162 “巴菲特:和更优秀的人在一起,你就会不知不觉地进步”
随感:模仿,是一种强大的学习机制。
学习的路径:1、高手:有体系,能互动。最佳路径
2、论坛:能互动,略零碎,要多归纳,总结。次佳路径
3、书籍:有体系,没互动,要反复读,领悟。第三路径
181 “芒格:人类思维就像人类的卵子一样,人类卵子有一种排斥机制,一旦有一个精子进入,它就会完全关闭,不让下一个精子进入,人类思维也有严重的类似倾向。”
随感:既要时常提醒自己,也要明白这是人性。因此可以少争论,特别是跟不熟的人。
《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我顿悟到的5个真理》读后感(七):只关注内在记分卡、只与优秀的人在一起—Leo鉴书200
本书作者名牌大学毕业之后去了一家名声不好的投行,后来因为这家投行名声不好找不到工作,开始运营家庭资金成立了基金(可见第一份工作多么重要),再后来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人,其中一位建议他买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收入全部捐给慈善机构)。本书写的就是作者一系列经历以及吃饭前后悟出的道理。
书是连夜读完,马上写评的。我有个好朋友最近正在为工作的去留发愁,希望本文可以提供些少许帮助。
首先,只关注内在记分卡,基于外人评价的外部记分卡不必在意。
作者本人受名校头衔所累,毕业时过度膨胀选择了一家名头不怎么好的公司。他认为凭自己的努力必然可以做出成功。其实狗咬狗的环境里,任凭你怎么努力,最多成为一只非常非常能咬的狗而已,对自己和世界并没有什么帮助。接下来,由于怕别人说自己没有能力、没有韧性(注意外在记分卡),作者长时间没有辞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醒悟之后才慢慢从谷底走上来。所谓“祸兮福所倚”作者因离开后找不到工作,开始反思,开始认识自己。
建立自己基金的初期,作者仍然没能免俗还是收入1%的佣金和20%的投资收益提成,至到准备与巴菲特吃饭之前才学习后者不收佣金,只从基金收益超过6%的部分里取1/4。
大概意思是:成大事者不某于从,别人爱怎么看看么看,还是要更在意自己的内在与外部是否一致。
其实,只与优秀的人在一起,别在没必要的人身上浪费时间。
生活和工作中,太多人除了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这是个大问题)之外,还不愿意得罪人,希望与所有人和平相处,这导致很多人在完全不必要的人和事情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作者加入错误投行之后全力想成一单,之后还被此投行利用作了不道德的交易。作者惟一想的就是证明自己行,在一个混蛋面前证明自己行有什么意义呢?而且,就我对这类人的了解,你做的再好也还是不够完美,不够好,不够周全。
“与优秀的人在一起”听起来比较老套,但是确实是真理,而且背后还有几重意思,其中之一就是不要与不优秀的人共处,与后者相处浪费了双方的生命,而且对于我们自己的成长无益。作者后来结束了很多优秀的人,就是依据的这个原则。
改变一个人的个性很难,加强一个人即有的观点很容易。识别出不靠谱的人,远离这些人是非常重要的。19年的职业生涯教育我“不要指望不靠谱的人有一天变得靠谱起来,他们父母都做不到这一点。”
最后,永远忠实于自己内心的选择,充满勇气地加以实践。
每个人都曾有走在人生差路品的时候,生活和工作中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你先什么都可以,关键在于你的选择真的是你想要的吗?一切重来你还会选这个吗?如果回:是。那么就不必犹豫地去选择,如果不是,那就再想想。
只有按自己意愿行事的人才能真正全力以走,真正充满勇气的去实践自己的想法,工作和生活中都是如此。
最后,简单回顾下作者悟到的五个真理:
1、坚持自己的原则
2、远离疯狂人群与噪音
3、永葆童真与好奇心
4、培养并维系有价值的人际关系
5、忠实于自己
本书很值得一读,不止是因为那顿很贵的饭,还因为本书会印证一些之前你内心之中的想法。或者此前你始终感觉世界有些不对劲,看过本书之后多半会知道问题在哪儿。
另:“Leo鉴书”系列写满200期了,这背后有至少300本书,主要不是每个书评都能入选本系列。第200本谈下一本看似励志鸡汤,实则说出很多有用门道的《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我顿悟到的5个真理》,书名能译成这样也是醉了。书的内容不错,但是书名损失了很多分数。译的这么像鸡汤的书名如果不是朋友龚大师推荐我是不会去看的。
《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我顿悟到的5个真理》读后感(八):探寻价值投资的转变之旅
探寻价值投资的转变之旅
彭忠富
http://news.hongzhoukan.com/15/0807/hl215038.html
2015-08-07《证券市场红周刊》
刚刚过去的七月份,A股未现投资者乐见的“七翻身”,虽然千股跌停的现象越来越少,市场信心有所提振。在大盘指数连续下挫的情况下,那些职业投资者例如基金经理的成绩也好不到哪里去。我年初关注的一款投资创业板的股票基金,最辉煌时遥遥领先于同行,半年收益高达190%,如今收益仅剩下10%左右。如此急涨急跌的市场,就算股神也无可奈何。
少出错牌需不断学习
中国股市还很不成熟,不管是管理层、机构投资者还是散户,都需要在实践中历练,要向欧美等发达国家股市学习。应该先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再推多渠道股权融资让巨量资金入市,提振股市信心,最后启动注册制发行,推行注册制必须要有严峻刑罚在先。出牌顺序错了,一手好牌也会打输。这次国家队救市为啥效果开始不太给力,笔者觉得是一手好牌打错了顺序。
股市急跌急涨,最终倒霉的还是散户。作为投资者却不能将牌打错,因为我们亏不起,那可都是自己多年的积蓄。要想成为打牌高手,我们就要熟悉出牌规则,怎样才能将利益最大化。股市是个好东西,要想在股市上实现财务自由,我们必须学习,例如股神巴菲特。能够当面向巴菲特请教的机会少之又少,因为跟股神共进午餐的价格已经上涨到了数百万美元,中国能达此心愿的也就是段永平和赵丹阳等寥寥几人。但是不必沮丧,这些跟巴菲特共进午餐的人大多成了价值投资的信徒,实现了人生的大反转。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著作中间去学习巴菲特的投资之道,如果结合自己投资实际灵活运用,相信也能取得不俗成绩。譬如2008年6月,美国蓝宝石基金创始人盖伊·斯皮尔,这个年轻的对冲基金经理以65.01万美元竞拍价与巴菲特共进午餐后,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价值投资者,目前其掌控的基金已经取得了463%的累积收益,这样的投资成绩足以让对手刮目相看。
远离疯狂人群与噪音
盖伊·斯皮尔在《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我顿悟到的5个真理》一书中,讲述自己从一个年轻傲慢的投行经理,变成了一个坚守价值投资、取得高度成功的对冲基金经理人。作者的转变与进步,源于他的深刻反省、受到格雷厄姆与巴菲特的投资理念熏陶,以及同一些全球顶级投资家的学习与探讨。还有与心中偶像沃伦·巴菲特的一次午餐最为关键,这顿午餐教给了他人生中最有价值的课程。包括坚持自己的原则、远离疯狂人群与噪音、永葆好奇心与童真、培养并维系有价值的人际关系和忠实于自己。同时为了构建更好的投资流程,作者还总结了八条规则,分别是:不要总是看股价;如果有人给你推销什么东西,不要买它;不要和管理人员谈话;按照正确顺序研究投资信息;只与没有私心的人讨论你的投资观点;永远不要在开市期间买卖股票;如果你的股票下跌了,两年之内不要卖和不要讨论你当前的投资。
斯皮尔的故事充满了力量,常有令人惊愕之处,对投资、交易和高风险决策的敏锐洞察比比皆是。通过分享他过往的投资案例,作者详细讲述:为什么正确的榜样是投资成功的关键;如何构建更好的投资流程;如何过滤掉市场中让大多数投资者受干扰的短期噪音,并从中获利。最重要的是,他解释了对自我清楚的认知如何帮助他梳理思绪,并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而不是被好胜心、嫉妒、恐惧所驱动进行决策。
《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我顿悟到的5个真理》读后感(九):学学巴菲特,价值投资,远离人群
关于作者
盖伊·斯皮尔,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投资公司蓝宝石基金的掌门人。
关于本书
在2008年的巴菲特午餐上,巴菲特和作者聊了聊投资和生活中的一些智慧。后来,作者就把这顿午餐上巴菲特和他的谈话内容、多年来他对巴菲特思想的了解以及巴菲特对自己投资和生活带来的诸多转变写进了这本书里,系统总结成《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我顿悟到的5个真理》,这5个真理既能用在投资上,也能教给我们生活的智慧。
核心内容
巴菲特教给作者5个投资和生活的真理,分别是:坚持自己的原则、远离疯狂人群与噪音、永葆童真与好奇心、培养有价值的人际关系以及忠实于自己。
一、坚持自己的原则
坚持自己的原则也就是知行合一,在任何情况下,行为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遵循自己的原则。只要是和原则相违背的,和目标不一致的,都要放弃。
【案例】
1995年,科技概念股暴涨,整个资本市场都在追捧,巴菲特却一点反应也没有。当时有舆论就说,巴菲特老了,眼光跟不上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价开始不断下跌,大部分人都开始抛售。本书的作者用巴菲特的投资原则分析后,用大量的资金购买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结果,1997年爆发了金融危机,科技概念股开始暴跌,巴菲特投资的企业却没受到影响,作者购买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价格翻了四倍多。
二、远离疯狂人群与噪音
远离疯狂人群与噪音是指,我们要给自己创造正确的工作环境,这样,大脑就主动远离了很多噪音的干扰,更容易做出正确的决策。
【案例】
巴菲特公司总部在远离华尔街的奥马哈,这样就可以远离疯狂的人群,不被外界信息干扰。公司不放在闹市区,就不会有太多人拜访,避免在无效的社交上浪费时间;巴菲特的办公室装修得不豪华,办公桌小一点,不用放什么杂物,也不会影响自己读书看报和安静思考;办公室没电脑,不看大盘,经常手机关机,没有电子邮件,就是为了遵循自己的投资原则,要长期持有。
三、永葆童真与好奇心
保持童真、对这个世界保持开放性和好奇,积攒一个个小幸福,这样,我们就会在生活中找到满足感和快乐。
【案例】
巴菲特每天都要喝高糖高热量的可乐,医生不让他喝,他解释说,他经过计算,人类死亡率最低的年龄是6岁,所以他要学习6岁小孩的生活习惯,多吃点糖,这样他心里有安全感。巴菲特还特别爱玩桥牌,每周至少四次,每次两个小时,他还创办了用自己名字命名的桥牌比赛。除了玩桥牌,巴菲特还是个有名的段子手。
四、培养有价值的人际关系
培养有价值的人际关系是指,朋友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要慎重交友,最好多跟牛人交朋友,从他们身上学习。
【案例】
巴菲特就告诉作者,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和正确的人在一起。和更优秀的人在一起,你就会不知不觉地进步。巴菲特选择朋友的一个办法是,假如一个房子里有100个人,他会先选出10个他想要合作的,再选出10个他坚决不合作的,剩下的80个人有待观察,只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少数拿得准、信得过的人身上。
五、忠实于自己
忠实于自己是指,在做决策时,要遵守 “内部记分卡”,也就是要坚持自己内心认可的价值,而不是用“外部记分卡”,也就是外界的看法、他人的认可来衡量自己。
【案例】
巴菲特非常有钱,但是他住的房子是20世纪50年代花3万美元买的,开的最多的车也是很多年前花1.5万美元买的,早餐吃的最多的是汉堡和可乐,一个富豪,硬生生把自己活成一个中产阶级。那他为什么这么做呢?巴菲特在内心认为,赚钱是为了“自由”,赚够了钱他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为自己工作,开多少工资都是浮云。
金句
1. 如果你不打算持有一个股票10年,那么你干脆就不要买它。
2. 你只靠大脑去过滤噪音没什么用,你需要的是正确的工作环境。
3. 我们长时间的幸福感,不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大事,而是来源于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小幸福。
4. 我每天都跳着踢踏舞去公司,不过不是去上班,我是要去教堂画壁画儿!
5. 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和正确的人在一起。和更优秀的人在一起,你就会不知不觉地进步。
6. 被外部记分卡左右的人,光顾着迎合别人的要求,容易被环境左右。坚持内部记分卡的人,他们只按自己认定的价值往前走。
《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我顿悟到的5个真理》读后感(十):差一个好封面
这本书卖得不好的话,要怪拍板封面的产品经理。
原版封面是这样的:
看看,“一只蝴蝶扇动小翅膀,一片混沌波动向远方”。
那怎么面对这混沌波动?硕大的VALUE一词,粗体红色印刷。
下面是作者的名字。简明扼要。
看看中文版封面
主题图是鸟巢一样的东西里立着一颗巨蛋。
设计师虽然表达得不好,但是读者大概也可以明白,这是投资界里头那个“鸡蛋与篮子”的著名比喻。但是你在蛋壳上画一堆集成电路一样的东西,是要讲什么?
本书的小标题是“探寻财富、智慧与价值投资的转变之旅”,是不是蛋和篮子的意象指代投资和财富,蛋壳上的集成电路可以引申为智慧?
不太好理解,但是也还不算什么,灾难的是后两点。
首先是书名翻译:The Education of A Value Investor
翻译为: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我顿悟到的5个真理
最大的字体突出是:我顿悟到的5个真理。
5个真理这种说法,真、的、是……山寨感十足。
老实说,这位与英国保守党主席和现任首相在牛津大学同学的作者,作为一名接受过正统教育的成功基金经理,写的书还是能学到不少东西的。但是你用《与巴菲特午餐时,我顿悟到的5个真理》这样的书名往这里一放,让人第一时间产生一种微信标题党劣质文章懒得翻的感觉,没有吗?
然后是最底下这两行字“2008年6月,作者与投资大师莫尼什·帕伯莱豪掷65.01万美元,与巴菲特共进午餐”。
与巴菲特共进午餐,当然是这本书最大的卖点,我想无论中美都是这样。
但是这个封面又犯了错,作者确实与巴菲特共进午餐,但是豪掷65.01万元,这是07年的事情,吃饭是08年的事情。
08年豪掷的人更知名也更豪,赤子之心的赵丹阳,211万。
当然,这本书是很有意思的。
首先,作者感觉更接地气儿,虽然他跟卡梅伦这样的人是同学。
他不是个生来的牛逼的基金经理,不像后一年拍下午餐的赵丹阳。他毕业就进了个莫名其妙的坏公司。
他也不是白手起家的大富豪,不像前一年拍下午餐的段永平。他是个富二代,老爸给钱才有了基金的成立。
他甚至并不是个巴菲特的资深狂热拥趸,不像连续两年拍下午餐并最终为老巴工作的韦斯勒。他在哈佛读书的时候,巴菲特去做报告,他陷入对心仪女孩的单相思,一句话也懒得听。
他甚至不是个很有钱的家伙,不像任何一位近来拍下午餐的人。他跟人合拍这次午餐,并且觉得如果超过75万,就拍不起了。
就是这么个稍微有点的钱的聪明的普通人。
他学到了什么呢?
挺多的,他自己列了5条,就是书名所说的那个“5条真理”,我列出来大家看看:
一、坚持自己的原则
二、远离疯狂人群与噪音
三、永葆童真与好奇心
四、培养并维系有价值的人际关系
五、忠实于自己
可以看出这些观点并不仅仅局限于投资,事实上这本书的所述也并不局限于投资,它有关一个价值投资者的全方面教育,这教育不可能仅局限于此。
当然,关于投资,他也写了不少,我感兴趣的是投资清单。投资清单是说,每一笔投资,决策前都要对比自己的单子里列的条件,要满足才投。
这个好理解,不好执行。我想,所有想成功的投资者都值得试试这个方法。
我再抄一下作者自己提到的几条自己的清单:
一、不要总是查看股价
二、如果有人给你推销什么东西,不要买它
三、不要和管理人员谈话
四、按照正常顺序研究投资信息
五、只与没有私心的人讨论你的投资观点
六、永远不要在开市期间买卖股票
七、如果你买的股票下跌了,两年之内不要卖
八、不要讨论你当前的投资
具体的要求当然是见仁见智,要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是有一个硬性的落在纸面上的买入标准,是有好处的。
最后,也是这名作者很适合豆瓣读者的一点,他列了一个上百本的进一步阅读推荐,不少都是耳熟能详的热书,感兴趣可以翻翻(希望不是出版公司杜撰的)。